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逍遙哲學的生命教育觀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Life Education View of Zhuangzi's Xiaoyao Philosophy

DOI

10.6345/NTNU201900520

作者

楊竣皓

关键词

Zhuangzi ; Xiaoyao philosophy ; life education ; Zhuangzi ; Xiaoyao philosophy ; life education

期刊名称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9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林秀珍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江蘭貞(2014)。生命意義的自覺與實踐。生命教育研究,6(2),1-29。
    連結:
  2.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連結:
  3. 壹、中文部分
  4. 丁肇九(2019,1月)。我們會被AI取代嗎?李開復談人工智慧的力量與迷思。
  5. 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12559
  6. 水渭松(2007)。新譯莊子本義。台北市:三民。
  7. 王邦雄(1993)。莊子道。台北市:漢藝色研。
  8. 王邦雄(1996)。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
  9. 化,23(9),1962-1971。
  10. 王邦雄(1999)。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市:立緒文
  11. 化。
  12. 王邦雄(2004)。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13. 王邦雄(2004)。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王邦雄(2006)。《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4,15-
  15. 31。
  16. 王邦雄(2010)。老子十二講。台北市:遠流。
  17. 王邦雄(2013)。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台北市:遠流。
  18. 朱伯崑(2000)。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載
  19. 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頁63-76)。台北市:文史哲。
  20. 朱莉美(2003)。莊子與海德格爾「生死觀」的比較。德霖學報,17,143-167。
  21.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22. 牟宗三(1982)。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23.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24.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12,113-
  25. 130。
  26. 何文男(2008)。生命與信仰。台北市:華騰文化。
  27.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市:心理。
  28. 吳汝鈞(1998)。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市:文津。
  29.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市:心理。
  30. 吳怡(1991)。逍遙的莊子。台北市:東大。
  31. 吳怡(200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市:三民。
  32. 吳順令(2005)。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33. 吳靖國(2006)。生命教育─視域交融的自覺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34. 吳肇嘉(2011)。莊子應世思想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35. 吳曉樂(20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
  36. 的見證。台北市:網路與書。
  37. 李日章(2000)。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市:麗文文化。
  38. 李聿勛、唐耀棕(2013)。台灣的靈性學習課程─新時代入世精神的再現與教育
  39. 實踐。德明學報,37(2),63-76。
  40. 李偉文(2010)。電影裡的生命教育。台北市:天下雜誌。
  41. 李瑞娥(2009)。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高雄市:麗文文化。
  42. 李漁叔(2019)。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43. 李錫錕(1987)。政治意識型態擴散之研究─春秋戰國之案例。三民主義研究所
  44. 叢刊,19,30-31。
  45. 杜保瑞(1995)。莊周夢蝶。台北市:書泉。
  46. 杜保瑞(2012)。中國哲學史方法論─以四方架構為中心。亞非文集,3-27。
  47. 林秀珍(2015)。老子哲學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48. 林品石(2011)。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
  49. 林曉雲(2019年3月)。老師逼學生喊政治口號中大壢中明緊急開會查違法。自
  50. 由時報電子報。取https://news.ltn.com.tw/news/Taoyuan/breakingnews/2725097
  51. 林耀南、徐達光(2008)。物質主義之本土性概念之初探。商管科技季刊,9
  52. (1),1-29。
  53. 邱棨鐊(1999)。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市:文津。
  54. 姚秀彥(1984)。先秦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55. 胡適(1999)。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56. 胡適(2008)。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57. 唐君毅(1978)。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58.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59. 孫叔平(2003)。中國哲學史稿。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60. 孫效智(2013)。大學生命教育的理念與策略。生命教育研究,5(2),1-37。
  61.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
  62. 月刊,251,48-72。
  63. 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64. 徐超聖(2019)。國民小學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之探討-十二年國教課綱之角度。
  65. 灣教育評論月刊,8(1),212-218。
  66. 高柏園(2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市:文津。
  6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期末報
  68. 告。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69. 張永昇(2007)。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70. 張松輝(2005)。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
  71. 張建成(2000)。教師權威Teacher Authority。教育大辭書。取自
  72.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968/
  73.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74.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75.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76. 張淑美(2008,11)。生命與教育的雙修並練-靈性教育理念與實踐。載於圓照
  77. 寺舉辦之「97年度全國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成長營」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
  78. 集,(頁118-129),高雄縣。
