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遊方與佛教傳播:歷代僧傳移動與空間的數位人文研究

并列篇名

Religious Itineracy and the Spread of Buddhism: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on the Travel Events in the Biographs of Eminent Monks

DOI

10.6853/DADH.202304_(11).0001

作者

劉苑如(Yuan-ju Liu);蔡秉霖(Ping-lin Tsai);邱琬淳(Wan-chun Chiu);謝獻誼(Xian-yi Xie)

关键词

歷代僧傳 ; 僧人行旅 ; 佛教中心 ; 鐘擺 ; 漣漪 ; Biographs of Eminent Monks ; monastic travel ; Buddhist centers ; pendulum ; ripple

期刊名称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23 / 04 / 01)

页次

1 - 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佛教作為一種外向傳播的宗教,不執一地的「遊方」實踐,奠定僧人心性修養、學識養成與弘揚佛法的重要基礎,展現「常貴游化,不樂專守」的實踐意義,對於佛教傳播、教派建設乃至各國文化交流,都有深遠影響。過往研究無論是嚴耕望的「城市和山林佛教中心」,或蘭卡斯特的「佛教大圓環」,雖皆展示了中國佛教發展部分的大趨勢,但在細部內容上猶有補充的空間,這部分便可透過歷代僧傳遊方資料庫以大數據方式加以補足。本文擬突破一人一時一地的研究,以「遊方:歷代僧傳僧人的出行敘述」網站為基礎,透過資料庫的建置與數位工具的加值運用,探討歷朝僧傳遊方與中國佛教傳播的關係。從而發現中國僧人在佛教中心之外,經由擺盪與漣漪兩種模式,將遊方動機和僧眾間的親緣、法緣和地緣結合,將佛法層層震盪傳播,建立起諸多千里之外的次級中心,在地方落實佛教教理。

