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羅近溪工夫論的雙重面向-以「復」為中心的討論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n Luo Jin Xi's Gongfu Theory: Focusing on "Fu"

DOI

10.29419/SICL.201707_(44).0003

作者

潘虹智(Pan Hong-zhi)

关键词

羅近溪 ; 復 ; 天地之心 ; 天心 ; 戒慎恐懼 ; 破光景 ; Luo Jin Xi ; Fu ; Tian di zhi xin ; Tianxin ; Jie shen kong ju ; Po guang jing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17 / 07 / 01)

页次

75 - 11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溪思想廣大渾淪,欲勾勒其工夫論的全貌殊為不易。繼牟宗三提出近溪以「破光景」作「無工夫的工夫」之後,龔鵬程與吳震皆注意到了近溪工夫中「戒慎恐懼」的另一面相。這兩種說法存在緊張對立的關係,筆者認為有重新檢討之必要。故本文即基於此重新探討近溪的工夫論,在研究進路上,與其從「破光景」和「戒慎恐懼」作為切入點,不如重新思考近溪工夫論的目標究竟為何?哪種工夫才可以復其本體?筆者挑選「復,其見天地之心」一句作為研究線索。在近溪的思想中,屢屢提及「天地之心」、「天心」、「復以自知」、「中行獨復」等等。「天心」、「天地之心」和本體相關;「復以自知」、「中行獨復」則是和工夫相關,而「復,其見天地之心」一句,便是貫通本體與工夫的關鍵,能曉得復本體的工夫,才能知道「破光景」和「戒慎恐懼」又該安放在何種位置。因此本文章在論述安排上,第二節論「天地之心」,第三節詳論「復」的工夫,第四節討論「光景」問題在近溪思想中的指涉與意涵,最末則以「復」、「破光景」、「戒慎恐懼」三者在近溪工夫論中的關係作為全篇之收束。希冀透過對於「復」的討論,明得近溪工夫的完整態樣,並對後續研究有所裨益。

英文摘要

Luo Jin Xi's thought is extensive, so it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whole picture of his Gongfu theory. After Mou Zong San claimed "po guang jing" as "wu gong fu de gong fu", otherwise, Gong Peng Cheng and Wu Zhen noticed that Jin Xi had reverence toward "tianxin". These two statements have a tense relationship, so I think there is a need to re-review his Gongfu theo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think the goal of Jin Xi's Gongfu theory. I choose that the sentence "fu qi jian tian di zhi xin" as the clue. In Jin Xi's articles, the words about "tian di zhi xin", "tianxin", "fu yi zi zhi", " zhong xing du fu" are often seen. The first two are about Ontology theory, and the two latter are about Gongfu theory. The sentence "fu qi jian tian di zhi xin" can connect Ontology theory and Gongfu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f "tian di zhi xi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f "Fu" in Jin Xi's Gongfu theor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problem of " guang jing" and its' real meaning. The last chapter sums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 "po guang jing" and "jie shen kong j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家和(2003)。從羅近溪分別「體仁」與「制欲」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69-105。
    連結:
  2. 宋朱熹(2010)。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程顥、宋程頤(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4. 明王守仁(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明王守仁、鄧艾民注(2012)。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明羅汝芳、方祖猷編校整理、梁一群編校整理、李慶龍編校整理(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7. 清孫希旦、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8. 清黃宗羲(1986)。宋元學案•伊川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9. 清黃宗羲(2008)。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0. 魏王弼、樓宇烈校釋(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1. 古清美(2004)。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12. 弗朗索瓦•于連、宋剛譯(2002)。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牟宗三(200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聯經。
  14. 牟宗三(200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
  15. 牟宗三(1958)。心體與性體(二)。臺北縣:正中書局。
  16. 吳震(2005)。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7. 李德材(2011)。羅近溪哲學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8. 李慶龍(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9. 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唐君毅(2005)。哲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徐芹庭(2000)。細說《易經》六十四卦。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2. 徐復觀(1990)。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陳來(2005)。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
  24. 黃淑齡(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5. 楊儒賓(2005)。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26. 蔡仁厚(1992)。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
  27. 魏月萍(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8. 龔鵬程(2005)。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2021)。以羅近溪對復卦的詮釋考察其「赤子之心」的內涵。止善,31,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