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Ancient Phongram-adde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作者

馬嘉賢

关键词

注音形聲字 ; 疊加音符 ; 形聲字 ; 古文字 ; Phongram-adde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 Phongram-added ;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 Ancient Characters

期刊名称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06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林清源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鎖定形聲結構中的「注音形聲字」。研究範疇限定在古文字材料,但未包含小篆。在論述過程中,由形、音、義三方面切入,檢視就被注字與增繁聲符的關係,確認該字是否為注音形聲字,進而對注音形聲字作全面性的研究與討論。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圍,針對「注音形聲字」的定義提出界說,說明注音形聲字產生原因,並對前人研究成果展開評述 第二章到第三章,將前人提出的注音形聲字相關例證加以考察,並據注音形聲字的被注字性質分為「表意結構上產生的注音形聲字」、「形聲結構上產生的注音形聲字」。 第四章則對前輩學者注音形聲字的成果中,有待商榷的部份加以考辨,進行獻疑的工作。 第五章在注音形聲字例証的基礎上,以產生時間、後世存廢、構形調整、字義分化等不同角度,對注音形聲字展開討論。 第六章是「結論」。除了綜合敘述本文的主要論證外,並對相關研究未來可以繼續努力的論題及方向,提出個人的一些建議。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所
参考文献
  1. 1999 《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連結:
  2. 2000b 《簡帛五行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
    連結:
  3. 200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連結:
  4. 2002 〈戰國楚簡文字研究的幾個問題─讀戰國楚簡《語叢四》所錄《莊子》語暨漢墓出土《莊子》殘簡瑣記〉,《古文字研究》第23輯,頁121-137。
    連結:
  5. 2003 《郭店楚簡校釋》,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
    連結:
  6. 2003 《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連結:
  7. 2004 〈談包山楚簡中有關「煮鹽於海」的重要史料〉,《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古籍出版社),頁33-34。
  8. 劉國勝
  9. 1997 〈曾侯乙墓E六一號漆箱書文字研究─附「瑟」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頁691-710。
  10. 劉彬徽
  11. 1995 《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劉彬徽、彭浩、胡雅麗、劉祖信
  13. 1991 〈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頁348-349。
  14.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
  15. 2002 《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16. 劉雅芬
  17. 1997 《《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8. 潘慧如
  19. 1999 《晉國青銅器銘文探研》附〈晉國青銅器銘文字形表〉,香港:青文書屋。
  20. 蔡信發
  21. 1999 〈「象形兼聲」分類之商兌〉,《說文商兌》(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01-112。
  22. 鄭佩華
  23. 1997 《說文解字形聲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學位論文。
  24. 魯實先
  25. 1973 《假借遡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戴家祥
  27. 1995 《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
  28. 濮茅左
  29. 2001 〈〈性情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5-277。
  30. 謝夙霓
  31. 2002 《郭店楚簡《老子訓詁學辨疑》,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學位論文。
  32. 謝信一
  33. 1965 〈甲骨文中之鳳、、說〉,《中國文字》第五卷,頁1965-1984。
  34. 1999 〈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頁328-339。
  35. 陳偉湛
  36. 1983 〈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古文字學論集》(初編) ,香港:中文大學,頁125-176。
  37. 陳夢家
  38. 1988 《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初版,2004年版
  39. 陳漢平
  40. 1989 《屠龍絕緒》,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41. 1993 《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2. 陳麗紅
  43. 2002 〈說朋倗〉,《第十三屆全國既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241-257。
  44. 喻遂生
  45. 1993 〈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5-109。
  46. 曾憲通
  47. 1983 〈說繇〉,《古文字研究》第10輯,頁23-36。
  48. 1985 〈楚帛書文字編〉,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頁221-334。
  4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
  50. 2000 《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頁23-36。
  5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
  52. 1991 《包山楚墓》,北京:中華書局。
  53. 湖北省博物館
  54. 1985 《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29-148。
  55. 1989 《曾侯乙墓》,湖北:文物出版社。
  56. 湯餘惠
  57. 1993 〈包山楚簡讀後記〉,《江漢考古》第2期。
  58. 湯餘惠主編
  59. 2001 《戰國文字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60. 雲惟利
  61. 1973 《漢字演進過程中聲化趨勢的研究》,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62. 黃天樹
  63. 2005 〈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頁315-349。
  64. 黃文杰
  65. 2000 〈說朋〉,《古文字研究》第22輯,頁278-282。
  66. 黃婉寧
  67. 2002 《《說文》誤形聲為會意字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68. 黃盛璋
  69. 1980 〈司馬成公權的國別、年代與制衡問題〉,《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頁103-107。
  70. 1982 〈當陽兩戈銘文考〉,《江漢考古》,第1期,頁43-44。
  71. 1989 〈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7輯,頁1-66。
