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Mandarin affects their text comprehension, cognition, and oral expression in all subjects, so we can say that the ability to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Chinese is the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We will discuss the individual, social, and teacher classroom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explore which ones are positive.
This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to collect data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h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n, triangulation, participant review, and peer review were used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Students who hav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know how to manage themselves perform better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2. Parents' expectations of their children's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o students'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3. The teacher's combination of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d classroom learning cultur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parents, student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rs.
1.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support programs, diversif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school books.
2.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encourag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and help each other, teach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mprove teaching contents.
3.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spend more time caring for your child, and provide your child with more cultural stimulation.
4. Suggestions for students: increase your reading and have more discuss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your classmates.
5. Suggestions for follow-up research: expand or change the study popul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参考文献
|
-
吳怡佳(2007)。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連結:
-
林宥榕(2013)。繪本閱讀策略輕鬆學。師友月刊,4,85-89。
連結:
-
胡唐毓(2010)。互動式閱讀策略教學法對英文閱讀理解能力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連結:
-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結:
-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連結:
-
趙慕群(2013)。學習,才是未來!-談國中生的學習動機。中等教育,64(2),207-209。
連結:
-
潘慧玲(1999b)。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
連結:
-
鄭圓玲(2013)。國中國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建構式學習單的製作與使用。中等教育,64(3),92-108。
連結:
-
劉政宏、張景緩、許鼎延和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 173-196。
連結:
-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連結:
-
中文部分
-
丁雍哲(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于桂芬(2003)。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
王怡靜(2012)。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家長選擇電子繪本於親子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王婉怡(2016)。合作學習與MAPS教學策略導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
王生佳(2009)。閱讀教學策略對閱讀態度與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國小三年級閱讀童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王雅芳(2012)。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學校內部社區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
甘靜玲(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覺學校行政支援閱讀教育與閱讀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106-112。
-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朱晏萩(2021)。國際教育教材融入國小六年級英語教學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
何佳蓉(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李以璐(2015)。中部地區國中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
李雅絲(2010)。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提昇自閉症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李麗珍(2011)。國小校長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
吳沐馨(2008)。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之友,49(2), 77-87。
-
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9。
-
吳清山 (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
吳清山(1997a)。有效能的學校。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吳清山 (1997b)。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6。
-
吳靜吉(1984)。誰來支持我?。張老師月刊,84,60-62。
-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吳耀明(2004)。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教師自評和學生評鑑比較。屏東師院學報,21,188-126。
-
巫鐘琳(2011)。華人社會幼兒主體觀實踐「幼兒中心」信念之可行性-以文化脈絡為研究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杜容瑩(2007)。台北市國中學生學業無動機、社會支持與學業成就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
邱貴發(1993)。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11~18。
-
周甘逢、周新富、吳明隆(2003)。教育導論。臺北市:華騰。
-
周興儀(2014)。摘要策略教學對高職生國文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
林文晟、彭貞淑(2012)。英語閱讀策略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通識論叢13,7-28。
-
林芸君(2010)。國中生社會支持、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
林亞仕(2015)。高級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語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
林美玲(2002)。教學原理。高雄市:復文。
-
林進材(1999a)。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
林進材(1999b)。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市:五南。
-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
林威年(2004)。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
林清山譯(1999)。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
林貴芬(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
林海青(1996)。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59-92。
-
林錦定(1993)。無喉者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
柯華葳、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
胡瓊君(2007)。高中生中、英文閱讀策略之差異及其與中、英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
紀淑玲(201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教育改革滿意度及其子女補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
洪啟昌(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洪蘭(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 45,42-45。
-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
-
涂秋英(2007)。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教育對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
秦夢群、吳勁甫(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多層次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4(2),1-32。
-
翁碧慧(2001)。學習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
素倫、林清文(2007)。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1),1-24。
-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10(1),75-104。
-
黃秀瑩(2007)。青少年社會支持、自尊與社交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桃園市。
-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
張文彬(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
張益勤(2016)。。5分鐘看懂108新課綱。臺北市:親子天下。
-
張家鳳(2018)。提問式晨讀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國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張盈霏(2006)。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張瑞村(1997)。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張憲庭(2005)。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新北市教育季刊,51,65-66。
-
張德銳(1998)。以同儕教練模式提昇教師專業。載於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18-235。台北市:志揚出版公司。
-
張慶勳 (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張輝誠(2018)。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臺北市:親子天下。
-
張毓仁、柯華葳、邱皓政、歐宗霖和溫福星(2011)。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 2006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69-105。
-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都市排灣族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
-
陳仕宗(1995)。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陳伊琳(2017)。國小五年級學童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動機及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
陳佩瑱(2008)。國二學生非正式學習管道城鄉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
陳芷柔(2019)。偏遠地區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推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
陳幸仁(1996)。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的探討。國民教育,36(5),56-62。
-
陳昭珍(2003)。公共圖書館與閱讀活動。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55-67。
-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
陳炫任、曾大千(2011)。從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論弱勢者教育之法制內涵。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4,3-20。
