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及其相關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and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in Taoyuan

DOI

10.6840/cycu201700040

作者

謝文堯

关键词

人格特質 ; 國小高年級學生 ; 網路使用行為 ;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 ; Personal traits

期刊名称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7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樊愛群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現況,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情形;最後,則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的相關與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桃園市國小學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抽取桃園市20所國民小學, 800位國小高年級學生為正式對象。有效問卷768份,可用率97.7%。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之整體人格特質屬中高程度,其中以「和善性」層面感受最高,而「外傾支配性」較低。 二、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之整體網路使用行為屬中高程度,其中以「人際溝通行為」層面感受最高,而「生活休閒行為」較低。 三、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女生、五年級、每天上網1小時以下、每週上網次數在3次以下、以及父母每週有使用網路之知覺人格特質較高,具顯著差異。 四、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女生、六年級、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每週上網次數在7次以上、父母每週有使用網路之知覺網路使用行為較高,具顯著差異。 五、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二者呈顯著低度相關。 六、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對其網路使用行為具有預測力,其中以「聰穎開放性」最具預測力。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小校長、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and behaviors of using internet in Taoyuan city, and it also aimed at analyizing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perception on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and behaviors of using internet from various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and prediction between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and behaviors of using internet were examin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By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800 students from 2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ity were selected. Among them, 768 of them were valid samples, is 97.7﹪. The sampling is analyi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posteriori tes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Conclusion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as in the followings: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cored over average on personal traits, with “Agreeableness” the best, and “Neuroticism” coming the lowest.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cored over average on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best, and “Leisure life” coming the lowest. 3. In Taoyuan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s who got higher score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 on personal traits are those who are girls, fifth grades, less than 1 hour by using net each day, less than 3 times by using net each week, and parents using net each week. 4. In Taoyuan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s who got higher score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 on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re those who are girls, sixth grades, more than 3 hour by using net each day, more than 7 times by using net each week, and parents using net each week. 5. In Taoyuan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related to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6. In Taoyuan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s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was found to predic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he variance in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mong those Students’ personal traits aspects, “Openness” effects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most.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 wer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parents, and as a guide for future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與教育學院 > 教育研究所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于健、邱孟緘(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行為及相關因素。管理資訊計算,3(2),357-374
    連結:
  2. 王舒薇(2002)。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連結:
  3.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 57-85
    連結:
  4. 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進修部教學科技碩在職進修專班,臺東縣。
    連結:
  5. 吳慧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關係─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系,桃園縣。
    連結:
  6. 李芝熒、董旭英(2009)。人際關係及個人特質與臺灣都會區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7
    連結:
  7. 李姿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連結:
  8. 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南市。
    連結:
  9. 林欣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縣。
    連結:
  10. 林娌竹(2009)。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東縣。
    連結:
  11. 姚嘉如(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社群網站 Facebook 動機、行為與隱私設置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388-424
    連結:
  12. 洪惟善(2012)。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臺中縣。
    連結:
  13. 范懿文、方毓賢、吳政杰、劉昌輝(2011)。虛擬社群持續參與因素之探討。電子商務學報, 13(2), 413-434
    連結:
  14. 翁婉真(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訊尋求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連結:
  15. 翁麗容(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和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連結:
