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

并列篇名

A Study the Lyrical Structure within Yu Kwang-Chung's Poetr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écart" (Distance) of French Philosopher and Sinologist, François Jullien

作者

翁文嫻(Yung, Man-Han)

关键词

余光中 ; 朱利安 ; 間距 ; 抒情結構 ; 抒情傳統 ; Yu Kwang-Chung ; François Jullien ; L'écart ; Lyrical structure ; Lyrical tradition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6期(2019 / 09 / 01)

页次

191 - 193+195-2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論文起首稍回顧各種關於余先生的重要的評論,發現當年的論戰與爭議,可以再度思考:余光中很難用分類法,他不古不今、又中又外。各時代各議題可能是矛盾的,但他顯示了一種生命的真相,隱隱覺得,或有一個內在的動力根源。於此,我們嘗試用一些更新的論述,例如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1951-)「間距與之間」的觀念。探討余光中詩內那些中、英文語法;美國民謠與宋詞小令;遠方戰爭與情慾身體;愛情追尋與詩觀論戰;「中國」與「自我」的碰撞「之間」,余光中如何由朱利安「間距」的動能而生出「孕育力」,以致他個人成功造出的,完全異於其他現代詩人的「抒情結構」。論文借余光中這番遙遠交錯又平衡的力量,去理解這個結構,進而更新我們對「抒情傳統」之認識。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begins with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Yu Kwang-chung's works and their related debates and controversies, and tries to reconsider Yu's poetry based on the above scholarship. Yu's poetry is neither entirely traditional nor modern, but yet is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at the same time, and thus is difficult to categorize into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tilize French philosopher and sinologist François Jullien's insights, the concept of "L'écart et l'entre" (distance and interspace), to re-examine Yu's poetic creation. B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features of Yu's poetry, including syntactic elemen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merican folk songs and Song lyrics, the juxtaposition of faraway wars and lovers' bodies, the pursuit of love and debates on poetics,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and "sel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Yu’s poetic dynamism generates what Jullien calls the fertility in his theorization of "L'écart" (distance), and how the poet creates his own "lyrical structure" that differs from other modern poe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yrical structure formulated by the intersected dynamism in Yu's poetry, this essay aims to renew our understanding of "lyrical trad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翁文嫻(2012)。臺灣後現代詩觀察:夏宇及其後的新一代書寫。臺灣文學研究,1(2),251-302。
    連結:
  2. 翁文嫻(2011)。「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証。國文學報,49,219-248。
    連結:
  3. 翁文嫻(2009)。「定向疊景」時期的爆發能量─早期葉維廉詩的突路與困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5,59-84。
    連結:
  4. 翁文嫻(2007)。《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121-148。
    連結:
  5. 翁文嫻(2018)。自法國哲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追探─也斯在中國詩學上打開的「間距」效果。臺大中文學報,63,155-190。
    連結:
  6. 翁文嫻(2014)。葉維廉詩學對東西語言材質特性之開發。東華漢學,19,431-448。
    連結:
  7. 劉正忠(2016)。余光中詩的抒情議題。臺大中文學報,54,223-264。
    連結:
  8. 加斯東•巴什拉、劉自強譯(1996)。夢想的詩學。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9. 朱利安演講、卓立口譯(2018)。讓我們捍衛文化資源。成大校刊,260,78-87。
  10. 朱利安、卓立譯(2014)。進入思想之門─思維的多元性。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1. 朱利安、卓立譯、林志明譯(2013)。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臺北=Taipei: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Wu-Nan Book Inc.。
  12. 余光中(1974)。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
  13. 余光中(1976)。天狼星。臺北:洪範書店。
  14. 余光中(1984)。在冷戰的年代。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15. 余光中(1969)。蓮的聯想。臺北:大林書店。
  16. 余光中:〈狼來了〉,《聯合報》第12 版,1977 年8 月20 日。
  17. 余光中(1969)。敲打樂。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18. 余光中(1986)。余光中詩選1949-1981。臺北:洪範書店。
  19. 余光中(1983)。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
  20. 余光中(1986)。掌上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1. 余光中:〈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羊城日報》,2004 年9 月11 日。
  22. 余光中(1960)。萬聖節。臺北:藍星詩社。
  23. 呂正惠(1987)。一個當代詩人的歷史自覺─小論余光中。自由青年,78(2),66-70。
  24. 卓立(2018)。暢活存在:進入朱利安的思想。臺北: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 林燿德(1987)。雙目合,視乃德─專訪余光中。自由青年,78(2),56-66。
  26. 洛夫(1969)。詩人之鏡。高雄:大業書店。
  27. 洛夫(1988)。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1955-1987)。臺北:九歌出版社。
  28. 郁達夫:《沉淪》,上海:泰東圖書局,1921。
  29. 翁文嫻(2003)。鄭愁予詩中「轉動」文化的能力。臺灣前行代詩家論:第六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0. 翁文嫻(2014)。古典體質裡的現代性氣魄─再論周夢蝶詩。觀照與低迴:周夢蝶手稿、創作、宗教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1. 翁文嫻(2013)。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 翁文嫻(2006)。商禽─包裹奇思的現實性份量。當代詩學年刊,2,117-128。
  33. 翁文嫻(2009)。「抒情之外的開展」─林亨泰知性即物美學之探討。看似尋常,最奇崛─林亨泰詩與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4. 翁文嫻(2011)。進入事物內質的代價─讀商禽詩。新詩評論,北京:
  35. 翁文嫻(2015)。「賦比興」在現代詩想形式中的轉化與發展。紀念新詩誕生百年:新詩形式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36. 翁文嫻(2010)。抒情傳統的變體與現代性發展─牟宗三文字的詩性理解。鵝湖月刊,36(3),42-52。
  37.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38. 商禽(2009)。商禽詩全集。臺北:INK 印刻文學。
  39.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
  40. 陳芳明編(2008)。余光中六十年詩選。臺北:INK 印刻文學。
  41. 陳鼓應、郭楓(1989)。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臺北:臺笠出版社。
  42. 黃荷生(1993)。觸覺生活:黃荷生詩集。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43. 葉維廉(2014)。中國詩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4. 葉維廉(1986)。秩序的生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5. 葉維廉(2004)。雙重的錯位:臺灣五六十年代的詩思。創世紀詩雜誌,140-141,56-67。
  46. 葉維廉(2016)。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7. 熊秉明(1986)。詩三篇。臺北=Taipei:允晨文化=Asian Culture。
  48. 鄭明娳(2014)。林燿德作品目錄及提要。文訊,339,105-113。
  49. 鄭明娳(1987)。從「青青邊愁」到「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小論余光中近期散文。自由青年,78(2),70-73。
  50. 鄭慧如(1998)。余光中的親性歌吟及其文學史意義(上)。臺灣詩學季刊,25,151-158。
  51. 鄭慧如(1999)。余光中的親性歌吟及其文學史意義(下)。臺灣詩學季刊,26,100-111。
  52. 顏元叔(1984)。談民族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蔡林縉(2023)。「去相合」的詩意實踐:翁文嫻詩學論述探研。東華漢學,37,15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