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舊批評觀念的交鋒:黃節與朱自清的樂府「清商三調」討論

并列篇名

"Qingshang Sandiao": Establishing the Paradigm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Modern China

DOI

10.6210/JNTNU.2018.63(1).02

作者

孫瑩瑩(Yingying Sun)

关键词

文學批評 ; 朱自清(1898~1948) ; 清商三調 ; 黃節(1873~1935) ; 樂府研究 ; literary Criticism ; Zhu ziqing (1898-1948) ; Qingshang Sandiao ; Huang Jie (1873-1935) ; Yuefu poetry studies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3卷1期(2018 / 03 / 01)

页次

2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33年,黃節(1873~1935)與朱自清(1898~1948)討論漢樂府相和與清商聲調的關係的文章在《清華週刊》刊出。黃節因不同意梁啟超(1873~1929)《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將清商與相和調分類論之的觀點,因而撰文加以駁斥。同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對黃節的意見表示懷疑,援引樂府史料支持梁啟超的看法。最終,這場討論以黃節未正面回應朱自清關於樂府音樂性的提問告一段落,但關於相和與清商分類問題的討論延續至今。本文認為此次「清商三調」論爭是現代中國古典詩學研究觀念新舊之爭的表現。通過解讀黃節與朱自清的論辯依據及批評立場,可以剖析雙方批評方法與批評觀念的差異。這場「清商三調」討論反映了民國初年新舊批評觀念的交錯衝突,亦表現出古典詩學批評現代化進程的曲折特色。

英文摘要

In 1933, a discussion related to "Qingshang Sandiao" (the three tones of Qingshang) was published in a university journal (Tsinghua University Weekly). Two famous scholars were involved in this debate, namely Huang Jie (1873-1935) and Zhu Ziqing (1898-1948). Their discussion on "Qingshang Sandiao" was first analyzed by Liang Qichao (1873-1929) in a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uang Jie did not agree with Liang's viewpoint, and Zhu supported Liang's argument by employing historical evidence. This discussion was completed by Huang's reply, which did not answer Zhu’s core doubt on the division of "Xianghe Diao" and "Qingshang Diao." Huang believed that studies on "Yuefu" poetry should concern its content and political impact on society. However, Zhu focused on the musicality and literary nature of "Yuefu" poetry.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evidence, arguments, and influences of both parties in this discussion, concluding that the discussion in 1933 indicated a conflict between various paradigms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modern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國球(2013)。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20,1-35。
    連結:
  2. 明胡應麟(1979)。詩藪。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清朱乾編、興膳宏解說(1980)。樂府正義。京都市:同朋舍。
  4. 孔德,〈漢短簫鐃歌十八曲考釋〉,《東方雜誌》,23卷9期(1926),頁75-91。
  5. 心海,〈流芳遺臭:詩人黃晦聞〉,《禮拜六》,587期(1935),頁5。
  6. 王運熙(1996)。樂府詩述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7. 王禮錫,〈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合著)〉,《讀書雜誌》,1卷6期(1931),頁1-2。
  8. 付祥喜(2013)。20世紀前期中國文學史寫作編年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9. 成軍(2014)。「相和」「清商」百年論辯。文藝爭鳴,6,190-194。
  10. 朱自清,〈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清華學報》,9卷3期(1934),頁573-609。
  11. 朱自清,〈李賀年譜〉,《清華學報》,10卷4期(1935),頁887-915。
  12. 朱自清,〈評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卷〉,《清華學報》,9卷4期(1934),頁1010-1014。
  13. 朱自清,〈賦比興說〉,《清華學報》,12卷3期(1937),頁567-609。
  14. 朱自清,〈中國文學系概況〉,《清華週刊》,嚮導專號(1937年),頁8。
  15. 朱自清(1998)。朱自清說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朱希祖,〈漢三大樂歌聲調辨〉,《清華學報》,4卷2期(1927),頁1295-1308。
  17. 朱金順編(1981)。朱自清研究資料。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8. 朱喬森編(1993)。朱自清全集。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19. 李喜所、元青(1993)。梁啟超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 李新編、孫思白編(1978)。民國人物傳。北京市:中華書局。
  21. 胡適、駱玉明導讀(1999)。白話文學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孫尚勇(2007)。樂府文學文獻研究。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23. 孫楷第(2009)。滄州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24. 孫瑩瑩(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25. 徐雁平(2003)。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6.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上海市: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
  27. 馬以君編(1989)。黃節詩集。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8. 張長弓,〈清商曲辭研究〉,《燕大月刊》,6卷3期(1930),頁74-125。
  29. 張健(2011)。借鏡西方與本來面目─朱自清的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1),61-70。
  30. 張清鐘(1979)。兩漢樂府詩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張耀宗(2001)。重建古文學的閱讀傳統─從朱自清與黃節的一次討論談起。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6),106-115。
  32. 曹道衡(199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3. 梁任公,〈古歌謠及樂府〉,《清華週刊》,32卷1期(1929),頁41-42。
  34.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收入《飲冰室專集》之七十四(上海市:中華書局,1936)。
  35. 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表現的情感〉,《改造》,4卷6號(1922),頁1-28;4卷8號,頁1-20。
  36. 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續)〉,《改造》,4卷8號(1922),頁1-20。
  37. 陳以愛(2002)。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生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
  38. 陳鐘凡,《漢魏六朝文學》(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9)。
  39. 陸侃如,《古代詩史》(北平市:文化學社,1931)。
  40. 陸侃如(1987)。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陸侃如,《樂府古辭考》(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6)。
  42. 陸侃如、馮沅君(1983)。中國詩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43. 陸侃如、馮沅君(1983)。中國詩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44. 章太炎,〈黃晦聞墓誌銘〉,《制言》,2期(1935),頁1-2。
  45. 彭仲鐸,〈述清商三調歌詩之沿革〉,《學藝》,15卷1期(1936),頁4-9。
  46. 曾智安(2013)。樂府詩音樂形態研究:以曲調考察為中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黃節(1998)。蒹葭樓自定詩稿原本。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48. 黃節(1964)。詩學。香港:龍門書店。
  49. 黃節(2008)。黃節注漢魏六朝詩六種。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50. 黃節箋釋、陳伯君校訂(1958)。漢魏樂府風箋。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51. 逯欽立(1982)。相和歌曲調考。文史,14,219-236。
  52. 葉桂桐(1997)。揭千古之謎─漢鐃歌《石留篇解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9-13。
  53. 趙明俐(2002)。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綜述。文學遺產,1,101-111。
  54. 齊家瑩編(1999)。清華人文學科年譜。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55. 劉會月(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蘇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56. 歐陽文風(2011)。朱自清「以史為據」的文學批評方法及其意義。中國文學研究,3,93-96。
  57. 鄭樵、王樹民點校(1995)。通志二十略。北京市:中華書局。
  58. 蕭滌非輯補、蕭海川輯補(2011)。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59. 錢志熙(2011)。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60.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平市:文化學社,1931)。
  61. 坂出祥伸(1979)。梁啟超著述編年初稿(二)。文學論集,28(4),8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