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一葉知秋天下暮,兩岸夕陽別樣紅」——北京和臺北城市老舊社區照顧現況研究

并列篇名

A Nar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 Care in Old Neighbourhoods of Beijing and Taipei

DOI

10.6342/NTU201600582

作者

徐文文

关键词

老舊社區 ; 社區照顧 ; 敘事研究 ; 兩岸研究 ; old community ; community care ; narrative study ; cross-strait study

期刊名称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6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楊培珊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傳統東方文化家庭照顧觀念和全球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雙重影響之下,大陸和臺灣在養老照顧領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通過比較兩岸在人口結構、價值觀念和專業發展的異同,聚焦至北京市和臺北市數次經歷城市再造或都市更新期間不斷湧現的老舊社區,雖普遍存在高齡化現象嚴重、軟硬體建設落後、依賴人口比例高、社會網絡複雜等問題,但缺乏細緻深入的個性化探究。 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敘事研究法為主,對包括研究者在內的祖孫三代先後居住於北京胡同四合院老舊社區的照顧情境和研究者遠赴臺北求學實習觀察老舊社區專業社工實務,引申出現代城市老舊社區之養老照顧需求;此外,分別對上述社區中負責社區照顧相關事務的工作人員,以老舊社區照顧政策與實務現況展開半結構式訪談為輔作為對照補充。 主要有以下三點發現:1. 包括研究者在內的祖孫三代照顧觀念與選擇存在世代差異,然而胡同四合院社區客觀環境限制卻始終影響實際照顧方式的選擇;2. 北京市近年來在社區設立工作站,並招募專業社工進駐,旨在參與行政性服務、福利性服務和社會性服務,但實際存在獨立性不足、與居委會分工模糊等問題,對在地資源運用和服務創新較弱;3. 臺北市在地社區發展協會設立照顧關懷據點推動社區照顧服務多年來有口皆碑,但實際與里長合作關係趨於扁平單一,未來可持續性發展存在隱憂。 據此,本研究給出如下建議:1. 保留原老舊社區原有風貌,重新進行內部整體規劃,完善照顧服務政策體系,重視社區照顧地位;2. 適度增強民間組織自主性,充分發掘社區潛力,明確部門之間權責區隔,積極開展專業合作與志願服務;3. 尋求社區照顧領域兩岸互聯、交流合作、共同進步之可能。

