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實務見解探討刑法第三百十五條之一妨害秘密罪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Offenses Against Privacy of Article 315-1 of Criminal Code Basic on Decisions of the Courts

作者

黃惠婷(Huang, Huei-Ting)

关键词

妨害秘密 ; 非公開 ; 他人 ; 身體隱私 ; 無故 ; Offences Against Privacy ; Non-Public ; Other ; Physical Privacy ; Without Reason

期刊名称

軍法專刊

卷期/出版年月

65卷3期(2019 / 06 / 01)

页次

1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依實務見解,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非公開」要件是被害人主觀上具有隱私期待,且在客觀上已利用相當環境或採取適當設備,足資確保其活動之隱密性。本文認為除此以外,也應包括從客觀上可得知或可推知具有隱私期待的情形。實務認為個人身處公共場域中,仍享有私領域之合理隱私期待,在他人車上使用GPS定位追蹤器成立本條款。然依GPS定位追蹤器功能,具有即時定位與軌跡回放,當行為人即時定位觀看,侵害的是他人活動;當行為人使用軌跡回收功能時,侵害的是他人資訊隱私,因此對使用GPS定位追蹤器之評價,重點在於利用其何種功能。另外,實務認為行為人竊錄與他人對話內容,竊錄行為對他方而言,其秘密通訊自由並無受侵害可言。此見解有可議之處,因本條款保障每個人能無拘束地與他人談話與秘密的信賴。談話者對自己非公開的談話內容享有資訊自主,不容許任何人予以公開、保存或改變。又實務解釋「他人」要件,不能因客體是活動、言談或身體隱私部位而有區別,遂認為參與言談者,因不是「他人」,可以未經談話者同意而竊錄;但從事與身體隱私有關的「活動」,共同參與者的竊錄行為該當本罪,造成法律適用上的不確定性。至於本條款「無故」性質,因為法條對行為使用「竊」錄,因此是阻卻違法事由。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the courts, the term "non-public" mentioned in Article 351-1 of Criminal Code means that the victim has expectations on privacy subjectively, and can take advantage of environment or use appropriate instruments to ensure the privacy of his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o thi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situations that are objectively known or can be inferred to have privacy expectations should be included. In cases involving using GPS trackers, the courts believe that people can still expect their privacy is ensured even though they are situated in public areas, therefore using GPS trackers on people's car will be a violation of Article 351-1. Considering the multi-functions of GPS trackers, this paper tends to point out that the issue is which function was used. If the actor only uses the real time positioning services, he is infringing the privacy of others' activities. If the actor uses the trace recording services, he is infringing the privacy of ot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Besides, the courts believe that the behavior of eavesdropping the content of conversation with others does not violate other people's privacy of correspondence. This opinion is questionable. The purpose of Article 315-1 is to guarantee people's freedom of privacy of correspondence. Therefore, people have the right not allow anyone else to disclose, save or change his non-public conversations. Also, according to the court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rm "other people" does not differ if the object is an activity, speech or physical privacy. Therefore, a participant of a conversation is not considered as an "other person" so the behavior of eavesdropp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 is allowed while sneaking recording activities involving physical privacy is considered as a violation of this article, which causes uncertain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Furthermore, due to the wording of eavesdrop and peep, the term "without reason" of this articl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lement of affirmative defens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105 年度易字第 110 號。
  2. 臺中地方法院 99 年度易字第 2926 號。
  3. 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度上更(一)字第 269 號之檢察官上訴意旨。
  4. 士林地方法院 96 年度自字第 31 號。
  5.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107 年度偵字第 25693 號
  6.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易字第 208 號
  7. 臺灣高等法院106 年度上易字第 427 號。
  8.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上訴字第 1761 號
  9. 臺灣高等法院 92 年度上易字第 2730 號。
  10. 最高法院 103 年度臺上字第 3893 號
  11.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上訴字第 3105 號。
  12.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05 年度上易字第 604 號
  13. 最高法院 106 年度臺上字第 3788 號之檢察官上訴意旨。
  14. 最高法院 98 年度臺上字第 2807 號。
  15. 臺灣高等法院 102 年度上易字第 1262 號
  16.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上易字第 1022 號
  17. 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上易字第 1322 號
  18. 最高法院 104 年度臺上字第 1210 號。
  19. 最高法院 100 年度臺上字第 4780 號。
  20. 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上易字第 1396 號。
  21. 基隆地方法院 104 年度訴字第 92 號。
  22.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易字第 2319 號。
  23.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易字第 418 號
  24. 最高法院 103 年度臺上字第 1352 號。
  25. 臺灣高等法院 99 年度上更(一)字第 4 號。
  26.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106 年度自字第 3 號。
  27.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易字第 1537 號。
  28. 台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上訴字第 1475 號。
  29. 臺灣高等檢察署 108 年度上聲議字第 1256 號。
  30. 最高法院 101 年度臺上字第 6343 號之檢察官上訴意旨。
  31. Fischer(2017).Strafgesetzbuch.
  32. Hoyer(2003).SK-StGB.
  33. Kraenz(2008).Freie Univ..
  34. Schokenke,Schroeder(2014).Strafgesetzbuch.
  35. Wessels,Hettinger(2016).Strafrecht BTI.
  36. 王皇玉(2011)。短裙下的大腿是隱私部位嗎?。月旦裁判時報,7,129。
  37. 王皇玉(2009)。汽車內活動是「非公開」活動嗎?。月旦法學教室,76,14。
  38. 王皇玉(2009)。刑法對隱私權的保障—以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122,37。
  39. 李茂生(1999)。刑法妨害秘密罪章新修條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51,104。
  40.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上).
  41. 林山田(1999)。評一九九九年的刑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51,33。
  42. 高金桂(2011)。拍攝婦女大腿是否成立妨害祕密罪?。月旦法學教室,103,25。
  43. 許恆達(2013)。GPS抓姦與行動隱私的保護界限—評台灣高等法院 100 年度上易字第2407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4,69。
  44. 陳右銘(2018)。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
  45. 蔡聖偉(2015)。私裝GPS跟監與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評台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易字第二四○七號判決。月旦判時報,32,36。
  46. 蔡聖偉(2001)。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上)。月旦法學雜誌,70,152。
  47. 蔡聖偉(2018)。再論私裝 GPS 跟監與竊錄「非公開活動」—評最高法院 106 年台上字第3788 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76,38。
  48. 蔡蕙芳(2010)。從美國隱私權法論刑法第315條之1與相關各構成要件(上)。興大法學,6,96。
  49. 蔡蕙芳(2011)。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身體隱私部位」之涵義。月旦裁判時報,7,118。
  50. 蔡蕙芳(2010)。從美國隱私權法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與相關各構成要件(下)。中興法學,7,35+39。
  51. 聯合新聞網,〈https://tw.news.yahoo.com〉,最後瀏覽日:2019 年 3 月 21 日。
  52. 薛智仁(2014)。衛星定為之刑責—評台灣高等法院 100 年度上字第 2407 號判決。科技法學評論,11(1),129。
被引用次数
  1. (2023)。「性影像」與隱私之刑法保護──新修刑法「性影像」規定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333,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