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西遊記》的倫理閱讀:以「家」為中心的考察

并列篇名

An Ethical Reading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 Study Centered on Family

DOI

10.29419/SICL.201902_(47).0001

作者

陳柏言(Chen Po-yen)

关键词

西遊記 ; 倫理 ; 家 ; 家國共構 ;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 Ethics ; Family ; Co-constructed family and nation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9 / 02 / 01)

页次

1 - 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通過「倫理閱讀」的視角,檢視《西遊記》寫定者如何藉由「家」的構設,展開對於人倫世道與家國秩序的多重思考。回顧西遊故事的發展,玄奘西行取經的宗教史實,歷經多朝承衍,至晚明世本《西遊記》,已增添愈發豐富的倫理內涵。本文首先著眼「花果山」和「取經團隊」兩個小說中的重要群體,探討寫定者如何通過「家」的視野,賦予其倫理意義。其次,本文集中探究第27回至31回,悟空遭唐僧放逐的情節,分析此間「驅逐與歸返」主題,歸結衝突發生的原因。綜而言之,《西遊記》的倫理思考與取經團隊「出家人」的身分恰成辯證;五聖以天地與行路為「家」,實折映寫定者對於安身立命的想像。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reading" to examine how the author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expands multiple thinking about human relations as well as putting a nation and family in order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a "family". At the development of storie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religious facts of Xuanzang going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bringing scriptures back, the facts have been added with increasingly rich ethical connotations until the version in late Ming Dynasty. Consequently, the paper first focuses on "Huaguo Mountain" and "the team that obtained scriptures", the two important parts of the novel, to probe into how the author gave eth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 "family". Secondly, the paper focuses on chapters 27 to 31, the story about Wukong being banished by the monk Tang to analyze the subject of "banishment and return" to conclude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onflict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monk" taking heaven and earth, as well as the passerby as his family, reflects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of the settlement of his life in pea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玉箴(2016)。「家」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成大中文學報,53,155-187。
    連結:
  2. 劉瓊云(2010)。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1-43。
    連結:
  3. (宋)佚名(1958).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臺北:世界書局.
  4. (明)佚名,蘇興(校評),劉興漢(校評)(2009).西遊記.南京:鳳凰出版社.
  5. (清)劉一明(1990).道書十二種.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6. 方克強(1990)。原型模式:《西遊記》的成年禮。文藝爭鳴,3,26-32。
  7. 王玉波(1992).中國家庭的起源與演變.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8. 王法周(2017)。明末清初儒者家庭倫理觀念及其困境—以父子倫理為中心。北京教育學院學報,31(5),83-88。
  9. 王振忠(2000)。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163-185。
  10. 朱一玄(主編),劉毓忱(主編)(2002).西遊記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1. 何錫章(1994).神魔佛怪話西遊.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2. 余英時(2007).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
  13. 余國藩,李奭學(譯)(1989).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吳新化(2004)。論《西遊記》神佛故事中的儒家倫常意識。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3(3),80-83。
  15. 吳達芸(1982)。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10(11),80-109。
  16. 呂妙芬(2011).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社.
  17. 呂妙芬(2017).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社.
  18. 尾形勇,張鶴泉(譯)(2010).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
  19. 李志宏(2011).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20. 汪維輝(編)(2015).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21. 金明求(2004).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
  22. 段江麗(2006).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3. 胡勝(校注),趙毓龍(校注)(2018).西遊戲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4. 胡萬川(1990)。中國的江流兒故事。漢學研究,8(1),443-459。
  25. 胡適(1999).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6. 夏志清,胡益民(譯),石曉林(譯),單坤琴(譯)(1994).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7. 徐朔方(1997).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徐揚尚(2006).明清經典小說重讀—尋找失落的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浦安迪,沈亨壽(譯)(2015).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1. 高桂惠(2015)。《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海上真真:紅樓夢暨明清文學文化論文集,臺北:
  32. 張靜二(1984).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張靜二(1985)。論《心經》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247-265。
  34. 梅新林(主編),崔小敬(主編)(2008).20 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5. 許倬雲(2017).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
  36. 許嘉瑋(2008)。《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25,115-145。
  37. 陳寶良(2004).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麻國慶(1999).家與中國社會結構.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楚愛華(2008).明清至現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40. 歐陽健(1992).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
  41. 潘建國(2016)。《朴通事諺解》及其所引《西遊記》新探。嶺南學報,6,211-229。
  42. 蔣玉斌(2006)。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檢討。學術研究,9,122-125。
  43. 蔡元培(1984).中國倫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
  44. 鄭毓瑜(主編)(2011).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5. 魯迅(2011).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華書局.
  46. 錢穆(2005).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蘭臺出版社.
  47. 譚家哲(2006).形上史論.臺北:唐山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昶融(2023)。前世與今生:《西遊記》白骨夫人情節探析。中國文學研究,55,83-114。
  2. (2023)。離清源而就濁流:論《西遊記》妖魔形象及家庭倫理意識。文與哲,43,8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