英文摘要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global aging and strong family ties in the traditional Oriental Culture, both China and Taiwan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Particularly, a number of old communities burdened with serious aging problems, poor infrastructures, high dependency ratio and complicated social network during urban renewal in Beijing and Taipei. Quite a few studies were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the changing of values on elderly ca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however, personalized studies on this topic were rar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First of all, self-narrative is such an effective and prime approach to sort out the life courses about three generations of caring in Hutong Quadrangle community of Beijing and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as a social work intern in a community organization of Taipei. The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key persons from two communities above were done to collect their opinions on the current policy and practice of old community care there objectively. The study has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 there are obvious generation differences among the whole story, but the restrictions of Hutong Quadrangle community have always influenced the choices on elderly care. Second, community workstations in Beijing employed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which aimed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ervices, but the lack of freedom and cre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Third, the community caring sites were operated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for years in Taipei, b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borough chief is inflexible which may cause uncertainty in the future progress. Above all, the study recommends the ideas of urban old community car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style of old communities within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there, then improve the policy of elderly care and community care. Second, civi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more independent,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ing service should be more clearly differentiated among different parts in communities, the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should be more active, and then discover greater potentialities there. Third, to facilitat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aipei on topic of urban old community car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院 > 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丁興祥(2012)。〈「專題導言」自我敘說研究: 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連結:
  2. 王增勇(2013)。〈當考試成為社工的緊窟咒:社工師考試現形記〉,《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2,203-224。
    連結:
  3.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連結:
  4.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連結:
  5. 林泳良(2013)。《高齡者安養護機構之使用與其調適歷程之研究: 以臺中市永和養護中心為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
    連結:
  6. 林淑貞(2007)。《臺北市里長角色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連結:
  7.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153-156。
    連結:
  8. 邱椽茵(2006)。《學齡前融合教育班級師生及同儕互動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師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
    連結:
  9. 柯瓊芳(2006)。〈家庭的養老與育幼功能:中、日、臺與歐盟社會的比較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8,1-24.
    連結:
  10. 修傑麟(2005)。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探討村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8(3),22-35。
    連結:
  11. 陳怡伃、黃源協(2015)。〈遠親或是近鄰?社區組織內外網絡對其服務績效的影響〉,臺大社工學刊,(32),1-31。
    連結:
  12. 黃源協(2001)。〈臺灣社區照顧的實施與衝擊-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53-101。
    連結:
  13. 黃源協(2005)。〈社區長期照顧體系的建構〉,《國家政策季刊》,4(4),41-68。
    連結:
  14. 劉香蘭(2015)。《揭開臺灣照顧的多重面紗—揭開臺灣照顧的多重面紗:個人生命經驗與社會政策的對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連結:
  15. 羅秀華(2013)。〈看見萬華的協力作用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2),157-211。
    連結:
  16. Cao, M. J., Guo, X. L., Yu, H., Chen, L. Y., & McDonald, T. A. (2014). Chinese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s' needs: promoting ageing in place.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61(3), 327-335.
    連結:
  17. Chan, C. (1993). Urban neighborhood mobilization and community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8(3), 253-270.
    連結:
  18. Chou, Y. C., Kroger, T., & Pu, C. Y. (2015). Models of long-term care use among olde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institutional care, community care, live-in migrant care and family care.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12(2), 95-104.
    連結:
  19. Feng, Z., Zhan, H. J., Feng, X., Liu, C., Sun, M., & Mor, V. (2011). An industry in the making: The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al elder car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9(4), 738-744.
    連結:
  20. Jonathan Kaiman. (2014). China gets richer but more unequ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4/jul/28/china-more-unequal-richer
    連結:
  21. Lee, I., Wang, H. H., Chiou, C. J., & Chang, S. H. (2009). Family caregivers’ viewpoints towards quality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s for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in Taiwan.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17(3), 312-320.
