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現代閩臺關係下的林本源家族古典文學及其相關活動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ctivities On Lin Ben Yuan’s Family Und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ince 18th Century

DOI

10.6342/NTU201600892

作者

莊怡文

关键词

林本源 ; 板橋林家 ; 菽莊 ; 閩臺 ; 林爾嘉 ; 林景仁 ; 林熊祥 ; Lin Ben Yuan ; Classical Literature ; Shu-Zhuang ; Er-Jia Lin ; King-Jin Lin ; Xiung-Xiang Lin ; Xiamen

期刊名称

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6年

学位类别

博士

导师

黃美娥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近現代閩臺文學與文化的歷史脈絡下,橫越臺灣海峽的大家族可謂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縮影,林家又因近代詭譎的東亞國際局勢變化,成為遊走東亞地理、又反映東亞歷史的關鍵大家族,見證了近現代閩臺局勢之變遷。然而對於林本源家族而言,過往常因其優異之政商表現,而使得其文學層面的表現易受人忽略,並且尚未出現針對其家族古典文學之整體綜論。因此本論文以林本源家族為研究中心,欲以近現代閩臺關係下的視角,探究其家族中的古典文學表現。 本文第二章先簡論林本源家族於閩臺間的角色意義,強調其特殊性與重要性,在此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其家族形成過程與經營之道、第二部分為其家族於閩臺間文化與文學資本的累積、第三部份則是其家族文學在近代臺、中、日政治關係下的發展與特殊意義。論文第三章則將重心置於家族成員學養背景的探討,自清代至現代,自板橋到廈門、福州、海外,自漢學家塾至新式教育,其成員受教越顯多元而豐富。 論文後半將焦點集中在其家族成員的古典文學表現以及與其家族相關的古典詩社。第四章的重點在於「廈門」,乙未割臺後林家人西渡廈門,許多閩臺重要文人漸聚集於此,至1913 年林爾嘉於鼓浪嶼創立菽莊吟社,菽莊文人集團初步成形。1920 年代後,林景仁等林家詩人透過其往來閩臺時所締結之交誼網絡,漸擴大菽莊聲勢與影響力。而因1895 年乙未割臺而避地廈門的遺民文人,與因1911年辛亥革命而陸續南移的清廷遺老們,因緣際會聚集於菽莊,清末民初同光體閩派勢力漸於菽莊吟社壯大,使得此段發展得以北接以北京政權為主的中國文學史,東連以日本政權為主的殖民地臺灣文學史,並開啟近代帝國主義下閩臺文學之新章。 第五章的重點在於「臺灣」,西渡廈門後的林家人不僅數度返臺,更在返臺時帶來了更多閩地文人參與文學交流。初始以北臺重要詩社瀛社為主,而後林家人以友繫友,陸續於臺自設四個古典詩社,一個以林家詩人文中心的文人集團產生。從菽莊、瀛社到薇閣詩社,林家詩人發展不墜,而在戰後省內外詩人角力下的臺灣古典詩壇,林熊祥的出線,間接促成了詩壇的中興,並延續了林家古典詩發展之脈絡。 綜觀林家於閩臺間的文學發展並以緒論所提出的布爾迪厄(Bourdieu, Pierre)「場域」(Field)理論視之,可知林家於兩百多年來陸續累積了許多象徵資本( Symbolic Capital ) , 而詩社活動正是林家詩人於此場域中的「慣習」(Habitus),並吸引擁有同樣慣習的文人們,形成一個於閩臺間以林家詩人為中心的文人集團。本論文以閩臺關係作為視角、以場域概念作為研究方法,打破傳統自文學文本、單一詩社的研究框架,呈現具有價值且異於以往的研究成果,突顯菽莊吟社在閩臺文學空間場域中涉世、積極入世的一面,亦強調菽莊吟社容有中、臺、日三方詩人之現象可謂是「東亞性」的具體實踐,其中具有多元糾葛的複雜面向。

