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虛擬物理實驗室自學教材對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

并列篇名

The Influence of Self-Taught Material of Virtual Physics Laboratory on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n Athletic Class

DOI

10.6846/TKU.2019.00812

作者

羅于尊

关键词

沉浸式虛擬實境 ; 學習動機 ; 高中物理實驗 ; 體育班學生 ;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 Learning motivation ;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 Students in a Athletic Class

期刊名称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9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徐新逸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簡稱 VR)」近乎真實的效果,卻又能排除實際操作的危險性及器材損耗,正是新掘起的科技寵兒,因而在醫學、軍事、 科學教育等備受矚目。「雲端虛擬物理實驗室」(CVLab) 於 2014 年起成立,源自於科技部計劃成果,並陸續開發符合教育部課綱之物理實驗單元,除了讓學習者避免因操作不當而身處危險環境中以及擺脫傳統實驗室在場域以及時間上的拘束外,更可實現「動手做」的實驗精神。CVLab以虛擬實境技術來建置物理虛擬實驗室,提供學習者情境式教學環境,提供科學實驗學習新選擇。本研究的虛擬實境教材為 CVLab 之沉浸式虛擬物理實驗室高中版「載流導線磁效應單元」軟體,設備為 HTC VIVE頭盔。此為自學式軟體教材,以情境式虛擬實驗室環境,並藉由引導、觀察、紀錄、測驗等功能,使學習者達到自學之效果。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使用軟體教材前後,對體育班中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對象為某公立高中高一體育班學生共35位。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物理學習動機量表」乃是將MSLQ學習動機量表改編,Cronbach α值為0.94,並於實驗之前後施測。資料分析以「成對樣本t檢定」來比較實驗前後之差異。結果顯示,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本教材能有效提升體育班中學生對於物理實驗的學習動機。且6大面向也皆為顯著的正向影響(p<.01) 說明本教材能讓體育班高中學生提高學習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工作價值、控制信念、自我效能與期望成功, 以及降低測試焦慮。

英文摘要

"Virtual Reality (VR)" is almost real, but it can eliminate the danger of actual operation and equipment loss. It is the newly developed technology,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medicine, military, science education, The Cloud Virtual Physics Laboratory (CVLab) was established in 2014 and is derived from the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has successively developed several physical experiment unit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allowing learners to avoid being in a dangerous environment. As well as getting rid of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laboratories in the field and time, the experimental concept of "hands-on" can be realized. The software of this study was the high school version of current-carrying conductor experiment from one of CVLab immersive virtual physics laboratory series. This self-learning material designed to achieve self-learning objectives by guidance, observation, and tes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before and after using this software. The subjects were thirty-five 12th grade students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The phys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was used in this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which was an adaptation of the MSLQ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with a Cronbach 0.94., and used it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for paired sample t- tests showed that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 .001), indicating this softwa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tivation of athletic-class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doing physics experiments. Furthermore, the six major aspects were also foun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p<.01), explaining that this software may help Athletic-Class high school student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job value, control belief, self-efficacy and expectation success and reduced testing anxiety.

