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一位社工的看見-論越南籍女性新住民 在婚姻中的溝通衝突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Female Vietnamese Immigrants' Communication In Marital Conflict From A Social Worker’s Perspective

作者

張翠芳

关键词

跨國婚姻移民 ; 夫妻溝通型態 ; 婚姻衝突 ; 生活世界 ; 溝通行動 ; Cross-Border Marital Immigrant ; Couple Communication Style ; Marital Conflict ; Life World ; Communication Action

期刊名称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6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蔡青芬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自1992年南向政策開放鼓勵台商投資東南亞以來,選擇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女性比例日益增多。早期多以印尼及菲律賓女性為主,惟自1996年開始越南籍女性因結婚而嫁來台灣占所有東南亞籍新住民之首位。 文獻從台越婚姻的歷史沿革、政策法規的改變及社會文化的生活衝擊及適應開始,並從德國社會學家恩格斯婚姻道德觀、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的核心價值深入;最後再以衝突發生、衝突管理到策略應用來探討。 本研究針對嫁來台灣十年以上之八位越南籍女性新移民為研究對象,作質性研究之深入訪談,從訪談中了解其溝通行動以及因應衝突時之策略。經過綜合討論後,提出建議給服務新住民之家庭社會工作者及新住民政策制定上之參考。 以下給實務界上政策建議參考: 一、社會工作者具備處理家庭問題之多元文化能力與法律知識。 二、將現有的社會局、教育局及移民署資源整併及功能發揮。 三、提倡性別平權之婚姻觀。 四、夫妻共同實施婚前輔導。

英文摘要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encouraged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invest in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1992. This has resulted in more female immigrants from South-East Asia marrying Taiwanese men from that time. The largest number of cross-border marital immigrants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were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From 1996 females from Vietnam form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brides from South East Asia.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cuses on Taiwanese-Vietnamese history, policies, society, culture shock and adjustment. Utilizing the marital moral code by Friedrich Engels and the communication action theory from Jürgen Habermas as my core values,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measure communication quality in marriages between a Taiwanese husband and a Vietnamese wife. The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situations which might cause conflict, how to man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es on how to resolve conflict. This study interviewed 8 female immigrants from Vietnam who had been married to Taiwanese men for at least 10 years or more.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husbands it was possible to assess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quality and how they coped with marital conflict. After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and family social workers serving families with marital immigrant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immigrant policymakers are as follows: 1.Social workers should have the law knowledge and multicultural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family’s problems. 2.The services of the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and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should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nction of resources for families with marital immigrants. 3.To advocate sexual equality of the marital concept. 4.Enforceable premarital counseling for the couple.

