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佔位方法與資本共謀-中國《萌芽》雜誌內部的「王小波敘事」

并列篇名

Position-taking Strategies and Capital Collusion: The "Wang Xiaobo Narratives" in the China's "Mengya" Magazine

DOI

10.29419/SICL.201907_(48).0009

作者

翟東方(Zhai Dong-fang)

关键词

王小波 ; 《萌芽》雜誌 ; 文化生產場域 ; 象徵資本 ; 佔位 ; 誤讀 ; Wang Xiaobo ; "Mengya" Magazine ;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 symbolic capital ; position-taking ; mis-reading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9 / 07 / 01)

页次

321 - 3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小波現象」產生於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是一場發生在中國文學權力場域急遽變化背景條件下的,在媒體引導下的,社會各階層對作家的集體誤讀。在這場誤讀中,作為青少年文學刊物的《萌芽》雜誌內部呈現出的,是一場以涉及、模仿、引用、討論等方式致敬作家的一場「王小波敘事」狂歡。由於王小波與《萌芽》雜誌作者群體在文化生產場域中的位置具有諸多相似性,這些作者相信,自己可以藉助幫助王小波「聖化」來提升自身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所以,「王小波敘事」就變成了一種文學場域中的佔位活動。為了自身佔位,《萌芽》作者默許了對王小波的誤讀,並且以誤讀的方式學習和繼承了若干「王小波式」的寫作特徵。

英文摘要

The "Wang Xiaobo Phenomenon" originated from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a time whe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as dramatically changing. It appeared as a series of mis-readings of Wang Xiaobo's work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Mengya",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youth literature magazines, presented a "textual carnival" of "Wang Xiaobo Narratives". The contributors and editors of the magazine published many literary productions that were clearly influenced by Wang, as a form of paying tribute to him. They touched on Wang's works, imitating, citing and discussing about them. Given that there we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Wang and themselves on the positions they had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the contributors believed that they could raise their status by "deifying" Wang, therefore, they placed great significance on "Wang Xiaobo narratives" in their magazine. The authors of "Mengya" gave silent consent to publishing mis-readings of Wang Xiaobo, to retain their status in the literary field. The authors also learned and inherited the reflected "Wang style" in the magazin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0)。《萌芽》雜誌,2000(1) - 2010(12)
  2. Bloom, Harold,徐文博(譯)(1989).影響的焦慮.北京:三聯書店.
  3. Bourdieu, Pierre,石武耕(譯),李沅洳(譯),陳羚芝(譯)(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
  4. Hesmondhalgh, David(2006).Bourdieu, The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ion.Media, Culture & Society,28(2),215.
  5. 人民網:〈「八十後」寫作群浮出水面〉,轉載自深圳新聞網,檢自 http://people.com.cn/GB/14738/14759/21864/1984308.html,2003 年 7 月 25 日。
  6. 小飯(2003).我的禿頭老師.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7. 王小波(1998).黑鐵時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8. 王小波(1997).沈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9. 王小波(1997).黃金時代.廣州:花城出版社.
  10. 王小波(1997).白銀時代.廣州:花城出版社.
  11. 王小波(1997).我的精神家園──王小波雜文自選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2. 王小波(1997).青銅時代.廣州:花城出版社.
  13. 王紀人(2001)。個人化、私人化、時尚化──簡論 90 年代的文學寫作。文藝理論研究,2,2-6。
  14. 王毅(編)(1998).不再沈默──人文學者論王小波.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5. 王曉明(2011)。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國文學。文學評論,5,75-85。
  16. 白燁(2009)。今日文壇「三分天下」。紫光閣,8,63。
  17. 白燁(2005)。「80 後」的現狀與未來。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3,12-18。
  18. 江冰(2014).新媒體時代的 80 後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江志全(2011)。濟南,山東大學。
  20. 艾曉明(編),李銀河(編)(1997).浪漫騎士──記憶王小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1. 仵從巨(2005)。中國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資源」。文史哲,4,67-75。
  22. 吳俊(2004)。「80 後」的挑戰,或批評的遲暮。南方文壇,5,1。
  23. 吳擁璠(201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4. 宋廣輝(編),淮南(編)(2002).王小波門下走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5. 李美皆(2005)。李銀河時代的王小波。文學自由談,3,14-25。
  26. 李鳳亮,盧欣(2006)。誰影響了這一代人的青春──「80 後」文學出場背景分析。當代文壇,1,49-51。
  27. 那多(2006)。《萌芽》:遭遇瓶頸尋求擴張。出版參考,19,18。
  28. 房偉(2018).王小波論.北京:作家出版社.
  29. 林慶新(2001).香港,香港大學.
  30. 邵燕君(2003).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1. 帥澤兵,郭國昌(2007)。「新概念寫作」:理論匱乏下的集體傾向。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326-330。
  32. 洪子誠(2007).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洪子誠(1999).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胡堅(2002).憤青時代.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35. 孫康宜(編),宇文所安(編)(2017).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6. 馬原(編)(2004).重金屬:80 後實力派五虎將精品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37. 張誦聖(2015).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8. 深圳新聞網,檢自 http://people.com.cn/GB/14738/14759/21864/1984308.html,2003 年 7 月 25 日。
  39. 許嘉雯(2013)。論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黑色幽默語言。修平人文社會學報,21,31-57。
  40. 陳秋慧(2010)。從「青年文學刊物」到「少年文學刊物」──「新概念」作文大賽與《萌芽》雜誌的改版思路。編輯之友,7,60-62。
  41. 游玉增(2009)。王小波:製造的「自由知識分子」。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2-55。
  42. 楊建龍(2012).新世紀初的文化語境與文學現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3. 趙長天(2004)。絕處逢生說《萌芽》。編輯學刊,3,60-61。
  44. 劉河:〈「富豪榜」拷問作家市場價值〉,《中國知識產權報》2006 年 12 月 22 日,010 版。
  45. 蔡鬱婉(2017)。建構 80 後寫作粉都──論《萌芽》雜誌(1996-2004)運作與早期 80後寫作。社會科學論壇,9,177-186。
  46. 戴錦華(1998)。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當代作家評論,2,21-34。
  47. 韓袁紅(2011).批判與想象──王小波小說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48. 韓袁紅(編)(2009).王小波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49. 顧明:〈作家小飯的枕邊書〉,《第一財經日報》,檢自 http://www.yicai.com/news/3996613.html,2014 年 7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