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本的改寫-從《國語.越語下》的越國謀臣形象與范蠡諫辭談起

并列篇名

Rewriting the Texts: On the Image of Yue State's Advisers and the Admonition of Fan Li in Yueyu II in Guoyu

DOI

10.29419/SICL.202007_(50).0002

作者

宮瑞龍(Gong Rui-long)

关键词

《國語.越語下》 ; 人物形象 ; 韻文 ; 互見文本 ; 公共素材 ; Yueyu II in the book Guoyu ; Character ; Verse ; Intertextual texts ; Public material

期刊名称

中國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20 / 07 / 01)

页次

39 - 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於《國語.越語下》這一卷的文本異質性,前賢已從文體風格、敘事體例、史實、思想、人物形象以及與其他典籍的互見情況等角度加以論述,但尚有抉發未盡之處,而其方法論亦值省思。本文即立基於前人諸說,著重就《國語.越語下》中范蠡、文種二人形象的塑造、范蠡諫辭的韻文特質及互見文本這三點展開具體探討,試圖透過文本改寫、嫁接、彌縫時留下的痕跡,呈現〈越語下〉的編撰者,或為凸顯范蠡的謀臣形象,或為表達某種政治理念,而對勾踐滅吳故事進行的大幅度改造,並結合晚近學人提出的「公共素材」等概念,針對《國語.越語下》與《管子》、馬王堆帛書《黃帝書》等早期典籍彼此互見的文句,嘗試突破傳統的古書撰成先後與真偽的討論,給出新的闡釋。

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s been discussion considering the textual heterology of Yueyu II in the book Guoyu. Perspectives such as literary style, narrative pattern, historical facts, thoughts, characters, and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Guoyu and other works have been adopted in various discussion, while the methodology remains room for improvement. To respond to and continue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n Li and Wen Zhong's image, the 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Fan Li's admonition, and the intertextual texts in Yueyu II. Through tracing the parts modified in the text, this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 extensive rewriting of the historical event "King Goujian Defeating Wu State" has highlighted the adviser image of Fan Li and expressed specific political idea of the editor. By combining my research with the concept of "public material", I examine the intertextuality among Yueyu II, Guanzi, Huangdi's Book, and other early classics, to propose a new interpret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traditional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era sequence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ancient boo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西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2013).史記(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2.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2011).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西漢)劉向,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2001).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4. (西漢)劉向,向宗魯(校證)(1987).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5. (西漢)韓嬰,許維遹(校釋)(1980).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6. 明‧朱長春:《管子榷》,明萬曆四十年[1612]張維樞刻本。
  7. (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唐)陸德明(音義)(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8.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13).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9. 南宋‧呂祖謙:《大事記解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南宋‧費袞:《梁溪漫志》,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11. (南宋)葉適(1977).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
  12. (唐)柳宗元(2008).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唐‧魏徵等撰:《群書治要》,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金澤文庫古寫本。
  14. 清‧王念孫:《古韻譜》,民國 22 年渭南嚴氏刻本。
  15. 清‧江有誥:《先秦韻讀》,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江氏刻本。
  16. (清)吳恭亨,喻岳衡(校注)(2003).對聯話.長沙:嶽麓書社.
  17. (清)阮元,鄧經元(點校)(1993).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孫詒讓,孫啟治(點校)(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馬驌(2002).繹史.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崔述:《洙泗考信餘錄》,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道光二年[1822]四年[1824]陳履和遞刻本。
  21.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清光緒十七年[1891]康氏萬木草堂刻本。
  22. 清‧董增齡:《國語正義》,清光緒六年[1880]章氏式訓堂刻本。
  23. (清)鄧文濱,眉睫(編校)(2017).鄧文濱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4. (清)蘇輿,鍾哲(點校)(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25. (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200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6. 王小盾(1996)。中國韻文的傳播方式及其體制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6(1),141-160。
  27.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8. 石志廉(1979)。館藏戰國七璽考。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1),86-89。
  29. 何有祖:〈慈利竹書與今本〈吳語〉試勘〉,簡帛網,2005 年 12 月 26 日首發。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
  30. 李步嘉(校釋)(2013).越絕書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1. 李學勤(1986)。再論楚文化的傳流。楚文化覓蹤,鄭州:
  32. 李學勤(2001)。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書》。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
  33. 李學勤(編)(2017).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
  34. 沈長雲(1987)。《國語》編撰考。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3),134-140。
  35. 谷中信一,孫佩霞(譯)(2015)。探析《管子‧勢》中的黃老思想──范蠡的從越到齊。先秦秦漢思想史研究,上海:
  36. 周學根(1983)。對范蠡哲學思想研究的一點看法:從《國語‧越語下》非實錄談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長沙:
  37. 金谷治(1987)。管子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38. 俞志慧(2009).〈國語〉韋昭注辨正.北京:中華書局.
  39. 柯馬丁(2015)。《尚書》裡的「誓」。文貝: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上海:
  40. 胡敕瑞:〈「太甬」「大同」究竟是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7年4月26日首發。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09
  41. 唐作藩(編)(2013).上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42. 唐蘭(1975)。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1),7-39。
  43. 孫少華(2017)。鈔本時代的文本抄寫、流傳與文學寫作觀念。早期文本的生成與傳播:周秦漢唐讀書會文匯第一輯,北京:
  44. 孫敬明(2006).考古發現與齊史類徵.濟南:齊魯書社.
  45. 徐元誥(集解),王樹民(點校),沈長雲(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6. 徐建委(2012)。戰國秦漢間的「公共素材」與周秦漢文學史敘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9。
  47.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1976).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北京:文物出版社.
  48. 張固也(2006).〈管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49. 淺野裕一(1992)。黃老道の成立と展開。東京:創文社。
  50. 許維遹,梁運華(整理)(2009).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51. 陳偉武(1999).簡帛兵學文獻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52. 程蘇東(2017)。文本嫁接:《春秋繁露》「五行」諸篇形成過程新證。早期文本的生成與傳播:周秦漢唐讀書會文匯第一輯,北京:
  53. 楊伯峻(編)(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54. 葛兆光(1995)。古代中國還有多少奧秘?──讀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讀書,1995(11),3-11。
  55. 〔日﹞葛西質:《因是文稿》,收入《天香樓叢書》,東京:竹中邦香,1888 年。
  56. 劉文典,馮逸(點校),喬華(點校)(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57. 劉曙光(2005)。「有志者,事竟成」一聯的作者到底是誰。語文建設,2005(6),46-47。
  58. 廣瀨薰雄(2014)。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古文字研究,北京:
  59. 鄭良樹(1982)。《尉繚子》斠證。竹簡帛書論文集,北京:
  60. 黎翔鳳,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61. 龍宇純(1963)。先秦散文中的韻文。崇基學報,1963(2),137-168。
  62. 顏昌嶢(1996).管子校釋.長沙:嶽麓書社.
  63. 魏瑋(2016)。從重複敘事看《國語》的口頭講誦性質。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6-72。
  64. 蘇瑩輝(1969).敦煌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65. 顧頡剛(1988).〈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