  72. 黃德寬
  73. 1996 《古漢字形聲結構論考》,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74. 黃錫全
  75. 1990 《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76. 1991 〈S、腏考辨〉,《江漢考古》第1 期,頁63-72。
  77. 1999a 〈「大武闢兵」淺析〉,《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頁393-400。
  78. 1999b 〈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頁413-431。
  79. 2001 〈楚簡" S "簡釋〉,《簡帛研究2001》 (桂林:廣西師範大出版社學),頁6-13。
  80. 黃麗娟
  81. 2005 《戰國楚系形聲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82. 楊樹達
  83. 1971 〈文字中的加旁字〉,《積微居小學述林》(台北:大通書局),頁202-207。
  84. 1988a 《中國文字學概要》,《楊樹達文集之九: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5. 1988b 《文字形義學》,《楊樹達文集之九: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6. 1997 《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87. 葉玉森
  88. 2000 《殷虛書契前編集釋》,收錄於《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31卷(北京:北京圖書館)。
  89. 葛英會
  90. 1996 〈包山楚簡釋詞三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75-177。
  91. 董作賓
  92. 1992 《殷曆譜》,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3. 董蓮池
  94. 1995 《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95. 2000 〈釋楚簡中的「辯」字〉,《古文字研究》第22輯,頁200-204。
  96. 裘錫圭
  97. 1990 〈釋殷墟卜中的「卒」和「S」,《中原文物》第3期,頁8-17。
  98. 1992a 〈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331-335。
  99. 1992b 〈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54-189。
  100. 1992c 〈釋「柲」〉,《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7-34。
  101. 1992d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364-370。
  102. 1992e 〈說「勿」「發」〉,《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70-84。
  103. 1992f 〈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05-417。
  104. 1992g 〈釋喦、嚴〉,《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99-104。
  105. 1992h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69-483。
  106. 1992i 〈釋殷墟甲骨文?堛滿u遠」、「○」(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10。
  107. 1992j 〈戰國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54-468。
  108. 1993 《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9. 1998 《郭店楚墓竹簡》注釋按語,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10. 裘錫圭、李家浩
  111. 1983 〈壽縣楚器集脰諸銘考試〉,《古文字研究》第10輯,頁205-213。
  112. 1992 〈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頁15-22。
  113. 郝茂
  114. 2001 《秦簡文字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
  115. 馬承源
  116. 2001 〈孔子詩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9-168。
  117. 1986 〈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14輯,頁177-196。
  118. 郭沫若
  119. 1976 《卜辭通纂》,臺北:大通書局。
  120. 2002a 《金文叢考》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21. 2002b 《甲骨文字研究》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22. 2002c 《西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23. 2002d 《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24. 2002e 《殷契粹編考釋》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25. 郭若愚
  126. 1994 《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27. 陳立
  128. 2004 《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129. 陳松長
  130. 1996 〈「與」字索源〉,《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265-262。
  131. 陳昭容
  132. 2003 《秦系文字文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133. 陳偉
  134. 陳偉武
  135. 1995 〈《古陶文字徵》訂補〉,《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頁118-130。
  136. 1985 〈曾侯乙墓鐘罄銘文釋文說明〉,《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49-156。
  137. 1989 〈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 (北京:文物出版社),頁487-531。
  138. 1992 〈談曾侯乙墓鍾磬銘文中的幾個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18-428。
  139. 1995 〈江陵望山二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望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07-133。
  140. 詹鄞鑫
  141. 1983 〈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第5期,頁369-373。
  142. 1995 《漢字說略》,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3. 2001 〈《魚鼎匕》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頁1752-179。
  14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
  145. 2001 《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46. 趙平安
  147. 1995 〈釋參及相關諸字〉,《語言研究》第1期,頁168-173。
  148. 趙誠
  149. 1979 〈《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1輯,頁247-272。
  150. 趙學清
