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住民族教育在研究與發展的共振

并列篇名

Aboriginal Education: The Resonan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OI

10.30403/Ethnologia.201904_(43).0003

作者

陳誼誠(CHEN I-chen/Rata Mayaw)

关键词

原住民族教育 ; 原教界 ; 原住民族教育政策 ; 教育政策研究 ; Aboriginal education ; aboriginal education policy ;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期刊名称

民族學界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19 / 04 / 01)

页次

37 - 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大轉變,係延續於1980年代一連串對原教自主權的主張,其後所引起的多方討論與檢視,也帶動關注原教的學者與研究生的研究興趣,並約計有八百餘篇論文係以原教為主題進行研究。然而,各領域所累積的研究成果是否會引起政策研議上的間接驅動,或政策對於研究是否有著微妙的帶領關係,是值得觀察的課題。因此,本文以原教政策的發展經過,以及重要政策的變遷為軸,梳理相關研究,以是否出現共振為假設進行討論。共振的出現仍需有驅動力的作用,於本文分別就學位論文的研究、原教界的近身觀察記錄、對升學保障政策的爭論釐清、以及民族學校設置等面向討論,認為在研究與政策的共振間,驅動力的來源未盡來自於對政策推展後的觀察興趣,即「政策先行,研究後至」的先後關係。政策作為原教研究的觀察對象,學位論文就各不同領域、面向、範圍及客體所設計的研究主題,便為政策施行提供最細緻的檢視。研究者與族人的在野觀察,《原教界》刊物對原教現場的情報累積,實際上都各自扮演此重要腳色。是以,研究與發展的共振應是互為驅動,族人、研究者、政府等三項元素宛如螺旋體式所交錯纏繞的政策研擬過程,應更能體現出研究與政策間的交互影響樣貌。

英文摘要

In the 1990s, the aboriginal people advocated the autonomy of education, which led to many discussions and academic interest in schola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ere are books published, and more than 800 papers have been completed. However, whether research results cause policy changes or policy-led research is a subject worthy of observ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cy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there is resonance based on the change of policy and related research. Resonance requires moti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enerate resonance between policy and research for topics such as dissertations, policy of affirmative actions for aboriginal students, and constrcution of aboriginal school syste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re mutually resonating and that the aboriginal people, researchers, and governments are intertwined like spirals, and they also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polic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陳張培倫(2013)。族群發展導向積極賦權行動與原住民族。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7
    連結:
  2. 蔡進雄(2017)。教育學術研究者與教育政策制定者關注差異之研究:雙社群理論之觀點。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9,59-82。
    連結:
  3. 匕朮一‧莫耐(2007)。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4. 王雅萍(2016)。教改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原教界,70
  5. 王雅萍(2005)。尊重原住民族主體性發展原住民族教育─評原住民教育概論六書。原教界,1
  6. 王雅萍(2017)。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務實與務虛。原教界,77
  7. 朱清義(2005)。升學優待與族語認證能綁在一起嗎?。原教界,5
  8.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0.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1. 何光明(2012)。原住民族語教育與升學制度之我見。原教界,48
  12. 吳毓真(2015)。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3. 李季順(2004)。東華大學族群與關系研究所。
  14. 李湘寧(2019)。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
  15. 林民豐(2017)。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16. 林玟漣(2001)。台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研究所。
  17. 林致憲(2018)。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18. 林修澈(2005)。身分加分對族語加分的比較思考。原教界,5
  19. 林修澈(2014)。《原教界》的十年經營之路。原教界,60
  20. 浦忠成(2014)。多元參與的教育刊物。原教界,60
  21. 涂予尹(2014)。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22. 張源泉(2003)。政治大學法律系。
  23.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24. 教育部(1957).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教育部.
  25. 教育部(2015)。教育部2015 《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計畫(105-109 年)》台北:教育部。
  26. 教育部(2014)。教育部2014 《發展原住民族教育5 年中程個案計畫(100-104 年)》(2014 年修正版) 台北:教育部。
  27. 教育部(2005)。教育部2005 《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95-99 年)》台北:教育部。
  28.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實錄.台北:教育部.
  29. 教育部(1992)。教育部1992 《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綱要(81-86 年)》台北:教育部。
  30. 教育部(1998)。教育部1998 《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 (87-92 年)》台北:教育部。
  31.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92).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總結報告.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32. 陳枝烈(2011)。推動原住民民族學校之論述。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2)
  33. 陳枝烈(2012)。民族學校的課程設計理念第三學期制。原教界,46
  34.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35. 陳枝烈(2008).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36. 陳誼誠(2013)。阿美族Cilangasan 部落學校揭牌。原教界,50
  37. 彭雅靖(2017)。屏東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38. 黃雅平(2006)。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39. 廖維達(2005)。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
  40.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89 《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78-81 年度)計畫》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41. 蔣嘉媛(1998)。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42. 賴俊兆(2014)。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43. 謝世忠(201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玉山社.
  44. 簡杏蓉(1993)。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45.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46.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