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七、八世紀的分歧-以故宮院藏、院展臺灣輿圖為討論中心

并列篇名

Cartography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Regarding the Maps of Taiwan Being Collected and Exhibited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s Discussion Topics

作者

林天人(Tien-Jen Lin)

关键词

臺灣輿圖 ; 福爾摩沙 ; 製圖六體 ; 山水畫法 ; 計里畫方 ; Taiwan cartography ; IIha Formosa ; six categories of map-making ; map-drawing with scenery technique ; measuring of map-making

期刊名称

檔案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6卷3期(2007 / 09 / 01)

页次

32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文獻檔案的界定中,輿圖屬檔案圖像類: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文獻檔案中,輿圖佔相當的比例。理論上,地圖應該是實際測繪後的圖像:但事實卻不然。它有時候是統治者想像的空間:有時候又是統治者意志的延伸。本文主要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臺灣輿圖及曾在故宮展出的17世紀西方所繪臺灣島圖為例,嘗試探討中、西繪製臺灣地圖技巧與觀點的差異及當時中國與西方世界如何看待臺灣。從17世紀以後,西方海權國家藉著航海技術與武器,積極向亞洲擴張、發展;臺灣並非西方海權國家到亞洲的首站,但以其地處亞洲海疆要衝,因此臺灣逐漸變成列強覬覦的對象。最後,荷蘭在這一競逐中脫穎而出,宰制臺灣近40年。這一段時期或貿易、或殖民,對於臺灣是一段重要的過程。臺灣入清版圖後,由於統治的需要,清室將繪製臺灣全圖視為擘劃整建這塊新入疆址的藍圖;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了一幅臺灣全圖。目前傳世清朝所繪的臺灣輿圖,基本上皆以傳統的繪圖技巧所繪。本文亦嘗試探討傳統的技巧在繪圖上的特徵與不足處。本文除了探討17、18世紀中、西方繪製臺灣輿圖技巧的不同外;另試著從地圖上所透露的訊息,分析當時臺灣的國際地位。

英文摘要

Map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 category of archival images in the filed of documentary archives. A considerate portion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s in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s map. Theoretically, a map should be depicted in accordance with on site measurement. However, in fact, it was not always what it should be, Sometimes a map just was to reflect a ruler's imagination, or to extend his mind of sovereignty.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differences cartographic technologies and views between the ancient China and the West, by means of those maps of Taiwan drawn in Qing dynasty that are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NPM), and those of which drawn in the 17th century by Westerns had once exhibited in NPM, also to discuss how China and the Western treated the status of Taiwan at that time. Western sea power countries had aggressively expanded their sovereignties to Asia by navigation technology and armory since the 17th century. Taiwan was not the first stop of their Asia journey. However, Taiwan was located a threshold to clutch Asian marine region. Therefore, Taiwan gradually became a target of these sea power countries. Consequently, Holland won the colony competition. And then Holland had ruled Taiwan for almost 40 years. The Holland colonial times of which trade and colonization were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aiwan history. Since Taiwan became a part of Qing's territory,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her dominion and governance. Qing government had treated map drawing for Taiwan as a blueprint for constructing her new territory. Therefore, Qing continually redrew the map of Taiwan once in a while. At present, all map s of Taiwan in Qing were bequeathing to posterity that had been drawn basically by traditional cartographic skills. This article also tried to discuss the features and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cartographic skills as well. This article exploited the differences of cartographic skills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in the 17th-18th centuries. Besides, it also interpreted the messages inside those maps, and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at that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1991)。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臺北:南天。
    連結:
  2. 林天人(2004)。情境之間-「福爾摩沙展」的回顧與省思。檔案季刊,3(2)
    連結:
  3. (1964)。世宗實錄。臺北:華聯書局。
  4. (1976)。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十一》
  5. (1963)。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文書局。
  6. (1990)。中國大百科地理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7. 明李漁、清王概編(1992)。芥子園畫譜。臺北:華正書局。
  8. Cordell D.K. Yee,J.B. Harley(1994).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Kees Zandvliet、江樹生(1997)。十七世紀荷蘭繪製的臺灣老地圖。臺北:漢聲雜誌社。
  10.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臺灣事研究。臺北:稻香。
  11.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臺灣事研究。臺北:稻香。
  12. 牛汝辰(2005)。地圖主權價值論。測繪科學,30(4)
  13. 王存立編、胡文青編(2002)。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知足文化。
  14. 王存立編、胡文青編(2002)。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知足文化。
  15. 王庸(1959)。中國地圖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王庸(1967)。國立北平圖書館清內閣大庫輿圖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特藏新購地圖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6(4)
  17. 史箴、王其亨主編(1992)。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
  18. 利馬竇著、金尼閣著、何高濟譯、王遵仲譯、李申譯(1983)。利馬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
  19. 呂理正主編、魏德文主編(1996)。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書局。
  20. 李約瑟(1976)。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21. 李約瑟原著(2002)。中華科學文明史(2)。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村上直次郎日譯、程大學中譯(1990)。巴達維亞城日記。臺灣:臺灣省文獻會。
  23. 周振鶴(2003)。地圖中國。香港: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
  24. 林天人(2005)。經緯天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5. 林天人(2005)。經緯天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6. 姜道章(2004)。歷史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27. 姜道章(2004)。歷史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28. 洪英聖編(1999)。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29. 韋峰、王魯民(2004)。關於中國古代圖經與古代地圖討論-兼與〈中國古代圖經概述及分類探討〉一文商權。建築,22,4。
  30. 夏黎明(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
  31. 夏黎明(2001)。地圖革命。臺北:大地地理。
  32. 孫喆(2003)。康雍乾時期輿圖繪製與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3. 海野隆一著、王妙發譯(2002)。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
  34. 祝國瑞編(2004)。地圖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35. 秦國經、劉若芳、曹婉如編著(1997)。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
  36. 翁佳音(2004)。「康熙臺灣輿圖」史料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37. 翁佳音(2004)。「康熙臺灣輿圖」史料調查研究計畫期未報告。
  38.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得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9. 張彥遠(2000)。歷代名畫記。北京:京華出版社。
  40. 張傳編著(2001)。老上海地圖。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41.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42.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43.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44.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45. 曹婉如(1983)。中國古代地繪製的理論和方法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2(3)
  46. 曹婉如、姜麗蓉(1997)。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
  47. 莊吉發(2001)。歷史與地理:從故宮檔案看清代臺灣港口的滄桑。臺灣文獻,52(1)
  48. 莊吉發(1995)。故宮臺灣史料概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9. 陳正祥(1979)。中國地圖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
  50. 陳正祥(1979)。中國地圖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
  51. 陳漢光、賴永祥(1965)。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52. 陳漢光、賴永祥(1956)。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53. 程紹剛譯註(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斯沙。臺北:聯經。
  54. 馮明珠(2005)。經緯天下-飯塚-教授捐贈古地圖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5. 黃時鑒、龔纓晏(2004)。利馬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葛兆光(2000)。古地圖與思想史。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154-165。
  57. 盧良志(1984)。中國地圖學史。北京:測繪出版社。
  58. 盧雪燕(2006)。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9. 賴志彰、魏德文、高傳棋(2003)。竹塹文化資產叢書: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
  60. 謝金鑾總纂(1994)。續修臺臺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1. 簫樾(2002)。中國古代地理學和要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62. 織田武雄(1973)。地図の歷史。東京:講談社。
  63. 羅洪先(1995)。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廣輿圖·序言後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17)。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為例。臺灣史研究,2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