  151. 2005 《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52. 劉心源
  153. 1999 《奇觚室吉金文述》(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no.903。
  154. 劉志成
  155. 1991 〈楚方言考略〉,《語言研究》1991年增刊。
  156. 劉承修
  157. 2001 《《說文》形聲字形符綜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58. 劉雨
  159. 1986 〈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24-136。
  160. 劉信芳
  161. 2000a 〈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165-181。
  162. 2003 《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
  163. 劉釗
  164. 1989a 〈釋、諸字兼談甲骨文「降永」一辭〉,《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頁169-174。
  165. 1989b 〈卜辭所見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頁67-139。
  166. 1991 《古文字構形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67. 1992 〈甲骨文字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頁461-467。
  168. 2002 〈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輯,頁277-281。
  169. 于省吾
  170. 1972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農業墾殖〉,《考古》第4期,頁40-41、45。
  171. 1979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172. 1981 〈S盤銘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5輯,頁1-16。
  173. 1983a 〈釋「能」和「S」以及從「S」的字〉,《古文字研究》第8輯,頁1-8。
  174. 1983b 〈釋「S」和「亞S」〉《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頁107-109。
  175. 于省吾主編
  176. 1999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177. 于豪亮
  178. 1985 〈釋青川秦墓木牘〉,《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店),頁163-166。
  179.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
  180. 1976 《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1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182. 1984 《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
  183. 2003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84. 孔仲溫
  185. 饒宗頤
  186. 1985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67。
  187. 饒宗頤、曾憲通
  188. 1985a 《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89. 1985b 《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 。
  190. 權東五
  191. 1991 《甲骨文形聲字形成過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2. 龔煌城
  193. 2002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籌備處),頁31-47。
  194. 1965 《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95. 孫常敘
  196. 1983 〈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性質〉,《古文字研究》第10輯,頁327-349。
  197. 1998a 〈麥尊銘文句讀試解〉,《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44-162。
  198. 1998b 〈一字形變說〉,《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32。
  199. 孫詒讓
  200. 1971 《籀膏述林》,台北:廣文書局。
  201. 容庚
  202. 1985 《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203. 徐中舒
  204. 1955 〈試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並批判胡適并田辨觀點和方法的錯誤〉,《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頁51-90。
  205. 1982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6. 1989 《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7. 徐中舒、伍仕謙
  208. 1992 〈青川木牘簡論〉,《古文字研究》第19輯,頁282-289。
  209. 徐在國
  210. 1999 〈戰國官璽考釋三則〉,《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82-84。
  211. 徐在國、黃德寬
  212. 2002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頁1-5。
  213. 徐寶貴
  214. 2004 〈石鼓文《田車》篇第一章考釋〉,《韶關學院學報》第10期,頁84-89。
  215. 秦光豪
  216. 1985 《說文解字形聲字形符考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17. 荊門市博物館
  218. 1998 《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219. 袁家麟
  220. 1988 〈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85-89。
  221. 郝士宏
  222. 2002 《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23. 郝本性
  224. 馬承源主編
  225. 1990a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226. 1990b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227. 高田忠周
  228. 1982 《古籀篇》,臺北:大通書局。
  229. 高鴻縉
  230. 1992 《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
  231. 商承祚
  232. 1979a 《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33. 1995 《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
  234. 崔憲
  235. 1997 《曾侯乙墓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36. 張日昇
  237. 1977 《金文詁林》按語,香港:中文大學。
  238.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
  239. 1996 《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
  240. 張光裕、袁國華
  241. 張守中
