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周麗芳(2002)。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18,175-228。
連結:
-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連結:
-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連結:
-
張芬芬 (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連結:
-
郭建志(2003)。組織文化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20,83-114。
連結:
-
一、中文部分
-
人間福報(2018)。足球協會組織 國際關注。檢自:http://merit-times.net/2018/05/18/%E8%B6%B3%E7%90%83%E5%8D%94%E6%9C%83%E7%B5%84%E7%B9%94%E5%9C%8B%E9%9A%9B%E9%97%9C%E6%B3%A8/
-
中央社(2018)。體改聯籲退會員費 排協:由主管機關決定。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005/3084916
-
內政部(2017)。105年內政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
尹宏毅、法磊(譯)(2017)。權力精英。中國北京市。新華出版社。(Mills, C. W.,1956)
-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
王正嘉、李永然、林裕山、張吉人、陳秋華、陳銘福、蔡仟松、蔡錫坤、鄧湘全、魏蕙沁、蘇宜君(2015)。實用契約書大全(上)。臺北市:書泉。
-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
王名、劉國瀚、何建宇(2001)。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王延川(2008)。古典契約「意志學說」之詮釋與檢討。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8(6), P24 - 30 。
-
王建生(2010)。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流變。河南大學學報,50(6),69-75。
-
王莉君、梁迎修(2005)。權力與權利的思辨。中國法制出版社:中國北京市。
-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東華。
-
王錦義(2018)。全國首座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揭牌。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362630
-
古永全、楊宗文(2014)。從CORPS 模式淺談新竹縣體育會組織經營管理。運動管理,24,38-51。
-
司法院(2012)。釋字第 702 號 【教師因行為不檢有損師道而不得從事教職案】。
-
田永芳(2005)。第三部門的發展與政府改革。攀登(雙月刊),24(4),82-84。
-
皮建才(譯)﹙2008﹚。互惠的博弈分析。制度經濟學研究,21,212-227。﹙Robert Sugden,1981﹚
-
立法院(2015)。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18089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6a)。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第18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52),107-204。
-
立法院(2016b)。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15867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6c)。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19077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6d)。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19653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6e)。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20050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7a)。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第3次全院委員談話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6(73),165-286。
-
立法院(2017b)。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黨團協商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6(72),433-435。
-
立法院(2017c)。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20196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7d)。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20330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立法院(2017e)。院總第1126號委員提案第20486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
仰海峰(2005)。葛蘭西的霸權概念研究。山東社會科學,11,39-44。
-
任慶宗、方顯光、王崧任(2009)。策略聯盟之相對資源屬性、策略屬性與聯盟績效之關係探討。全球管理與經濟,5(2),79-99。
-
朱光喜(2012)。居民自治與業主自治:兩種社區自治機制的比較。廣東行政學學報,24(4),42-46。
-
朱景鵬(2013)。歐洲聯盟的公共治理─政策與案例分析。臺北市:臺灣大學。
-
江永眾、王德平、朱伏平(2015)。管理心理學。臺北市: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江宜樺、林建甫、林國明、張錦華、陳妙芬、鄭麗珍、鄧志松(2004)。社會科學通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12(2),137-160。
-
