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俠客行-論宋楙澄的行旅與紀遊

并列篇名

Ode to gallantry: Travel in Sung Mau Cheng(宋楙澄)

DOI

10.29419/SICL.201507_(40).0007

作者

陳明緻(Chen Ming-jr)

关键词

宋楙澄 ; 《九籥集》 ; 遊記 ; 俠 ; Sung Mau Cheng(宋楙澄) ; "jiou we ji(《九籥集》) ; travel notes ; "xia"(俠)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5 / 07 / 01)

页次

267 - 3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宋楙澄的「俠」特質使他在明代遊人之中顯得特立獨行,其好遊的天性與渴望建立功業的志向,使他漫遊於大江南北。北地之遊交雜在遊覽與行旅之間,在時空交疊的地誌書寫裡記錄了北地的時空變遷與人民的苦難,而北地的遊覽與關注往往與家國之事連結。南方之遊則隨著年齡而有不同的書寫側重,年輕時好遊的天性與豪俠探奇的性格在短程遊覽中形成兩股不同的力量,讓他選擇以遊來結交當世豪傑,但一連串的不遇與母親的過世,出與處的兩難他心中產生了拉扯。至萬曆四十年中舉後,他在四十九歲時展開為期五個月的楚地長遊,在「不忍復歸」的心情中暗示了更多的老年悲感,此刻的俠客心境已顯得淡薄而蒼涼。

英文摘要

Sung Mau Cheng(宋楙澄) is a special traveler in Ming dynasty. He has "xia"(俠) like chivalric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he likes tour and he hopes to establish his own career, so he has long-term roaming. His journey can be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by Location. North travels concerned about national affairs, recorded times changes and people suffering. His south travels are divided in early stage and late stage. When he was not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he cared about the problem of official career and seclusion. When he got the graduate, he had a different idea for trave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鴻泰(2012)。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3),63-98。
    連結:
  2. 王鴻泰(2014)。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209-267。
    連結:
  3. 巫仁恕(2003)。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87-143。
    連結:
  4. 連啟元(2012)。儒俠之辨:汪道昆對徽州人物「儒俠」形象論述與型塑。明代研究,19,121-140。
    連結:
  5.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6. 清王先慎(2010)。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7. 漢司馬遷(1978)。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8. Felman, Shoshana、Laub, Dori、劉裘蒂譯(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出版社。
  9. 王文進(1999)。謝靈運詩中的「遊覽」與「行旅」之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1,103-113。
  10. 宋楙澄(1984)。九籥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 巫仁恕(2008)。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
  12. 巫仁恕、狄雅斯(2010)。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
  13. 李越深(2006)。松江府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學成就概述。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1),117-125。
  14. 范宜如(2011)。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5.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
  16. 張玉玲(2007)。論宋楙澄遊記散文的藝術成就。山東電大學報,2007(4),51-52。
  17. 張嘉昕(2004)。明人的旅遊生活。宜蘭縣羅東鎮:明史研究小組。
  18.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1993)。俠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陳文新(2002)。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20. 陳平原(1995)。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21. 陳祖祥編(2009)。旅遊心理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2. 費振鐘(2002)。墮落時代。臺北:立緒文化。
  23. 馮玉榮(2011)。明末清初松江士人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趙園(2009)。聚合與流散─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5. 劉思怡(2012)。宋楙澄及其《九籥集》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6. 劉若愚、周清霖譯、唐發鐃譯(1991)。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
  27. 魯德才(2001)。歷史中的俠與小說中的俠:論古代文化觀念中武俠性格的變遷。開南學報,2001(1),61-67。
  28. 霍現俊(2012)。以小說見証歷史─論宋楙澄小說的紀實性特質。明清小說研究,2012(3),189-197。
  29. 魏向東(2011)。晚明旅游地理研究(1567-1644)─以江南地區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0. 羅立群(1990)。中國武俠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31. 龔鵬程(2007)。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
  32. 龔鵬程編、林保淳編(1995)。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