  242. 1994 《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243. 1996 《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244. 2000 《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245. 張再興
  246. 2004 《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47. 張亞初
  248. 1981 〈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6輯,頁157-170。
  249. 1992 〈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8輯,頁271-315。
  250. 張建葆
  251. 1993 〈說文中的加形加聲字〉,《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83-107。
  252. 張政烺
  253. 2004a 〈釋「因蘊」〉,《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664-675。
  254. 2004b 〈中山王S壺及鼎銘考釋〉,《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68-500。
  255. 2004c 〈中山王國胤嗣壺釋文〉,《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01-513。
  256. 張美玲
  257. 2003 《甲骨文形聲字現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
  258. 張頷
  259. 1986 《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260. 張達雅
  261. 1979 《說文諧聲字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學系碩士論文。
  262. 曹錦炎
  263. 1986 〈東陲鼎蓋考釋─兼釋「S」字〉,《古文字研究》第14輯,頁45~50。
  264. 1999 《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65. 梁東漢
  266. 1959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67. 莊舒卉
  268. 1999 《《說文解字》形聲考辨》,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69. 許文獻
  270. 2000 〈戰國疊加勹聲符構形研究〉,《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5-222。
  271. 2001 《戰國楚系多聲符字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72. 2002 〈先秦楚系文字聲符替換結構初探〉,《第十三屆全國既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有限公司),頁259-284。
  273. 許育龍
  274. 2004 《《說文》亦聲字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75. 許學仁
  276. 1983 〈楚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新七期,頁83-154。
  277. 郭子直
  278. 李玉
  279. 1994 《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80. 李玉珍
  281. 1993 《《說文》後起形聲字考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82. 李存智
  283. 1995 《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284. 李守奎
  285. 2003 《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86. 李孝定
  287. 1965 《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88. 1986 〈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頁1-42。
  289. 1992 《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90. 李圃
  291. 1989 《甲骨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2. 李家浩
  293. 1996 〈戰國官印考釋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66-169。
  294. 李國英
  295. 1996 《小篆形聲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96. 李運富
  297. 1997 《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298. 2003a 〈楚簡“S"字及相關諸字考釋評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22日。
  299. 2003b 〈楚簡“S"字及相關諸字考辨〉,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24日。
  300. 李零
  301. 1999 〈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17輯,頁455-540。
  302. 2002 《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3. 李瑾
  304. 1994 〈釋自─論「自」與「鼻」之音義關係及其語音發展〉,《華夏考古》第1期,頁99-110。
  305. 李學勤
  306. 1989a 〈大盂鼎新論〉,《李學勤集 : 追溯•考据•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社),頁155-164。
  307. 1989b 〈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李學勤集 : 追溯•考据•古文明》(哈爾濱 : 黑龍江教育社),頁206-216。
  308. 1990 〈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新出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26-133。
  309. 1992 〈論賓組胛骨的幾種記事刻辭〉,《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北京:中華書局,頁161-184。
  310. 2004 〈欒書缶釋疑〉,《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3-196。
  311.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
  312. 1992 《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北京:中華書局。
  313. 沈建華
  314. 1981 〈甲骨文釋文二則〉,《古文字研究》第6輯,頁207-209。
  315. 周法高主編
  316. 1977 《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
  317. 周祖謨
  318. 1984 〈漢代竹書與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頁78-91。
  319. 周鳳五
  320. 2002 〈讀上博〈性情論〉小箋〉,《齊魯學刊》第4期,頁13-16。
  321. 周輝
  322. 1999 〈淺說「夕」與「夜」〉,《文物研究》第12輯,頁218-220。
  323. 孟憲武、李貴昌
  324. 1997 〈殷墟出土的玉璋朱書文字〉,《華夏考古》第2期,頁72-77。
  325. 季旭昇
  326. 1997 〈談甲骨文中「耳、戊、已、士」部中一些待商的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193-203。
  327. 1999a 〈說金文中的「在」字〉,《訓詁論叢》第四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25-141。
  328. 1999b 〈從戰國文字中的「」字談詩經中「之」字誤為「止」字的現象〉,發表於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329. 2000 〈古璽雜識二題〉,《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30。