  79. 張碧如、孟祥仁(2014)。生命教育。台北市:洪葉。
  80. 張銀樹(2006)。莊子遊的人生哲學思想。台北市:輔大。
  81. 張默生(1994)。莊子新釋。台北市:明文。
  82.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9年3月)。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新
  83. 聞稿。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65085
  84. 曹德本(2001)。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市:高等教育。
  85. 曹慕樊(2005)。莊子逍遙遊篇義。載於冉云飛(編),莊子十二講(頁227-
  86. 239)。北京市:華夏。
  87. 許慈修(2017)。莊子思想研究──從莊子的生死智慧走向生命療癒(未出版之
  88.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台中市。
  89. 郭玉霞(2000)。直觀教學。教育大辭書。取自
  90.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B%B4%E8%A7%80%E6%
  91. 95%99%E5%AD%B8
  92. 郭秀華(2012)。「四念處」大乘菩薩行法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
  93. 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新北市。
  94.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
  95. 郭靜晃(2002)。生命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96. 陳鼓應(2007)。老莊新論。台北市:五南。
  97. 陳德和(2005)。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市:里仁。
  98. 陳聰文(2000)。表徵系統論。教育大辭書。取自
  99.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94/
  100. 傅佩榮(2002)。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市:立緒。
  101. 傅佩榮(2013)。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台北市:立緒。
  102. 傅偉勛(1997)。生命的學問。台北市:生智。
  103. 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市:東大。
  104. 勞思光(2010)。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市:三民書局。
  105. 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市:揚智文化。
  106. 辜琮瑜(2010)。生死學中學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
  107.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市:揚智文化。
  108.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市:藍燈文化。
  109. 馮滬祥(2005)。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市:學生書局。
  110. 馮鐵流(2005)。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111. 黃克劍、鍾小霖(編)(1993)。方東美集。北京市:群言。
  112. 黃培鈺(2005)。生命教育通論。台北市:新文京。
  113. 黃錦鋐(1991)。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
  114. 黃麗萍(2008)。探索生命教育的靈魂─靈性學習。立德學報,6(1),21-34
  115. 楊伯峻(2015)。春秋左傳注。台北市:洪葉。
  116. 楊欣育、郭芳智、張世其(2014)。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人際與心理影響之研
  117. 究,管理資訊計算特刊,3,272-291。
  118. 楊茹美(2010)。台灣圖畫書(1988~)中之老莊死亡哲學研究。萬竅:中華通識
  119. 教育學刊,12,39-69。
  120. 楊寬(2004)。戰國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121.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台北市:黎明文化。
  122. 溫洪隆(2006)。新譯戰國策。台北市:三民。
  123. 葉海煙(2006)。莊子的處世智慧。台北市:健行。
  124. 葉海煙(2015)。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市:東大。
  125. 葛中岳、武國卿(1992)。中國戰爭史。北京市:金城出版社。
  126.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127. 趙衛民(1998)。莊子的道。台北市:文史哲。
  128. 劉作揖(2007)。生死學概論。台北市:新文京。
  129. 劉明德、王心慈(2003)。生死教育─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台北市:揚智文化。
  130. 劉笑敢(2010)。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部。
  131. 劉棨鐊(1999)。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市:文津。
  132. 劉福增(2007)。莊子精讀。台北市:水牛。
  133. 劉澤華(1991)。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省:吉林教育出版社。
  134.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浙江省:浙江人民出版社。
  135. 劉貴傑(2000)。思辨。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五)(頁182-
  136. 183)。台北市:文景。
  137. 樓宇烈(2010)。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市:中華。
  138. 蔡培村、武元瑛(2008)。生命教育─探索與修鍊。台北市:麗文文化。
  139. 蔡培村、武文瑛(2008)。生命教育─探索與修鍊。高雄市:麗文文化。
  140. 蔡耀明、王美瑤(2016)。從佛學觀點探討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命困境。佛教圖
  141. 書館館刊,61,113-116。
  142. 鄧運林(2001)。國中小死亡教育課程建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
  143. (頁275-294)。台北市:心理。
  144. 鄭曉江(2006)。生死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145. 蕭公權(1993)。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46.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市:東方人文。
  147. 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分子論。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148. 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台北
  149. 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50. 錢穆(1991)。莊老通辨。台北市:東大圖書。
  151. 錢穆(1995)。國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52. 謝國樑(2015)。論莊子內七篇對知的超越與圓融-以認知的差異性和弔詭性為
  153. 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嘉
  154. 義縣。
  155. 顏崑陽(1994)。人生是無題的寓言。台北市:躍昇。
  156. 瀧川龜太郎(2010)。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萬卷樓。
  157. 貳、英文部分
  158.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159. Dewey, J. (1972). My pedagogic creed. In J. A. Boydston (Ed.), John Dewey: The early
  160. works, 1882-1898 (Vol. 5, pp. 84-95).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61.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