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寬嚴並進刑事政策之修法層次檢討-以刑罰謙抑性為例

并列篇名

Review on the revision level of tough and soft criminal justice - take the decline-restraint principle as an example

作者

劉育偉(Liu, Yu-Wei)

关键词

寬嚴並進 ; 刑事政策 ; 刑罰 ; 謙抑性 ; 刑期無刑 ; Tough and Soft ; Criminal Policy ; Penalty ; Decline-Restraint Principle ; Decriminalization

期刊名称

軍法專刊

卷期/出版年月

67卷2期(2021 / 04 / 01)

页次

75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刑罰謙抑性又稱為「刑法的最後手段性」(ultima ratio),亦即為保護法益,在用盡一切非刑事法手段仍無法遏止損害持續發生之情形下,方有刑罰之發動謂之。最早是由日本刑法學者平野龍一所提出,其具有補充性、不完整性、寬容性等三層次之意涵;雖然目前各國刑罰謙抑性格之展現,大多可區分為「除罪化」、「除刑化」等兩種途徑,但其應仍有「寬嚴並進」之特性,本文透由文本之實證分析可知,雖鮮現於文義,但均充分表達於「法官不語」之判決中,在未來司法改革的進程中,或許尚可提供建構符合本土化、日常化、親民化的衡平刑事制度,做為反思現有制度革新之參考方向。

英文摘要

The decline-restraint principle is also known as the "Principle of Last Resort" (ultima ratio), which is to protect legal interests. Penalties can only be initiated when all non-criminal methods cannot be used to prevent damage from occurring. It was first proposed by Japanese criminal law scholar Hirano ryuichi (ひらのりゅういち), and it has three levels of meaning: complementarity, incompleteness, and tolerance. Although the current decline-restraint principle in various coun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ways, "decriminalization" and "non-penalization", it should sti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gh and soft".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judgment,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literal meaning rarely appears in the text, it is fully expressed in the judgment of "the judge does not speak". In the course of future judicial reform, the decline-restraint principle may provi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alanced criminal system that is localized, routine, and people-friendly, as a reference direction to reflect on the existing system innov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Kuhlen, Lothar,許恒達(2015)。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高大法學論叢,10(2),175-176。
    連結:
  2. 104 年 11 月 17 日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04 年度交上易字第 606號判決。
  3. 109 年 11 月 26 日臺灣高等法院 109 年度上易字第 1306 號判決
  4. 106 年 6 月 28 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6 年度再字第 1號判決
  5. 105 年 9 月 6 日臺灣高等法院105 年度上易字第 1232 號判決
  6. 109 年 11 月 18 日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大字第 3826 號裁定
  7. 109 年 4 月 30 日基隆地方法院 109 年度基簡字第 598 號簡易判決
  8. 105 年 9 月 12 日彰化地方法院 105 年度交易字第 60 號判決
  9. 106 年 1 月 26 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5 年度交上易字第 1220 號判決
  10. 109 年 2 月 7 日桃園地方法院 108 年度審易字第 2187 號判決
  11. 105 年 5 月 16 日士林地方法院 104 年度易字第 628 號判決
  12. 109 年 9 月 16 日基隆地方法院 109 年度簡上字第 103 號判決
  13. 104 年 8 月 25 日嘉義地方法院 104 年度交簡上字第 44 號判決
  14. 104 年 5 月 29 日嘉義地方法院 104 年度嘉交簡字第 647 號判決
  15. Lee, Andrew,Toms, James E.,Cheng, Winston Y.(1986).Cases and Materials on Criminal Law & Enforcement.Caves Books, LTD.
  16. 文立彬(2017)。文立彬風險社會視域下環境刑法之反思與重構。「一國兩制」研究,2,144。
  17. 王皇玉(2019).刑法總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8. 王樂龍(2009)。刑事訴訟謙抑理念與刑事錯案的預防。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4(3),85-86。
  19. 甘添貴(1997)。刑法之謙抑思想。月旦法學雜誌,24,50-51。
  20. 余振華(2005).刑法深思•深思刑法.
  21. 巫文勇(2016)。公平清償與刑法保護:破產債務偏頗清償行為入罪。刑事法評論,37,446。
  22. 李茂生(2008)。新少年司法與矯治制度實施十年的光與影。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
  23. 李茂生(2009)。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173,148-151。
  24. 卓凱(2010)。刑法的不得已性-中國話語下的刑法謙抑。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42,32。
  25. 林東茂(2018).刑法總則.一品文化出版社.
  26. 林鈺雄(2020).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社.
  27. 張文,黃偉明(2004)。死緩應當作為死刑執行的必經程式。現代法學,4,1-7。
  28. 張明楷(2008)。司法上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法學家,109,73。
  29. 張穎杰(2007)。刑法謙抑踐行之思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5),516-518。
  30. 張穎杰(2006)。論刑法謙抑之本質。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5),39。
  31.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32. 陳家林(2013).外國刑法:基礎理論與研究動向.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33. 陳興良(2006).刑法的價值構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4. 黃國瑞(2015)。輔仁大學法律系。
  35. 傳元龍,教育百科,〈刑期於無刑〉,〈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 title=%E5%88%91%E6%9C%9F%E6%96%BC%E7%84%A1%E5%88%91〉,最後瀏覽日:2020 年 11 月 6 日。
  36. 劉育偉(2018).北歐犯罪學趨勢及其刑事政策.一品文化出版社.
  37. 劉育偉(2020)。斯堪地那維亞間歇的刑事政策—挪威「道德恐慌」之探討。國會季刊,48(2),81-102。
  38. 劉淑珺(2008)。日本刑法學中的謙抑主義之考察。刑事法評論,22,281-282。
  39. 謝煜偉(2016)。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1,73-74。
  40. 謝煜偉。論刑罰謙抑主義之生成、演變及其當代意義。2014 臺灣法理學會年會「法律哲學與刑法」
  41. 謝煜偉(2012)。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