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心」到「腦」-從「腦」的語義脈絡論晚清民初的文化轉型

并列篇名

From "Heart" to "Brain": Exploring the Cultural Transition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DOI

10.29419/SICL.201501_(39).0006

作者

徐瑞鴻(Xu Rui-hong)

关键词

腦與心 ; 語義脈絡 ; 近現代文化轉型 ; Heart and Brain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 Cultural Transition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5 / 01 / 01)

页次

223 - 2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傳統的中醫理論以「心」為神明之主,掌管思維、記憶與情感,此一觀點在近現代受到西方解剖學的巨大挑戰,「心主神明」或「腦主神明」從此便成為中醫學界爭訟不已的重要問題。醫學典籍的知識脈絡自然能夠最直接反映人們對於「腦」的理解,卻未必能呈現「腦」之概念的完整面貌,因此,本文將「腦」的語義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希望能透過各階段文獻中「腦」的語義脈絡及其構詞情形,間接探知時人對「腦」的認識,再與同時期中醫學、宗教與方術中對「腦」的直接陳述比較,試圖呈現較為完整而具體的演變情形。透過梳理「腦」的語義脈絡,我們意圖說明這一場「腦」與「心」之爭,不但是語詞之爭,也是科學實證的手術刀與相互繫聯的意義網絡的衝突,更是西方現代化知識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思維之間的拉扯與對抗。

英文摘要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akes "Heart" as the lord of Spirits, which rules over thought, memory and emotion. This point of view had been challenged by the modern anatomy. From then on, it is Heart or Brain takes control of the Spiri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hread of thought in the medical statement may be a direct way to present how did people understand the idea of "Brain", but it could not show the whole prospect of it. For this reason, we div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Brain" into three stages. We want to present how people understood the concept of "Brain" indirectly with its development of meaning and words building in each stage. After that, we will compare it to the statement in medicine, religion and occultism. We try to explain this competition between "Brain" and "Heart" is not only a conflict of language, but also contention between the scalpel of science and the network of meaning. It is a war between Western modern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寧(2011)。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1-40。
    連結:
  2. (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 (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99)。中華醫書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5. (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6. (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
  8. 宋李昉編(196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9. 宋范成大、富壽蓀標校(2006)。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宋楊萬里、辛更儒箋校(2007)。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李時珍(1975)。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3. 明孫瑴(1990)。古微書。山東:友誼書社。
  14. 唐孫思邈(1990)。備急千金要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
  15. 唐歐陽詢、汪紹楹校(1999)。義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清汪昂(1955)。本草備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17. 清彭定求編(2003)。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8. 于玲(2012)。中醫「心代腦思」理論的成因溯源。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35(9),591-593。
  19. 王明(1981)。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20. 朱維錚編(2001)。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1. 何小蓮(2006)。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沈仲圭:〈腦主知覺之考證〉,《如皋醫學報五周匯選》第1 期(1930 年12月),頁25-26。
  23. 俞鑑泉:〈論心與腦之知覺關係孰輕孰重〉,《醫界春秋》第8 期(1927 年),頁7-8。
  24. 范行準(1989)。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25. 馬伯英、高晞、洪中立(1993)。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
  26. 張立、黃暉(1995)。「心神說」與「腦髓說」統一論。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3,13-14。
  27. 張俊龍(2000)。試論中醫學重心輕腦學術取向形成之基礎。山西中醫學院學報,1(2),51-53。
  28. 曹朗生:〈思想屬心非腦所主說〉,《醫藥學報》第1 卷第8 期(1930 年),頁13-14。
  29. 梁啟超(1960)。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
  30. 陳建華(2011)。從「心」到「腦」─現代中國思想主體的語言建構。二十一世紀,123,123-127。
  31. 無名:〈譚叢:腦人〉,《大陸》第2 期(1902 年),頁9-10。
  32. 無名:〈常識講話:熱心和冷腦〉,《興華》第31 卷33 期(1934 年),頁15。
  33. 馮煃:〈心和腦〉,《矛盾月刊》第3 卷第2 期(1934 年),頁115-117。
  34. 楊奕望、吳鴻洲(2011)。中西醫會通第一家之爭。國際中醫中藥雜誌,33(12),1111-1112。
  35.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熊月之(2007)。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7. 趙性源:〈論人之熱心與熱腦〉,《關聲》第5 卷第1 期(1936 年),頁61。
  38. 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9. 劉永明(2007)。老子思想與道教煉養學的心腦關係。國際道德經論壇
  40. 劉永明(2005)。《黃庭內景經》的腦學說和心腦關係。宗教學研究,65,11-14。
  41. 劉興仁(1996)。再論「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1),14-16。
  42. 蔡尚思編、方行編(1981)。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3. 蔡德君:〈冷腦熱心〉,《英華》第6 期(1936 年),頁295-296。
  44. 鄭毓瑜(2013)。晚清民初的「文學」情境─「多義性」的掙扎與「文法/句讀」的拉鋸。《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45. 賴炎元註譯(1986)。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羅瓚:〈人之記憶思想確出於心而運於腦辨〉,《醫界春秋》第86 期(1934年)頁27-30
  47. 嚴健民(1999)。中國醫學起源新論。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48. 蘇鴻圖:〈舊詩與新詩:腦疲〉,《青年進步》第43 期(1921 年),7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