主题分类 教育學院 >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廖述盛、黃秀美、賴崇閔(2011)。虛擬實境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行動化醫學教育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3),237-256。
    連結:
  2. 中文部分
  3. 毛國楠、何英奇、周文欽、張景媛(2000)。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4. 丘堯(2009)。應用3D運算技術提升氣象科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09 (2009 / 03 / 01),123-137。
  5. 吳金銅、林素卿(2013)。建構取向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明新學報,39(1),97-116。
  6. 吳紹群(2018)。科技元素應用於博物館館校合作活動之研究:以線上影音、虛擬實境以及3D列印之整合運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1), 85-111。
  7. 吳慧葳(2015)。數位遊戲式APP對中學體育班學習成效評估-以高中物理力學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8. 吳穎沺、蔡今中(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 之影響-以“電與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4),387-411。
  9. 吳靜吉、程炳林 (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10.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11. 李其維(1995)。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12. 李咏吟(1997)。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心理出版社。
  13. 李咏吟(2001)。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97-423)。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14.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15. 李易鴻 (2016)。虛擬實境(VR)產業市場、發展、人才與商機應用。取自:http://ideax.com.tw/zb1/。
  16.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17. 李新鄉、盧姿里、黃光明 (201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低成就狀況及採STS教學策略進行補救教學成效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1,33-68
  18. 李維昕、陳五洲(2011)。以電腦3DVR輔助互動式沙灘排球戰術教學之探討。臺灣體育論壇,2 (2011 / 03 / 01),11-20。
  19. 李潤容(2017)。虛擬實境的沉浸感。電腦與通訊,170(2017/07/01),1-5。
  20. 周文忠(2005)。虛擬實境之意義與應用。資訊科學應用期刊,1(1),121-127。
  21. 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22. 周惠柔、林弘昌(2018)。應用虛擬實境與輔助學習軟體於高中橋樑結構設計概念之學習成效。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4),34 – 66。
  23. 林子超、陳五洲(2006)。虛擬實境應用於體育教學之探討。大專體育,83,36-42。
  24.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3+133。
  25. 林孟眉、 涂鵬斐、 楊子孟、 林東興(2017)。空中學院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相關研究。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7,80-92。
  26. 林孟萱(2015)。高中體育班英語適性化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因應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40-143。
  27.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28.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國教新知,57(1),43-51。
  29. 林政宏(1997)。深入虛擬實境VR。台北: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30. 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31.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爲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40(2),32-41。
  32.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 46(1),45-65。
  33. 科技新報(2018)。HTC Vive 3 歲了,它仍在努力證明 VR、AR 是下一個未來。取自: https://technews.tw/2018/03/01/htc-vive-three-years-old/。
  34. 徐新逸(1999)。教學科技與教學情境的設計─淺談情境學習論對未來教學型態之影響。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69-91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35. 徐新逸、周雲虎 (2015)。雲端物理實驗室(CVLAB)。行政院科技部104學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雲端物理實驗室之製作與推廣:波、電磁學及光學MOST 104-2511-S-032-001-MY23D。
  36. 徐新逸、周雲虎(2014)。雲端物理實驗室(CVLAB)。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3D虛擬互動實驗室-高中物理實驗篇。 計畫編號: MOST 102/103-2511-S-032-008MY2。
  37. 徐新逸、周雲虎(2016)。3D虛擬實驗在科學教育園遊會之應用。2016年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台北:國立科學教育館。
  3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巿:東華。
  39. 張家綺(2015)。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知覺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40. 張瑞娜(2012),應用虛擬實境於營造工地危害辨識教學。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41.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物理」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42. 許書務、許嘉強、陳福村(2009)。基於自學式教學策略設計數位邏輯數位教材之初探。亞東學報,29,51-62。
  43. 許嘉真(2012)。運用「讀者劇場」作為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課後輔導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2),173-200。
  44. 陳盈全(2013)。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困難影響因素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7,183-188。
  45. 陳雯婷(2011)。虛擬實境與情境學習整合應用-以人體器官學習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臺中。
  46. 傅昭銘(2006)。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思維。物理雙月刊,28(3),573-579。
  47. 曾靖越(2018)。無縫空間的沈浸感:虛擬實境。國教新知,65(3),105-120。
  48. 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的製作。心理出版社,台北。
  49. 楊智晶、張華城、 楊政達、黃文德、呂姿玲、 莊惠茹(2017)。穿越經典—圖書館以虛擬實境推廣閱讀之個案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2,134-152。
  50.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51. 葉思含、林靜萍(2017)。高中體育班教育生態之個案研究。台灣運動教育學報,12(1),57-71。
  52. 劉玉玲(2014)。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網路科技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4-8。
  53. 劉志偉、倪子翔(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51-162。
  54. 劉彥君、藍玉玲、高聖博(2011)。情境學習導向的臨床心理學教育:標準化病人訓練之應用與挑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2),247-278。
  55. 劉晉宏(2011)。國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所。
  56. 樂嘉文(2015)。擴增實境結合立體拼圖對國小地球科學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57. 歐姿妤、盧淑敏、黃貞觀、黃貞甄(2007)。護專學生個人屬性對化學學習動機之影響。化學,65(3),315-325。
  58. 鄭志明(2003)。高中廣義角三角函數課程使用GSP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59.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60. 賴崇閔、黃秀美、廖述盛、黃雯雯(2009)。3D 虛擬實境應用於醫學教育接受度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3),341-362。
  61. 謝旻儕、林語瑄(2017)。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在醫護實務與教育之應用。護理雜誌,64( 6),12-18。
  62. 魏禹綸(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63. 羅豪章(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之研究-以國中光學概念為例。物理教育,4(1),1-18。
  64. 權淑芯、 梁鴻鑑、 黃久秦(2012)。高中生對老化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新竹某私立高中為例。明新學報,38(1),189-204。
  65. 英文部分
  66.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67. Burdea, G. C., & Coiffet, P. (2003).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68. Dewey,J.(1929)。The quest for certainty Minton,Balch New York。
  69. Keller,J.M.(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384-434
  70. Knowles,M.S.(1975).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Chicago: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71. McClelland, D.C.(1961).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ion N. J.: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72. McLellan, H. (1994). Situated learning: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10), 7-8.
  73.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74. Rowntree, D. (1994). Preparing materials for open, distance and flexible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