  16. 高郁倫(2010)。人格特質對於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及創造影響情形之研究-以程式設計論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連結:
  17. 張仁彥(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連結:
  18. 郭冠樟、葉乘豪(2012)。以沉浸理論、網路外部性、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感遊戲機購買意圖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10(2),199-216
    連結:
  19. 陳怡安(2001)。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所,嘉義
    連結:
  20. 陳美純、吳素雲、黃嘉言(201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行為之研究。萬能商學學報,19,135-150
    連結:
  21. 陳郁茜(2009)。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連結:
  22. 陳凱葦(2014)。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使用手機學童之人際關係與人格特質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3,190-216
    連結:
  23. 陳惠卿(2014)。由人格特質觀點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社群網站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相關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連結:
  24. 彭芸(1991)。媒體負責人對選舉期間媒體可信度的評估。新聞學研究,44,95-117
    連結:
  25. 曾建勳(2013)。高職生網路成癮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
    連結:
  26. 温采莉(2011)。桃園縣高中職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連結:
  27. 黃日鉦、林承賢(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縮短數位落差之持續使用行為。商略學報,5 (1),057-078
    連結:
  28. 黃連興、許毓華、許天維(2014)。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8(1),1-21
    連結:
  29.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連結:
  30. 楊淑雅(2013)。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復原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連結:
  31. 楊琬如(2011)。人格特質、性別及學習成就對國小學童師生互動關係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連結:
  32. 楊憶如、蘇錦麗(2014)。臺灣國民小學教師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1,91-158
    連結:
  33. 鄒佩璇(2010)。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研究─ 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
    連結:
  34. 劉彥廷(2012)。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連結:
  35. 盧一伶(2010)。內外向人格特質與 Facebook 使用動機與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臺北市。
    連結:
  36. 盧浩傑(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連結:
  37. 盧浩傑、荊溪昱(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06,270-277
    連結:
  38. 戴彩玲(2012)。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連結:
  39. Ajzen, I. & Madden, T.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hysiology, 22(5), 453-474.
    連結:
  40.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27-58.
    連結:
  41. Ajzen, I. (1985). For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 For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連結:
  42. Ajzen, I., & Driver, B. E.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07-224.
    連結:
  43. Amichai-Hamburger, Y. & Vinitzky, G.(2010). Social network use and persona1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 1289-1295.
    連結:
  44. Amichai-Hamburger, Y., Kaplan, H., & Dorpatcheon, N. (2008). Click to the past: The impact of extroversion by users of nostalgic websites on the use of Internet social servic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5), 1907-1912.
    連結:
  45. Amichai-Hamburger, Y., Wainapel, G., & Fox, S. (2002). On the internet no one knows I'm an introvert: Extroversion, neuroticism,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5(2), 125-128.
    連結:
  46. Armstrong, A.G. & Hagel III, J.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82-97.
    連結:
  47. Attewell, P., Suazo-Garcia, B., & Battle, J. (2003). Computers and young children: Social benefit or social problem? Social Forces, 82(1), 277.
    連結:
  48. Caspi, A. (1987). Personality in the life cour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6), 1203-1213.
    連結:
  49. Chak, K., & Leung, L. (2004). Shyness and locus of control as predi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5), 559-570.
    連結:
  50. Cooper, A. (1998). 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 Surf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2), 187-194.
    連結:
  51. Correa, T., Hinsley, A. W., & Zuniga, H. G. (2010). Who interacts on the web? The intersection of us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media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2), 247-253.
    連結:
  52.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9).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traits: Wiggins's circumplex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4), 586.
    連結:
  53.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92). 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6), 653-665.
    連結:
  54. Digman, J. M., & Shmelyov, A. G. (1996).The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in Russia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2), 341.
    連結:
  55. Goldberg, L. R. (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 141-165.
    連結:
  56. Griffiths, M. (2000).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3(2), 211-218.
    連結:
  57. Guilford, J. P. (1959). Three faces of intelle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4(8), 469.
    連結:
  58. Katz, E., Blumler, J.G., & Gurevitch, M. (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3, 19-32.
    連結:
  59. McKenna, K. Y., Green, A. S., & Gleason, M. E. (2002). 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at’s the big attr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1), 9-31.
    連結:
  60.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6), 574.
    連結:
