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

并列篇名

Li Tian-Chun's Morality and Study on Buddhism in Taiwan

作者

邱敏捷(Min-Chieh Chiu)

关键词

李添春 ; 齋教 ; 臺灣佛教 ; 佛教改革 ; 美濃 ; Li Tian-Chun ; Chinese religions of fasting ; Buddhism in Taiwan ; reform of Buddhism ; Meinong

期刊名称

高雄文獻

卷期/出版年月

9卷1期(2019 / 06 / 01)

页次

30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添春是高雄美濃客家人,日治時代臺灣齋教研究之先驅,是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的佛教學者。15歲在基隆靈泉寺出家學佛,後因不習慣寺廟生活而返俗。留日期間,就讀駒澤大學,拜忽滑谷快天為師在思想上深受其影響。學成回臺,歷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囑託、臺北帝國大學農經系助教、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等,主編佛教刊物,引領美濃鄉親青年學佛。李氏對於臺灣齋教典籍、齋教源流、僧侶齋友之資格與階級等面向多所研究;對於臺灣佛教的改革思想,不僅著眼於大乘佛教精神與內涵的提升,並倡導「此地淨土」,也關注寺廟管理人制度的改革,以提高寺廟的功能;對臺灣日本式佛教的態度,則抱持質疑與批判的角度,特以林德林的新佛教事業為例,說明日本式佛教與臺灣佛教文化及精神背道而馳。由於李氏對臺灣佛教之研究與改革,確實投下諸多精力與心血,故其影響作用不可謂小。可以說,李氏在20世紀的臺灣佛教之研究及臺灣佛教文化之發展等皆有其貢獻與地位。

