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江彥儒(2002)。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勝任狀況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連結:
-
何粵東(2010)。課程想像的自我民族誌:課程研究與實踐的自我經驗反思(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連結:
-
余朝權(1995)。管理人員工作價值與其項變因之研究:採生涯觀點。東吳經濟商學學報,16,1-30。
連結:
-
吳明清(2006)。學校領導策略:以校長為領導者的整合架構。現代教育論壇,14,9-14。
連結:
-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連結:
-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連結:
-
吳清山、張素偵(2000)。當前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檢討與改進。臺灣教育,60,2-9。
連結:
-
呂春嬌(2003)。大學圖書館長領導風格之質性研究。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1),40。
連結:
-
李安明、張佳穎(2010)。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能力與其相關策略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8, 27-43。
連結:
-
李冠嫺(2007)。國民小學校長培育課程與校長績效管理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連結:
-
周仁尹(2008)。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結:
-
林文律(2010)。小學校長的心情故事。臺北市:心理。
連結:
-
林志成(2004)。校長卓越領導之行動智慧。學校行政,33,10-18。
連結:
-
林志成(2004)。校長卓越領導之行動智慧。學校行政,33,10-20。
連結:
-
林明地(2004)。我國學校領導研究與實際的現況與未來發展重點。學校行政雙月刊,33,5。
連結:
-
武曉霞(2011)。從校長同儕評鑑談增進校長專業發展的可行性。學校行政,72,23-38。
連結:
-
施又瑀(2014)。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學校行政,91,92-117。
連結:
-
范熾文(2012)。國民小學創新領導之個案研究。教育行政研究,2(1),1-35。
連結:
-
范熾文、林姿妙(2015)。國小校長自我領導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36。
連結:
-
桂景星(2011)。新榮論述:校園空間規畫與活動課程實踐的創校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結:
-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連結:
-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連結:
-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連結:
-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型、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連結:
-
陳木金(2009)。我國國民小學校長儲訓模式的回顧與展望。學校行政,60,98-120。
連結:
-
陳東星(2004)。屏東縣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連結:
-
陳昭廷(2013)。四位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的專業發展、作為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連結:
-
陳寶山(2004)。卓越領導的新趨勢。學校行政雙月刊,33,100-111。
連結:
-
温子欣、秦夢群、陳木金(2013)。校長領導之道―成功校長領導行為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育科學期刊,12(1),59-89。
連結:
-
黃信諺(2006)。桃竹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結:
-
葉佳文(2005)。有效能的學校經營-成功的校長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40,30-46。
連結:
-
齊宗豫(2013)。校長做為課程領導者的反思與追尋:一位國小校長的自傳俗民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結:
-
劉創任(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結:
-
蔡文杰、陳木金(2004)。社會系統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之應用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1,97-117。
連結:
-
蔡保田(1988)。學校調查。臺北市:商務。
連結:
-
蔡進雄(2001)。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連結:
-
鄭淑娟(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壓力管理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連結:
-
蕭國倉(2012)。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工作壓力與工作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連結:
-
鞠德風(2008)。魅力領導的形成理論、作用和影響─一個整合性觀點。復興崗學報,92,439-458。
連結:
-
簡宏江(2012)。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的新取向-實施領導人教練服務制度初探。學校行政,78,25-42。
連結:
-
Alvesson, M., & Skoldberg, K. (2000). Reflexive methodology, new vistas for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England: Sage.
連結:
-
Atkinson, P. (1997). Narrative turn or blind alle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7, 325-344.
連結:
-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2.
連結:
-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連結:
-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連結:
-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England: Sage.
連結:
-
Charmaz, K., & Mitchell, R. (1997). The myth of silent authorship: Self, substance, and styl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In R. Hertz, (Ed.), Reflexivity and voice (pp. 193-215). London, Englnd: Sage.
連結:
-
Christina, H. G. (2011). The role of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CT polic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 (2), 311-326.
連結:
-
Covey, Stephen R, (2014).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Marriage. Salt Lake City, UT: Franklin Covey Co.
連結:
-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連結:
-
Deal, T. E., & Peterson, K. D. (2000). The leadership paradox: 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連結:
-
Deck, A. (1990). Autoethnography: Zora Neale Hurston, Noni Jabdavu, and cross-disciplinary discourse.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 24, 237-256.
