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學的當代詮釋與生命實踐的另類思考-王陽明心學與薩提爾理論之對話初探

并列篇名

Alternative Thoughts on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and Life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a Dialogue between Yangmingism and Virginia Satir's Theory

作者

袁光儀(Yuan, Guang-Yi)

关键词

王陽明心學 ; 薩提爾理論 ; 良知天理 ; 靈性自我 ; 宇宙生命力 ; Yangmingism ; Satir's theory ; Conscience and Heavenly Principle ; Spiritual Nature ; Universal Life Forc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6期(2022 / 03 / 01)

页次

133 - 1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薩提爾理論原為家族治療、心理諮商之用,然其主張人人之價值平等,人人有與生俱來的靈性根基與神聖性,可展現宇宙生命力等等,皆與孟子性善之旨相似,而陽明心學直承孟子,且更擴及於販夫走卒皆能樂學,與薩提爾的理論更有許多可供並觀比較之處,故本文嘗試作一對話交流。文中先將儒學本旨與薩提爾理論作一對照與印證,再藉由薩提爾素樸淺近的語言,將陽明心學之高深哲思作一轉譯與再詮釋:王陽明之良知天理,即薩提爾所稱之靈性自我及宇宙生命力,而儒者所論的人欲問題,與薩提爾所分析的各種「求生存」之姿態,亦可供對比討論。希望藉由本文之拋磚引玉,開啟更多跨領域對話的可能性;使傳統儒學更易為世人所理解,且更能落實於生命中實踐。

英文摘要

Satir's theories were initially being used for family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ut She advocates the equal value of all people, that everyone has an inherent spiritual foundation and sanctity, and that it can show the vitality of the universe. Most of the ideas are similar to the purpose of Mencius' good-by-nature concept. Yang Ming's mind theory is directly inherited from Mencius's spirit and spread to the extent that even ordinary people could easily learn i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verify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with Satir's theories and then translate and reinterpret the profound philosophies of Yangmingism through Satir's simple and simple language. Wang's conscience and heavenly principles are what Satir calls the spiritual self and the universal life force.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creat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acilitat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their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it in their liv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余德慧(2001)。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15,271-303。
    連結:
  2. 翁開誠(2004)。當 Carl Rogers 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157-200。
    連結:
  3. 張包意琴,陳麗雲(2000)。和諧中變革:易經與華人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14,199-235。
    連結:
  4. 張崑將(2014)。中日陽明學者對「真我」的體證比較。哲學與文化,477,3-31。
    連結:
  5. 陳正凡(2010)。錢緒山心學的生命教育:死亡經驗對其思想的反省與啟發。本土心理學研究,34,285-327。
    連結:
  6. 陳復(2018)。儒家心理學:黃光國難題正面臨的迷陣與突破。本土心理學研究,49,3-36。
    連結:
  7. 陳復, Fu(2017)。心學心理學:心學如何在心理治療領域獲得突破與新生。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0,7-32。
    連結:
  8. (宋)朱熹(1988).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9. (明)王守仁, Shou Ren,吳光(編校), Guang(ed.)(2011).王陽明全集.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0. (明)王守仁, Shou Ren,陳榮捷(編), Rong Jie(ed.)(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Book Co. Ltd..
  11. (清)李顒,陳俊民(點校)(1996).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郭慶藩(輯)(1982).莊子集釋.臺北:國家出版社.
  13. (清)焦循(1977).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
  14. Goldenberg, Irene,翁樹澍(譯)(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王行, Xing(2016).修身與齊家─以儒家心學為助人知識的家族治療.新北=New Taipei: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Psychological Publishing Co. Ltd..
  16. 王秀美(2005).陪伴─佛教諮商理論與技巧.臺北:慧炬出版社.
  17. 牟宗三(1988).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8.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牟宗三(1971).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20. 牟宗三(198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李崇建(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臺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22. 李崇建, Chong Jian(2012).麥田裡的老師.臺北=Taipei: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Aquarius Publishing Co. Ltd..
  23. 沈善洪(編)(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4. 沈善洪(編), Shen Shan(ed.)(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Hangzhou:浙江古籍出版社=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5. 拉德米拉‧莫阿卡寧, Radmila,江亦麗(譯),羅照輝(譯)(1992).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
  27. 河合隼雄,鄭福明(譯)(2005).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8. 洪幼玲(2014)。臺中,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
  29. 徐志銳(2003).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30. 張意孜(2017)。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31.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2. 張輝誠,李崇建(2019).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當學思達遇見薩提爾.臺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33. 郭進成,馬琇芬(2020).學思達與師生對話:以學思達為外功、薩提爾為內力讓教室成為沒有邊界的舞台.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4. 陳志強(2018).晚明王學原惡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5. 陳復(2009)。陽明子的冥契主義。陽明學刊,成都:
  36. 陳復(2019)。智慧諮詢的理念與實作:陽明心學對心理諮詢的啟發。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4(3),7-15。
  37. 陳復(2021).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心理學的突圍.臺北:時報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8. 勞思光(199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9. 曾昭旭(1991)。從生命升沉的辨證歷程論儒道佛耶四教異同。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臺北:
  40. 菲利普‧金巴多, Philip,孫佩妏(譯)(2008).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臺北:商周出版.
  41. 黃光國(2017).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 黃光國(2009).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43. 黃繼立(2010)。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4. 楊國樞(編),黃光國(編)(1991).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5. 瑪莉亞‧葛莫莉, Maria,易之新(譯)(2009).心靈的淬鍊:薩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6.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吳就君(譯), Jiu Jun(trans.)(2006).聯合家族治療.臺北=Taipei: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ving Psychology Publishers Co..
  47.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吳就君(譯), Jiu Jun(trans.)(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臺北=Taipei: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ving Psychology Publishers Co..
  48.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林沈明瑩(譯), Ming Ying(trans.)(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臺北=Taipei: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ving Psychology Publishers Co..
  49.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陳文玲(譯)(2006).跟薩提爾學溝通.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0.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蜜雪兒‧鮑德溫, Michele,李瑞玲(譯)(2001).薩提爾治療實錄.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1. 學思達團隊(2021).薩提爾縱深對話:李崇建與學思達夥伴的提問與實踐.臺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52. 羅傑‧渥許(編), Roger,法蘭西絲‧方恩(編), Frances,易之新(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3. 釋見曄, Jian Yeh(2008)。東西方心理學對話之可能─以佛性、如來藏心與薩提爾模式之對話為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1,125-155。
被引用次数
  1. 鍾雨潔,謝佑暄(2023)。使用薩提爾模式提升自我價值感:以個案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61(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