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文化運動」時期(1915~1925)的人道主義

并列篇名

Chinese Humanitarian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1915-1925)

DOI

10.6210/JNTNU.202103_66(1).0001

作者

丘為君(Eugene W. Chiu)

关键词

人的發現 ; 人道主義 ; 和平主義 ; 個人主義 ; 博愛主義 ; the discovery of human being ; Humanitarianism ; Pacifism ; Individualism ; Philanthropism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6卷1期(2021 / 03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人道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一個響亮的口號,是一個召喚新青年熱血的口號,更是一個彰顯新文化運動特色的重要符號。這個符號不僅表現在文學裡,也明顯地表現在整個思想運動裡。不過,標舉人道主義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最重要的特徵,卻對同樣以人道主義作為號召的儒家傳統,做出激烈攻擊與批判;不論是《新青年》雜誌或者是子輩的追隨者《新潮》,都以否定「道德本位主義」的儒家為能事。本文探討新文化運動時期所宣揚的三種人道主義模式:一、作為個人主義的人道主義;二、作為和平主義的人道主義;三、作為博愛主義的人道主義。它試圖在比較大的架構下釐清這個概念,討論人道主義在啟蒙運動裡的角色與意義,並探索它與外國文化之間的關聯。

英文摘要

Chinese humanitarianism was a thrilling slogan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from 1915 to 1925; it was not only a fiery-spirited slogan for calling young people, but also a significant mark manifesting the main characters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Clearly, this mark performed on both literature and the intellectual movement. Humanitarianism of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strongly criticized and attacked the traditional humanitarianism of Confucianism by publishing the New Youth magazine and the Renaissance magazine; it entirely negated moralism-based Confucian tradi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ree models of humanitarian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e model of individualism, the model of pacifism, and the model of philanthropism.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clarify this concept by a larger framework, to discuss the role and meaning of humanitarianism i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o explore its connection with foreign cultur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涅克拉索夫〉,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5%8F%A4%E6%8B%89%C2%B7%E9%98%BF%E5%88%97%E5%85%8B%E8%B0%A2%E8%80%B6%E7%BB%B4%E5%A5%87%C2%B7%E6%B6%85%E5%85%8B%E6%8B%89%E7%B4%A2%E5%A4%AB,2018年9月26日下載。
  2. Eisenstadt, S. N.(1966).Modernization: Protest and Change.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3. Millar, James R.(ed.)(2004).Encyclopedia of Russian History.New York, NY:Macmillan.
  4. Nekrassov, Nicholas. Who Can be Happy and Free in Russia?. Translated by Juliet M. Soskice. Accessed February 9, 2021, 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9619/pg9619.html.
  5. Pushkin, Alexander. “Ode to Liberty.” Accessed September 25, 2018, http://poemsintranslation.blogspot.com/2015/07/pushkin-ode-to-liberty-from-russian.html.
  6. Soskice, David. “Nicholas Nekrassov: A Sketch of His Life.” Accessed September 26, 2018, 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9619/pg9619.html.
  7. 丘為君(2018).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8. 史密斯, Hedrick,丘為君(譯)(1977).俄國人:知識份子與社會良心.臺北市:龍田出版社.
  9. 江勇振(2011).璞玉成璧【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10. 艾森斯塔特, S. N.,張旅平(譯)(1988).現代化:抗拒與變遷.北京市:中國人民出版社.
  11.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2.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3.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4.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5.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6.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7.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8. 李國祁(1990)。德國檔案中有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項記載。民國史論集,臺北市:
  19. 周作人,〈人的文學〉,《新青年》,1918年12月。
  20. 周惠民(1995).德國對華政策研究.臺北市:自費出版.
  21. 姜義華(註譯),黃俊郎(校閱)(1997).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
  22. 姜義華(註譯),黃俊郎(校閱)(2004).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
  23.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1918年6月。
  24. 胡適(1992).四十自述.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
  25.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載於《胡適文選》,上海市:亞東圖書館,1930,頁1-21。
  26. 唐寶林,林茂生(1988).陳獨秀年譜.上海市:人民出版社.
  27. 涅克拉索夫, Nikolay Alexeyevich,飛白(譯)(1998).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28. 高勞(杜亞泉),〈俄國大革命之經過〉,《東方雜誌》,1917年5月。
  29. 張菊香,張鐵榮(2000).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30. 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31. 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32. 陳三井(1986).華工與歐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3. 陳三井(2009).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巴黎和會.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34. 陳獨秀,〈新青年〉,《新青年》,1916年9月。
  35. 陳獨秀,〈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新青年》,1917年4月。
  36.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新青年》,1916年2月。
  37. 陳獨秀(1967).實庵自傳.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38.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1916年11月。
  39.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915年9月。
  40.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新青年》,1916年11月。
  41. 陳獨秀,〈對德外交〉,《新青年》,1917年3月。
  42. 陳獨秀,〈一九一六年〉,《青年雜誌》,1916年1月。
  43. 傅啟學(1957).中國外交史.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44.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自由頌》,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7%94%B1%E9%A2%82/13575964,2018年9月25日下載。
  45. 楊樹升(編)(1981).李大釗年譜.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46. 歐陽哲生(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鄭體武(編)(2013).俄羅斯文學辭典‧作家與作品.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48. 魯迅,〈狂人日記〉,《新青年》,1918年5月。
  49. 錢基博(1974).現代中國文學史.臺南市:平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