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馮夢龍編撰文本的意識初探-以黃善聰相關文本為例

并列篇名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Feng Meng Long in Editing Vernacular Stories: An Analysis Based on Huang Shan Cong's Related Texts

DOI

10.29419/SICL.201401_(37).0003

作者

雷雅淳(Lui Nga Shun Fatima)

关键词

馮夢龍 ; 《古今小說》 ; 《情史》 ; 《智囊補》 ; 黃善聰 ; Feng Meng Long ; Gu Jin Xiao Shuo ; Qing Shi ; Zhi Nang Bu ; Huang Shan Cong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4 / 01 / 01)

页次

67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黃善聰為例,考察馮夢龍於《古今小說》、《智囊補》、《情史》三部作品中,按同一個本事改編的文本作比較研究,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馮夢龍編撰「三言」背後的意識。黃善聰的故事,在當代應廣為人知。然而,儘管馮夢龍面對的是一個為時人所熟知的本事,馮夢龍各本的改編卻呈現了頗大的差異。本文的第一部份從情節比較三個文本之間的差異性,以觀察馮氏在各本呈現的不同思考。第二部份將從文本以外的材料,如序、評論等,分析馮氏的創作意圖及這則故事在各書中的定位。最後將這兩部份的討論結合,觀察馮氏的寫作意圖有否成功在文本中實踐。經過分析,可見馮夢龍在各書中強調的重點與取向不盡相同,而馮夢龍會根據其意圖改編本事,因此馮夢龍欲呈現的思考與他所實際上呈現出來的思考基本上頗為一致,可見馮氏確實能讓内容服務於其創作。由此,可見馮氏在編撰文本的過程中懷有明確的意識,並且會根據各文本的需要,剪裁修改其材料,務求使其内容切合他想傳遞給讀者的意識形態。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eng Meng Long consciously edited the vernacular stories to meet the different objectives that he had set for the different books that he had edited. The story of Huang Shan Cong appeared in three of Feng's books, namely Gu Jin Xiao Shuo, Zhi Nang Bu and Qing Shi. Ye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Huang's story among these three book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plot of these three Huang Shan Cong texts, in order to observe Feng's emphasis in each text.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the preface, commentaries of Feng's books (Gu Jin Xiao Shuo, Zhi Nang Bu and Qing Shi), to analyze Feng's objectives when he edited these books.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conclusion drawn in the previous two parts, and to propose that Feng indeed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in different books, and that Feng will edit the stories accordingly, so that the stories will reflect the objectives that he aimed to achieve in his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許暉林(2010)。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説〈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28(3),35-62。
    連結:
  2. 明馮夢龍編、周方校點、胡慧斌校點(1993)。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 明馮夢龍編、許政揚校註(1991)。古今小説。臺北:里仁書局。
  4. 明馮夢龍編、繆咏禾校點、胡慧斌校點(1993)。智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 王鴻泰(1994)。《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6. 衣若蘭(2011)。《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7. 吳國慶(1998)。《智囊》與《智囊補》比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8(3),25-26。
  8. 林艾齡(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9. 林秀蓉(2011)。禮教與情教─馮夢龍〈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扮裝意涵探析。高雄師大學報,67-79。
  10. 金源熙(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所。
  11. 胡士瑩(1980)。話本小説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12. 胡曉真(2008)。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高彥頤(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4. 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寳鋻: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
  15. 張璉(1993)。《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2),237-250。
  16. 陳萬益(1988)。馮夢龍「情教説」試論。漢學研究,6(1),297-307。
  17. 費絲言(1998)。從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8. 劉勇強(2000)。歷史與文本的共生互動─以「水賊占妻(女)型」和「萬里尋親型」為中心。文學遺產,2000(3),85-99。
  19. 鮑震培(2001)。真實與想象─中國古代易裝文化的嬗變與文學表現。南開學報,2001(2),68-80。
  20. 譚正壁(1981)。三言兩拍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23)。女子之怒:《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探析。嶺東學報,50,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