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四世紀江南正一道教的隱逸與修練文化

并列篇名

The Cultivation and Hermit Culture in South China Zhengyi Daoism During the 14th Century

DOI

10.6210/JNTNU.202109_66(2).0003

作者

謝世維(Shu-Wei Hsieh)

关键词

內丹 ; 正一 ; 道教 ; 龍虎山 ; 隱逸 ; inner alchemy ; Zhengyi ; Daoism ; Longhu Mountain ; hermits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6卷2期(2021 / 09 / 01)

页次

59 - 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般認為宋元以後正一道士的宗教實踐為科儀,以服務宮廷、民間宗教為主,其所從事的服務為齋醮儀式,而火居的正一道士更是以世俗生活為主,在信眾需要或廟宇要求下,才會從事儀式服務。本文想要談論十四世紀江西、福建的正一道士的隱逸思想,以及他們的內丹修練,與歷史上我們對正一道士的印象有所不同。在十四世紀的江西、福建、浙江區域,是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教盛行區域,在這個區域的文人與道士有密切的交流,崇尚山林的隱修,在山林中搭建庵、舍、院、室等隱居的處所,而正一道士修練內丹以為實踐亦屬普遍。本文正是希望探討這現象背後的原因,同時呈現在特定時空之下正一道士的具體宗教實踐,試圖說明十四世紀菁英的正一道士個人修練文化,提供不同於歷史上對正一道士刻板印象的獨特面貌。