英文摘要

Li Tian-Chun is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n Chinese religions of fasting in Taiwan in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and a Buddhist scholar in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aiwan restoration. At the age of fifteen, he chose to become a monk at Lingquan Temple, Keelung, but resumed the secular life because he couldn't get used to life in the temple afterward. During studying in Japan, he studied in Komazawa University and became an apprentice of Kaiten Nukariya, deeply influenced by him in thinking. After finishing studying and returning to Taiwan, he was entrusted by Culture and Education Bureau of Taiwan Government House to serve a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of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 conducts research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publications and origin of the religions of fasting in Taiwan and the qualifications and statuses of the monks and followers. In terms of the reform on the thinking of Buddhism in Taiwan, he not only focuses on upgrading the spirit and content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promotes "This place is pure land" but also pays attentions to the reform of the temple manager system to increase the temple functions. As for the Japanese Buddhism in Taiwan, he holds the suspicious and critical attitude. Take Lin De-Lin's new Buddhist business for example. Li explains that the 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Japanese Buddhism is totally contrary to those of the Taiwanese Buddhism. Indeed, Li devotes a lot of energy and hard work to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of Buddhism in Taiwan and therefore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 conclusion, he contributes to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aiw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榮輝(2007)。西拉雅族群的阿立祖信仰。歷史月刊,229,95-105。
    連結:
  2. 《南瀛佛教》編輯者,《教界動靜》,《南瀛佛教》第9卷第1期,1931年1月,頁42。
  3. 《南瀛佛教》編輯者,《對臺灣佛教改革之喊聲》,《南瀛佛教》第10卷第8號,1932年10月,頁64-65。
  4. 大野育子(2009)。淡江大學歷史系。
  5. 王見川(1999)。臺灣佛教人物誌叢。圓光佛學學報,3,318。
  6. 印順(1992).教制教典與教學.臺北:正聞出版社.
  7. 江燦謄(2003).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8. 江燦騰(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
  9. 江燦騰(2012)。海峽兩岸現代性佛學研究的百年開展。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8,143-178。
  10. 江燦騰(20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11.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訪),侯坤宏(訪)(2003).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12. 李世偉(2005)。戰後花蓮地區佛教發展初探。圓光佛學學報,10,339-361。
  13. 李添春,《東來的達磨》,《南瀛佛教》第10卷第2號,1932年2月,頁27-29.
  14. 李添眷,陳國政(編)(1984).李添眷教授回憶錄.臺北:冠芳印刷公司.
  15. 忽滑谷快天,朱謙之(譯)(1994).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2003).禪學思想史.臺北:大千出版社.
  17.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2003).禪學思想史.臺北:大千出版社.
  18.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2003).禪學思想史.臺北:大千出版社.
  19.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2003).禪學思想史.臺北:大千出版社.
  20.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2003).禪學思想史.臺北:大千出版社.
  21.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禪學批判論》 (二三),《中道》第60號,1928年10月,頁3-5。
  22. 忽滑谷快天著,曾景來譯,《禪學批判論》 (一),《中道》第38號,1926年12月,頁4-5。
  23. 林秋梧,《真心直說白話註解》,臺南,開元禪寺發行,1933年8月初版。
  24. 林秋梧,《佛說堅固女經講話》,臺南,開元禪寺發行,1934年5月初版。
  25. 林秋梧,《臺灣佛教的統一》,《南瀛佛教》第7卷第1號,1929年1月,頁39-44。
  26. 林秋梧,《現世的戰鬥勝佛忽滑谷快天老師》,《南瀛佛教》第10卷第2號,1932年2月,頁19。
  27. 林德林,《正信運動佛教講座—正信會創立經過》(一),《南瀛佛教》第13卷第4號,1935年4月,頁36。
  28. 林德林,《臺灣佛教之使命》 (一),《中道》第58號,1928年7月,頁8-9。
  29. 林德林,《臺灣佛教之使命》 (二),《中道》第59號,1928年9月,頁7-10。
  30. 林德林(1979)。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臺北:
  31. 林德林,《忽滑谷,保坂二師臺灣巡教日記》,《南瀛佛教》第10卷第4號,1932年5月,頁55-57。
  32. 林德林,《臺灣佛教新運動的先聲》,《中道》第69號,1929年9月,頁10-12.
  33. 邱敏捷(2018)。李添春的行誼及其對臺灣佛教之研究。2018「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宗教論壇」
  34. 高執德,《高雄州下巡回講演記》,《南瀛佛教》第14卷第4號,1936年4月,頁22-27。
  35. 曾景來,《提倡設立臺灣宗教會》,《南瀛佛教》第10卷第8號,1932年10月,頁36-38。
  36. 曾景來(1978)。中國禪學小史。禪宗思想與歷史,臺北:
  37. 曾景來(1995)。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南天書局。
  38. 曾景來(1977)。宋代禪宗血脈考。禪學論文集,臺北:
  39. 曾景來(1978)。淨土思想的研究。淨土思想論集,臺北:
  40. 曾景來,《從佛教觀看思想問題》(四),《南瀛佛教》第11卷第4號,1933年4月,頁10-11。
  41. 曾景來,《從佛教觀看思想問題》 (二),《南瀛佛教》第11卷第2號,1933年2月,頁18-19。
  42. 曾景來,《從佛教觀看思想問題》(三),《南瀛佛教》第11卷第3號,1933年3月,頁9-10。
  43. 曾景來,《從佛教觀看思想問題》 (一),《南瀛佛教》第11卷第1號,1933年1月,頁15-16。
  44. 曾景來,《釋迦牟尼聖哲家》,《中道》第16號,1905年2月,頁6-7。
  45. 曾景來(1998).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社.
  46. 曾景來,《歡迎忽滑谷先生》,《南瀛佛教》第10卷第2號,1932年2月,頁17-18。
  47. 曾景來,《提案一則》,《南瀛佛教》第10卷第8號,1932年10月,頁54-55.
  48. 曾景來,《臺灣寺院管見》,《南瀛佛教》第9卷第3號,1931年3月,頁13-18.
  49. 曾景來,《須打破流弊讀「臺灣佛教新運動的先聲」》,《南瀛佛教》第8卷第1號,1930年1月,頁15-18。
  50. 曾景來(1978)。華嚴宗的研究。華嚴學概論,臺北:
  51. 藍吉富(編)(2013).臺灣佛教辭典.臺南:妙心出版社.
  52. 釋慧嚴(2002)。忽滑谷快天對臺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3. 闞正宗(2015).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闞正宗(2020)。臺灣殖民時期「佛教教化」與「迷信陋習」改革的推動-以曾景來(1902-1977)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27,105-142。
  2. 李世偉(2022)。跨界者:略論臺灣佛教史關鍵人物曾景來。華人宗教研究,20,39-78。
  3. 廖欽彬(2020)。曾景來的宗教哲學-近代日本佛教研究與佛陀觀。法鼓佛學學報,27,33-66。
  4. 林建德(2020)。試探臺灣日治時期之「宗教批判」-以曾景來為例的審視與反思。法鼓佛學學報,27,67-103。
  5. (2021)。王進瑞的佛教行誼及其《碧巖錄講義》。臺灣文獻,72(4),303-334。
  6. (2023)。從齋教到人間佛教:以南投靈山禪寺的發展為例。臺灣文獻,74(4),221-244。
  7. (2023)。盧嘉興的臺灣佛教研究。臺灣文獻,74(2),24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