  61. Olivier, M., & Herve, M. (2015). The big five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BFQ-C): A french validation on 8-to 14-year-old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7, 55-58.
    連結:
  62. Ridgell, S. D., Lounsbury, J. W. (2004).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General intelligenc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drive.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8(4), 607-619.
    連結:
  63. Roe, K. & Muijs, D. (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 - A profile of the heavy us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181-200.
    連結:
  64. Schacter, J., Chung, G., & Dorr, A. (1998). Children’s internet searching on complex problems: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analy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9), 181-200.
    連結:
  65. Stone, T.H., Jawahar, I.M. & Kisamore, J.L. (2010). Predicting academic misconduct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1), 35-45.
    連結:
  66. Taylor, S. & Todd, P.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 (2), 44-176.
    連結:
  67. Wiggins, J. S. (1996).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NY: Guilford Press.
    連結:
  68. Wilson, T. D. (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1), 8.
    連結:
  69. Zhang, LI-F. (2002). Thinkingstyles and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1), 17-31.
    連結:
  70. 參考文獻
  71. 中文部分
  72. 大紀元電子報(2015年04月01日)。台民團:青少兒「迷網」籲父母多關心。201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19/n2882014.htm
  73. 大紀元電子報(2013年03月21日)。FB玩過頭,青少兒易逃避責任。201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3/3/21/n3828331.htm
  74. 中時電子報(2015年04月03日)。別讓2歲前幼童碰3C。2015年10月3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88%A5%E8%AE%932%E6%AD%B2%
  75. E5%89%8D%E5%B9%BC%E7%AB%A5%E7%A2%B03c-215037881.html
  76. 中廣新聞網(2016年12月12日)。遠離低頭族-桃市教育中心校園巡迴宣導。2016年12月20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9%81%A0%E9%9B%A2
  77. %E4%BD%8E%E9%A0%AD%E6%97%8F-%E6%A1%83%E5%B8%82%E6%95%99%E8%82%B2%E4%B8%AD%E5%BF%83%E6%A0%A1%E5%9C%92%E5%B7%A1%E8%BF%B4%E5%AE%A3%E5%B0%8E-034343197.html
  78. 尤誌章(2006)。青少年人格特質、社交技巧、社會支持與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79. 王文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研究所,花蓮縣。
  80. 王秀蘭(2015)。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81. 王俐珍(2010)。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創造力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82. 王建翔(2005)。視覺傳達設計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83. 王哲偉、劉廷君、吳品儀(2009)。閱聽人之五大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偏好的影響。第十七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204-228
  84. 王智弘(2005)。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市:學富文化。
  85. 王瑋婷(2012)。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臺北市。
  86. 朱錦鳳(2014)。心理測驗:理論與應用(修訂版)。臺北:雙葉書廊
  87. 何志宗(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與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
  88. 吳秀娟(2009)。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創造力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所,屏東縣。
  89.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90. 吳知賢(1998)。如何培養聰明的電視兒童-談兒童的媒體教育。班級經營,3:18-23。
  91. 吳啟豪(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所,屏東。
  92. 吳清基、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五南。
  93.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94.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95. 沈福財(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初探-以高雄市小港和前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96. 林季謙(2004)。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6
  97.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98. 林奕汝(2003)。網路議題下探討E 世代父母對子女的親職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99.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縣。
  100.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101. 林素戎、賀彥中、蕭瑞國(2010)。人格特質概念分析。經國學報,28,49-58
  102. 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縣。
  103. 林琬馨(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104.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市。
  105.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106. 柯達(2003)。網路購物使用與滿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臺北市。
  107. 柯慧貞(2014)。103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
  108. 洪光遠、鄭慧玲(1995)。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
  109. 洪雅雯(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110. 洪懿妍(2007)。Ori Brafman and Rod A.海星與蜘蛛:分權組織的新策略與優勢。臺北:遠流
  111.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 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112.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
  113. 高義展、沈文鈺、張芳慈、徐千惠、林璟玲、林美雯、簡志娟、魏渭堂、余毓琦、王秀美、賴佳菁、張蘭畹(2006)。兒童發展與輔導。臺中:華格那。
  114. 康耕輔(2010)。網路社群資訊分享與互動的商品化--以iPeen愛評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臺北市。
  115.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東華。
  116. 張啟泰(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命意義感與旁觀者的霸凌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117. 張博維(2007)學習動機與線上學習工具之使用與滿意度關聯性研究-以文化大學課輔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臺北。
  118.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作者。
  11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臺北市:作者。
  120.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臺北市:作者。
  121. 莊耀嘉、李雯娣(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心理學刊,43(1),65-82
