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武壠研究與「大武壠族」正名的省思

并列篇名

The Taivoan and the reflection in the Study of Taivoan

DOI

10.30403/Ethnologia.201910_(44).0006

作者

簡文敏(CHIEN Wen-ming)

关键词

大武壠 ; 西拉雅 ; 馬卡道 ; 祀壺 ; 族群分類 ; Taivoan ; Siraya ; Makatao ; pot worship ; ethnic classifications

期刊名称

民族學界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19 / 10 / 01)

页次

139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係以研究史的形式,省思大武壠研究三項互為影響的議題:族群分類紛歧性、大武壠神靈信仰核心特質以及大武壠生活區族群人口擴大化與文化融合的現象,以遷徙、再聚群以致融合的過程,討論與其傳統文化的關係;進而從眾多的研究中凸顯其文化豐富性與特殊性,回應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大武壠地方社會族群意識建構與正名的主張。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written in the form of historical research, considers three issues which affect each other in the Study of Taivoan: the diversity of ethnic classifications, the core traits of Taivoan'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phenomenon of ethnic population growth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aivoan living area. Through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regrouping and integratio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with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furthermore, highlight its cultural richness and particularity from numerous studies in response to the claim of Taivoan's local society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ctification of name after Typhoon Morakot disaster (2009).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壬癸(2010)。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群的語言。台灣語文研究,5(1),1-14。
    連結:
  2. 李壬癸(2010)。台灣東部早期族群的來源及遷移史。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4),1-9。
    連結:
  3. (2018).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4. (2000).高雄縣平埔誌.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5. BLUST, Robert(1999).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6. DOUGLAS, Bronwen(1993).Pre-European Societi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Culture Contact in the Pacific - Essays on Contact, Encounter and Response
  7. FERRELL, Raleigh(1971)。Aboriginal People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217-235。
  8. KANG、 Peter(1996).Minnesota University.
  9. SHEPHERD、 Johe(1984).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1-82.
  10. 土田滋,黃秀敏(譯)(1992)。平埔族各語言研究瑣記(上)。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9-33。
  11. 小島由道 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12.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台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13. 石萬壽(1981)。西拉雅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歷史學報,8,143-181。
  14. 石萬壽(1990).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15. 伊能嘉矩1898 〈台灣に於ける各蕃族の分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146):301-307 。(台灣通信第二十二回)
  16. 伊能嘉矩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P.786-787,東京:富山房。
  17. 江家錦(1958)。西拉雅族的信仰。台北文物,7(1),115-118。
  18. 江家錦(1956)。平埔族信仰雜記。南瀛文獻,4(上),14-22。
  19. 江家錦(1955)。從祀壺來談西拉雅族的信仰。南瀛文獻,3(1/2),16-27。
  20.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余萬居(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生蕃傳說集.
  21. 吳新榮 1942 〈續飛番墓〉,《民俗台灣》2(7):26-27。
  22. 李壬癸(1992)。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聯。台灣風物,42(1),238-211。
  23. 李亦園(1955)。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19-29。
  24. 李亦園(1955)。台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1,125-137。
  25. 李亦園(1955)。台灣平埔各族所具之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主義與國策,44,23-28。
  26. 李國銘(2004)。從re-present 到represent─台灣南部祀壺信仰崇拜物的變遷。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