    連結:
  22. Polkinghorne, D. E. (2010).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SUNY Press.
    連結:
  23. Quail, J.M., Wolfson, C. & Lippman, A. (2011). Unmet need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redict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wo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Geriatrics, 11 (1), 86.
    連結:
  24. Wu, B., Carter, M. W., Goins, R. T., & Cheng, C. (2005). Emerging services for community-based long-term care in urban China: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hanghai's community-based agencies.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17(4), 37-60.
    連結:
  25. Xu, Q., & Chow, J. C. (2011). Exploring the community-based service delivery model: Elderly car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4(3), 374-387.
    連結:
  26. Xu, Y. (2012). Moral Resources, Political Capit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City J in Shandong Provin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bcs070.
    連結:
  27. Zhan, H. J. (2005). Aging, health care, and elder care: Perpetu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ies in China.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6(8), 693-712.
    連結:
  28. Zhan, H., G. Liu, X. Guan and H. Bai (2006).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stitutional Elder Care in China: Changing Concept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18(2), 85–108.
    連結:
  29. 七一網(2012年2月28日)。〈北京將重建建國後拆除的外城西南角樓等標誌性景觀〉。取自 http://www.12371.gov.cn/html/zxfw/cs/2012/02/28/093716143658.html
  30. 中國社會工作師考試網(2016)。〈2016年社會工作師報考指南〉。取自http://www.shegong.org.cn/1082/30036448328.html(取用日期:2016年1月5日)
  31.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5)。〈人口指標〉。取自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取用日期2016年1月9日)
  32.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2006年12月12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取自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12/12/content_7493038_2.htm
  33.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2011年9月23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取自 http://www.gov.cn/zwgk/2011-09/23/content_1954782.htm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2012)。〈2010 年我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情況〉。取自http://www.mps.gov.cn/n16/n1947768/n1950060/3331442.html(取用日期:2015年12月20日)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124-125。取自http://www.sdpc.gov.cn/zcfb/
  36.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2015a)。〈戶籍登記現住人口數按五歲、十歲年齡組分〉。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6.xls(取用日期:2016年1月9日)
  37.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2015b)。〈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取用日期:2016年1月9日)
  38.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關懷據點服務項目。取自http://e-care.sfaa.gov.tw/MOI_HMP/HMPe000/begin.action
  39.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47398&s=1
  40. 中新網(2016年1月24日)。〈北京老齡化程度加深 將探索「子女帶薪護理」政策〉(原標題〈北京2030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探索「子女帶薪」護理〉)。取自http://news.cntv.cn/2016/01/24/ARTI11B0JxNbWrxy5mor53Ku160124.shtml
  41. 戈麗娜(2011)。〈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呼籲探索居家養老服務多元化模式〉,人民政協報。取自 http://www.cncaprc.gov.cn/sitefiles/services/cms/page.aspx?s
  42. =1&n=2&c=1825
  43. 方秀雲(2007)。〈社區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對策研究——社區居家養老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討〉,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5,50-54。
  44. 王星(2012)。〈「居站分離」實踐與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學海》,3,31-36。
  45. 北京市人民政府(2016)。〈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114-116。取自http://www.bjpc.gov.cn/zwxx/ghjh/gzjh/201603/
  46. 北京市社區服務信息網。〈96156呼叫中心團隊熱線介紹〉。取自:http://www.96156.gov.cn/jl/td/rxjs/10001225.shtml 取用日期(2016年5月31日)
  47. 北京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2016年6月13日)。〈關於2016年度各項社會保險繳費工資基數和繳費金額的通知〉。取自http://www.bjrbj.gov.cn/csibiz/home/static/
  48. articles/catalog_75200/2016-06-15/article_ff808081529fc78e015551d6acb50100/ff808081529fc78e015551d6acb50100.html
  49. 北京市統計局(2015)。〈2014北京統計年鑑〉。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
  50. 北京社保網(2014年9月29日)。〈北京平均工資多少?〉。取自http://beijing.chashebao.com/wenti/13139.html
  51. 北京商報(2016年3月16日)。〈北京收入不低於社會平均工資的70%〉。取自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3-16/doc-ifxqhnev6149798.shtml
  52. 司馬城的博客(2014年7月29日)。 〈老照片:1960年代北京長安街〉。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fd9b70102uyek.html
  53. 田玉榮、吳強(2005)。〈「星光老人之家」的服務誰來做?〉,《社區》,3,007。
  54. 何雨(2011)。〈人口快速老齡化與中國城市養老新平衡模式〉,《上海城市管理》,3,13-16。
  55. 何雨、王振卯(2009)。〈社區照顧: 城市養老模式的第三條道路〉,《南京社會科學》,1,96-100。
  56. 呂寶靜(2010)。〈眺望2020年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趨勢〉,「因應風險社會:社會工作的終身專業成長研討會」,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57. 呂寶靜(2011)。《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58. 李昺偉(2011)。《中國城市老人社區照顧綜合服務模式的探索》,頁84-14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9. 沈政男(2015)。〈【政見比較】朱立倫端 1100 億對決蔡英文「長照 2.0」,藍綠長照政策你讀懂了嗎?〉。取自http://buzzorange.com/2015/12/01/policy-about-
  60. take-care/ 取用日期:2015年12月1日)
  61. 東網專訊(2016年4月22日)。〈北京南鑼鼓巷人滿為患 下週一起停接旅行團〉。取自 http://hk.on.cc/cn/bkn/cnt/news/20160422/bkncn-20160422170203868-0422_
  62. 05011_001.html
  63. 林秀澧、高名孝(2015)。〈計劃城事: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頁178-182。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64. 林怡秀、吳佳蓉(2007)。《社區意識》(未出版)。臺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公室。