艾昌瑞、楊泰和(2006)。“有關係、沒關係?”-探究華人商業交易場域中的應酬與關係建構經驗。關係管理研究, (3),25-48。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八十八年度體育團體評鑑 評鑑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9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單位預算。臺北市:作者。
-
吳文忠(1979)。國際間“體育”與“運動”的團體組織及其事業活動發展現勢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1-54。
-
吳克昌(2004)。國家權力、社會權力及其關係的分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2),161-165。
-
吳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
呂宛蓁(2005)。體育運動期刊中運動管理學文章之內容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9(1),101-109。
-
宋晨楓、黃波、謝煒聰(2017)。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習指導。新北市:崧博。
-
宋劍濤、王佳、聶雲飛、羅德友(2015)。公司治理學。臺北市:元華文創。
-
李丁讚、吳介民(2006)。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2006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臺中市。
-
李弘斌(2017)。國體法改革 體育署和協會為何鬧翻? 中時電子報,檢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19005174-260403
-
李亦芳、蔡秀華、程瑞福(2016)。科技與技術:跆拳道電子護具之比賽技術的田野研究。體育學報。49(2),177-194。
-
李長晏(2004)。從全局治理論區域政府的設計。全球政治評論,8,131-151。
-
李建興(2009)。我國競技運動選手培訓與生涯照顧體制之研究-策略思維觀點。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7(1),215-249。
-
李建興(2017)。結構、權力、變革:互聯網時代單項運動協會的策略思維。大專體育,141,36-42。
-
李建興、劉宏裕(2011)。「奧會模式」形成與爭議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5(3),555-563。
-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2007)。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
李昭安(2017)。5年34億補助大餅棒協吃最飽 體育署分配標準很黑箱。上報。檢自: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23014。
-
李炳昭(2011)。探討運動治理觀點在運動行政管理的研究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5(4),730-739。
-
李淑菁(2010)。有沒有「關係」有關係?學校田野工作的特殊性及其倫理問題。載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頁249-278)。台南市:巨流圖書。
-
李瑞昌(2009)。公共治理轉型:整體主義復興。江蘇行政學院學報,4,102-107。
-
李福文﹙2004﹚。組織變革之複雜性與非平衡性之研究-組織熱力學演繹與個案實證。(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
沈奕伶(譯)(2015)。籃球男孩21。臺北市。親子天下。(Matthew Q.,2013)
-
阮剛(2010)。“體育組織”研究─特徵、功能、概念與分類。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2), 140-141。
-
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165-201
-
官有垣、杜承嶸(1999)。臺灣民間社會團體的組織特質、自主性、創導與影響力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49,1-38。
-
官有垣、杜承嶸、王仕圖(2010)。勾勒臺灣非營利部門的組織特色:一項全國調查研究的部分資料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7,111-151。
-
林志明﹙2007﹚。反抗權力:傅柯早期課程中的主體問題。哲學與文化,34(7),127-144。
-
林家五、胡宛仙(2011)。非營利組織之組織認定歸類模式:利益關係者理論觀點。臺大管理論叢, 22(1),97-133。
-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高雄:巨流。
-
林鉦棽(2004)。休閒旅館業從業人員的組織公正、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社會交換理論觀點的分析。中華管理學報,5(1), 91-112。
-
林鉦棽、王政智(2005)。從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組織內之知識分享行為。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5(2), 95-119。
-
邱吉鶴(2008)。行政領導與績效管理。臺北市:紅螞蟻圖書。
-
施偉隆(2009)。 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127-152。
-
柯于璋(2013)。政府委託研究案代理問題之探討:一個結合賽局理論與代理人理論的研究取向。行政暨政策學,57,1-35。
-
紀俊臣、張次郎(2015)。臺灣體育行政組織與民間體育組織功能的整合治理。中國地方自治,68(1),5-22。
-
范瑋蘭、楊宗文(2007)。臺灣省體育會理監事會組成結構之探討(第7-17屆),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72-177。
-
范綱皓(2016)。《酸青週記》君權神授的萬年祕書長—臺灣排球圈怪談(二)。檢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765462。
-
倪瑛蓮、施致平(2013)。社會網絡分析在體育運動組織的研究應用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4),287-295。
-
唐傳瑚、張登及(2015)。具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權力與NGO自主性之文獻分析。全球政治評論,49,53-82。
-
唐壽根、黃燕(2005)。基於作業鏈─價值鏈─市場鏈的成本管理。商場現代化,453,7-7。
-
孫煒(2004a)。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之體系建構。中國行政評論,13(3),119-138。
