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7,39-50。
連結:
-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連結:
-
中文部分
-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王培旬(2011)。國小六年級融合教育班學智障學生數學課程教學調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
王筱怡(2011)。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屏東縣國小特教教師參與網路專業成長社群進行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索至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64
-
朱坤昱(2010)。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江佩岑(2020)。國小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諮詢進行課程調整之現況與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江雅惠、洪榮照(2015)。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評量調整之現況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13,1-9。
-
何素華(2013)。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實施之挑戰與因應措施。特殊教育季刊,126,1-8。
-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
吳武典(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綱(108特教課綱)的定位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54,1-11。
-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
吳雅萍(2018)。從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教育教師的合作觀點探討普通教育課程調整的實務運作。雲嘉特教期刊,30,21-28。
-
吳靜如(2015)。以教師專業社群促進融合教育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08-111。
-
李佩育、楊玉珍(2018)。國小中年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國語文課程共備模式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8-111。
-
李佳容(2018)。參與式翻轉教學的挑戰與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31-34。
-
李旻芳(2016)。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
周天賜(2006)。合作諮詢與融合。國民教育,47(1),20-30。
-
宜蘭縣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9)。宜蘭縣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安置原則輔導與辦法。檢索自http://glrslaw.e-land.gov.tw/NewsContent.aspx?id=774
-
林佩妤、孔淑萱(2017)。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四則運算文字題學習成效。特教論壇,23,32-57。
-
林佩俞、邱怡婷(2018)。以落實學生需求為本位-數學科課中普特合作之補救教學實施初探。國立嘉義大學2018 年特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61。
-
林坤燦(2004)。九年一貫課程、特殊需求與教育調整。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221-248。臺北:心理。
-
林坤燦(2006)。融合教育普通班特殊教育服務方案。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
林坤燦、郭又方(2004)。因應個別障礙學生普通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式試探 研究-以宜蘭縣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19。
-
林俐君(2014)。高雄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
林勇助(2012)。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林勇助(2013)。淺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特殊教育教師之參與。雲嘉特教,17,48-52。
-
林政廷(2015)。臺灣、中國和新加坡國小代數教材心智習性內向之分析與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花蓮縣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花蓮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於101年10月05日廢止)。檢索自https://glrs.hl.gov.tw/glrsout/LawContent.aspx?id=FL034660
-
邱上真(2000)。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帶好每位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9-2413-H-017-00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邱上真(2001)。帶好每位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
南投縣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7)。南投縣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教學原則辦法。檢索自http://link.nantou.gov.tw/glrsout//LawContent.aspx?id=FL053956
-
屏東縣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9)。屏東縣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檢索自https://ptlaw.pthg.gov.tw
-
柯惠菁譯/ Bryant D. P. & Bryant B. R.(2013)。普通教育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的合作教學—從介入反應的實務談起。特殊教育季刊,127,1-8。
-
柯懿真(2004)。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實施 合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二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柯懿真、盧台華(2005)。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實施合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國小二年級班級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95-112。
-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 Roberts, S.M. & Pruitt E.Z.)。臺北:心理。
-
洪有情(2003)。青少年的代數運算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學富。
-
胡永崇(2013)。如何避免學障學生僅依關鍵字作數學解題。南屏特殊教育,4,1-9。
-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
桃園市法規(2015)。https://law.tycg.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526&Key
-
Word=授課節數桃園市法規(2015)。資源班教師排課辦法。
-
特殊教育通報網(2019)。各縣市身心障礙學生特教類別統計。2019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stuA_city_All_spckind.asp
-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7)。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1
-
秦麗花、顏瑩玫(2004)。普教與特教老師以課程為核心的合作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59-75。
-
高麗敏(2011)。淺談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協同合作以營造優質的班級文化-以個案小彣之觀察為例。特殊教育園丁,27(2),43-50。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98/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
康軒版五下數學教科書(2018)。取自https://www.945enet.com.tw/945enet/Search.asp?KeyWord=電子教科書
-
張博舜(2016)。臺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 實施課程調整現況及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陳美承、林淑華(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7。
-
張儷憓(2014)。桃園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合作諮詢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
-
教育部(200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及配套措施。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_1/home.html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
教育部(2017a)。特殊教育法。
-
教育部(2017b)。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臺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19)。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班別班級數統計(身障)。更新日期:2019/10/20。取自https://www.set.edu.tw/default.asp
-
莊蕙瑛(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型態與運作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花蓮縣。
-
許惠菁(2016)。國小自然科教師為身心障礙學生進行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知能與行動力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
連國強(2012)。國民小學特教班實務社群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
郭又方(2020)。國小融合教育現場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方案實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
陳佩秀(2015)。圖像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怎樣解題單元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
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
-
陳姿諭(2012)。從介入反應模式(RTI)談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之協同合作。桃竹區特殊教育,20,19-25。
-
陳慈紋(2012)。讓愛融在一起~普教與特教合作之實務經驗分享。桃竹區特殊教育。20,1-6。
-
陳嘉皇、梁淑坤(2014)。表徵與國小學生代數思考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0(2),1-40。
-
陳麗如、陳盈君、連心瑜、Mary Beth Bruder(2011)。特殊教育需求滿足--從調整與修改思考課程學習的需求滿足。臺東特教,33,1-6。
-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特殊教育論文輯,141-156。
-
曾于真(2002)。國小資源班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實施合作諮詢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曾儀婷(2015)。基模本位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乘除法文字題解題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曾麗美(2011)。談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之協同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特教園丁,27(2),51-56。
-
游棒權(2009)。「怎樣列式」數位個別指導教材及適性診斷測驗研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鈕文英(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