英文摘要

Zhengyi religious practice after the Song Dynasty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largely liturgical, serving the imperial court and popular religions. The services performed by a Zhengyi Daoist were the Jiao liturgy and exorcist rituals. The lives of lay Zhengyi Daoists were generally secular, and ceremonial services were performed only when requested by a temple or laypers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ermit philosophy and inner alchemy practices of Zhengyi Daoists in Jiangxi and Fujian during the 14th century. The image of Zhengyi Daois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iffers from common historical perceptions of Zhengyi Daoists. In the 14th century in Jiangxi, Fujian, and Zhejiang, orthodox religion prevailed, with Longhu Mountain as the center. In this area, literati and Daoists had close interactions, advocating a retreat to the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building rams and shelters on sacred mountains. The practice of inner alchemy was also common for these Zhengyi Daoists. This article (1) explores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and (2) presents the specific religious practices of Zhengyi Daoists at a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in an attempt to explain aspects of the personal training of elite Zhengyi scholars in the 14th century. The article provides a unique portrayal of the Zhengyi Daoists that differs from common impressions and stereotypes regarding historical Zhengyi Daois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期(1990),頁 63-80。
    連結:
  2. 李長遠,〈皮日休、陸龜蒙與道家——晚唐儒家復興的一個側面〉,《臺大文史哲學報》,89期(2018),頁77-116。
    連結:
  3.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1,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
  4. 宋‧白玉蟾,《海瓊問道集》,《正統道藏》,第55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5. 宋‧鄭德安,〈金液大丹口訣〉,《正統道藏》,第8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6. 明‧王褘,《王忠文集》,清‧永瑢、紀昀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 明‧宋真宗、趙允中、傅同虛、鄧仲修、周玄真等,〈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正統道藏》,第15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8. 明‧宋濂,〈了圜銘〉,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47,第2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9. 明‧宋濂,〈同虛山房記〉,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104,第6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0. 明‧宋濂,〈和劉先輩憶山中韻〉,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101,第4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1. 明‧宋濂,〈易庵〉,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37,第2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2. 明‧宋濂,〈東雒山房序〉,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104,第4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3. 明‧宋濂,〈神仙宅碑〉,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49,第2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4. 明‧宋濂,〈送許從善學道還閩南序〉,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28,第1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5. 明‧宋濂,〈混成道院記〉,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8,第1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6. 明‧宋濂,〈雲寓軒詩并序〉,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104,第4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7. 明‧宋濂,〈鄧鍊師神谷碑〉,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50,第2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8. 明‧宋濂,〈贈雲林道士鄧君序〉,明‧宋濂著,黃靈庚點校,《宋濂全集》,卷25,第1冊,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9. 明‧邵以正編,《沖虛至道長春劉真人語錄》,許蔚校點,《道經精要》,北京市:人民出版社,待刊。
  20. 明‧張宇初,〈道門十規〉,《正統道藏》,第5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21. 明‧張宇初,《峴泉集》,《正統道藏》,第55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22. 明‧葛寅亮,〈欽錄集〉,《金陵梵剎志》,卷2,北京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3. 明‧趙宜真,〈清微符章經道〉,《道法會元》,卷5,《正統道藏》,第48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24. 明‧趙宜真、劉淵然編,《原陽子法語》,《正統道藏》,第4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
  25.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欽定四庫全書》,清‧永瑢、紀昀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6. 清‧婁近垣,《龍虎山志》,臺北市:廣文書局,1990。
  27. 王見川,《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臺北市:博揚文化,2015。
  28. 王崗,《明代藩王與道教:王朝精英的制度化護教》,秦國帥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9. 王崗,〈明代蕃王與內丹修練〉,《道教學刊》,2期(2018),頁146-167。
  30. 王錦萍,〈儒家子,道者師—金元之際全真教團中的入道士人〉,《新史學》,24卷4期(2013),頁55-92。
  31.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19。
  32.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10。
  33. 任永安,《宋濂與明初文壇》,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9。
  34. 吳真,〈華北地方社會中的全真道士:以華山法派賡續與公共廟宇經營為中心〉,《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2期(2010),頁185-230。
  35. 李長遠,《融儒入道:唐宋思想轉型期間的士人與道家傳統》,博士論文,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5。
  36. 杜潔祥(主編),《道教文獻》,第6冊,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
  37. 周沐照,〈龍虎山上清宮沿革建置初探——兼談歷代一些封建帝王對龍虎山張天師的褒貶〉,《南方文物》,4期(1981),頁75-83。
  38. 胡榮明、周茶仙,〈地域空間與社會網絡:宋明理學與道教的交融——以陸學士人與龍虎山道士的交游為中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2卷3期(2011),頁41- 45。
  39. 卿希泰,〈明太祖朱元璋與道教〉,《江西社會科學》,1期(1999),頁 109-113。
  40. 高振宏,〈張宇初〈金野菴傳〉、〈趙原陽傳〉中的傳道譜系與聖傳書寫研究〉,載於《2015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正修科技大學宗教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主編),頁137-158,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6。
  41. 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全真道的環堵考〉,載於《全真弘道集:傳承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盧國隆(主編),頁143-156,香港:青松出版社,2004。
  42. 張超然,〈齋科與經法:宋元黃籙齋法研究〉,《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11期(2019),頁63-105。
  43. 張廣保,《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13。
  44. 張廣保,《明代初期(1366-1434)全真教南北宗風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10。
  45. 張應超,〈明朝皇帝與道教〉,載於《第五屆中國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中國明史學會第三屆年會明史論文集》,張中正(主編),頁 403-412,合肥市:黃山書社,1994。
  46. 曹群勇,〈「給僧道度牒」與「合道籙司造周知冊」——論明王朝的道教管理制度〉,《貴州文史叢刊》,2期(2014),頁23-29。
  47. 曹群勇,《明代天師道研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
  48.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市:學生書局,1986。
  49. 許蔚,〈趙宜真、劉淵然嗣派淨明問題再探討〉,《宗教學研究》,1期(2016),頁36-47。
  50. 許蔚,〈趙宜真傳記書寫的捨棄資料〉,《輔仁宗教研究》,37期(2018),頁91-118。
  51. 陳文田,《明初道教正一派天師張宇初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
  52. 曾龍生,〈道法與宗法:明代正一道張天師家族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9本4分(2018),頁 711-753。
  53. 曾龍生,〈明初正一道天師張宇初與士大夫交游考〉,《宗教學研究》,1期(2018),頁44-51。
  54. 黃立芸,《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3。
  55. 黃兆漢,〈明代的張天師〉,載於《道教研究論文集》,頁 9-3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56. 楊士霈,《皇權與教權:明初道教的管理與規範——以張宇初〈道門十規〉為例》,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2015。
  57.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58. 趙軼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變遷〉,《古代文明》,2卷2期(2008),頁72-114。
  59. 趙軼峰,《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0. 謝世維,〈當代西方對宋元以後內丹研究之回顧〉,《清華中文學報》,10期(2013),頁443-489。
  61. 謝世維,〈十四世紀的道教山水藝術:以方從義為中心〉,未刊稿。
  62. Schipper, Kristofer. “Master Chao I-chen (?-1382) and the Ch’ing-wie School of Taoism.”,載於《道教と宗教文化》,秋月觀暎(主編),頁715-734,東京都:平河出版社,1987。
  63. Wang, Richard G. “Liu Yuanran and Daoist Lineages in the Ming.”《道教研究學報》,7期(2015),頁256-335。
  64. Skar, Lowell,〈清微仙譜、雷法、神靈そして道原—中世の中國東南部における宗教的統合について〉,橫手裕譯,載於《道教と共生思想—第3回日米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田中文雄、Terry F. Kleeman(主編),頁136-154,東京都:大河書房,2009。
  65. 滋賀高義,〈明の太祖と天師道について〉,《東方宗教》,22號(1963),頁45-58。
  66. 滋賀高義,〈明初の神樂觀と道教〉,《大谷學報》43卷2號(1963),頁32-45。
  67. 滋賀高義,〈明代神樂觀攷〉,《大谷學報》,57卷2號(1977),頁15-25。
  68. 酒井規史,〈正一教・玄教と江南の在來道觀〉,《東洋の思想と宗教》,30號(2013),頁16-35。
  69. Goossaert, Vincent. “Bureaucratic Charisma: The Zhang Heavenly Master Institution and Court Taoists in Late-Qing China.” Asia Major 17 (2004): 121-159.
  70. Wang, Richard G. The Ming Prince and Daoism: Institutional Patronage of an Elite.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