英文摘要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ince the 18th century, Lin Ben Yuan’s Family can be considered a microcosm which reflect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tuation over that time period and become a vital family beca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However,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 of the Lin Family was often ignored due to its promin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uccess. On this ground, my dissertation takes the Lin’s as the major subject and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he Lin Famil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he second chapter is going to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s the Lin Family had play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and emphasize its particularity and significance. Firstly, I will explore how the Lin Family had influenced on the society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and accumulated the property in the past 240 years. Secondly, I will examine how the Lin Family had accumulated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irdly, based on the above, I would like to further elaborat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meanings of literature of Lin’s Family under the re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between Taiwan, China and Japan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members in the Lin’s. They received multifaceted education in both traditional and new styles from Banqiao, Xiamen, Fuzhou and the others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I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field in Xiamen. After 1895, the members of the Lin’s and some scholars from Taiwan had gathered in Xiamen together and a scholars’ group based on the members of the Lin Family are gradually formed after Shu-Zhuang(菽莊) poets’ club was founded by Er-Jia Lin(林爾嘉) in Kulangsu in 1913. After the 1920s, King-Jin Lin(林景仁)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Lin’s expanded the influence of Shu-Zhuang poets’ club through the social network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he scholars from Taiwan since 1895 and the Qing loyalists from Beijing since 1911 gathered in Shu-Zhuang poets’ club and the influence of Tongguang-Style poetics in Fujian grew with time in Shu-Zhuang. This fact connect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Beijing gover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Fujian and Taiwan under Japanese imperialism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 the fifth chapt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field in Taiwan. After moving to Xiamen, the Lin Family not only went back to Taiwan several times, but also invited many scholars from Fujian which caused more interaction of literature between them. They participated in Ying poets’ club at first,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ir own four poets’ clubs from 1918 to 1949. Finally, a scholars’ group based on the Lin’s had formed and these poets’ clubs were remarkably prosperous. Xiung-Xiang Lin(林熊祥)mad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field thriving successfully under a competition between Taiwanese scholars and mainlander scholars, and allowed the Lin’s Family to continue their literary development. Drawing on the ‘field’ theory from Bourdieu,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Lin Family had accumulated a great amount of ‘symbolic capital’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activities of poets’ club were their ‘habitus’ that gathered scholars from Fujian and Taiwan and established a cultural elit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Lin’s. The dissertation provides valuable contribution by adopt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theories and emphasizes that there is still positive feature and complicated entanglements in Shu-Zhuang poets’ club which contained scholars from China, Taiwan and Jap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臺北:稻鄉,2001)。
