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Bushidō" (ぶしど) is Japan's proud national spirit and fine tradition, which can boost the national spirit in Japan; it can be used as a model and means of ruling the colonies at abroad. Therefore,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aiwan will also be baptized by the "Bushidō" of the colonists.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is topic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related issues about East Asia's Bushidō in the future. First, through the Strong Japanese government official color newspaper Taiwan Nichinichi Shinpō series as the scope of discus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aiwan's Chinese popular novels in the newspaper to explore the introd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Bushidō" in Chinese Popular Fictions, and enables more and more Taiwanese writers and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Bushidō" while writing and reading novels. Second, to points out that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wants to publicize the spirit through the official newspapers and literary creation, and as a means of colonial rule, willing that the colonial people will be in line with Japan's "Bushidō". At last, to think about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of "Bushidō"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Bushidō" and chivalrous style of Japanese rule of Taiwan, is really related to its Confucian ideologic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aspects, the acceptance of "Bushidō" in the colonial Taiwan of Japan will be sketched ou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extended issues to be studied, they will become the thinking point of the study of the spiritual history of East Asia in the future.
|
参考文献
|
-
江燦騰(2010)。戰後臺灣學界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概述。漢學研究通訊,29(1),20-32。
連結:
-
林以衡(2016)。「以「維新」為例論陽明學在日治臺灣的傳播現象」。成大歷史學報,50,203-254。
連結:
-
林以衡(2016)。尊孔與譏孔─日治台灣孔子形象的神聖性與世俗化。臺灣文學學報,29,147-173。
連結:
-
林芳玫(2013)。謝雪漁通俗書寫的跨文化身分編輯:探討〈日華英雌傳〉的性別與國族寓言。臺灣文學學報,23,29-62。
連結:
-
黃美娥(2011)。從「日常生活」到「興亞聖戰」:吳漫沙通俗小說的身體消費、地誌書寫與東亞想像。台灣文學研究集刊,10,1-37。
連結:
-
黃美娥(2010)。「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28(2),363-396。
連結:
-
藍弘岳(2011)。近現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傳統的發明與越境。台灣社會研究,85,51-88。
連結:
-
一龍齋貞山講,矢島健三繪:〈堀部安兵衛〉(全 185 回),《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9 年 7 月 25 日-1940 年 3 月 7 日。
-
土西土鴻濛陳人:〈院本忠臣庫〉,《臺灣日日新報》第 4 版,1899 年 8 月 3 日-11月 10 日。
-
大貫惠美子, Emikō,堯嘉寧(譯), Ching Ning(Trans.)(2014).被扭曲の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臺北=Taipei: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nking Publishing.
-
*﹝日﹞井上哲次郎監修,佐伯有義等編:《武士道全書》,東京:時代社,1943。Inoue Tetsujirō, Wu Shi Dao Quan Shu [Bushidō’s Corpus] Edited by Saeki Ariyoshi (Tokyo: Ji-Dai Sha, 1943).
-
王小林, Xiao Lin(2013).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臺北=Taipei: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nking Publishing.
-
王曉路(2007).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加藤武雄:〈講談の文藝價值〉,《臺灣日日新報》第 6 版,1928 年 10 月 4 日。
-
﹝日﹞平尾須美雄:《赤穗義士讀本》,兵庫:義芳文庫,1937。
-
佚名:〈時事小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1 版,1911 年 11 月 30 日。
-
佚名:〈武德會支部發會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 版,1907 年 5 月 26 日。
-
佚名:〈學風及武士道〉,《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05 年 3 月 16 日。
-
佚名:〈臺南之招待武德會長〉,《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 版,1907 年 6 月 4 日。
-
佚名:〈文廟興建之置議〉,《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 版,1907 年 11 月 7 日。
-
佚名:〈武德會臺灣支部基金募集〉,《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 版,1907 年 7 月 10 日。
-
佚名:〈復仇後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5 版,1910 年 5 月 17 日。
-
佚名:〈餘興之演戲與演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06 年 11 月 8 日。
-
佚名:〈東麟西爪〉,《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4 版,1907 年 8 月 11 日。
-
佚名:〈教育敕語與孔聖〉,《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1 版,1911 年 5 月 1 日。
-
佚名:〈復仇主義〉,《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4 版,1906 年 2 月 8 日。
-
佚名:〈祝臺灣神社祭典〉,《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 版,1907 年 10 月 28 日。
-
佚名:〈尚武建殿〉,《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11 年 8 月 14 日。
-
吳春宜, Chuen Yi(2013).武士與武士道初探:定型‧意涵‧影響.臺北=Taipei:五南圖書文化有限公司=Wu Nan Book Inc..
