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劉勰《文心雕龍》之氣論間架及其工夫論實踐

并列篇名

On the Doctrine of Ch'i and the Practice of Self-cultivation in Liu Xie's Wenxindiaolong

DOI

10.29419/SICL.201407_(38).0002

作者

李松駿(Li Sung-jyun)

关键词

劉勰 ; 《文心雕龍》 ; 氣論 ; 身體觀 ; 工夫論 ; Liu Xie ; Wenxindiaolong ; literary theory of Ch'i ; bodily perspective ; self-cultivation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4 / 07 / 01)

页次

41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歷來學圈論證劉勰《文心雕龍》之思維體系,多從其生平思想及文學理論展開現代綜合性或專門性的論述。其「體大慮周,籠罩群言」的文論體系,業已有學者開始以人文視野的角度進行多維的詮釋與解構。其中,東漢以來人物品鑒傳統所導出的六朝文氣論之批評典範,揭示了「氣」的重要觀念。藉由《文心雕龍》所用「氣」字之學術背景、思想源流、基本間架做一考察,將有助於釐清氣義在劉勰文論中所煥發的人本底蘊。然而,前人對劉勰「氣論」的探討,雖各有所獲,卻未能從工夫與境界的身體觀出發,為「氣」的概念作一結構性之尋繹,也較忽略對劉勰思想進行整體性的勾勒。職是之故,本文以《文心雕龍》為中心考察,擬就相關論題細加研議,藉以重探劉勰氣論的典範意義。

英文摘要

Academic critics were used to doing modernly complex or professional research about Liu Xie's Wenxindiaolong from his ideology and literary theories. The masterpiece "encompassing all speeches and including enormou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ry system" has also been studied and interpreted from the wide angle of humanity. Among these researches, the canonical criticism of the Literary Ch'i in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ry theory deriving from the review of personal character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unveil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 By studying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history of ideology, and the literary system of "Ch'i" in Wenxindiaolong, people can understand more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the "Ch'i" displays. It is true that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cerning Liu Xie's literary theory of Ch'i did have some discoveries. However, they were less studied from the bodily perspectiv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levels of state of mind for constructive and integrated knowledge in Liu Xie's literary theory of Ch'i. Thus,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texts of Wenxindiaolong and aims to study its related issues in detail for discovering the canonical significance of Liu Xie's literary theory of Ch'i anew.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昭瑛(2006)。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41-60。
    連結:
  2. 戴景賢(2012)。論劉勰《文心雕龍》之文學本質論及其玄學基礎。臺大中文學報,37,129-174。
    連結:
  3. 宋史崧整理、楊鵬舉校注(2008)。靈樞經。北京:學苑出版社。
  4. 東晉葛洪、王明校釋(1996)。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5. 梁劉勰、范文瀾注(2006)。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 梁劉勰、詹瑛義證(2008)。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清章學誠、倉修良編注(2008)。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 清葉燮、郭紹虞編、霍松林校注(1979)。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8)。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
  10. Hwang、 K. K.(1999).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163-183.
  11. Owen, Stephen(1985).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2. 小野澤精一編、李慶譯(1999)。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 王更生(2006)。劉勰《文心雕龍》「養氣論」與道教。文與哲,9,151-167。
  14. 王岫林(2009)。魏晉士人之身體觀。臺北縣(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5. 王金凌(1981)。《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6. 王國瓔(2003)。個體意識的自覺─兩漢文學中之個體意識。漢學研究,21(2),45-76。
  17. 王德華(1996)。論漢末魏晉六朝「人的覺醒」風貌的特質。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29-33。
  18. 石田秀實、楊宇譯(1993)。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 吉川幸次郎、鄭清茂譯(1997)。推移的悲哀(下)。中外文學,6(5),113-131。
  20. 吉川幸次郎、鄭清茂譯(1997)。推移的悲哀(上)。中外文學,6(4),24-55。
  21. 余英時(1984)。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2. 汪春泓(2011)。論劉勰思想中的道教因素─從《異苑》兩條材料談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4(2),79-87。
  23. 林麗真(1996)。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24. 侯迺慧(1988)。由「氣」的意義與流程看《文心雕龍》的創作理論。文心雕龍綜論,臺北:
  25. 孫世民(2012)。魏晉身體修養論。臺北縣(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6.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
  27. 徐復觀(1980)。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張蓓蓓(2014)。從中國子學傳統重探《文心雕龍》。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9. 笛卡爾、黎惟東譯(2004)。沉思錄。臺北:志文出版社。
  30. 莊耀郎(2011)。原氣。臺北縣(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1. 游志誠(2010)。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2.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3. 黃俊傑(2006)。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4. 黃偉倫(2006)。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黃霖編(2005)。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楊儒賓(1996)。儒家的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37. 廖宏昌(1995)。葉燮文學批評思維發微。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
  38. 廖蔚卿(1985)。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9. 趙樹功(2012)。氣與中國文學理論體系建構。北京:人民出版社。
  40. 劉若愚、杜國清譯(198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1. 鄭毓瑜(2012)。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2. 蕭進銘(2009)。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3. 賴欣陽(2007)。「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賴錫三(2010)。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5. 戴璉璋(2003)。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6. 簡良如(2008)。文史叢刊之一三五:《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7. 龔鵬程(1988)。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文心雕龍綜論,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