    連結:
  2. 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明哲紀錄,《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連結:
  3. 陳衍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福建通志列傳選(第三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
    連結:
  4.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連結:
  5. 莊怡文,《在理想的幻滅中尋找生之路——小泉盜泉《盜泉詩稿》研究》(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連結:
  6. 許雪姬,〈「林本源」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頁160-165。
    連結:
  7. 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頁55-88。
    連結:
  8. 陳光從,〈板橋林本源家族:演繹兩岸百年經濟文化交融與繁榮〉,《臺灣源流》56/57期(2011年11月),頁63-76。
    連結:
  9. 陳漢光訪問,〈林熊祥先生訪問紀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等編,《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縣板橋市: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239-253。
    連結:
  10. 黃美娥,〈從「福建」看近代臺灣與東亞漢詩文的交涉互動意義——以《送米溪先生詩文》為分析場域〉,《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年6月1日),頁1-37。
    連結:
  11. Keegan. 1-7.
    連結:
  12. Bourdieu, Pierre. 1990/1980. “Structures, Habitus, Practices.” The Logic Of
    連結:
  13. Bourdieu, Pierre. 1986/1983. “The Forms Of Capital.”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241-258.
    連結:
  14. 參考文獻
  15. 專書(含英文與日文)
  16. 《板橋詩苑別集》(臺北:薇閣詩社,1949)。
  17.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2002)。
  1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委員會與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廈門文史資料第十六輯,《廈門的租界》(廈門:鷺江出版社,1990)。
  19. 王國璠編撰,《板橋林氏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1975)
  20. 王國璠編撰,《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1985)。
  21.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
  22. 向麗頻選注,《施士洁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23. 朱水涌、周英雄著,《閩南文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24. 江玉平主編,《漳州與臺灣族譜對接指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5. 何綿山,《閩臺經濟與文化叢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6.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2008)。
  27. 余美玲,《林景仁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28. 吳守禮、林宗毅編著,《臺灣林本源家文物及資料》(臺北:定靜堂,1976)。
  29. 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1998)。
  30. 卓遵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記錄整理,《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6)。
  31. 林熊祥,《林文訪先生詩文集》(臺北:龍文,2009)。
  32. 林爾嘉,《林菽莊先生詩稿》(臺北:龍文,1992)。
  33. 林履信,《洪範の體系的社會經綸思想》如水社講演集第二輯(臺北:如水社,1930)。
  34. 林衡道,《前夜》(新北:一本文化,2015)。
  35. 邱國禎,《近代臺灣慘史檔案》(臺北:前衛,2007)。
  36.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
  37. 秦賢次主編,《海鳴集續集》(臺北縣:北縣文化中心,1996)。
  38.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國史館,1998)。
  39. 國家圖書館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40.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41. 張作梅編訂,《詩鐘集粹六種》(臺北:中華詩苑,1957)。
  42. 許伯埏著,許雪姬主編,《許丙.許伯埏回想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近史所,2000年起陸續出版)。
  43. 許南英,《窺園留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44.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
  45. 許雪姬,《樓臺重起.上編.林本源家族與庭園歷史》(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
  46. 連橫主編,《臺灣詩薈》,收錄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15-18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47.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48. 陳建華、王鶴鳴主編,《中國家譜資料選編.漳州移民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9. 陳衍,《石遺室詩話.卷一》(臺北:商務,1961)。
  50. 陳娟英,《板橋林家與閩臺詩人林爾嘉》(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51.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2. 陳漢光訪問,《楊仲佐先生口述歷史訪問記》,手寫稿,藏於臺大圖書館五樓臺灣研究文庫。
  53. 陳德新、謝嘉梁等主編,《林衡道教授紀念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
  54. 陳聲聰,《兼于閣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5. 陳寶琛著,劉永翔、許全勝校點,《滄趣樓詩文集》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6. 華嚴,《華嚴短文集》(臺北:躍昇,2004)。