-
陳玟良、李隆盛(2011)。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課程領導、組織承諾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5),409-434。
-
陳振祥(2018)。學思達教學法對技術型高中學生國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
陳雅文(2008)。翻轉教學模式融入國文課程嘗試─以學生閱讀策略的建構及其成效為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
陳柏霖、余民寧(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家庭閱讀或動、閱讀策略及閱讀行為之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6, 23-45。
-
陳靜萍(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合作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
陳玟君(2012)。雲林縣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陳淑貞(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三年級國語科文本閱讀理解策略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
陳淑筠(2002)。城鄉教育差距問題大。師友,419,46-47。
-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
董慧娟(2005)。成就動機理論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3),55-61。
-
溫小慧(2015)。問題本位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國文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知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
楊筱筠(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
熊英君(2006)。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
瑪亞・迪洛安(2019)。一所國小多元文化教育經營之個案研究:以性別、弱勢與族語教育為範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
鳳華、鍾儀潔、蔡馨惠、羅雅瑜、王慧婷、洪雅惠、吳雅萍、吳佩芳、羅雅芬著(2015):應用行為分析導論。台北市:心理。
-
潘慧玲(1999a)。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
蔡光昭(1998)。偏遠地區醫療問題探討-以恆春地區為例。醫院,31(1),29-36。
-
蔡美雪(2005)。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
蔡惠幸(2012)。高低成就成人讀者的閱讀策略。環球科技人文學刊(15),1-14。
-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鄭友超、曾信榮(2010)。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教師自評與學生評鑑之教學效能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63-192。
-
鄭史岑(2006)。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圖書館使用現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鄭芳枝(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劉台光(2009)。都市原住民族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劉威德(2010)。教育大辭書。國立編譯館,臺北市。
-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第四版。臺北市:高等教育。頁6-50。
-
劉春榮(199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
劉詠聰(1998)。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劉淑禎(2009)。公益團體支持對弱勢族群在主題樂園遊憩行為調節效果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
顏昌輝(2016)。國中生閱讀策略使用、正向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
閻愛民(1998)。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鮑美秀(2014)。高雄市國小學生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謝傳崇(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
謝錫金、林偉業、林裕康、羅嘉怡(2005)。兒童閱讀能力進展:香港與國際比較。香港大學,香港。
-
謝進昌(2015)。有效的中文閱讀理解策略:國內實徵研究之最佳證據整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33-77。
-
簡新哲(2011)。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教師支持、學習投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
羅美雲(2009)。國民小學弱勢族群學生輔導政策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
羅燕琴(2006)。生本教育閱讀教學成效探究。教育心理學報,38(1),51-66。
-
竇金城(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政策及啟示。新北市教育季刊,51,53。
-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9)。臺灣PISA 2018結果報告,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
-
西文部分
-
Barfield, V., & Burlingame, M. (1974). The pupil control ideology of teachers in selected schoo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2, 6-11.
-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s and action.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ill, 92-113.
-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13(9),,4-6.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1(353) , V394.
-
Berman, P., McLaughlin, M., Bass, G., Pauly, E. & Zellman, G. (1977). Federal program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Factors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inuation. Santa Monica, C. A. The Rand Corporation.
-
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2), 40-48.
-
Calangela, N., Dustin, D. & Fixley, C. H.(1985). Multicultural nonsexist education: A human relations approach(2nd Ed.). Dubuque, IA:Kendall & Hunt.
-
Cheng, Y. C. (1996). The pursui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Cooper, J. O., Heron, T. E., & Heward, W. L. (2007).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
Cunningham, A. E. & Stanovich, K. E. (2001). Reading can make you smarter! Principal , What Principals Need to Know About Reading, 2(83), , 34-39.
-
Cunningham, J. W. (1982). Genera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chemata and text. In J. A. Niles & L. A. Harris (Eds.), New inquiries in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42-47. Rochester, NY: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
Duffy, G. G. , Roehler, L.R., Sivan, E., Rackliffe, G., Book, C, Meloth, M.S.,Vavrus, L.G., Wesselman, R., Putnam, J., & Bassiri, D. (1987). Effects of explaining the reasoning associated with using reading strategie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2, 347-368.
-
Durkin, D. (1993). Teaching them to read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 410.
-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
Goodman, K. S.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6(4), 126-135.
-
Goodman, K. S.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6(4), 126-135.
-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ass: Addison Wesley.
-
Koegel, L. K., Koegel, R. L., Harrower, J. K., & Carter, C. M. (1999). Pivotal response intervention I: Overview of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24(3), 174-185.
-
Koegel, R.L., Koegel, L.K., & Parks, D.R. (1995). "Teach the individual" model of generalization: Autonomy through self-management. In R.L. Koegel & L.K. Koegel (Eds.),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trategies for initia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s and improv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pp. 67-77).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
Magg, J. (1999). Behavior Manageme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s. San Diego: Singular.
-
McKeachie, W. J. (1987). The new look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think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 443-456.
-
Medley, D. M. (1977). Teacher competence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A review of process-product researc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Washington, D. C.
-
Mohammad, R. A., Hairul, N. I., & Muhammad, K. K. A., (2013). The Importance of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awarenes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10), 235-244.
-
Noe, R. A., & Schmitt, N.(1986).The influence of trainee attitudes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est of model. Personnae Psychology, 39(3), 497-523.
-
Ormro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rson Education.
-
Quinn, C., Swaggart, B. L., & Myles, B. S. (1994). Implementing cognitive behavior management programs for persons with Autism: Guidelines for Practitioners.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9(4), 1-13.
-
Safran, S. P. (2001). Asperger syndrome: The emerging challenge to special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67, 151-160.
-
Semry, A. S., & Mahendran, M. (2015). Reading strategies among ESL Malaysia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4(2), 54-61.
-
Samuels, S. (1983). Diagnosing reading problems. Topics in Learning & LearningDisabilities, 2, 1-11.
-
Smith, B. W., & Sugai, G. (2000). A self-management functional assessment-based behavior support plan for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with EBD.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2(4), 208-217.
-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
Tremblay, P. F., & Gardner, R. C.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4), 505-518.
-
Wolery, M. R., Bailey, D. B., Jr., & Sugai, G. M. (1988). Effectiv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with exceptional students. Boston: Allyn & Bacon.
-
Woolfolk, A. E., (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Young,D,J.(1998).Characteristi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2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