連結:
-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連結:
-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連結:
-
DiPaola, M. & Tschannen-Moran, M. (2003). The principalship at a crossroads: A study of the conditions and concerns of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7(634), 43-63.
連結:
-
Eden, D., and Levitan, U. (1975). 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underlying supervisory behavior scal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 736-741.
連結:
-
Edens, K. M. (2000). 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48(2), 55-66.
連結:
-
Ellis, C. S. (2004). The ethnographic I : A methodological novel aboutautoethnography.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連結:
-
Feldman, A. (2003). Validity and quality in self-stud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 (3), 26-28.
連結:
-
Fry, L. W. (2003). Toward a theory of spiritual leadership.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4, 693-727.
連結:
-
Goleman, D. (2002). Primal leadership: Realizing the powe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連結:
-
Hayano, D. M. (1979). Auto-Ethnography: Paradigm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Human organization, 38(1), 99-104.
連結:
-
House, R. J. (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321-338.
連結:
-
House, R. J., Woycke, J., & Fodor, E. M. (1988). Charismatic and non-charismatic leaders: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and effectiveness. In J. A. Conger & R. N. Kanungo (Eds.),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 elusive factor i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pp. 98-12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連結:
-
Kim, H. S. & Shim, S. (2003). Gender-based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eadership roles among retail manager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 321-342.
連結:
-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連結:
-
Lashway, L. (1995). 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81893)
連結:
-
Leithwood. K., & Riehl, C. (2005). What we know about school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In W. Firestone & C. Riehl (Eds). A new agenda: Direction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p. 22-27).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連結:
-
McCall, M., & Lombardo, M. (1983). Off the track: Why and how successful executives get derailed (Tech.Rep.No.21). Greensboro, NC: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連結:
-
Murley, L. D., Keedy, J. L., & Welsh, J. F. (2008). Examining school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principle and teacher flow of influence in high-achieving and high-poverty schools. 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 7(4), 380-400.
連結:
-
Parkay, F. W. & Rhodes, J. (1992). Stress and the beginning principal. In Forrest W. Parkay & Gene E. Hall (Eds.), Becoming a principal: the challenges of beginning leadership (pp. 103-122).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連結:
-
Pounder, D. G., Ogawa, R.T. & Adams, E. A. (1995). Leadership as an organization-wide phenomena: Its impact on school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1(4), 564-588.
連結:
-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連結:
-
Shotter, J. (1984). Social Accountability and Selfhood. Oxford, England: Basil Blackwell.
連結:
-
Southworth, G. (1999). Primary school leadership in England: policy, Practice and theory.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9(1), 49-65.
連結:
-
Spady, W. G. (1981) 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management: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連結:
-
Sparkes, A. C. (2000). Autoethnography and narratives of self: reflections on criteriain act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7(1), 21-41.