鈕文英(2001)。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補救教學方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21,53-76。
-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
鈕文英(2005)。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復健學報,15,21-58。
-
鈕文英(2008b)。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臺北:心理。
-
雲林縣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雲林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檢索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150070001003300-0930102
-
黃雪娥(2015)。臺東縣國小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現況與困境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
黃筠方(2010)。淺談融合教育下普通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關係與模式。東華特教,27,14。
-
黃筠方(2013)。國民小學巡迴輔導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諮詢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
黃慧瑜、鄭秀嬋、李永昌(2016)。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合作諮詢之經驗分享。臺東特教,6,33-64。
-
新竹市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4)。新竹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特殊教育班實施要點。檢索自https://law.hccg.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3118
-
楊馥如(2012)。線段表徵策略對學習障礙加減法文字題之解題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楊鶴青(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諮詢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
廖聆劭(2019)。國小普特合作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成功案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臺中市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臺中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檢索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NewsContent.aspx?id=2769
-
臺北市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9)。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班實施要點。檢索自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system/wfLaw_Information.aspx?LAWID=P05J2006-20090925&RealID=05-10-2006&STP=LN&source=/lawsystem/wfLaw_SearchResult.aspx
-
臺北和平實驗小學代理教師簡章(2019)。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4sNPuYPFjvTNnZWMUIyeGxnaG8/view
-
臺南市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臺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及輔導辦法。檢索自http://law01.tainan.gov.tw/glrsnewsout/NewsContent.aspx?id=27
-
劉世仁(2000)。教育大辭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029/
-
澎湖縣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澎湖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資源班(含巡迴輔導)實施要點。檢索自https://law.penghu.gov.tw/glrsnewsout/LawContent.aspx?id=GL000306
-
蔣明珊(2002)。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39-58。
-
鄭津妃(2012)。臺灣普教與特教的現況與未來-繼續統合或行動融合?特殊教育季刊。124,21-28。
-
鄭鈺清、吳宏茂(2019)。融合教育中的合作教學-特教老師為主體的入班輔導課程之行動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7-54。
-
盧台華(2003)。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
盧台華(2011)。從個別差異、課程調整與區分性教學的理念談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設計與實施。特殊教育季刊,119,1-6。
-
盧台華、黃彥融、洪瑞成(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色及其在特殊教育之應用建議。特殊教育季刊,130,1-7。
-
盧慧玲(2012)。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建構國小各年段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
賴曉清(2020)。國小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合作諮詢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羅逸珊、鍾才元、陳明終(2017)。特教教師在學習社群之社會支持交換與參加目的及專業承諾之關聯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 186-190。
-
西文部分
-
Agran, M., Alper, S., & Wehmeyer, M. (2002).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What it means to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7, 123-133.
-
Babbitt, B. C.& Miller, S. P. (1996). Using hypermedia to improve the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 391-401.
-
Cheng, M. C., Chou, P. I., Wang, Y. T., & Lin, C. H. (2015). Learning effects of a science textbook designed with adapted cognitive process principles on grade 5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3(3),467-488.
-
Chuck, H., Anne, M., David R., & Richard, J. (2002). Providing new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2), 8-17.
-
Creese, A., Norwich, B., & Daniels, H. (1998). The prevalence and usefulness of collaborative teacher groups for SEN: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Support for Learning, 13(3), 109.
-
DuFou, R. (2004). Leading edge: The best staff development is in the. workplace, not in a workshop.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25(2).
-
DuFou,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School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61(8), 6-11.
-
Elliott, D., & McKenney, M. (1998). Four inclusion models that work.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4), 54.
-
Fidana, A., Cihan, H., & Özbeyc, F. (2014).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successful inclusion practices: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 4894-4898.
-
Graham, S., Harris, K. R., Fink-Chorzempa, B., & MacArthur, C. (2003). Primary grad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for struggling writer: A 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2), 279-292.
-
Hacker, A. (2012). Is algebra necessary? The New York Times, 29 .
-
Hoover, J. J., & Patton, J. R. (2005). Curriculum adapt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3rd ed.). Austin, TX: PRO-ED.
-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
Idol, L. (2006). Toward inclu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7(2), 77-94.
-
Janney, R. E., & Snell, M. E. (2013). Modifying schoolwork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Theory Into Practice, 45, 215–223.
-
Janney, R., & Snell, M. E. (2013). Teachers’ guide to inclusive practice: modifying schoolwork.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T. (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0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Lusky, M. B. & Hayes, R. L. (2001).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 79, 26-38.
-
McLeskey, J., & Waldron, N. L. (2002). Inclusion and school change: Teacher perceptions regard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1), 41-54.
-
Meo, G. (2008 ).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all learners; applying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 to a high school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gram.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2(2), 21-30.
-
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 (2008). Foundations for success: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Roy, P., & Hord, S. M. (2006). It's everywhere, but what is it?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Journal School Leadership, 16(5), 490-501.
-
Saver, K., & Downes, B. (1991). PIT--A model for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7(2), 116-122.
-
UCONNUCEDD (2008). Accommodation, modification-What’s the different? In Inclusion notebook: Problem solv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community, pp. 6 -9.
-
Watt, S. J., Watkins, J. R., & Abbitt, J. (2016). Teaching algebra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ere have we come and where should we go?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49, 437-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