题名

論《紅樓夢》對小說文類的自我反省

并列篇名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Auto-critique of the Genre "Novel"

作者

歐麗娟(Ou Li-Chuan)

关键词

《紅樓夢》 ; 曹雪芹 ; 明清文人小說 ; 貴族文化 ; 小說文類的自我反省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Cao Xue Qin ; Ming-Qing Literati Novels ; noble culture ; generic auto-critique in novel genr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2期(2018 / 09 / 01)

页次

45 - 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紅樓夢》為明清六大奇書之一,乃傳統說部之傑作,然而,《紅樓夢》的獨特性並非明清文人小說(Ming-Qing Literati Novels)所能涵蓋,甚至全然應在小說範疇之外尋求。以創作者的階層屬性與身分認同、小說作為「非文化」的文類定位、明清社會風潮的庶民走向,在在使得曹雪芹的書寫面臨了雅/俗、貴/賤的衝突與矛盾,因而帶有自我掙扎的成分,乃至進行文類的自我反省時,並不僅只是著重於技巧、形式的美學改善,而重在「真富貴敘事」的情理呈現,其自我合理化的努力,便是針對「治身治家」此一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的唯一價值,透過貴族文化進行文類的提升。由此也確證曹雪芹乃明末心學、泰州學派的反對者,而實為程朱理學的支持者。