  57. 黃乃江,《東南壇坫第一家——菽莊吟社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10)。
  58.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59. 黃肇珩,《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臺北,聯經,2005)。
  60.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
  61. 福建省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廈門市志(民國)》(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6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63. 劉子民,《漳州過臺灣》(福州:海風出版社,1995)。
  64. 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係論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65. 戴光華編選,《廈門詩薈》(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
  66. 蘇大山、沈琇瑩、林小眉合著,《東寧詩集》,手寫油印本,現藏於臺大圖書館五樓楊雲萍文庫。
  67. 蘇鏡潭,《東寧百詠》(泉州:和平印刷公司,1923)。影本收錄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第四輯第三冊。
  68.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第二卷(東京:勁草書房,1965)。
  69. Queeny Chang. 1981. Memories Of A Nony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Sdn. Bhd..
  70. 學位論文
  71. 侯長生,《同光體派的宋詩學》(南京: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72. 許分草,《林克恭繪畫藝術及其教學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3. 張淵盛,《林爾嘉及其作品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74. 賀國強,《近代宋詩派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
  75. 楊萌芽,《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以1895-1921年為中心》(南京: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76. 葛春蕃,《古今之際:晚清民國詩壇上的同光派》(南京: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77. 單篇論文(含英文與日文)
  78. 〈(臺灣銀行的)設立〉,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第160號(據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明倉喜作編,昭和十四年刊本影印),《臺灣銀行四十年誌》(臺北:成文,2010)。
  79. 〈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簡介〉,《臺灣風物》第31卷第1期(1981年3月31日),頁120-121。
  80. 〈林柏壽〉,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第17卷第1期,頁138-139。
  81. 〈林崇智〉,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第17卷第1期,頁130-131。
  82. 中村敬宇,〈古典講習科乙部開設ニツキ感アリ書シテて生徒ニ示ス〉,收錄於松本三之介,山室信一校注,《學問と知識人》,收入加藤周一等編,《日本近代思想大系》第十冊(東京:岩波書店,1988),頁199-204。
  83. 朱雙一,〈光復初期臺灣文壇的魯迅風潮——以《前鋒》、《和平日報》、《臺灣文化》等為例〉,《臺灣研究集刊》1999年第二期(廈大臺研院),頁80-87。
  84. 朱雙一,〈啟蒙現代性與中華傳統思想的調和與互補——林履信著述論〉,《臺灣研究集刊》 2011年第三期(廈大臺研院),頁54-63。
  85. 何義麟,〈林宗賢〉,收於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國史館、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8),頁224。
  86. 吳魯撰,〈林氅雲先生家傳〉,林鶴年著,《福雅堂詩抄》,收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第九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頁3-4。
  87. 沈驥,〈我的父親沈傲樵先生〉,沈傲樵、沈驥著,《沈傲樵父子詩詞選集(壹)》(臺北:慈廬出版,1979),頁1-37。
  88. 林黛嫚,〈華嚴訪談錄:孤獨的筆寫世事人情〉,《文訊》第337期(2013年11月),頁44-52。
  89. 林韻文,〈破碎與重構:林小眉《東寧草》的歷史與地誌書寫〉,《嶺東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97-120。
  90. 封德屏,〈靄靄停雲〉,《華嚴文學創作論文集》(臺北:躍升,2007),頁151-175。
  91. 禹竹,〈蘭千山館文物緣:企業名人林柏壽收藏紀實〉,《典藏雜誌》試刊號(1992年8月),頁64-67。
  92. 胡適,〈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93-219。
  93. 秦賢次,〈作者生平簡介〉,秦賢次主編,林履信等著《海鳴集續集》(臺北縣:北縣文化中心,1996),無頁碼。
  94. 國史館編,〈林宗賢先生傳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國史館,1998),頁128-129。
  95. 婁子匡,〈晴園主人黃純青〉,《臺北文獻》直字6卷8期(1969年12月),頁115-117。
  96. 張炎憲、高淑媛採訪記錄,林衡道口述,〈板橋林宗賢〉,《混亂年代的臺北縣參議會(1946-1950)》(臺北縣:北縣文化中心,1996),頁121-124。
  97. 張泉,〈板橋林本源家族記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林慰楨〉,《傳記文學》第108卷第2期(2016年2月),頁93-109。
  98. 張泉,〈板橋林本源家族記事——記林鼎禮及其子女〉,《傳記文學》第108卷第3期(2016年3月),頁93-100。
  99. 張泉,〈板橋林本源家族記事——記高瑞珠、林景仁〉,《傳記文學》第108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5-31。
  100.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對「閩報」及「全閩新日報」的操縱策略〉,《臺灣風物》第31卷第3期(1981年9月),頁1-30。
  101. 章菱,〈板橋林家後代終於重掌華南銀行:一字之差,林明成足足等32年〉,《商業時代》41期(2001年8月20-26日),頁28-30。
  102. 莊怡文,〈如何記憶一座城市:新竹知事櫻井勉漢詩中的旅臺生活〉,《竹塹文獻期刊》第55期(2013年11月),頁36-56。
  103. 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頁1-36。
  104. 許雪姬,〈林熊祥先生事蹟考——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三〉,《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系,1998),頁437-467。