  27. 李瑞源(201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28. 沈淑貞,曹玉玫,顏永杰,李宛津,范聖育(2013)。莫拉克風災受創者集體創傷經驗與療癒歷程初探。臨床心理學刊,7(1),25-26。
  29. 周德程,吳道明(1960)。高雄縣甲仙鄉甲仙平埔族血壓比較。人類研,7(3/4),781-794。
  30. 林清財(1998)。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台北:
  31. 林清財(2000).歌謠、聚落與族群:論台灣西拉雅族歌謠.台北:東大書局.
  32. 林清財(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的聚落與族群。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
  33. 林清財(編),浦忠成(編)(2017).返來做番─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與正名.斑馬線.
  34. 洪麗完(2007)。清代番界外楠仔仙溪、荖濃溪流域之生、熟番族群關系:以「撫番租」 為中心。台灣史研究,14(3),1-71。
  35. 胡家瑜(2014).針線下的繽紛:大武壠平埔衣飾與刺繡藏品圖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36. 徐正光(編),黃應貴(編)(1999).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7. 國分直一1942a 〈葫蔖墩街と岸裡〉,《台灣時報》276:120-124,台北市:東洋協會台灣支部。
  38. 國分直一1944 《壺を祀る村:南方台灣民俗考》,東京:東都書籍。
  39. 國分直一1938 〈知母義地方の平埔族について〉,《民族學研究》1(4):57-83。
  40. 國分直一1942b 〈南支那東南沿海地方に於ける先史學的調查について〉,《南方》4(10)50-61,東京都:南支調查會。
  41. 淺井惠倫(1996).淺井惠倫1996 《Siraya Makatao 2》(筆記),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收藏.
  42. 清水純(2018)。解説:浅井恵倫著「シラヤ熟蕃研究断片」。台灣原住民研究,22
  43.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44. 莊英章(1996)。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35。
  45. 莊英章(編)(1988).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6. 陳春木(1961)。台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台灣文獻,12(4),146-180。
  47. 陳春木(1975)。東和村平埔族「阿立母」的祭祀。南瀛文獻,20,137-143。
  48. 陳春木(1974)。壺を祭ゐ村。えとのす,1,59-61。
  49. 陳漢光(1962)。台灣匏器調查。台灣文獻,13(3),168-173。
  50. 陳漢光(1963)。台南縣六重溪「豬頭殼」奉祀調查。台灣文獻,14(2),139-142。
  51. 陳漢光(1962)。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4(4),88-99。
  52. 陳漢光(1962)。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4(1),102-105。
  53. 陳漢光(1963)。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台灣文獻,14(1),159-168。
  54. 程紹剛(2000).東印度事務報告.台北:聯經出版社.
  55. 黃秀敏譯(1993)。太平洋圏民族と文化。台東: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56. 黃瑤(1960)。高雄縣甲仙平埔族體質人類學的研究。人類研,7(3/4),403-432。
  57. 黃應貴(1997)。導論。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
  58. 楊南郡(譯註),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2011).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59. 葉春榮(2006)。西拉雅平埔族的宗教變遷。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60. 葉春榮(2006)。宗教改信與融合─太祖與神明的交換。建構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
  61. 劉斌雄(1987)。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3),1-62。
  62. 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社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台北:
  63. 潘英海(1995)。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
  64.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平埔族區域研究論文集
  65. 潘英海(1987)。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資料。台灣風物,37(2),39-53。
  66. 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
  67. 潘英海(1998)。文化介面與文化介媒─以「祀壺現相」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68. 潘英海(1994)。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69. 潘英海(1987)。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從郡式柏的博士論文「十七及十八世紀台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談起。台灣風物,37(2),157-165。
  70. 盧嘉興(1965)。大武壠地方考。南瀛文獻,10,155-173。
  71. 韓家寶(譯著),鄭維中(譯著)(2005).荷蘭時代台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台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72. 簡文敏(2002)。「查某暝」與「偷拔蔥」─兩種女性生命型態之整合與比較。台灣風物,52(3)
  73. 簡文敏(2018)。從天理大學收藏品雙芴初探大武壠社會的性別平權與女神信仰。高雄文獻,8(2),102-119。
  74. 簡文敏(2005).創傷與榮耀─甲仙地區平埔族抗日事件之歷史與記憶之研究.甲仙:平埔族文史學會.
  75. 顏廷伃(2015)。從考古學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係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台灣史前史專論,台北:
  76. 顏美娟(2009)。從民間文學談小林村平埔文化的重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年刊,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