連結:
-
Wormer, K., Besthorn, F. H., & Keefe, T. (2007).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environment: Groups,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連結:
-
壹、中文部分
-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
-
王如哲(2000)。英國教育改革分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8(1),1-3。
-
王如哲(2007)。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其啟示-兼論校長專業發展。北縣教育,62,14-20。
-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
王麗雲(2009年10月)。地方制度法後的校長的政治處境分析。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江文雄(1997)。學校領導的訣竅。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江志正(2005)。從實務看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時代意義、困境與實踐。教育研究,129,15-26。
-
江志正(2008)。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173-196。
-
何福田(2002)。校長的三不五應該。研習資訊,19(6),1-7。
-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
吳清山(2007)。臺北縣卓越學校經營手冊-卓越學校的理念與實施策略。取自http://www.tpc.edu.tw/_file/2052/SG/28235/40398.html
-
吳清山、林天祐(2005a)。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
吳清山、林天祐(2005b)。教育名詞解釋:創意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33,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c)。教育名詞解釋:趨勢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33,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名詞解釋:沉靜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50,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12)。學習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17,139-140。
-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
吳煥烘(2004)。學校行政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
呂依真(2002)。自我的困頓與建構:自傳民族誌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
李弘暉(2011)。【管理趨勢】領導新風格。取自http://blog.yam.com/mpinshiang/article/16304531
-
李安明(1997)。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6 -2413-H-134-006),未出版。
-
李育卿(2007)。機構績效管理下的社會工作實踐:自身民族誌的研究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39-58。
-
李青芬、李雅婷、趙募芬(譯)(2002)。組織行為學(原作者:S. P. Robbins)。臺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2001)
-
李家明(200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銷管理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
李清快(2006)。學校領航者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四個國中小校長訪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李瑞明(2001)。一位初任小學校長第一個月的心路歷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4(2),159-193。
-
李榮貴、張盛鴻(2005)。TOC限制理論:從有「限」走向無限。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
李鍾慧(2012)。臺北市女性校長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
沈六(2009)。【社會科學研究法進階課程講義:自傳俗民誌的意義】。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
阮凱利、歐用生(2011)。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的敘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83-106。
-
林天祐(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
林文律(1997)。從校長必備的能力看校長培育。載於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研討會論文集(9-18)。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
林文律(1999a)。校長職務與校長職前教育、導入階段與在職進修。現代教育論壇,5,306-316。
-
林文律(1999b)。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教育資料與研究,28,6-13。
-
林文律(1999c)。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載於「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15-24)。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志成(2000)。多元派典的教育行政領導研究與實務。初等教育學報,7,1-26。
-
林志成(2001)。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209-229頁)。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
-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2。
-
林志成(2003)。Empowerment三部曲。新竹市教育電子報,4。取自http://www.hceb.edu.tw/epaper/200501/look/look.htm
-
林志成(2005)。從行動智慧概念看校長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9,5-14。
-
林志成(2007a)。覺知行思的教育行動智慧暨其實踐省思。載於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二)(57-88)。高雄市:復文。
-
林志成、范揚焄(2010)。授能導向校長專業發展的理念與策略。載於2010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校長的學習與學校改進論文輯(B2-1~B2-1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志成、劉世涵(2008)。校長在職專業進修。載於校長專業成長-培育、領導與在職進修(349-360)。臺北市:冠學。
-
林和春(2007)。國民小學候用校長行政領導信念與效能感發展歷程-培訓成效及影響因素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林明地(2000)。校長領導的影響:近三十年來研究結果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2),232-254。
-
林明地(2007)。「以問題為基礎之學習」的校長專業發展方案對校長自我導向學習與學校行政團隊經營能力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林明地(2013)。學習領導:理念與實際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29,18-31。
-
林明地(譯)(1998)。學校領導--平衡邏輯與藝術(原作者:T. E. Deal & K. D. Peterson)。臺北市:五南。
-
林明地、詹盛如、李麗玲(2010)。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專業發展指標之建構。載於《永續教育發展- 創新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制度及政策》論文專輯 (1-37),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
林偉賢、郭騰尹(2002)。了解自己 DIY:認識自己最富有。臺北市:實踐家文化。
-
邱勝濱(2008)。高中職校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
侯志偉(2009)。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以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服務品質及教師專業成長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
施宏彥(2001)。國民小學校長培育模式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199-253)。高雄市:復文。
-
范揚焄(2016)。淺談學生核心素養與校長領導。載於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第二屆卓越校長論壇暨第八屆兩岸中小學校長高峰論壇論文集(398-402)。
-
倪千茹(200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能力量表之編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
孫敏芝、吳宗立、林官蓓(2012)。中小學校長培訓與評鑑制度之跨國研究:以臺灣、新加坡、韓國為例。屏東縣:屏東教育大學。
-
孫曉萍(2012年6月)。孫子兵法勝過邁可.波特?天下雜誌,190。取自http://www.cw.com.tw/
-
徐碩志(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超額問題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
秦夢群(2001)。教育領導取向之分析。第九次教育行政論壇發表之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07。
-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
翁英欽(2004)。清水溝重建工作的自身俗民誌:一場觀照中的主體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
翁福元、嚴振農(2007)。我國當前國小校長專業成長與發展之省思:資訊素養之必要。載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辦),「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523-538頁),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原作者:Max Van Manen)。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15-19。
