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覃子豪的晚期詩作及象徵主義實踐-以《畫廊》集為中心

并列篇名

Qin Zihao's Late Works and Symbolist Poetics: Centering on The Gallery

DOI

10.29419/SICL.201507_(40).0010

作者

夏小雨(Xia Xiao-yu)

关键词

覃子豪 ; 象徵主義 ; 《畫廊》 ; 晚期風格 ; 詩學 ; Qin Zihao ; Symbolist ; The Gallery ; Late style ; Poetics and politic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5 / 07 / 01)

页次

379 - 4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前行研究對覃子豪晚期詩作的解讀多將其默認為象徵派詩人,本文則選擇將此「象徵主義」風格進一步問題化,一方面指出覃子豪本人對於象徵主義的態度在前後期實有巨大的轉變,另一方面強調不應將「象徵主義」固化為某一流派、風格,而應追問這一詩學對詩人更為深層的意義何在。以覃子豪本人的詩論與自述為基礎,細讀其最後的詩集《畫廊》,本文試圖由此理解詩人如何以象徵派的筆法,將破碎痛苦的現實自我的感覺與經驗,焠鍊為具整體性的審美主體,並完成其詩探索的歷程。更重要的,本文試圖在這一歷程中辨認覃子豪的早期詩學立場與晚期詩學立場之間看似對立、實則可通的關節,以期在前行研究者所建構的判然割裂的早期覃子豪與晚期覃子豪間,發現內在一致性與完整性,並由此見證詩與詩人面對政治與現實高壓時的自主可能。

英文摘要

Instead of reading Qin Zihao's late works by taking for granted Qin's identity as a Symbolist poet, this article wants to problematize and contextualize his Symbolist poetics. I want to emphasize that, for one thing, Qin'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ymbolist poets indeed went through a tremendous change between his early days and late years. For another, rather than pinpoint the so-called "Symbolism" to a certain group of writers, a more productive approach would be to explore its inner affinity to the writings and life stories of the poet. Based on Qin's own literary thoughts and poetry writing with a focus on his last poetry collection, The Galler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laborate how the poet deploys the Symbolist poetics to create an aesthetic totality that resolves (or fails to resolve) the pains and sufferings in real life. More important,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despite the seeming contrasts between Qin's early and late works, one can nonetheless detect an underlying consistency that really testifies to the poetic agency vis-à-vis the political hegemon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白鳳:〈從波特萊爾的詩談起〉,載1947 年1 月30 日《文匯報.筆會》。
  2. 陳敬容:〈波德萊爾與貓〉,載1946 年12 月19 日《文匯報.浮世繪》。
  3. 覃子豪:〈消滅歇斯特裏的情緒〉,載1947 年2 月9 日《文匯報.筆會》。
  4. 林煥平:〈藝文管窺備忘〉之「一、波德萊爾不宜讚美」,載1946 年12 月28 日《文匯報.筆會》。
  5. 白哲維(2013)。覃子豪詩作與象徵主義。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44,38-69。
  6. 吳曉東(2000)。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 李華飛(1987)。隔海祭詩人─憶覃子豪。新文學史料,1987(1),153-158。
  8. 流沙河(1986)。跨海詩人覃子豪─《覃子豪詩粹》序。文史雜誌,1986(3),12-13。
  9. 范靜嘩(1998)。遁入畫廊的存在─覃子豪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4),43-46。
  10. 奚密(2008)。現代漢詩。上海:三聯書店。
  11. 張松建(2009)。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張松建(2012)。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郭楓(2014)。風雨淒迷路,彩虹照眼人─覃子豪:五十年代台灣新詩荒野播種者。揚子江評論,2014(4),72-80。
  14. 陳太勝(2005)。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陳俊榮(2013)。覃子豪的象徵主義論。當代詩學,8,1-30。
  16. 陳義芝編選(2011)。覃子豪。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17. 陳學芬(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開封,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
  18. 覃子豪(1962)。畫廊。臺北:藍星詩社。
  19. 覃子豪(1968)。覃子豪全集 I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20. 覃子豪(1974)。覃子豪全集 II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21. 覃子豪(1965)。覃子豪全集 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22. 解志熙(2006)。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3. 賈芝(1988)。憶詩友覃子豪。新文學史料,1988(3),115-118。
  24. 賈植芳(1983)。覃子豪小傳。新文學史料,1983(1),194-195。
  25. 劉正偉(2005)。覃子豪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劉正偉編(2008)。覃子豪集。臺南:臺灣文學館。
  27. 蔡豔紅(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
  28. 錢理群(2008)。1948:天地玄黃。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