  105. 許雪姬,〈臺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頁211-240。
  106. 陳光從,〈板橋百歲老人憶鷺島童年時光〉,《炎黃縱橫》2014年第2期,頁7-9。
  107. 陳光從,〈閩臺近代愛國詩人林爾嘉及其吟社活動〉,《炎黃縱橫》2008年11期,頁28-29。
  108. 陳自強,〈近代泉州著名愛國紳士吳增及其詩作〉,《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第2號(2006年2月,季刊),頁65-68。
  109. 陳泗東,〈清代末科泉州的舉人進士遺聞錄〉,《幸園筆耕錄》(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
  110. 陳恆嵩,〈林履信及其《洪範》社會經世學〉,《儒學研究論叢——日據時期 臺灣儒學研究專號》(2008年12月),頁133-142。
  111. 陳娟英,〈廈門博物館藏板橋林家相關資料厘述〉,《臺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4期,頁24-28。
  112. 單小懿,〈臺灣第一大家族七代不敗心法——林明成〉,《商業週刊》第1075期(2008年6月30日),頁74-78。
  113. 舒州月,〈林小眉詩的研究〉,《臺灣風物》22卷3期(1972年9月),頁21-36。
  114. 黃乃江,〈抗日復臺:菽莊吟社社團宗旨探蹟〉,《華文文學》2009年第 5期,頁67-75。
  115. 黃乃江,〈從「大觀社」到「浪嶼詩壇」——菽莊吟社考源〉,《閩臺文化交流》2012年第2期,頁141-148。
  116. 黃乃江,〈菽莊吟社與上海南社之比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117. 黃乃江,〈菽莊吟社與「同光體」閩派之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118. 黃乃江,〈獨自不忘風雅事,招邀名士過江來——菽莊吟社與日據臺灣時期的兩岸詩壇〉,《臺灣研究集刊》,2010年第4期,頁1-6。
  119. 黃富三,〈崇智先生與我〉,《臺灣風物》第46卷第2期(1996年6月),頁99-101。
  120. 黃富三,〈試論臺灣兩大家族之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臺灣風物》45卷4期(1995年12月),頁151-171。
  121. 鄭麗榕,〈日治臺灣的家族、政治與文化——板橋林家林履信的例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64期(2010年1月),頁1-17。
  122. 賴子清,〈古今北臺詩社〉,《臺北文獻》第74期(1985年12月25日),頁171-188。
  123. 龔潔,〈林鶴年故居〉,洪卜仁主編,《廈門名人故居》(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頁60-63。
  124. Bourdieu,Pierre. 1984/1978. “Introduction.” Distinction. London: Routledge &
  125. Practice. Cambridge, UK: Polity. 52-65.
  126. 新聞報導與網路資料
  127. 〈中華民國的書院〉,臺灣省政府網頁: http://academies.tpg.gov.tw/academy/20 (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7月11日)
  128. 〈沿革與展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官方網頁:http://www.th.gov.tw/new_index/pages/a/a_01.php (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7月11日)
  129. 〈吳欣盈、林知延九月威尼斯浪漫婚禮,新光大公主嫁華南大少,明晚補請喜酒〉,《蘋果日報》2011年10月17日。
  130. 〈華南金小開林知延被控竊錄出庭〉,《聯合報》2016年2月3日)。
  131. 〈華南新光喜宴第三攤,接班人大集合〉:http://www.key-stone.com.tw/en/news/xin-wen-liu-xuan-zhu-chi-ha-fo-tong-xue-hun-li (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7月11日)
  132. 〈華南銀行本行沿革〉,華南銀行網頁:http://www.hncb.com.tw/others/h0101.shtml (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7月11日)
  133. 〈簡介〉,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官方網頁:http://www.ta-yung.com.tw (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7月11日)
  134. 林正三撰,〈瀛社簡史〉,臺灣瀛社詩學會線上網頁:http://www.tpps.org.tw/forum/forum.php (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7月11日)
  135. 電子資料庫
  13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官方網頁:
  137. 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index.php
  138.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官方網頁:
  139.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140.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官方網頁:
  141. 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id=6084
  142. Dr. Donald Sturgeon(德龍)主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線上原典資料庫:http://ctext.org/zh。
  143. 中國方志庫(臺大圖書館學術資源):http://web.lib.ntu.edu.tw/ebdb/node/657
  144.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臺大圖書館學術資源):
  145. http://140.112.115.21:8090/simpleSearch.do
  146. 臺灣日日新報,(大鐸)電子資料庫(臺大圖書館學術資源):
  147. http://140.112.115.15/ddnc/ttswebx@0:0:1:ttsddn@@0.587820386281237#JUMPOINT
  148.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漢珍)電子資料庫(臺大圖書館學術資源):
  149. 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index.php
  150. 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
  151. 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63277995902
  152. 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
  153. 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63278066290
  154. 廈門圖書館,「廈門記憶資源數據庫」:http://www.xmlib.net
  155. 廈門大學圖書館:http://library.xmu.edu.cn/portal/#&panel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