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藝術下鄉到文化運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意義形塑與民眾參與

DOI

10.6843/NTHU.2014.00063

作者

陳誼珊

关键词

文化運動 ; 藝術下鄉 ; 下鄉 ; 民眾參與 ; 紙風車

期刊名称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4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陳瑞樺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是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推動的巡演計畫,此計畫歷時五年,在全台319個鄉鎮演出了381場國家戲劇院規格的免費兒童劇,估計有80萬以上人次觀賞,被報章媒體稱為「台灣執行最徹底的藝術下鄉」。但此一計畫實有別於台灣歷史中多由國家或知識份子單向補助、推動的藝術下鄉,不僅經費全數來自民間、鼓勵大眾參與,更以文化運動自居,也確實地在巡演行動中連結起了不同社群、地方的民眾共同推動此一行動,不僅突破既往藝術下鄉形式,亦展現出台灣集體行動的嶄新樣貌。   本研究藉由探討「紙風車 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如何連結起不同的社會群體,達到凝聚地方民眾與各式社會力量的效果。企圖解答以下疑惑: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別是在文化、經濟或政治上佔據優勢位置的群體,與在現代國家框架下於各方面都被邊陲化的地方民眾──如何有可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彼此連結、互相理解、共同努力?   本研究發現,台灣歷史中包覆在現代國家框架中的藝術下鄉,在歷史過程中涉及了兩方面的推進:一為特定藝術表現的制度化與正典化,二為民眾與社會的現代化和文明化,而整體文化政策與文化環境,也形塑出「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當代得以被推動的社會條件。此外,台灣的藝術下鄉具有「改造鄉土」與「親近鄉土」雙重特性,此性格也在「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上有所展現。   但相異於過往的藝術下鄉行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透過特殊的理念形塑、行動框架設定,搭配上相應的參與機制,不僅引起不同社群的共鳴,也讓各社群與地方的行動者能以多元的方式參與行動。紙風車與這些社群中的積極行動者,也擔任了中介與轉譯者的角色,將行動理念傳播入各自的社群,也召喚出各方民眾的參與。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案例,讓我們看見在現代化過程中被邊陲化的地方社會,因為地方中介行動者的存在,讓外來資源進入時有了將資源轉化入地方脈絡的可能;此外,地方也會在呼應外來行動時展現出地方的主體性,創造出新的行動與新的意義,這些行動與意義也會回頭反饋、影響「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修正與豐富此行動的行動框架和展演內容。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讓人看見地方社會再中心化的契機,另一方面也讓人看見過往國家、知識份子與草根民眾間單向的下鄉行動,走向互為主體之文化運動的可能性。

主题分类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社會科學 > 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