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馬祖東莒鄉地方永續觀光發展之研究

并列篇名

Research on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in Dong-ju town, Mazu

DOI

10.6841/NTUT.2011.00406

作者

陳璟芬

关键词

馬祖 ; 東莒鄉 ; 永續觀光發展 ; 誘導式結構 ; Mazu ; Dong-ju town ;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 Heuristic Structure

期刊名称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1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蔡仁惠;徐裕健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然的演替與人為的競爭,交織而成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地方與文化,均無可倖免的隨著不同的浪頭興起或倒下,在流轉不停的歲月中,被同化、被統一,已經變成了弱勢地區與文化的一種不可逆的宿命,人、地方與文化,隨著這種惡性輪迴、已漸次失根,乃至灰飛煙滅,而覺醒常是人、地方與文化,在此等浪潮中,所展現出的另一種開始的契機,而無論是永續性、在地化或地方性,都是以「差異化」對抗「同化」這股浪潮的等同做法。 在被不同勢力的宰制下,歲月在馬祖所烙下的印記,充滿了濃厚的軍事色彩及地方的鄉土記憶,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建構與存留了不同的建築與空間,也形成了現今馬祖特殊的環境紋理。東莒鄉因宰制而形成的差異化之歷史刻痕,在如今,卻也因禍得福的變成了文化資產之珍貴利基,多年來,因受軍事控制,所保留下之豐富生態物種及特殊地景,如今,反倒成了地方觀光永續發展之關鍵潛力。目前,東莒鄉已由軍事要塞,轉為乏人問津的邊陲地帶,導致漁村沒落,經濟衰退與人口外移。因此,探求地方如何能重振,並達到永續性之長遠發展,是為地方人士與耆老所珍視,且須立即面對之重要課題。 本論文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以「馬祖東莒鄉」為規劃對象,經由文獻探討並配合基地現況條件分析,提出32點關於地方觀光永續發展規劃的要點,並推導出二項整體規劃目標情境:一、「時空錯置的場域」、二、「悠然暢寄之嬉遊洲沚」,並定義:「時空場景交織的樂活祕境」為本論文之總體規劃目標,最終,提出東莒鄉永續觀光發展之規劃建議。

英文摘要

Natural replacement and human struggle weav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long history, people, places, and cultures were unavoidably created or destroyed by different tides. Being assimilated or united seems to be the irreversible fate of disadvantaged areas or cultures. Following this vicious circle, human beings, places, and cultures gradually lost their root, and were even reduced to ashes. Awareness in terms of continuality and localization is often the beginning of ‘differentiation’, with which people, places, and cultures fight against ‘assimilation’. Mazu has been dominated by different forces, and the scar left by time is full of military color and local memories. Buildings and spac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re left to create a peculiar environmental texture. Fortunately, the historical scar of differentiation shaped by dominances in Dong-ju town now becomes an invaluable foundation of its culture heritage. The rich biological species and special landscape protected by the military control over the years become the key that leads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t industry. Originally a military base, Dong-ju town now turns into a border zone of declining fishery, emigration, and economic recession. Therefore how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ntinual development in Dong-ju becomes the important topic that local inhabitants and seniors have to deal with immediately. The thesis adopts the approach of ‘induced structure’ to plan ‘Dong-ju town, Mazu’. Via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conditions of present base, it proposes 32 points for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local environment, and arranges 2 contexts of overall planning objective: 1. ‘the zone of anachronism’; 2. ‘an isle of leisure and comfort’. The thesis defines ‘the secret area of interwoven time and space’ as its final goal of total arrangement,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inual planning of Dong-ju town.

