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典故、形式與譬喻-從「南枝」論詩歌新語詞的生成

并列篇名

Allusion, Form, and Metaphor: Lexicalization of a Poetic Term "Nan-Qi"

作者

朱先敏(Chu Hsien-min)

关键词

詞彙化 ; 詩歌 ; 新語詞 ; 譬喻 ; lexicalization ; poetry in medieval China ; metaphor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8 / 01 / 01)

页次

1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詩歌新語詞研究的既有成果在於語詞生成後的衍義情況,以及語詞和文化互動的過程,少見對於語詞如何生成、為何生成的討論。本文以「南枝」一詞為例,考察漢末〈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起,經六朝、至唐代詩人對此一新語詞的運用情況。從典故用事、詩歌體式、譬喻生成等三個面向挖掘南枝為詩人持續運用並能生成衍生義的原因。詩人藉由詩歌創作的實踐,讓詩作成為語詞生成新意的實驗場地。本文試圖彰顯詩人創作時的創意和選詞對新語詞生成的有效性,並藉此討論語詞生成與詩歌體式、文學意象等議題:包括共識性的意象如何疊加在成辭上,並形成新的典故;詩歌句式和修辭彼此影響、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以及譬喻意涵如何隨著詩人慧心和歷史、政治的互動不斷增生。經由對詩人創作意識的凸顯以及對重要詩學議題的回應,詩歌新語詞的討論或可成為詩歌史研究的關鍵。

英文摘要

The studies of new terms in poetry has focused on how the meaning changed after a word is lexicalized, and how a new term interacted with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why, and how is the particular word that became a new term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ss. In the case of "Nan-Qi", since this term have used in a poem in late East-Han, many poets used it as an allusion. Moreover, they used it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 of the mainstream of the poetic form in the era. From time to time, "Nan-Qi" becomes a complicated metaphor. Hence, the using of "Nan-Qi" involves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lyric poe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朱先敏(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連結:
  2. 楊玉成(2010)。詩與時:陶詩與中古時間詞語。東華漢學,11,29-121。
    連結:
  3. 鄭毓瑜(2009)。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南有……」重複短語談起。清華學報,39(1),1-29。
    連結:
  4. (1991)。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開明書局。
  5. 宋李昉(1995)。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6. 明‧馮惟訥《古詩紀》,欽定四庫全書本。
  7. 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8. 南朝梁劉勰、范文瀾註(1991)。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9. 後晉劉昫(1981)。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0. 唐李百藥(1980)。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唐李延壽(1980)。北史。臺北:鼎文書局。
  12. 唐劉長卿、儲仲君注(1996)。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歐陽詢、汪紹楹校(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清曹寅編、清彭定求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1999)。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嚴可均校輯(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7. 漢趙曄(1989)。吳越春秋。上海:上海書店。
  18. 王文進(2008)。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
  19. 王雲路(2010)。中古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田曉菲(2009)。烽火與流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1. 周尚義(2006)。閒人、閒居與閒味─白居易閒適詩語詞的文化解讀。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5),33-36。
  22. 周俊勛、朱慶之(2011)。中古漢語詞義研究札記。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4),14-17。
  23. 林文月(1992)。潘岳陸機詩的南方意識。臺大中文學報,5,18。
  24. 林庚(2006)。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5. 段義孚、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26. 高友工、梅祖麟、李世躍譯(2013)。唐詩三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張傳剛(2011)。唐宋詩詞中鷓鴣意象的運用及其意藴。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1(8),95-97。
  28. 傅璇琮(1980)。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29. 景遐東(2005)。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0. 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31. 楊佩螢(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2. 葛曉音(2012)。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34. 廖宜方(2013)。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5. 趙敏俐(1996)。四言詩與五言詩的句法結構與語言功能比較研究。中州學刊,1996(3),87-92。
  36. 趙曉馳(2007)。王維詩歌顏色詞義研究。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5),76-80。
  37. 蔣英豪(2004)。梁啟超與近代漢語新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3(44),379-404。
  38. 蔣英豪(2004)。日本雜事詩與近代漢語新詞。漢學研究,22(1),299-323。
  39. 蔣紹愚(2008)。唐詩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40. 蔡英俊(2002)。「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
  41. 鄭毓瑜(2009)。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的典故運用為例。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