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女子無才便是德」之原初語境、後代詮釋及其歷史意義試探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Primary Expression, Interpretation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Saying "Innocence is the Virtue for Women"

DOI

10.29419/SICL.201301_(35).0003

作者

曾令愉(Zeng, Ling-yu)

关键词

女性文學史 ; 女子無才便是德 ; 章學誠 ; 王貞儀 ; 惲珠 ; The history of feminine literature ; innocence is the virtue for women ; Zhang Xuecheng ; Wang Zhenyi ; Yun Zhu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3 / 01 / 01)

页次

97 - 1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今天當我們說起「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時,很少有人考慮它的出處,而直截地視之為一種長久存在的傳統觀念(及由此觀念所產生的社會現象),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從一句晚明諺語變成一種歷史話語-我們用它來建構中國古代女性的邊緣化處境,或者用來諷刺衛道腐儒面對才女文化所產生的一種脅迫感。但是重新回顧這句話出現的時機以及清代學者的重新詮釋,則可發現該語的負面意涵實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詮釋語境所強化的結果。鑑此,本文試圖從該語發生的原初語境、清人的重新詮釋以及其在今日所產生的歷史意義進行討論。

英文摘要

When mentioning the proverb "Innocence is a virtue for women," people seldom know the saying's source and background; instead, they directly consider the saying as a long-existing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connect it to the social phenomenon that arose because of it. The saying evolved into a historical motto after the late-Ming dynasty, and was connected with the marginalization of females in ancient times. Alternatively, it was seen as ridicule of the threat brought by the culture of talented women. However, after reviewing the origin of this say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s by the Qing scholars, we can ascertain that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the saying are actually the result of new interpretations since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1919.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say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rimary expression, interpretations of Qing scholar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胡曉真(2005)。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27-63。
    連結:
  2. 胡曉真(1998)。「皇清盛世」與名媛閫道─評介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247-258。
    連結:
  3. 胡曉真(1994)。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271-289。
    連結:
  4. 孫康宜(2001)。西方性別理論在漢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創新。臺大歷史學報,28,157-174。
    連結:
  5. 孫康宜(1998)。性別的困惑─從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09-118。
    連結:
  6. 明.陳繼儒:《安得長者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6 月叢書集成初編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
  7. 明馮夢龍(2009)。智囊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8. 清.王貞儀:《德風亭初集》,收於《金陵叢書》,蔣氏慎修書屋1914 年排印本。
  9. 清章學誠(1985)。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10.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2008)。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集》,清道光十一年(1831)紅香館刻本。
  12. 王英志編(2010)。清代閨秀詩話叢刊。江蘇:鳳凰出版社。
  13. 王德威(2011)。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出版社。
  14. 王鴻泰(1999)。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137,16-29。
  15. 托莉.莫、國立編譯館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6. 李祥林(2010)。性別反思中的古代中國「才女」現象。職大學報,2,15-18。
  17. 孫康宜(2002)。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8. 孫康宜(1994)。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23(2),27-61。
  19. 孫康宜(2001)。耶魯.性別與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 高彥頤、李志生譯(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1. 曼素恩、定宜庄譯、顏宜葳譯(2005)。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2. 康正果(1991)。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
  23. 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4. 琳達.諾克林、游惠貞譯(2005)。女性,藝術與權力。臺北:遠流出版社。
  25. 趙園(2006)。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27. 蔡鎮楚編(2004)。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
  28. 鍾慧玲(2000)。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29. 譚正璧(2001)。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30. 嚴明(1992)。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