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實體課輔對桃園市偏鄉孩童學習行為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Learning Behavior during Face-to-face Tutoring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Taoyuan

DOI

10.6840/cycu201900463

作者

廖御雯

关键词

實體課輔 ; 偏鄉孩童 ; 序列分析 ; face-to-face tutoring ; suburban students ; sequential analysis

期刊名称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9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簡志峰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教育部為解決偏鄉學校教育條件不利的問題規劃許多學生課業輔導方案,其中包括了針對交通不便與資源匱乏地區設計的「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而相關的學術研究也隨之產生,本研究為陳筱櫻(2018)探討線上課輔學童學習行為之歷程及其執行上問題之延續性研究,藉以發現線上課輔與實體課輔學生學習行為的差異,也指出實體課輔的學生學習行為之歷程、實體課輔教學現場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研究者為偏鄉學童歸納合適的課輔模式。 研究者蒐集實體課輔學生上課的錄影資料,依照Graesser、Person與Magliano(1995)提出的實體一對一家教輔導教學步驟修改成為本研究所應用於編碼時的實體一對一課輔編碼架構表,並使用Bakeman、Gottman(1997)提出的序列分析法檢視實體課輔學習行為中顯著轉移的行為模式,將本研究整理出來的實體課輔學習行為模式與陳筱櫻(2018)研究發現的線上課輔學習行為模式比較兩者之差異,配合實體課輔學生之訪談資料探討實體課輔尚存在有改進空間的問題,最後提出研究者對於偏鄉學童合適之課輔模式的看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線上課輔學生較多時間在與老師對答,實體課輔學生則多在自行練習題目。在陳筱櫻(2018)的研究中,線上教學平台沒有監控學生畫面的功能,老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察覺學生的分心行為並加以制止,實體課輔學生進行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大多是在課堂的空白時間,而部分的分心行為則是老師發現的當下即予以制止。學生參加實體課輔的意願低,下課後複習的時間少,造成學生回到學期中上課就忘記課輔的內容,配合線上課輔的非同步模式、線上任務式作業及追蹤學生學習狀況的診斷測驗,延續課輔的學習時間及提升學習效果。實體一對一課輔的授課效率比較好,老師的協助和當下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有效地參與課程、積極投入討論及學習反思,實體課輔與線上異步學習的結合使學生能專注地學習、建立師生情誼,不僅增加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也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solve the unfavorable educational conditions in rural area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signed “E-tutoring Project.”Chen (2018) analyzed the behavior patterns and the problems on online synchronous tutoring, and this research is the comparison of extensive research of her thesis. The coding table was adapted from Graesser, Person and Magliano’s (1995) physical one-on-one tutoring teaching procedures. The research organized the behavior patterns on face-to-face tutoring by using the sequential analysis. Moreover, the research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face-to-face tutoring, and summarized an appropriate tutoring program for the suburban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nline tutor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tudents most of the time, and the students in face-to-face tutoring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on drill practices. Without a surveillance system on the e-tutoring platform, the online tutors were hard to notice and restrain the students’ distraction. In face-to-face tutoring, the students’ distraction occurred in a state of class transitions, and some students’ distraction were stopped immediately by the teachers. The research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asynchronous online tutoring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of learning methods, extended learning hours, and also enhanced the learning effect. The face-to-face tutoring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in taking courses, because the teachers’ assistance and the interactive response held students’ atten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sugges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tutoring and asynchronous tutoring is a suitable way of tutoring for the suburban students.