-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華。
-
張素貞、吳俊憲(2013)。縣市輔導團教師的學習領導:領導踐行與能力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29,71-85。
-
張逸安(譯)(2002)。打造新領導人:建立高EQ 的領導能力和組織(原作者Daniel Goleman, Richard Boyatzis & Annie McKee)。臺北市:聯經。
-
張鈿富(2009)。變革領導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79,16-21。
-
張翠芬(2001)。一個青年女性自我之建構與轉化:自傳式民族誌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
張德銳(2005)。中小學校長辦學經驗及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編號:F0039152)。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
張德銳(2005)。校長的話:中小學校長辦學經驗及專業發展歷程。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
張德銳、丁一顧(2003)。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管道與策略之初探。初等教育學刊,16,53-57。
-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中小學優秀校長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149-176。
-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
張慶勳(2004)。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行為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1-38。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6)。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xRQa90&o=e0&sec=sec1&op=v&view=0-1
-
莊雅茜(2010)。領導風格、組織特性與員工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
莊麗霞(2009)。探尋~一位校長領導風格之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許晉福(譯)(2004)。卓越領導者完全養成手冊。(原作者:John H. Zenger & Joseph Folkman)。臺灣:美商麥格羅‧希爾。
-
郭明德(2002)。現階段教育改革中,校長角色的定位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19(4),62-75。
-
郭玟琪(2008)。卓越校長領導特質與行為特徵之研究─以獲「教育部領導卓越獎」之國民小學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市:高等教育。
-
陳木金、李俊湖(2006)。國民小學校長培訓模式之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
陳木金、李冠嫺(2009)。臺灣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與校長培訓改革芻議。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2009 年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校長專業之建構論文集」(127-143頁)。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陳田雄(2005)。地方政府自辦國中小校長職前儲訓課程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
陳宏彰(2005)。英國校長專業資格檢定制度(NPQH)在我國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陳冠妏(2003)。怒放:自書與自療關係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
陳慶瑞(1989)。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教育學刊,8,221-272。
-
陳慶瑞(1995)。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之分析與擴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
馮丰儀(譯)(2003)。教育管理學新論。(原作者:Tony Bush、Les Bell、Ray Bolam、Ron Glatter、Peter Ribbins)。新北市,韋伯文化。
-
黃光雄、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 C. Bogdan & S. K. Biklen)。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
黃宗顯(2008)。自我領導。載於黃宗顯(主編),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27-43頁)。臺北市:五南。
-
黃昆輝(1986)。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91-149。
-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
黃振球(1992)。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
廉兮(2008)。越界生活-理解邊緣處境的教育敘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2,93-118。
-
楊振昇(2012)。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內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4,19-27。
-
楊銀興(2007)。我國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內涵與困境。載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辦),「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5-229)。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葉日武(譯)(1992)。新時代的領導風格-激發潛能的管理技巧(原作者:Dr. Jard DeVille)。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86)
-
葉春櫻(2005)。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報,18(2),101-130。
-
葉春櫻(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葉連祺(2005)。國小校長領導能力理論、評量和分類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260-007),未出版。
-
葉連祺、倪千茹(2001)。教育行政理論介紹領導篇。教育研究月刊,91,95-104。
-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
雷國鼎(1988)。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
劉秀嫚(2010)。【社會科學研究法進階課程講義】。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
劉麗慧(1986)。我國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
蔡金田(2004)。從全球化教育競爭力的觀點談校長領導。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5(3),59-77。
-
蔡培村(1980)。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蔡培村(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文化。
-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
蔡進雄(2013)。學校領導的新趨勢:從金字塔到鑽石。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3),73。
-
蔣逸民(2011)。自我民族誌:質性分析方法的新探索。取自http://big.hi138.com/?i356702
-
鄭明宗(2007)。校長專業發展創新思維:校長分級授證制度。載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辦),「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2-198頁),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
-
鄭崇趁(2004年11月15日)。卓越校長的共同特質【學者觀察站專文】。國語日報,13 版。
-
鄭雅文(199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教師溝通滿足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
鄭照順(2007)。企業與教育領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
戴振浩(2006)。國民小學校長生涯專業發展規畫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
謝文全(2016)。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
謝富榮(2009)。問題本位之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
謝傳崇(譯)(2009)。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國際觀點。(原作者C. Day & K. Leithwood)。臺北市:心理。
-
鍾玉玨、許恬寧(譯)(2012)。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作者:Charles Duhigg)。臺北市:大塊文化。
-
鍾思嘉(1985)。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
藍公武(譯)(1960)。純粹理性批判(原作者:Kant, Immanue)。臺北市:商務。
-
顏國樑(2011)。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困境與推動策略。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行政新議題(62-84)。臺北市:五南。
-
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
蘇進棻(2002)。從中小學校長角色任務分析校長評鑑取向。研習資訊,19(6),34-43。
-
-
貳、外文部分
-
Atweh, B., Kemmis, S., & Weeks, P. (Eds.) (1998).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New York, NY: Routledge.
