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粵方言中*ts系聲母對i介音的影響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Zhuang group on -i- head in Yue-Dialects

DOI

10.29419/SICL.201902_(47).0004

作者

陳羲彤(Chan Hei-tong)

关键词

粵方言 ; 捲舌化 ; i介音 ; 精知莊章 ; Yue-Dialect ; sound changes ; retroflex affricate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9 / 02 / 01)

页次

107 - 1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著眼於聲母對韻母的影響,提出粵方言介音消變的一種方式,兼論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粵方言裡的變化。前輩學者多認為粵方言普遍缺乏介音跟侗台語的影響有關,本文則旨在指出粵方言部分介音的丟失跟莊組曾念*ts系聲母有關,以致莊組三等字在捲舌聲母對i介音的排斥下轉變為洪音韻母。本文比較了能跟莊組相拼的三等韻在各次方言的讀音,發現它們的韻腹往往異於同一古韻來源的精知章組字,從兩類的差別可知莊組字的韻腹沒有發生過前化、高化。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漢語方言裡往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本文一方面從聲母對韻母的影響得到啟發,一方面又參考四邑方言精組的塞化音變,以及歷史文獻的記錄,認為粵方言早期有過「精:莊:知章」的對立,而各地次方言都可從這個格局得到解釋。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 on the effect of the Zhuang group on the finals in the Yue-Dialects. I recommend the -i- losing in the Yue-dialects was caused by the retroflex sibilant of Zhuang group. By compar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Zhuang group and jing, zhi, zhang group in the third division, we found out that they were different. zhuang group had a special sound feature, as their vowels were lower and backer. On the other hand, by using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o compare the written records and the modern Yue-dialects.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explain the changes of jing , zhi , zhuang , zhang groups. Modern Yue-Dialects have two types of sibilant consonant groups: Guangzhou type and Taishan type. But all the different were star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jing≠zhi&zhang≠zhuang', they reflect the sound changes steps by step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陳彭年,余迺永(校註)(2010).新校互註宋本廣韻(定稿本).臺北:里仁書局.
  2. 丁國偉(200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1981).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4.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
  5. 王力(2012).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6. 王洪君(2014).歷史語言學方言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7. 王福堂(2010)。廣州方言韻母中長短元音和介音的問題。漢語方言論集,北京:
  8.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9. 白宛如(2003).廣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0. 白宛如(1984)。廣州元音變化舉例。方言,2,128-134。
  11. 伍巍(2010).方言研究集稿.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12. 伍巍(2007)。粵語。方言,2,167-176。
  13. 朱曉農(2005)。元音大轉移和元音高化鏈移。民族語文,1,1-6。
  14. 朱曉農(2004)。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中國語文,5,440-451。
  15. 朱曉農(2013).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何大安(199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 余靄芹(1998)。粵語研究。語文研究,2,42-50。
  18. 余靄芹(1991)。粵語方言分區問題初探。方言,3,164-181。
  19. 李玉(2008)。平南話同音字匯(上)。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9(4),108-111。
  20. 李新魁(1990)。粵方言語音特點探論。廣東社會科學,1,140-160。
  21. 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州:人民出版社.
  22. 李新魁(1990)。數百年來粵方言韻母的發展。學術研究,4,70-76。
  23. 李榮(2012).方言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
  25. 辛世彪(2001)。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19(1),12-17。
  26. 侍建國(2002)。從廣東境內i介音分布看近代粵語音變。語言研究,3,79-84。
  27. 邵慧君(2010)。論粵方言i、u介音韻母—由粵西方言說起。暨南學報,6,116-122。
  28. 施其生(1991)。廣州方言的介音。方言,2,119-125。
  29. 徐通鏘(2014).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桑宇紅(2008)。知莊章組聲母在現代南方方言的讀音類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31(3),109-116。
  31. 桑宇紅(2010)。中古知莊章組字在現代方言中的擦音游離現象。語言科學,4,416-427。
  32. 高本漢,趙元任(譯),羅常培(譯),李方桂(譯)(2014).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3. 張光宇(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五南圖書.
  34.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4,349-361。
  35. 張光宇(2014)。重建與演變—比較法在中國一百周年紀念。語言學論叢,50,138-166。
  36.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346-358。
  37.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28(2),8-16。
  38. 張洪年(2002)。21 世紀的香港粵語:一個新語音系統的形成。暨南學報,24(2),25-40。
  39. 張琨(1994)。漢語方言中的*tH>h/x和*tsH>tH。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5(1),19-36。
  40. 張琨(1992)。《切韻》止攝字遇攝字在現代粵語方言中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1(4),943-966。
  41. 曹志耘,王莉寜(2012)。漢語方言的韻母分調現象。曹志耘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42. 莊初升(2011)。連州「四會聲」中古精莊知章組今讀的類型和層次。暨南學報,6,99-103。
  43. 陳忠敏(2013).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
  44. 陳萬成,莫慧嫻(1995)。近代廣州話「私」「師」「詩」三組字音的演變。中國語文,2,118-122。
  45. 麥耘(2011)。粵方言的音韻特徵—兼談方言區分的一些問題。方言,4,289-301。
  46. 麥耘(2012).著外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麥耘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7. 麥耘(2013)。也談粵方言梗攝三四等韻文白異讀的由來。暨南學報,4,35-39。
  48. 麥耘(1999)。廣州話介音問題商榷。中山大學學報,4,66-71。
  49. 彭小川(2004).粵語論稿.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50. 湯翠蘭(1997)。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51. 覃遠雄(2008)。平話與粵語古莊母的特殊讀音。方言,4,340-349。
  52. 黃家教(1992)。廣州話的œ。中山大學學報,3,127-128。
  53. 董同龢(2001).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54. 詹伯慧(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55. 詹伯慧,張日昇(1994).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56. 詹伯慧,張日昇(1998).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57. 詹伯慧,張日昇(1987).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香港:新世紀出版社.
  58. 趙彤(2016)。粵方言語音史的幾個問題。語言學論叢,52,26-40。
  59. 劉勛寧(2001).現代漢語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60. 劉磊(2015)。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
  61. 劉澤民(2004)。上海,上海師範大學語言所。
  62. 劉鎮發(2007)。從方言比較看廣州話梗攝開口三四等字文白異讀的由來。方言,4,311-318。
  63. 劉鎮發,張群顯(2003)。清初的粵語音系—《分韻掫要》的聲韻系統。第八屆國際粵方言學研討會論文集,廣州:
  64.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1988).廣西通志.漢語方言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65. 謝建猷(1994)。南寧白話同音字匯。方言,4,286-303。
  66. 羅傑瑞,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