主题分类 人文與教育學院 > 教育研究所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黃武元、張宸彬(2002)。非同步學習活動與教材特性對於學習時間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0(2),179-191。
    連結:
  2. 參考文獻
  3. 一、中文部分
  4. 王麗雲、甄曉蘭 (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1-22。
  5. 王雨棻(2014)。屏東縣接受補救教學國中生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ynnqj
  6.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immigration.gov.tw
  7. 史強福(2008)。台灣地區原住民重點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生學習輔導」活動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68bj3
  8. 江旻(2016)。個別課輔以團體教學對兒童小提琴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果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363ft
  9. 李佩臻(2017)。偏鄉國小跨年級國語補救教學實施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278sz
  10.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11. 李利津(2003)。遠距同步口語課程之教材設計。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市。 取自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3/PAPERS/C39.PDF
  12. 吳建志(1994)。國小中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歷程導向之測驗與小組及個別教學。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251-265。
  13. 林映如(2011)。線上家教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2apn6
  14. 林良慶(2008)。教育優先區計畫指標權重之研究--以學習弱勢學生之學習輔導項目為分析焦點。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pxr5e
  15. 林君紅(2015)。以教學科技中介學習模式探究數位學伴課輔成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8fs57
  16. 林偉銘(2010)。以線上家教模式探討偏鄉地區學童數學學習成效、數學態度與滿意度之影響。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35c9x
  17. 周維聖(2016)。學習低成就生接受補救教改善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jw6y3
  18. 侯惠澤(2008)。線上知識分享討論活動與其行為模式探究:以教師/學生社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v8wv4
  19. 徐英哲(2011)。運用數位學習評估企業員工教育訓練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以X公司為例。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54rny
  20. 陳麗欣、洪健晃、鄭斐升、洪麗娟(2009)。臺灣大專校院學生校園被害經驗與被害恐懼感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2,157-194。
  21. 陳美玲(2017)。國民小學課輔教師補救教學實踐經驗之探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422v6
  22. 陳珮漪(2017)。高職服裝科學生對縫紉技能課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服務產業系生活應用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cf5z4
  23.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邁向適足性:我國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9(4),101-118。
  24. 陳筱櫻(2018)。線上課輔對育幼院孩童學習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b7642
  25. 陳憶慧(2017)。一位數學家教老師 如何資訊融入專業知能發展。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rjnxn
  26. 陳婉真(2017)。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均一平台為例。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99unn
  27. 莊幸姍(2016)。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錯誤類型及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yztue
  28. 郭為藩(1983)。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
  29. 教育部(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30.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31. 教育部適性教學全國推動與教材研發計畫,https://adaptive-instruction.weebly.com/
  32. 張繼寧(2009)。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5hx4p
  33.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34.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3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36. 張綠芸(2016)。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英語科實施翻轉教室之探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38n3t
  37. 許佛乞(2009)。澎湖縣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的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vbu3j
  38. 黃玉釵(2007)。關於家教屬性的初步探討。現代教育科學,1,46-47。
  39. 黃麗羽(2010)。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教育優先區指標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nb3qr
  40. 黃坤亮(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之現況、成效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h62vf
  41. 黃元彥、劉旨峰、黃瓊葦 (2012)。參與線上課業輔導之敘說探究: 偏鄉教育、弱勢學生、線上課輔之經驗省思。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3),1-28。
  42. 黃聖元(2015)。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57j3t
  43. 湯如燕、楊崇宏、林建宏、蔡賢亮、周照偉(2012)。偏鄉地區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頁245-267。
  44. 曾秋香(2009)。宜蘭縣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38dud
  45. 楊振昇、林坤燦 (2008)。我國弱勢族群學生之教育輔助近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教育研究月刊,172,17- 28。
  46. 楊坤堂 (1995)。學習障礙兒童。台北: 五南
  47. 趙之瑄(2016)。智慧化回饋對線上學習者之學習自我效能、投入度與線上學習行為之影響:以校園學術研究倫理課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rhdph
  48. 蔡惠如(2012)。運用概念構圖提升教育優先區的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nkar2
  49. 劉秀燕 (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鍾玉敏(2006)。同步即時互動系統應用於家教輔導研究-以英語家教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y93q2
  51. 簡馨瑩、連啟舜、張紹盈(2017)。故事提示策略、工作記憶能力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4),181-207。
  52. 鐘重發、張正正(2006)。繪本教學增進外籍配偶子女語文能力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23-50。
  53. 魏光莒 (2006)。「生活世界」—由「視域」理論到「場域」。環境與藝術期刊,4,17-23。
  54. 謝彩鳳(2011)。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2m928
  55. 二、英文部分
  56. Bakeman, R., & Gottman, J. M. (1997). Observing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 Bray, Mark (1999).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58. Bouma, D. G. (2000). The Research Process(4th ed. ).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9. Chen, N. S., Ko, H. C., Kinshuk, & Lin, T. (2005). A model for synchronous learning using the Interne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2(2), 181-194. (ISSN 1355-8005)
  60. Close, R. C., Humphreys, J. R & Ruttenbum, B. W. (2000). E-Learning & knowledge technology. New York: SunTrust Equitable Securities.
  61. Garrison, D.R., & Cleveland-Innes, M. (2005). Facilitating cognitive presence in online learning: Interaction is not enough.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3), 133–148.
  62. Graesser, A. C., Person, N., & Magliano, J. (1995). Collaborative dialog patterns in naturalistic one-on-one tutor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9, 359-387.
  63. Hall, T. (200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Effective Classroom Practices Report. Retrieved January 4, 2008, from http://www.cast.org/system/galleries/download/ncac/DifInstruc.pdf
  64. Morales, C. R., Perez, A. R. P., Soto, S. V., and Gomez, A. Z. (2006). Using 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 for links recommendation in Adaptive Hypermedia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65. Slavin, R. E. (1987). Cooperative learning: Student teams (2nd ed.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