主题分类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工作學系(所)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張思嘉 (2006)。 家庭與婚姻: 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 本土心理學研究。 (26), 3-34。
    連結:
  2. 謝欣如 (2002)。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 (3), 272-291。
    連結:
  3. 鄭忍嬌 & 陳皎眉 (1994)。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 (5), 47-67。
    連結:
  4. 陳惠雯, 林世華, & 吳麗娟 (2001)。 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2),143-166。
    連結:
  5. 劉惠琴 (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6 (1), 23-50。
    連結:
  6. 謝欣如 (2002)。 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 哲學與文化, 29(3), 272-291。
    連結:
  7. 霍華德.馬克曼(Howard J. Markman)/史考特.史丹利(Scott M. Stanley)/蘇珊.布朗堡(Susan L. Blumberg) (2004)。 捍衛婚姻,從溝通開始 [Fighting for your marriage: positive steps for preventing divorce and Preserving a lasting love] (馬永年、梁婉華 Trans.)。 (初版 ed.)。 臺北市: 愛家文化基金會。
    連結:
  8. Ballard-Reisch, D. & Weigel, D. (1999).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in marital commitment. In J. Adams, & W. Jones (Eds.), ( 407-424) Springer US.
    連結:
  9. Chriss, J. J. (1995). Habermas, Goffman,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4), 545-565.
    連結:
  10. Cummings, E. M., Cheung, R. Y., Koss, K. & Davies, P. T. (2014). Paren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A prospective test of 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the role of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14.
    連結:
  11. Hertlein, K., Blumer, M. C., & Smith, J. (2014).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s’ use and comfort with online communication with clients.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36(1), 58-69.
    連結:
  12. Hanrieder, T. (2011). The false promise of the better argument. International Theory, 3(03), 390-415.
    連結:
  13. Hafen Jr, M. & Crane, D. R. (2003). When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intervention researchers arrive at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active listening controvers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5(1), 4-14.
    連結:
  14. Quinlan, E. & Robertson, S. (2010). Modelling dimensions of'the social'in knowledge teams: An operationalisation of haberma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15(3), 11.
    連結:
  15. Sillars, A., Roberts, L., Leonard, K. & Dun, T. (2000). Cognition during marital conflict: The relationship of thought and talk.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4-5), 479-502.
    連結:
  16.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marriage. (2014). In A. Michalos (Ed.), (pp.6916) Springer Netherlands.
    連結:
  17. 利翠珊 (1995)。 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臺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 (4), 260-321。
    連結:
  18. 利翠珊 (1999)。理論、研究、實務的對話與反思:再論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應用心理研究, (3), 23-28。
    連結:
  19. 沈孟樺 (2012)。從夫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談婚姻教育介入。家庭教育雙月刊,(37),72-78。
    連結:
  20. 卓依蒨 (2012)。 婚姻變奏曲—談婚姻衝突及教育介入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 (35), 48-59。
    連結:
  21. 周玉慧 (2009)。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類型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 51(1), 81-99。
    連結:
  22. 周玉慧 (2011)。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之類型變遷及其長期影響。 中華心理學刊, 53(2), 229-253。
    連結:
  23. 胡昌智 (1983)。介紹哈伯馬斯 (J. habermas) 的溝通行為理論 <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連結:
  24. 徐藝華 (1994)。學習當一個好聽眾-訪陳皎眉教授談教學中的溝通藝術。師友月刊, (328), 6-8。
    連結:
  25. 張正正 (2011)。 頂客夫妻婚姻生活經驗之詮釋.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11), 77-101。
    連結:
  26. 彭懷真 (2003)。 婚姻與家庭。 台北市: 巨流。
  27. 葉肅科 (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市: 學富文化。
  28. 郭春松 (2005)。 從絢爛歸於平實--婚姻中親密關係的轉變。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9。
  29. 陳學明 (1993)。 哈貝馬斯的晚期资本主義論述評。重慶出版社。
  30. 黃光國 (2002)。In 吳道愉 (Ed.), 社會科學的理路 (初版一刷 ed.)。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31. 黃有志 (2004)。婚姻尋美滿 (初版 ed.)。高雄市: 黃有志。
  32. 黃瑞祺 (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33. 黃皓瑩 (2009)。 已婚者婚姻衝突與其知覺配偶婚姻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8。
  34. 龚春碧 (2008)。如何在护理活动中应用有效的沟通。 实用医技杂志, (28),15。
  35. 何琳琳 (20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女權思想解讀。 Modern Women, (2), 3。
  36. 劉莉 & 王宏維 (2003)。 重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回應麥金儂《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權主義批評》。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 (1), 6。
  37. 劉鎮江 & 劉紅利 (2009)。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倫理思想及其時代價值。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33 (1), 2。
  38. 潘立婷 (2010)。工作壓力、角色衝突、家庭支持與情緒調適之探索性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04。