主题分类 設計學院 >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13﹞ 施正鋒,迎戰全球、台灣向前走-生態環保,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2004。
    連結:
  2. ﹝15﹞ 李銘輝,觀光地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連結:
  3. ﹝22﹞ 陳坤宏著,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5。
    連結:
  4. ﹝35﹞ 曾旭正,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連結:
  5. ﹝39﹞ 李乾朗,馬祖大埔石刻調查研究,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連結:
  6. ﹝47﹞ Bourkieu, P.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eg,MA:Harvard University Pree.1984.
    連結:
  7. ﹝54﹞ 唐淑惠,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台地文化認同與社群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09。
    連結:
  8. ﹝60﹞ 李健次,地方性在現代性衝擊之下的轉變─以蘆洲市信仰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7。
    連結:
  9. ﹝73﹞ 陳慧蓉,遊客觀光意象與地方依附感關係之探討: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連結:
  10. ﹝74﹞ 吳一萍,退伍軍人懷舊情感、地方依附及戰地觀光意願之研究,兼論金門戰地觀光政策,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連結:
  11. ﹝82﹞ 張鈺婕,文化觀光景點旅遊摺頁及其地景書寫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09。
    連結:
  12. ﹝83﹞ 劉憶萱,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連結:
  13. ﹝88﹞ 胡家綺,以共生觀點探討台北市生態都市發展原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連結:
  14. ﹝89﹞ 洪于婷,地方永續發展時空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連結:
  15. ﹝95﹞ 林陽杰,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2002。
    連結:
  16. ﹝102﹞ 陳國政,台灣博物館之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連結:
  17. ﹝104﹞ 鍾錚華,島嶼永續旅遊的環境教育需求研究-以烈嶼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連結:
  18. ﹝105﹞ 李冠燁,花蓮市地方永續觀光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連結:
  19. ﹝115﹞ 周逸衡,台灣地區休閒農場遊客旅遊動機、資訊搜尋與選擇評估準則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第九卷,第二期,2003。
    連結:
  20. ﹝116﹞ 林士彥,旅遊地生命週期模式運用在鹿港觀光發展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品度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06。
    連結:
  21. ﹝117﹞ 許功明,博物館哲理上的四個議題,博物館學季刊,1994,8(1):4-5。
    連結:
  22. ﹝4﹞ 林信華,廿一世紀新社會學—漂泊的台灣社會,台北市:洪葉文化,2004。
  23. ﹝5﹞ 曾旭正主編,在社區營造藝術(97年教育部補助重要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計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2009。
  24. ﹝6﹞ 姚瑞中,廢島:台灣離島廢墟浪遊,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25. ﹝7﹞ 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26. ﹝8﹞ Christian Norber-Schulz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27. ﹝9﹞ 蘇益田著,生態條件對澎湖傳統聚落型態之影響,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8。
  28. ﹝10﹞ 游忠霖編輯,讓我們看海去:澎湖,澎湖縣政府旅遊局,2005。
  29. ﹝11﹞ 林俊義,綠色種籽在台灣,前衛出版社,1989。
  30. ﹝12﹞ 蕭新煌、獎本基、紀俊傑、朱雲鵬、林俊全,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31. ﹝14﹞ 孫武彥,文化觀光,九章出版社,1994。
  32. ﹝16﹞ 傅屏華編著,觀光區域規劃,豪峰出版社,2000。
  33. ﹝17﹞ 劉大和編,劉大和等著,APEC議題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1。
  34. ﹝18﹞ 郭瓊瑩,風土觀光發展之契機與機制,遷徙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2000。
  35. ﹝19﹞ 郭岱宜,生態旅遊21世紀的旅遊新主張,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
  36. ﹝20﹞ 王志弘編譯,區域中的城市—區域規劃的誕生,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1993。
  37. ﹝21﹞ 原廣司、楨文彥、黑章紀章,石井和紘編著,謝哲宗譯,都市地球學—日本三大建築家的都市論集,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38. ﹝23﹞ 蕭炳欽,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3。
  39. ﹝24﹞ 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1993。
  40. ﹝25﹞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向的詮釋,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師院,1988。
  41. ﹝26﹞ 葉啟政,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立緒出版社,台北縣,1991。
