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生參與暑假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關係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quality , involv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fo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ubs-Based on Data fro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OI

10.6909/JSO.201401_(2).0001

作者

李育齊(Yu-Chi Li);徐珮華(Pei-Hua Hsu);劉若蘭(Ruo-Lan Liu)

关键词

服務學習 ; 課程品質 ; 學生課程投入 ; 學習成果 ; service-learning ; quality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 Students' involvement ; learning outcomes

期刊名称

學生社團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14 / 01 / 01)

页次

1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學生社團服務學習課程之課程品質、學生投入以及學習成果,以臺灣師範大學102學年度第一學期(暑假)社團服務學習181位修課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運用「服務學習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果評量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量化分析,運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探究學生參與課程後學習與成長之成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一、「課程品質」方面,表現最佳的是「課程慶賀」,其次依序為「反思服務」、「服務過程」、「課程評量」、「服務準備」。二、「課程投入」部分,投入狀況最佳的是「情意關懷」,其次依序為、「技能行動」、「認知理解」。三、「學習成果」部分,表現最佳為「人際互動」,其次依序為「觀點轉換」、「批判思考」、「解決問題」、「校園認同」、「知識轉化」。四、 課程品質之服務準備、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課程慶賀與課程評量;以及課堂投入之認知理解、技能行動、情意關懷與各種學習成果間呈現顯著中度正相關。五、 課程品質中的「課程慶賀」為預測「學習成果」的重要顯著變項;各自變項對學習成果的解釋力介於41.7%至54%。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relationship among quality, involv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fo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ubs. The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TNU) who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school year 2013,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experien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The valid data was 181.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is study: 1. "Celebration" stage has the highest quality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followed by "Reflection" stage, "Service" stage, "Assessment" stage, and "Preparation" stage. 2. "Affective domain" is the highest levels of students' involvement, followed by "Psychomotor domain" and "Cognitive Domain". 3.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 best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followed by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Recognition for campus", and "Knowledge conversion". 4. "Quality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Students' involv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have a significant middl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5. "Celebration" stage is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learning outcomes. R^2 is between 41.7% to 54%.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岳修平,邱立安(2011)。學生對服務學習數位影音資源之使用經驗與知覺助益研究。圖書資訊學刊,9(1),123-160。
    連結:
  2. 張同廟,陳昭雄,林合懋(2007)。影響大專院校社團參與社區服務工作之之初討—以參與「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活動社團學生為例。弘光學報,50,173-198。
    連結:
  3. Astin, A. W.(1984).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al,25,297-308.
  4. Eyler, J.,Giles, D. E.(1999).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
  5. Ferman, C. I.,White, G. P.,White, L. J.(1996).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San Francisco:Jossey-Bass.
  6. Jacoby, B.(1996).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7. Kezar, A.,Rhoads, R.(2001).The dynamic tension of service learning: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72(2),125-148.
  8. Kolb, D. A.(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9.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learinghouse (2009). K-12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Planning Toolki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rvicelearning.org/filemanager/download/8542_K-12_SL_Toolkit_UPDATED.pdf.
  10. Pace, C.(1984).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11. Steffes, J. S.(2004).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Change,36(3),46.
  12. Waston, L. W.(1996).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student learning: A model for administr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Planning and changing: 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Journal,27,165-179.
  13. 李育齊,劉若蘭,李福海(2012)。安全有品─大學生參與交通安全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學習經驗與成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1 品德教育研討會,臺北市:
  14. 李燕美(200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5. 阮雋絜(201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6. 林佩縈(200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大學。
  17. 林真夷(2011)。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18. 林淑(201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 邱筱琪(2011)。影響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學校因素之研究。明新科技大學第四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新竹縣:
  20.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
  21.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22. 教育部(2009).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臺北:教育部.
  23. 陳淑瓊(200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4. 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教育資料集刊,27,191-209。
  25. 馮燕(2009)。與品德教育結合的經驗性學習─臺灣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通識在線,22,8-10。
  26.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0-42。
  27. 黃玉(2000)。服務學習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28. 楊上萱(201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9. 葉祥洵(200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0. 劉若蘭(200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蔡昕璋(2022)。疫情期間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隊個人因素、疫情焦慮、疫情憂鬱之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2年寒假社會服務隊為例。學生社團學刊,10,27-49。
  2. 李育齊,何奕勳(202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經驗與學習成效關係研究-以致理科技大學為例。學生社團學刊,10,51-71。
  3. 林淑、李育齊(2014)。大學生社團服務學習參與經驗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灣北區大學生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3(1),54-74。
  4. 劉佳鎮,陳南淇,官銓輿,李育齊(2020)。從I-E-O模式探討球隊參與動機與畢業後就業力關係研究-以慢速壘球代表隊涉入經驗為中介變數。運動表現期刊,7(2),73-89。
  5. 劉若蘭、李育齊(2016)。投入社區的翻轉學習: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融入聯課活動之實施品質、學生投入及學習成果模式研究。課程與教學,19(4),61-92。
  6. 劉維群,張同廟,吳建忠(2021)。大學生知覺服務學習之品質與效能相關研究。學生社團學刊,9,33-60。
  7. 張同廟(2020)。團隊領導風格、團隊內部互動與團隊服務績效之關係-以大學學生社團服務學習活動營隊為例。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9,31-58。
  8. (2015)。服務學習創新歷程模式建構與成效評量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54,76-93。
  9. (2019)。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品質、希望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53,41-80。
  10. (2022)。大學生知覺生命意義、公民行為與服務學習成效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21(1),7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