-
Avolio, B. J., & Bass, B. M. (2004).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Third edition manual and sampler set. Redwood City, CA: Mind Garden.
-
Bolam, R. (2002). The changing roles and training of headteachers in s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 In Wen-Liuh Lin (Ed.),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hool Leader Preparation, Licensure/ Certification, Selection, Evalu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 287-303). Taipei, Taiwan: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
Chang, H. (2008). Autoethnography as method.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
Coffey, A. (1999). The Ethnographic Self, Fieldwork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Identity. London, England: Sage.
-
Daresh, J. C. (1997). Research on beginning school leaders: where do we go next.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08678)
-
Daresh, J. C., & Playko, M. A. (1992).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Sydney, Australia: Allyn and Bacon.
-
Drake, T. L. & Roe, W. H. (1999). The principalship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
Driver, M. J. (1990). The dynamic decision maker.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
Ellis, C. S., & Bochner, A. 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and personal reflexivity.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733-7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
Ellis, C. S. (2009). Revision: Autoethnographic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work.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
Goldring, E. B., & Rallis, S. F. (1993). Principals of dynamic schools: Taking charge of change. 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
-
Gregory, S. T. (2003). Leadership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principals in high-poverty public school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78741)
-
Gwen, B., & Barbara, N. M. (2010).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ale and female educational leaders who made use of the invit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of leadership. Journal of Invit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16, 30-56.
-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2007).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eading human resource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
Kouzes, J. M. & Posner, B. Z. (2002).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3r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ing.
-
Kreitner, R. & Kinicki, A.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MA: Irwin/McGraw-Hill.
-
Lambert, L. et al. (1995). The constructivist leader.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Lashway, L. (2003). Inducting School Leade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79074)
-
Lashway, L. (2006). Distributing leadership. In S. C. Smith & P. K. Piele (Eds.),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 in student learning (4th ed.), (pp. 245-265).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
Lin, W. L. (1997). Aspects of the beginning principalship: Toward more success.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Journal, 10, 53-110.
-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
Lunenburg, F. C. (1995). The principalship: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Mack, T. H. (2007). The effect of leadership style on preservice concerns about becoming a principa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nd Program evelopment, 19, 103-116.
-
Northouse, P. G. (2001).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NY: Free Press.
-
Reed-Danahay, D. (1997). Introduction. In Reed-Danahay, Deborah (Eds.), Auto-Ethnography: Rewriting the self and the social (pp. 1-17). Oxford, England: Berg.
-
Richardson, L. (2000). Writing: a method of inquiry. In N. Denzin and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923-948). Thousand Oaks, CA: Sage.
-
Rosenau, P. M. (1992).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nyder, K. J. & Anderson, R. H. (1986). Managing productive schools: Toward an ecology.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
Spady, W. G., & Marshall, K. J. (1991). Beyondtraditional outcome-bas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67-72.
-
Tan, O. S. (2000a). Reflecting on innovating the academic architecture for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s, 1 (3), 8-11.
-
Tan, O. S. (2000b). Intelligence enhancement and cognitive coach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C. M. Wang, K. P. Mohanan, D. Pan, & Y. S. Chee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ymposium Proceedings (pp. 167-172).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Trice, H. M. & Beyer, J. M. (1990). Charisma and its routinization in two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8, 113-164.
-
Wiseman, A. W. (2005). Principals under pressure- The growing crisi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