英文摘要

In Buddhism as a religion based on outward spread, the practice of wandering from place to place establish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nks'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knowledge, and is a means of propagating the Buddhist faith. It also exemplifies the meaning of "respecting the edification through wandering, not satisfied with remaining in one place",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pread of Buddhism, the founding of Buddhist schools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ountries.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website "Religious Itineracy: Travel Narratives in the Biographs of Eminent Monks", uses event extraction, text mark-up, a database of the travel events and other digital tools to complement Yan Gengwang's theory of Buddhist center, as well as Lancaster's "The Great Circle" of Buddhism,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vel events in the Buddhist eminent monks' biographies and the spread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article makes the discovery that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two models of oscillation and ripple that the kinship bond, the dharma bond and the place bond can be related to the motivations for traveling, which makes possibl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on all levels, and implements the Buddhist teaching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secondary centers situated in the periphe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参考文献
  1. 李志鴻(2015)。隋代的王權與佛教—以仁壽設塔活動為核心。中華佛學研究,16,105-126。
    連結:
  2. 林韻柔(2014)。移動的聖山: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1(2),107-181。
    連結:
  3. 林韻柔(2012)。邊地聖境—北宋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興大歷史學報,25,31-68。
    連結:
  4. 曹仕邦(1999)。中國佛教的譯場組織與沙門的外學修養—大乘佛教奠基於東亞的兩大要素。中華佛學學報,12,113-131。
    連結:
  5. 劉文軍(2021)。唐宋時代佛經譯場職司考。編譯論叢,14(1),1-18。
    連結:
  6. 劉苑如(2009)。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1-51。
    連結:
  7. 劉苑如(2006)。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從〈廬山略記〉與〈遊石門詩序〉談起。漢學研究,24(1),71-106。
    連結:
  8. 蔣義斌(2006)。中國僧侶遊方傳統的建立及其改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4),197-208。
    連結:
  9. (宋)法雲(2022)。宋.法雲(2022)。翻譯名義集。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4n2131。(CBETA, T54, no.2131)。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4n2131
  10. (宋)善卿(2022)。宋.善卿(2022)。祖庭事苑。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64n1261。(CBETA 2022.Q4, X64, no.1261)。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64n1261
  11. (宋)贊寧(2022)。宋.贊寧(2022)。宋高僧傳。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0n2061。(CBETA, T50, no. 2061)。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0n2061
  12.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2022)。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2022)。長阿含經。CBETA Online。取自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001。(CBETA, T1, no.0001)。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001
  13. (唐)菩提流志(2022)。唐.菩提流志(2022)。大寶積經。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1n0310。(CBETA, T11, no. 0310)。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1n0310
  14. (唐)實叉難陀(2022)。唐.實叉難陀(2022)。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0n0279。(CBETA, T10, no. 0279)。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0n0279
  15. (唐)慧琳(2022)。唐.慧琳(2022)。一切經音義。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4n2128。(CBETA, T54, no.2128)。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4n2128
  16. (唐)釋道宣(2022)。唐.釋道宣(2022)。續高僧傳。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T50n2060。(CBETA, T50, no. 2060)。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0n2060
  17. (唐)釋僧祐(2022)。唐.釋僧祐(2022)。弘明集。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2n2102。(CBETA, T52, no. 2102)。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2n2102
  18. (梁)釋慧皎(2022)。梁.釋慧皎(2022)。高僧傳。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0n2059。(CBETA, T50, no. 2059)。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0n2059
  19. (梁)釋寶唱(2022)。梁.釋寶唱(2022)。名僧傳抄。CBETA Online。取自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1523_001。(CBETA 2022.Q4, X77, no. 1523)。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1523_001
  20. Bingenheimer, M.(2020).On the use of Historic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case of Dao’an, Huiyuan, and Kumārajīva.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5(2),84-131.
  21. 山崎宏(1947)。支那中世佛教の展開。東京:清水書店。
  22.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8)。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取自 https://dh.ascdc.sinica.edu.tw/member/。
  23. 中國佛學研究所(2002)。絲路中印文化交流時空平台。取自 http://www.plela.org/chibs/SRwork/index.html。
  24. 介永強(2008).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5. 古正美(2003).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出版社.
  26. 史念海(1996).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27. 田博元(1974).廬山慧遠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
  28. 何啟民(1980)。佛教入華初期傳布地理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
  29. 余淑慧(201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30. 吳洲(2012).中晚唐禪宗地理考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1. 宋金緒(2005)。上海,復旦大學。
  32. 李映輝(2004).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33. 李勤(2016).廬山慧遠教團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4. 叔本華, A.,石沖白(譯)(1982).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
  35. 周永衛(2018)。從西北籍僧人的弘法足跡看東晉南朝敦煌與嶺南的交通。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79-83。
  36. 林品傑,蔡秉霖(2019)。事件擷取:以中古僧人律學傳播之遊方事件挖掘為例。DADH2019:第十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
  37. 林韻柔(2014)。唐代「巡禮」活動的建立與開展。明大アジア史論集,18,246-265。
  38. 侯旭東(1997)。十六國北朝時期僧人游方及其作用述略。佳木斯師專學報,1997(4),28-34。
  39. 胡中才(2011).道安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40. 國立臺灣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2)。數位博物館計畫:玄奘西域行。取自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silk/index.html。
  41. 張偉然(1996)。中國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評。地理學報,51(4),369-373。
  42. 陳金華(2016).在佛教與中外交流.上海:中西書局.
  43. 陳揚炯(2002).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4. 陳劍鍠(2009).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臺北:商周出版社.
  45. 彭瀅燕(2021)。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
  46. 湯用彤(199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滋野井恬(1967)。十一世紀以降の中國佛教教線の概況。大谷大學研究年報,19,255-312。
  48. 華方田(2003)。興廢交迭的北朝佛教。佛教文化,2003(4),61-67。
  49. 費孝通(2015).鄉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陽清(2019)。唐釋常愍與《歷游天竺記》探賾。唐史論叢,2019(28),123-134。
  51. 楊發鵬(2014).兩晉南北朝時期河隴佛教地理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52. 路易斯.蘭卡斯特, L. R.,李苑嫣(譯)(2022).佛教海線絲綢之路.高雄:佛光文化.
  53. 劉苑如(2013)。故事的再生—法顯從求法到傳法的傳記敘述研究。桃の会論集六集—小南一郎先生古稀記念論集,京都:
  54. 劉苑如(2009)。涉遠與歸返:法顯求法的行旅敘述。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
  55. 劉苑如(編)(2012).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所.
  56. 劉苑如,林品傑,蔡秉霖,邱琬淳(2020)。振錫征行:歷代僧傳僧人遊方事件擷取與時空資訊應用分析。DADH2020 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演討會,臺北,臺灣:
  57. 劉錦華(2007)。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
  58. 鄭驥(2018)。西游先聲:論唐宋圖史中玄奘「求法行僧」形象的確立。明清小說研究,2018(2),4-23。
  59. 譚凱, N.,胡耀飛(譯),謝宇榮(譯)(2017).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0. 嚴耕望(2006)。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北京:
  61. 嚴耕望,李啟文(整理)(2005).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