  65.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 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頁387-406。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6. 林萬億(201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頁163-222。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7.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17-142。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68. 風景/小品 · 編輯部(2011年12月13日)。〈攝影景點 分享:探訪剝皮寮萬華老街〉取自 http://t17.techbang.com/topics/10507--share-photography-spotsvisit-
  69. stripping-liu-wanhua-street?page=1
  70. 夏建中(2011)。〈社區概念與我國的城市社區建設〉,江南論壇,8,7-8。
  71.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72. 柴效武(2004)。〈異地集中養老模式可行性探討〉,《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6),150-153。
  73. 翁佳音、曹銘宗(2016)。〈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頁58-61。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74. 高考派(2015)。〈社會工作專業介紹〉。取自http://www.gaokaopai.com/zhuanye-
  75. jianjie-030302.html(取用日期:2016年1月6日)
  76. 高靈芝、楊洪斌與胡旭昌(2003)。〈「星光計畫」項目「空殼」現象分析〉,《社會福利》,4,015。
  77. 康越(2015)。《北京市老舊社區養老環境調查分析》。北京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老舊社區養老問題研究」階段成果。
  78. 許華岑(2007)。〈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對城市養老模式的探索〉,《四川省情》,2,44-45。
  79. 陳月娥(2014)。《104年社會福利服務》。臺北市: 千華數位文化.
  80.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221-243。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1. 彭希哲、梁鴻與程遠(2006)。《城市老年服務體系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82. 彭科峰(2016年4月26日)。〈南鑼鼓巷停止接團的背後〉。取自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4/344406.shtm
  83. 黃玟娟(2013年11月)。〈臺灣老年社區照顧的經驗與啟示〉,「應對人口老齡化:兩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江蘇省。
  84. 新京報(2015年5月4日)。〈北京社工現狀:為拿戶口月薪2800,拿到戶口頻跳槽〉。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5/04/c_127762550.htm
  85. 新華社(2015年11月3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正式發佈〉。取自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03/160123664965.shtml
  86. 新華網(2016年1月15日)。〈北京市老齡委2016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yanglao/2016-01/15/c_128631801.htm
  87. 楊培珊(2010年6月)。〈新照顧、心照顧:社區與居家服務中 「個人化服務模式」的實踐〉,「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人口高齡化與養老服務」,江蘇省。
  88. 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臺灣老人社會工作: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書廊。
  89. 遊麗裡(2013年11月)。〈臺灣居家服務之人力運用現況及相關議題〉,「應對人口老齡化:兩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江蘇省。
  90. 網友太陽光(2015年3月16日)。〈行走在北京的老胡同—南鑼鼓巷隨拍之一〉。取自 http://bbs.zm7.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853&ordertype=1
  91. 網友世界某處(2016年1月13日)。〈沿著捷運板南線去旅行:龍山寺站〉。取自http://www.shibazhai.com/gat/20160113/67001.html
  92. 臺北|城市散步。〈艋舺-臺北第一區的回憶錄〉。取自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p-tours07/cbrs(取用日期:2016年5月29日)
  93.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15)。〈臺北市重要統計指標〉。取自http://w2.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stindex/A_104.pdf (取用日期:2016年1月9日)
  94. 臺北市政府法務局(2012)。〈臺北市里鄰長服務要點〉。取自http://www.laws.taipei.
  95. gov.tw/lawsystem/wfLaw_ArticleContent.aspx?LawID=P02B2016-20120823
  96.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5年7月31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104年度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北市社老字第10440556900 號。
  97. 臺灣吧(2015年9月10日)。【故事・臺北】 第一話 -『艋舺傳奇』[視頻檔]。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QzFdQp4_4
  98. 劉金華(2011)。《中國養老模式選擇研究:基於老年生活品質視角》。四川省: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ance & economics Press.
  99. 劉建兵、劉月、王寶苑與黃美玲(2014)。〈北京與臺灣老齡化社會特徵比較分析〉,《海峽科技與產業》,5,87-92。
  10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101. 蔡英文、陳建仁競選辦公室(2015年9月11日)。〈十年長照2.0計畫-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誰會照顧我們?〉。取自:http://iing.tw/policies/long-term_care#section-3
  102. 鄭文輝(2015年4月)。〈臺灣長期照護策略規劃〉,「兩岸社會福利論壇-高齡化社會的應對及挑戰研討會」,宜蘭縣。
  103. 蕭正全(2013)。《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互動關係-以台中市龍井區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第三部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104. 聯合國(2006)。〈世界經濟概覽:亞洲及太平洋人口老齡化的動態表現〉。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esa/economic/review/as3.htm(取用日期:2015年12月20日)
  105.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頁149-187。臺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106. 羅曉蓉(2009)。〈社區工作站: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新探索〉,《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1(4),22-25。
  107. 鐘聖雄(2016)。〈遲暮:告別青春〉,《眉角》,(5),6-67。
  108. Chou. Y.C. (2013).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aiwan. Asia-Pacific Newslett Occup Health Saf, 20(3), 68–70
  109.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5).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sa/population/publications/worldageing19502050/index.htm
  110. Lee, Y. C. (2008). Application and linkage with care service system of migrant care worker: Conditions and outcomes in Taipei County. Dissert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with summary in English)
  111.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Vol. 47). Sage.
  112. Statista. (2016). Gini index: inequa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50400/inequality-of-income-distribution-in-china-based-on-the-gini-index/ (Date: 2016, January 9)
  113. Xu, Y.Z. (2008). The develop of the institutional care of the elderly. Master degree thesis, Fu 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