-
吳漫沙(1998).大地之春.臺北:前衛出版社.
-
李逸濤:〈健兒殲仇記〉,《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11 年 9 月 22 日。
-
李逸濤:〈義俠傳〉,《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5 版,1910 年 1 月 15 日。
-
李濤(2007).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窺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
林以衡(2018)。日本武士道精神在殖民地臺灣漢詩中的象徵手法與同化意義。文學論衡,33,28-41。
-
林以衡(2011)。典範、通俗與皇國教化─以「赤穗四十七人眾」為例。第八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學史邊界的擴大,臺南:
-
林以衡(2009).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敘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北:鼎文書局.
-
林以衡, Yi Heng(2019).東、西文化交錯下的小說生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通俗小說對東亞/西洋小說的接受、移植與再造.臺北=Taipei:稻鄉出版社=Daw Shiang Publishing Co., Ltd..
-
林景淵, Jing Yuan(1990).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臺北=Taipei:自立晚報社=Independence Evening Post Cultural Press.
-
松林伯痴演,雲林生譯:〈塚原左門(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11 年 1 月 22 日。
-
松林伯痴演,雲林生譯:〈塚原左門(3)〉,《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11 年 1 月 28 日。
-
金培懿(2009)。黃昏、隱劍、一分─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中的武士道與生存美學析論。戲劇學刊,10,25-57。
-
南瀛雪漁:〈陣中奇緣〉,《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5 版,1905 年 7 月 1 日-12 月 30 日。
-
南瀛雪漁:〈陣中奇緣〉,《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5 版,1905 年 8 月 12 日。
-
高野義夫(發行), Yoshio(2001).近世武家教育思想.東京=Tokyo:秀研社=Kitakyushu Sha.
-
張崑將(2004).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張崑將, Kun Chiang(2016).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Taiw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
梁啓超, Qi Chao(1957).中國之武士道.臺北=Taipei:臺灣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mpany.
-
異史譯:〈赤穗義士菅谷半之丞〉(全 24 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5/7 版,1910 年 5 月 29 日-8 月 11 日。
-
陳培豐(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
-
陳瑋芬(2005).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儀蓉(2006)。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
雪:〈武勇傳,市兵衛定雄(48-49)〉,《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7 年 1 月 29-30 日。
-
雪:〈武勇傳,市兵衛定雄(53)〉,《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7 年 2 月 5 日。
-
雪:〈武勇傳,別部傳九郎(42-43)〉,《臺灣日日新報》第 12 版,1937 年 1 月 22 日-23 日。
-
雪:〈武勇傳,市兵衛定雄(55)〉,《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7 年 2 月 7 日。
-
雪:〈三世英雄傳〉,《臺灣日日新報》第 6 版,1912 年 12 月 25 日。
-
雪:〈武勇傳,別部傳九郎(45)〉,《臺灣日日新報》第 12 版,1937 年 1 月 27 日。
-
雪:〈十八義傳〉,《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6 年 9 月 17 日-11 月 30 日。
-
雪:〈武勇傳,向井藏人義晴(61)〉,《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7 年 2 月 13 日。
-
雪:〈三世英雄傳〉,《臺灣日日新報》第 6 版,1912 年 10 月 31 日。
-
雪:〈武勇傳,部別傳九郎(46)〉,《臺灣日日新報》第 8 版,1937 年 1 月 28 日。
-
章炳麟(1987).旭書.臺北:世界書局.
-
游勝冠(2012).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逸:〈俠鴛鴦〉,《臺灣日日新報》第 6 版,1913 年 9 月 22 日。
-
雲譯:〈塚原卜傳(2)〉,《臺灣日日新報》第 5 版,1912 年 1 月 9 日。
-
雲譯:〈寶藏院名鎗(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11 年 5 月 30 日。
-
雲譯:〈塚原卜傳(1)〉,《臺灣日日新報》第 5 版,1912 年 1 月 7 日。
-
雲譯:〈寶藏院名鎗(6)〉,《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 版,1911 年 6 月 16 日。
-
黃美娥(編)(2013).魏清德全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黃美娥, Mei E(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Taipei:麥田出版=Rye Field Publishing Co..
-
新渡戶稻造,張俊彥(譯)(2009).武士道─解開日本人深層靈魂的鑰匙.臺北:笛藤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稻岡奴之助:〈赤穗義士菅谷半之丞〉(全 95 回),《臺灣日日新報》第 4/5/6 版,1910 年 5 月 11 日-9 月 1 日。
-
蔡佩玲(2008)。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
-
樵:〈菊花節說〉,《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1 版,1906 年 11 月 3 日。
-
黄美娥(2006)。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台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當代,221,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