  122.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臺北市。
  123.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24. 通訊雜誌(2001年7月)。無線網際網路的領航者-GPRS。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neuron.csie.ntust.edu.tw/homework/93/csie_introduction/homework1/
  125. B9315043/%E6%96%B0%E8%B3%87%E6%96%99%E5%A4%BE/%E7%84%A1%E7%B7%9A%E7%B6%B2%E9%9A%9B%E7%B6%B2%E8%B7%AF%E7%9A%84%E9%A0%98%E8%88%AA%E8%80%85%EF%BC%8DGPRS.htm
  126. 連廷嘉(2010)。網路心理與行為。高雄:麗文。
  127.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128. 郭惠雯(2006)。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人格特質、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129. 郭德盛(2012)。人格特質對國小學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龍井區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嘉義縣。
  130.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高雄:復文。
  131. 陳美君(2014)。國小學童 Facebook 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132. 陳瑛琪(2009)。型塑虛擬與實體社交網絡因素之研究。2009年第十一屆「網際空間:資安、犯罪與法律社會」學術研究暨實務研討會和第十屆產業資訊管理學術暨新興科技實務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資管系及中央警察大學資管系所主辦。
  133. 陳曉真(2009)。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134. 陳燕珍(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學習壓力因應策略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臺北市。
  135.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136.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137. 彭偉峰(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市。
  138. 曾鈺珮(2009)。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臺南市。
  139. 曾麗娟(2008)。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管理研究所,宜蘭縣。
  140. 游森期(2003)。臺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教育與心理研究,26(3),501-525
  141. 馮美珠(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142. 黃士珍(2010)。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屏東縣。
  143.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144. 黃宗賢(2013)。國中生 Facebook使用情形及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145. 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146.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147. 黃堅厚(2007)。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148.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149. 楊長苓、王原賢、謝孟叡(1997)。網路辭典:線上世界指引。臺北縣:貓頭鷹出版。
  150. 楊期泰(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臺中縣
  151. 楊意菁(2009)。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臺北。
  152. 葉百玲(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153.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154. 詹淑如(2010)。拖延行為在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市。
  155.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156. 蔡伊妮(2015)。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Facebook按讚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臺北市。
  157. 蔡靜思(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與校園霸凌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158. 蔡鎮鴻(2008)。國小學童家庭背景與人格特質對參與運動性社團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159. 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新竹市。
  160. 鄭芬蘭(1995)。五大因素模式的特質人格理論。初等教育學報(新竹師院),3,205-227
  161. 鄭媖瑋(2003)。 E世代網路價值觀與網路偏差行為。學生輔導,89,42-5
  162. 鄭照順(2010)。大學生網路成癮與輔導途徑。高雄:高苑科技大學。
  163. 鄭翰林(2003)。傳播理論簡明辭典。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有限公司。
  164. 賴昱霖(2006)。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縣。
  165. 戴奇華(2010)。使用虛擬社群青少年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生命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屏東。
  166.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教育大學育科技所,屏東縣。
  167. 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2006)。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教育與發展研習資訊,23(1),109-118。
  168. 薛國致(2010)。屏東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縣。
  169.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花蓮縣。
  170. 鍾佩育(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縣。
  171. 顏碧伶(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 路沉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市。
  172.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南市。
  173. 蘇銘彥(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與線上遊戲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174. 西文部分
  175. Ajzen, I.,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76.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pp. 173-181). New York: Holt.
  177.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Consumer behavior, 9th, New York, Dryden.
  178. Kraut, R., Kiesler, S., Boneva, B., Cummings, J., Helgeson, V., & Crawford, A. (2001).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179. Kraut, R., Kiesler, S., Boneva, B., Cummings, J., Helgeson, V., & Crawford, A. (2002).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 49-74.
  180. 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osengren, K. E. (1985). Use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K. E. Rosengren, L. A. Wenner, & P. Palmgreen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181. Williams, F., Phillips, A. F. & Lum, P. (1985). Gratification associated with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edia Gratification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 Beverly Hills, CA: Sage.
  182. Yilmaz, K., Altinkurt, Y., & Cokluk, O. (2011).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al belief scale: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1(1), 34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