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鄭玄《毛詩箋》中的文王形象-以〈大雅˙文王之什〉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Image of Wuang in Zheng Xuan's Maoshijian: Focusing on the Decade of "Wuang" in "Da-Ya"

DOI

10.29419/SICL.201707_(44).0001

作者

王思勻(Wang Si-yun)

关键词

《詩經》 ; 《毛詩箋》 ; 鄭玄 ; 文王形象 ; 漢代學術 ; Shijing ; Maoshijian ; Zheng Xuan ; the image of Wuang ; Academy in the Han Dynasty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17 / 07 / 01)

页次

1 - 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為研究對象,試圖結合文王形象與鄭玄《毛詩箋》研究,而主要關注鄭玄說《詩》所呈現的文王形象,及其與鄭玄個人學術關懷、漢代社會環境的關係。先秦已見用《詩》者以文王作為政治道德典範。到了漢代,文王仍是儒者用以勸諫今世帝王、君主也以此自許的模範。此間反映出詩教與以《詩》為諫書的觀念。被譽為集東漢經學之大成的鄭玄也並不完全脫離此一脈絡,《毛詩箋》是他寓作於述的實踐,對於文王形象的理解與詮釋蘊含了他的理想王道理念。本文將研究範圍設定為《詩經》中直接描寫與頌揚文王具體行止最多的〈大雅‧文王之什〉,同時列舉《傳》《箋》以利對照分析,由此探討鄭玄在毛《傳》的基礎上如何詮釋周文王。但基本仍是將鄭玄《毛詩箋》中的文王形象視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並討論文王形象在鄭玄《詩經》詮釋中如何從對於單一歷史人物的描述擴及至普遍性的典範,而與《毛詩箋》其他論及為政之道的箋注相互呼應。本文的目標在於透過鄭《箋》文王形象研究,找出具體例證以說明東漢經學雖有所謂學術化傾向,但不是就此走向與現實社會脫離聯結的道路。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age of Wuang(文王) in Zheng Xuan(鄭 玄) Maoshijian(《毛詩箋》), especially the Decade of "Wuang"(文王之 什) in "Da-Ya"(大雅). My purpose is to explore how Zheng Xuan constructs Wuang as a great leader and a sage king by annotating Maoshi(毛詩) and Mao's Zhuan(毛《傳》) in order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 of Wuang, Zhang Xuan's personal academic concer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Han dynasty. Wuang was thought as an excellent model monarch while the intellectuals using poetry since Pre-Qin. And the image of Wuang still played effectiveness in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considered those poems as a political admoni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Shijing(《詩經》)in the Han Dynasty. This social context leads Zheng Xuan put his theory into practice. By comparing Mao's Zhuan and Zheng's Jian(鄭《箋》), I attempt to recognize Zheng's further explanation of Wuang based on the image in Mao's Zhuan. This explanation eventually helps us understand Zheng's view on the ideal way of being a sage king. Throug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explanation of Zheng's Wuang image,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whil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study was in development,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sn't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the reality at that contemporary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姜龍翔(2009)。《詩經‧皇矣》新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1-22。
    連結:
  2. (1965)。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縮印通治堂刊本。
  4. 胡蘊玉:〈兩漢詩經學〉,《國學周刊》第1 卷第1 期,1926 年10 月,頁1-4。
  5. 宋王溥(1978)。唐會要。京都:中文出版社。
  6.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後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1988)。斷句本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
  8.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198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9. 清王先謙(2010)。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阮元(1960)。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清陳奐(1957)。詩毛氏傳疏。臺北:世界書局。
  12. 清陳澧(2012)。東塾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王暉(2002)。周文王受命稱王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1(4),26-33。
  14. 王葆玹(2001)。古今兼綜─兩漢經學。臺北:萬卷樓圖書。
  15. 史應勇(2007)。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16. 史應勇(2004)。鄭玄經學三論。四川大學學報,2004(3),85-92。
  17. 李世萍(2010)。鄭玄《毛詩箋》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18. 李峰(2010)。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三聯書店。
  19. 李霖(2013)。從《大雅‧思齊》看鄭玄解《詩》的原則。中國經學,桂林:
  20. 車行健(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1. 車行健(2011)。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臺北:里仁書局。
  22. 屈萬里(1985)。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3. 林慶彰(2004)。《毛詩序》在《詩經》解釋傳統的地位。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
  24. 林聰舜(2013)。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5.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26. 孫文良(1993)。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張素卿(1991)。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9. 張鼎國(2004)。「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
  30. 張寶三(2004)。《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
  31. 彭美玲(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2. 華德柱、許林軍(2007)。論周文王形象的生成與演變。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86-89。
  33. 馮友蘭(2014)。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楊伯峻編(1993)。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
  35. 楊晉龍(1993)。神統與聖統─鄭玄王肅「感生說」異解探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87-526。
  36. 葉國良(2005)。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37. 葉國良(1980)。詩三家之輯佚與鑒別。國立編譯館館刊,9(1),97-108。
  38. 葛兆光(1999)。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9. 鄭雯馨(2014)。鄭玄主「周公制禮」說的學術意義。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0. 錢穆(1995)。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1. 瀧川龜太郎(2007)。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