英文摘要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one of the Six great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admired as a masterpiece of Traditional Novels,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e specificity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ies beyond Ming-Qing Literati Novels, and beyond the genre Traditional Novels. Indeed, the genre Traditional Novels is traditionally classified as "non-culture" and further, the Ming-Qing Literati Novels develop itself in a "common people-oriented" social change.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elegance/vulgarity and nobleness/lowliness conflicts and opposition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views them as its author's self-struggle. The struggle shows forth in the author's aesthetic improvements in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forms, and also shows forth in his content-an "authentic" narrative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in the Rich and Honour. Such self-struggle is Cao Xue Qin's reflection on the genre Traditional Novels and in particular the Ming-Qing Literati Novels. It also constitutes an auto-critique of the genre Traditional Novels: To fulfill the traditional justification-"being a trivial art but could have something worthy"-novels should, in their authentic narratives, have something helpful for ethical-reasonably "disciplining the character and ruling the house". Thus, it is also confirmed that Cao Xue Qin is opposed to the late Ming's mind philosophy and Taizhou School and he is actually a supporter of Cheng Zhu's Neo-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愛甲弘志、劉小俊譯(2010)。從文人師承現象看中晚唐時期文學觀的變化。師大學報,55(1),109-131。
    連結:
  2. 歐麗娟(2014)。論《紅樓夢》中人格形塑之後天成因觀─以「情痴情種」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45,287-338。
    連結:
  3. 歐麗娟(2013)。《紅樓夢》中的情/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8,1-43。
    連結:
  4. 鍾曉峰(2012)。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4,49-83。
    連結:
  5.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6. 宋朱熹編、清張伯行集解(1985)。近思錄。北京:中華書局。
  7. 宋陳善(1985)。捫蝨新話。北京:中華書局。
  8. 明張瀚(1985)。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
  9. 明馮夢龍(2001)。喻世明言。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0. 明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唐房玄齡(1992)。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0)。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13. 清李綠園(1983)。歧路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清唐開陶纂修(2010)。(康熙)上元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15. 清脂硯齋評、陳慶浩編(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 清曹寅(1985)。楝亭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7. 清曹寅(1978)。楝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清曹寅、胡紹棠箋注(2007)。楝亭集箋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 清曹雪芹、清高鶚、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20. 清章太炎、龐俊疏證、郭誠永疏證(2008)。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黃宗羲(1981)。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黃宗羲、沈芝盈點校(1987)。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
  23. 清黃遵憲、錢仲聯箋注(1957)。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24. 清聖祖仁皇帝御纂(1988)。御纂朱子全書。臺北:世界書局。
  25. 清錢謙益(2008)。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漢司馬遷、唐司馬貞注(1993)。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7.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8. Bol, Peter(1992).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9. Diamant, Neil(2000).Revolutionizing the Family: Politics, Love, and Divorce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1949-196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0. Frow, John(1986).Marxism and Literary History.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1. Hessney, Richard C.(1979).Columbia University.
  32. Ho, Ping-Ti(1959).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3. Ho, Ping-Ti(1967).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6(2),189-195.
  34. Huang, Martin Weizong(1990).Dehistoricization and Intertextualization: The Anxiety of Preced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12,45-68.
  35. Taylor, Charles(1989).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 Tillman, Hoyt(1992).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7. Wilson, Thomas A.(1995).Genealogy of the Wa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8. 一粟編(1964)。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39. 丁錫根編(1996)。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0. 內山精也、朱剛譯(2005)。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文崇一(1993)。官民階級與階級意識:中國的階級模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63-106。
  42. 王新華(2008)。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43. 王瑾(2005)。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4. 王霄冰編(2007)。文字、儀式與文化記憶。北京:民族出版社。
  45. 伊沛霞、范兆飛譯(2011)。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46. 吉川幸次郎(1973)。吉川幸次郎全集。東京=Tokyo:筑摩書房=Chikuma Shobo。
  47. 宇文所安、賈晉華譯、錢彥譯(2011)。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8. 安東籬、李霞譯、李恭忠校(2007)。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
  49.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薀之問題。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Book Co., Ltd.。
  50. 米蘭‧昆德拉、尉遲秀譯(2004)。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51. 艾略特、李賦寧譯(1994)。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52. 吳瓊編(2005)。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3. 呂妙芬(2003)。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4. 李漢秋編(1984)。儒林外史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林侑蒔編(1985)。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
  56. 松本肇(2006)。唐代文學の視點。東京:研文出版社。
  57. 柯里尼編、王宇根譯(1997)。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
  58. 查爾斯‧泰勒、韓震譯(2001)。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
  59. 胡適、易竹賢輯錄(1987)。胡適論中國古典小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60. 島田虔次、甘萬萍譯(2008)。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61. 恩斯特‧卡西爾、甘陽譯(198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62. 浦安迪講演(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3. 茱莉亞‧克利斯蒂娃、張穎譯、王小姣譯(2016)。詩性語言的革命。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64. 高辛勇(1989)。從「文際關係」看《紅樓夢》。紅樓夢研究集刊,上海:
  65. 高彥頤、李志生譯(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66. 高羅佩、李零譯、郭曉惠譯(1990)。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7. 曼素恩、楊雅婷譯(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68. 張亨(1992)。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5,31-80。
  69. 張錦池編、鄒進先編(1989)。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選,哈爾濱:
  70. 梁其姿(1993)。「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
  71. 陳文和編(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2. 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3. 陳平原編、夏曉虹編(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4. 陳家煌(2010)。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分」。文與哲,17,137-168。
  75. 陳家煌(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76. 陳寅恪(1982)。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斐迪南‧滕尼斯、林榮遠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槪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78. 斯坦利‧費什、文楚安譯(1998)。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9. 森紀子(1986)。鹽場的泰州學派。泰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紀念論文集,泰州:
  80. 黃進興(1994)。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81. 蒂費納‧薩莫瓦約、邵煒譯(2003)。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82. 雷金慶、劉婷譯(2012)。男性特質論: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83. 齊森華、劉召明、余意(2004)。「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論獻疑。文藝理論研究,5,43-49。
  84. 劉大杰(2003)。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85. 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86. 劉師培、舒蕪校點(1998)。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7. 歐麗娟(2015)。論《紅樓夢》的追憶書寫─兼及「作者原意說」的省思。紅樓夢學刊,2,102-129。
  88. 歐麗娟(2014)。論《紅樓夢》的「佳人觀」─對「才子佳人敘事」之超越及其意義。文與哲,24,113-152。
  89. 歐麗娟(2014)。曹雪芹與漢魏文士新探。紅樓夢學刊,3,55-81。
  90. 熱拉爾‧熱奈特、史忠義譯(2001)。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91. 蔣寅(2005)。孟郊創作的詩歌史意義。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2-60。
  92. 魯迅(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3.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94. 遼寧省編輯委員會(2005)。滿族社會歷史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95. 錢穆(1977)。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Taipei:東大圖書公司=The Grand East Book Co., Ltd.。
  96. 靜永健、劉維治譯(2007)。白居易寫諷喻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