  330. 2002a 《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331. 2002b 〈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255-267。
  332. 2003 《甲骨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33. 2004 《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334. 屈萬里
  335. 1984 《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36. 林宏明
  337. 2003 《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338. 林郁屏
  339. 2003 《《說文》無聲字聲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340. 林清源
  341. 1997 《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342. 2002 〈釋「參」〉,《古文字研究》第24輯,頁286-290。
  343. 林澐
  344. 1998a 〈古文字轉注舉例〉,《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頁35-43。
  345. 1998b 〈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頁19-21。
  34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347. 1986 《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348. 金祥恆
  349. 1990 〈楚繒書「S」解〉,《金祥恆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頁643-660。
  350. 金鐘讚
  351. 1991 《許慎說文會意字與形聲字歸類之原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學位論文。
  352. 姚孝遂
  353. 1999 《甲骨文字詁林》按語,北京:中華書局。
  354. 姚孝遂主編
  355. 1992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
  356. 約齋
  357. 1992 《字源》,臺北:藝文印書館。
  358. 胡平生
  359. 1997 〈說包山楚簡的「S」〉,《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663-670。
  360. 唐蘭
  361. 1986a 《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
  362. 1986b 《殷虛文字記》(《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
  363. 1995 〈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36-333。
  364. 2000 《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 : 北京圖書館。
  365. 夏淥
  366. 1978 〈釋差字的形義來源〉,《中國語文》第1期,頁62-64。
  367. 孫海波
  368. 闕蓓芬
  369. 1993 《《說文》段注形聲會意之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370. 羅振玉
  371. 1981 《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372. 羅衛東
  373. 2005 《春秋金文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74. 1995 〈楚S陵君三器銘文試釋〉,《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23。
  375. 方濬益
  376. 1976 《綴遺齋彝器考釋》,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377. 王力
  378. 1982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379. 王國維
  380. 2002 《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81. 王輝
  382. 1995 〈由「天子」、「嗣王」、「公」三種稱謂說到石鼓文的時代〉,《中國文字》新廿期,頁135-166。
  383. 1996a 〈由「天子」、「嗣王」、「公」三種稱謂說到石鼓文的時代一文補記〉,《中國文字》新廿一期,頁51-60。
  384. 1996b 〈殷墟玉璋朱書「S」字解〉,《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64-67。
  385. 2002 〈殷人火祭說〉,《一粟集─王輝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頁1-26。
  386. 史宗周
  387. 1978 《中國文字論叢》,臺北:國立編譯館。
  388. 白於藍
  389. 1999 〈《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廿五期,頁194。
  390. 朱歧祥
  391. 1992 《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學生書局。
  392. 朱芳圃
  393. 1772 《殷周文字釋叢》,臺北:學生書局。
  394. 朱活
  395. 1984 《古錢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396. 朱德熙
  397. 1992 〈古文字考釋四篇〉,《古文字研究》第19輯,頁15-22。
  398. 1999 〈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4-30。
  399. 朱德熙、裘錫圭
  400. 1999a 〈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8。
  401. 1999b 〈戰國文字研究(六種)〉,《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53。
  402. 1999c 〈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1-108。
  403. 1999d 〈戰國時代的「S」和秦漢時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15-120。
  404. 何琳儀
  405. 1984 〈中山王器攷釋拾遺〉,《史學集刊》第3期,頁5-10。
  406. 1986 〈古璽雜釋〉,《遼海文物學刊》第2期,頁138-143、10。
  407. 1992 〈古璽雜釋續〉,《古文字研究》第19輯,頁470-489。
  408. 1998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編》,北京:中華書局。
  409. 2002 〈漫談戰國文字與齊系貨幣銘文釋讀〉,《古幣叢考》 (增訂本)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頁1-6。
  410. 2003a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411. 2003b 〈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四期,頁9-14。
  412. 吳振武
  413. 1983 〈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10輯,頁305-326。
  414. 2002 〈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23-236。
  415. 李天虹
  416. 2003 〈釋郭店竹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字〉,《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頁236-245。
  417. 李方桂
  418. 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