  39. 簡郁雅 (2005)。家庭壓力、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5。
  40. 孫智辰 (2006)。 從社工員服務外籍配偶的主體經驗檢視其處遇過程-以哈伯瑪斯的理想言談情境為觀點。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學位論文, 1-157。
  41. 萬蕙, 朱竑, 唐雪瓊, WAN Hui, ZHU Hong, & TANG Xue-qiong (2013)。 女性跨國婚姻移民研究述評——以臺灣外籍新娘為例。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 (3), 9。
  42. 二、西文文獻
  43. Oral communications (2009). JNHA -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 13(1), 12-201.
  44. Young, M. E. & Long, L. L. (1998).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Thomson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45. 三、翻譯書目
  46. Howard Halpern (2001)。當愛成為枷鎖時 (新苗編譯小組 Trans.)。 台北市: 新苗。
  47. Irene Goldenberg, & Hrbert Goldenberg (1999)。 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 (翁樹澍, 王大維 Trans.)。 台北: 揚智。
  48. John Bradshaw (2006)。家庭會傷人 (鄭玉風, 趙家玉 Trans.)。 台北市: 張老師。
  49. Jonet G. Woititz (2001)。 你抓得住幸福 (王明波 Trans.)。 台北市: 新苗。
  50. Patrick C. McKenry, & Sharon J. Price (2004)。 家庭壓力 (鄭維瑄, 楊康臨 & 黃郁婷 Trans.)。 台北市: 五南。
  51. Paulin Boss (1994)。家庭壓力管理 (周月清 Trans.)。台北市: 桂冠。
  52. Sharon J.Price & Patrick C. McKenry (1997)。離婚 (郭靜晃主編, 徐蓮蔭譯 Trans.)。台北市: 揚智。
  53. Tara Parker-Pope (2013)。婚姻的幸福科學 (劉潔如, 劉嘉路 Trans.)。 台北市: 天下雜誌。
  54. 四、網路資訊
  55. 內政部戶政司。2003年10月16日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統計表。
  56. Rerieved 2015年11月30日。From http://www.ris.gov.tw/zh_TW/346
  57.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查找持我國居留證最多的國家之人口數據資料
  58. Rerieved 2015年11月30日。From http://www.ris.gov.tw/zh_TW/346
  59.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國境線面談流程介紹。Rerieved 2015年11月30日。From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2612&CtUnit=17408&BaseDSD=7&mp=bwc
  60. 台北經貿及文化駐越南辦事處。自2016年1月1日起越南區域別員工最低薪資調漲。Rerieved 2015年11月30日。From http://www.taiwanembassy.org/VN/ct.asp?xItem=670789&ctNode=1691&mp=226
  61. 全國法規資料庫。查找入出國及移民法、商業登記法等相關法令。Rerieved 2015年11月30日。From http://law.moj.gov.tw/
  62. 早安越南。查詢越南入出境手續之經驗談。Rerieved 2015年11月30日。From http://www.abubook.com/
  63. 林秀慧 (2015)。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Rerieved 2015年10月8日。From http://seewant.org/?article=read&articleid=1000270
  64. 游慧仙 (2014)。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所。 家族治療之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概念。Retrieved 2014年12月12日。from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64-17.htm
  6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各直轄市、縣(市)外籍配偶/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一覽表。Retrieved 2015年10月6日。From 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67
  66. 聯合國新聞部。 2014年主题:家庭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贡献暨国际家庭年设立二十周年。 Retrieved 2014年12月12日, 2014。 from http://www.un.org/zh/events/familyday/
  67. 一、 中文文獻
  68. 牛艷秋 &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2013)。浅析哈貝馬斯溝通行動理論與家庭互動。青年文學家, 170-170。
  69. 王麗芹 (2005)。 揭開恩愛夫妻的底紗-雙贏的溝通與衝突解決策略。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48)。
  70. 王翊涵 (2011)。 公益化之後: 在台非營利跨國 (境) 婚姻媒合者之運作情形初探。 2011 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研究新世代」。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71. 王露璐 & 王霞 (2009)。 如何正確把握恩格斯的婚姻家庭道德觀——重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Studies in Ethics, (5), 4。
  72. 白秀雄, & 方孝鼎 (2009)。 新移民 (外籍配偶) 福利服務輸送困境之分析。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2009 年會 [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 研討會, 3(07)。
  73. 何怡慧 (2013)。 父母教養方式與父母因應親師溝通衝突方法相關之研究。東海大學。 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碩士, 119。
  74. 李淑敏 (2003)。 核心家庭中年夫妻親密關係本質之探究。 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5。
  75. 李錦綉 (2009)。幸福婚姻與健康之探究。家庭教育雙月刊, (17),16-23。
  76. 李原 (2012)。 工作—家庭的衝突與應對。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3(6), 7。
  77. 李成德(2008)。 論恩格斯的婚姻觀對構建和諧家庭的現實意義(碩士 ed.)。 中國。
  78. 李隆生 (2006)。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 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ASEAN (2006c)。
  79. 林昆輝 (2005)。家庭心理學-婚姻與家庭。 台北: 華杏。
  80. 林煜捷 (2006)。夫妻溝通、衝突因應與婚姻滿意度—對偶資料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144。
  81. 池麗萍 & 王耘 (2002)。 婚姻衝突與兒童問題行為關係研究的理論進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4), 7。
  82. 吳明燁 & 伊慶春 (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 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人口學刊, (26), 1-95。
  83. 胡長兵 (2013)。 女性主義視域下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31(3), 9。
  84. 莊恩岳、郭建新 (1999)。婚姻的忠告 (初版 ed.)。 臺北市: 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5. 馬新建 (2002)。 衝突管理:基本理念與思維方法的研究。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3), 7。
  86.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002)。 In 林芳如 (Ed.), 婚姻與家庭 (初版一刷 ed.)。 嘉義市: 濤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