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無鬼有妖的矛盾蠡闚王充《論衡》的鬼神觀

并列篇名

Briefly Recognize The Minds of Spirits in Wang Chong's Lun Heng

作者

張志威(亟琴)

关键词

人死不為鬼 ; 無知 ; 不能害人 ; 妖 ; 天地之陽氣 ; people die won't be a ghost ; know-nothing ; unable to hurt human life ; "yao妖"

期刊名称

北市大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8 / 06 / 01)

页次

19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解答,「祭祀」只是為了慎終追遠,教誨後代子孫毋忘本,孰料為了門面問題而誇張地把祭祀品或祭儀搞得日趨鋪張,而漸失其本意。為此歪風,王充提出「人死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的命題,企圖消弭當時崇尚厚葬者之觀念,其目的即在提倡「薄葬」。此命題延伸而來的是當時充斥社會的「見鬼」或「鬼神」現象,王充不得不為這現象的申述,而有所謂「鬼」者,「天地之氣」也、「陽氣」也、陰陽之氣也。它不止象(像)人之形,還是一種「毒」,犯人輒死。但,天地之氣能生人,自然也會生「鬼」。王充更把人死後不能害人而無知的精神與常見到的能傷人的「存在」分別開來,前者稱「鬼神」或「神」,後者稱「妖」。「妖」,攸關人之生死,甚而國家之興亡。

英文摘要

Knowing about "unknown life, how to know death", and "failed to treat people, how to treat spirits", "sacrificial ceremonies" are just reminding the descendants that to remember their ancestors. Unfortunately, there were lots of consumption in the sacrificial ceremonies. Therefore, Wang Chong recognized that, people die won't be a ghost, know-nothing, and unable to hurt human life. Ghost, is inexistence. Contrary, Wang Chong is certain that, the "yao妖" is existing. It makes people hurt, and, di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陳麗桂(2011)。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38(11),59-82。
    連結: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條目「A04683鬼」 2017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0Njgz 〈 2018.4. 10上網搜尋〉
  3.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8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 (隋)蕭吉(1988).五行大義.論諸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 (漢)許慎,(清)段玉裁(註)(1981).說文解字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漢)劉向,向宗魯(校證)(1987).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7. 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
  8. 朱熹(2005).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9. 佐野誠子(2010)。鬼神非實,妖祥不虛—王充的紀妖論述策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造化與造物:現實與想望的交織」學術研討會,臺北:
  10. 李幸玲(1995)。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39,197-230。
  11. 李學勤(編)(1999).〈標點〉十三經註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李學勤(編)(1999).〈標點〉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李學勤(編)(1999).〈標點〉十三經註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 李學勤(編)(1999).〈標點〉十三經註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姜新(1999)。試析朱熹的鬼神觀。朱子研究,1,15-17。
  16. 姜廣輝(1993)。理學氣靈論的鬼神觀。孔孟月刊,31(8),25-33。
  17. 唐子 2006 〈不能繼續誤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 2006年5月2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5/24/n1327971.htm 〈 2018.4. 10上網搜尋〉。
  18. 唐君毅(1991)。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
  19. 徐敏(1979).王充哲學思想探索.北京:三聯書局.
  20. 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陳麗桂(1997)。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8,17-46。
  22. 章太炎(1982).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3. 馮友蘭(1998).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4. 黃國安(1975).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5. 黃暉(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6. 劉明(2005)。孔子鬼神觀的再分析。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1(2),58-60。
  27. 劉盼遂(1990).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28. 錢穆(1987).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社.
  29. 謝朝清(1986).王充治學方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30. 鍾肇鵬(1994).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
  31. 羅根澤(2003).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2. 龔鵬程(1999).漢代思潮.嘉義縣: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