  42. ﹝27﹞ 希若•波米耶等合著,馬詮譯,成功的市中心設計,臺北市:創興,1995。
  43. ﹝28﹞ 鄭晃二編,城市散步—十二場城市文化、生活、景觀的漫遊紀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44. ﹝29﹞ 馮久玲著,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
  45. ﹝30﹞ 海德格,季鐵男編,建、居、思,建築現象學導論,桂冠,1993。
  46. ﹝31﹞ 胡寶林著,都市生活希望,臺北市:台灣書店,1998
  47. ﹝32﹞ 潘朝陽 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市:五南,2005。
  48. ﹝33﹞ 李麗雪著,生態觀光•永續發展,地景,2003。
  49. ﹝3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50. ﹝36﹞ 危芷芬譯,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51. ﹝37﹞ 陳芳惠,村落地理學,五南,1984。
  52. ﹝38﹞ 湯谷明,聽看馬祖,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
  53. ﹝40﹞ 楊仁江,馬祖東犬燈塔之調查研究,連江縣政府,1995-06。
  54. ﹝41﹞ 于錫亮總編輯,澎湖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資源調查與規劃,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
  55. ﹝42﹞ 于錫亮總編輯,澎湖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操作手冊,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
  56. ﹝43﹞ 內政部營建署,台灣魅力城鄉經營 創造台灣城鄉風貌案例集,內政部營建署,2004。
  57. ﹝4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連江縣綜合發展計畫(八十八年度至九十九年度),1998。
  58. ﹝45﹞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馬祖地區東莒綠色生活地圖,2007年12月
  59. ﹝46﹞ 郭城孟主編,馬祖植物誌,連江縣政府,2004。
  60. 二、 英文書籍
  61. ﹝48﹞ Riviere, George Henri, Images of the Eco-museum.Paris:ICOM.1985.
  62. ﹝49﹞ WCED(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3. 三、 學位論文
  64. ﹝50﹞ 蔡幸娟,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2000。
  65. ﹝51﹞ 黃旭志,檳檳有禮-台灣在地文化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66. ﹝52﹞ 蔡孟珊,地方文化符號於文化商品設計過程中的轉化與運用,以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2007。
  67. ﹝53﹞ 鄧建瑋,屬性特徵比對理論應用於本土化設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8. ﹝55﹞ 林信華,後現代社會中的認同現象(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台北縣:左岸出版社,2003。
  69. ﹝56﹞ 陳佩君,地方文化商品之參與式創思研究─以草屯的稻草商品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2005。
  70. ﹝57﹞ 羅登旭,都市永續發展之空間策略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1999。
  71. ﹝58﹞ 凃之詠,地方認同與社區學習網絡建構—以北投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2007。
  72. ﹝59﹞ 蔡宜霖,節慶活動與地方價值之研究-以台灣咖啡節為例,南華大學,2007。
  73. ﹝61﹞ 李英瑋,文化政策發展之地方性制度建構-以台中舊酒廠為例,朝陽科技大學,2006。
  74. ﹝62﹞ 吳家瑋,宜蘭縣觀光發展的未來趨勢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5. ﹝63﹞ 陳秀卿,赤柯山觀光發展過程之初探,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6. ﹝64﹞ 林湘玲,花蓮的環境與發展;淨土與落後的論述與真實,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7. ﹝65﹞ 林桓丞,霧台部落觀光文化之真實性詮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4。
  78. ﹝66﹞ 謝婷慧,花連社區組織對社區觀光想像初探—從社區規劃師培力過程談起,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2004。
  79. ﹝67﹞ 周俊霖,山村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奮起湖與石棹的比較,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80. ﹝68﹞ 陳光榮,阿蓮莊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變遷,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1. ﹝69﹞ 謝國芳,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2. ﹝70﹞ 劉怡雯,地方依附、環境屬性對社區景點意象塑造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2007。
  83. ﹝71﹞ 鄭秀玲,澎湖居民之地方意象、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觀音亭園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2008。
  84. ﹝72﹞ 李國肇,居民在地智慧對地方依附與環境意象之關係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2009。
  85. ﹝75﹞ 黃美鈞,白河蓮鄉觀光再發展策略之研究:永續觀光的觀點,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
  86. ﹝76﹞ 陳維穎,區域型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建置與運作:以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為例,台北市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
  87. ﹝77﹞ 林嘉銘,臺北市社子地區土地永續利用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8. ﹝78﹞ 蕭俊堯,鄉村生態旅遊永續之關鍵要素--以白河和桃米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89. ﹝79﹞ 盧彥克,大肚山台地的地景變遷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90. ﹝80﹞ 蔡麗美,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1. ﹝81﹞ 廖世璋,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92. ﹝84﹞ 黃凱偉,荖濃溪縱谷的地景與解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7。
  93. ﹝85﹞ 朱堯麟,社區博物館教育之研究-以「宜蘭酒廠博物館」和「宜蘭縣史館」為例的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4. ﹝86﹞ 陳慶隆,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2002。
  95. ﹝87﹞ 金佩茹,地方農會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羅山社區「有機村」營造過成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班,2008。
  96. ﹝90﹞ 薛佳翎,探討結合文化、生態發展地方永續之觀光型態—以宜花地區「綠色」主題之關關活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7. ﹝91﹞ 柯彝弘,我國地方永續發展之現況評析,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2008
  98. ﹝92﹞ 莊雅婷,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居民生活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2004
  99. ﹝93﹞ 李忠益,大里民宿--海岸聚落的觀察植入民宿,東海大學建築學系,1999。
  100. ﹝94﹞ 林玉婷,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2002。
  101. ﹝96﹞ 高俊銘,地方歷史與社區文化資產守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美崙溪畔日式宿舍保存與再利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02. ﹝97﹞ 向家宏,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台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03. ﹝98﹞ 陳姿宏,以生態博物館概念探討金門居民地方依附感對後戰地觀光發展態度之影響,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島嶼休閒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04. ﹝99﹞ 廖如玉,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2。
  105. ﹝100﹞ 吳文誠,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解說員對環境保育認知與態度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06. ﹝101﹞ 黃裕仁,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07. ﹝103﹞ 李佩璇,從旅遊網誌看觀光與文化的嬉遊:以台南市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0。
  108. 四、 學術研究報告、期刊
  109. ﹝106﹞ 陳璟芬、蔡仁惠,運用在地資源延續地方永續發展之初探—以馬祖東莒鄉為例,第十四屆國土規劃論壇會議,2010
  110. ﹝107﹞ 蔡仁惠,誘導式結構入門書,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2002。
  111. ﹝108﹞ 蔡仁惠,誘導式結構初探與建築設計教學上之應用,建築學報,第22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7.9,pp.45-62。
  112. ﹝109﹞ 蔡仁惠,誘導式結構與建築設計構思上之運用,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1999。
  113. ﹝110﹞ 黃仲生,台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文化局,2007。
  114. ﹝111﹞ 蘇昭英,社區總體營造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台灣研究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115. ﹝112﹞ 洪德仁,十年為期 願北投長青- -從社區學習到北投憲章的構想,台灣研究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116. ﹝113﹞ 莊明儀,回顧、前瞻林田山 感性、風華文化情,台灣研究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117. ﹝114﹞ 李松根,社會民主化與社區營造,台灣研究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118. 五、 相關網站
  119. ﹝118﹞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6335。
  120. ﹝119﹞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網站,http://www.matsu-nsa.gov.tw/。
  121. ﹝120﹞ 陳章波,生態旅遊本土化之意涵http://blog.xuite.net/hwnd7829/b7829/4924796。
  122. ﹝121﹞ 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網,http://www.udd.taipei.gov.tw/
  123. ﹝122﹞ 設計作品分析網,http://140.125.151.167/hwc/index.html。
  124. ﹝123﹞ 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網,http://tour.kinmen.gov.tw/。
  125. ﹝124﹞ Yam天空新聞網,熾坪隴遺址文物證實馬祖史前文明存在,http://n.yam.com/。
  126. ﹝125﹞ 馬祖資訊網,http://www.matsu.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