-
孫煒(2004b)。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中國行政評論,20,141-166。
-
徐淑華、葉弼雯(2010)。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績效之研究-以苗栗地區國 小教師為例。興國學報,11,135-148。
-
徐傳諶、廖紅偉(2009)。交易成本新探:起源與本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49(2),79-84。
-
翁志成(2009)。我國競技運動政策之發展。育達學院學報,19,101-117。
-
財團法人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2015)。財團法人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獎學金委員會公告。臺北市:作者。
-
高淑珍、王麒富(2012)。以社會交換理論修正模式探討知識社群之持續使用意願,資訊與管理科學, 5(2),32-48。
-
康羽箴、楊宗文(2015)。運動治理研究概況之探討-以臺灣、中國大陸為論述核心。運動管理,28,32-48。
-
張肖虎、楊桂紅(2010)權力、文化與科層現象─對組織社會學法國學派思想的評述,雲南社會科學,2010(6), 122-126。
-
張俊一(2002)。臺灣地區民間體育組織發展析論。國教世紀,203,39-48。
-
張威克(2009)。臺灣本土體育概念演進的系譜。運動文化研究,10,81-127。
-
張聖怡(2002)。財團法人法(草案)對經濟事務財團法人之影響及因應,科技法律透析,14(10),4-10。
-
張衛明、李建華(2010)、論羅爾斯對古典契約論方法的創新性繼承。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 P5 - 10 。
-
教育部(2016)。行政院第3526次院會「國民體育法修正草案」簡報。臺北市:作者。
-
教育部體育署﹙2017)。特定體育團體章程範本草案座談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5年運動統計。臺北市:作者。
-
教育部體育署(2017)。105年度奧亞運單項運動團體訪評計畫訪評報告。臺北市:作者。
-
教育部體育署(2018)。我國參加2020年第32屆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
許士軍(1989)。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
許育典(2013)。從宗教團體自治檢討宗教團體財務公開的合憲性。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9,1-38。
-
許秉翔(2006)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對臺灣工業區污染抗爭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17-32。
-
郭玉霞、劉世閔、王為國、黃世奇、何明軒、洪梓榆(2010)。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8活用寶典。臺北市:智勝。
-
郭秋永(2006)。權力概念的解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2), 215-267。
-
郭哲君、鄭志富、陳美燕(2012)。社會資本的流動:以社會網絡分析觀點論我國體育運動組織之資源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6(4),455-464。
-
陳秀如、柯怡華、陳慧靜(2011)。從知識移轉觀點探討影響資訊系統開發績效之因素-以社會交換觀點之跨團隊互動品質為外衍變項。中山管理評論,19(4),909-938。
-
陳欣之(2003)。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46(2),23-52。
-
陳欣之(2009)。國際體系行為者的界定與權力關係。政治學報,48,77-113。
-
陳欣之(2010)。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49(1),59-85。
-
陳欣之(2011a)。崛起、挑戰與承繼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程的觀察。問題與研究,50(4),63-72。
-
陳欣之(2011b)。霸權與崛起強權的互動-美國對中國暨印度的策略。遠景基金會季刊,12(1),1-41。
-
陳金盈(2011)。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組織型態定位分析。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5(1),29-53。
-
陳金盈(2017)。兩岸體育事務人才培育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1(1),1-12。
-
陳金盈、文秀雲(2003)。六δ在體育運動組織之運用。運動管理,5,95-101。
-
陳奕東(2015)。以家長式領導觀點探究我國非營利體育運動組織之組織文化。休閒與社會研究,12,147-154。
-
陳彥彣、林瑞興(2016)。臺灣全民運動和競技運動發展的困境。屏東大學體育,2,161-173。
-
陳恆鈞(2004)。由治理結構探討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關係。T&D飛訊,21,1-20。
-
陳昭宏、莊育維(2009)。供應鏈組織間關係利益、權力對稱性對策略品質之影響,電子商務學報,11(1),29-49。
-
陳昭英(1992)。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21(2),54-92。
-
陳柏愷(2015)。打造運動島計畫政策分析初探。運動知識學報,12,80-88。
-
陳曼麗(2005)。社會力的展現--認識第三部門。T&D飛訊,36,1-6。
-
陳傳明、周小虎(2003)。管理學。中國北京市:清華大學。
-
陳燕禎(2005)。社會資源VS.國家權力:台北仁濟院的歷史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95-138。
-
博士論文,未出版。
-
彭臺臨(2015)。我的奧運金牌之路─見證奧林匹克精神38堂課。台北市:博思智庫。
-
彭臺臨(2016)。奧運為國爭光?彭臺臨:體育不該變成工具。新頭殼newtalk,檢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6-08-18/76340。
-
景秀豔、曾剛(2007)。全球與地方的契合:權力與生產網絡的二維治理。人文地理,22(3),22-27。
-
曾枝盛(2004)。拉友勞、墨菲及其「新霸權」理論。浙江學刊,6,13-21。
-
曾賢亮、王同茂(1999)。我國體育組織制度的現況及發展策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
游宗憲(2006)。淺談組織信任對人力資源管理之影響。T&D飛訊,50,1-15。
-
費顯政(2005)。資源依賴學派之組織與環境關係理論評介。武漢大學學報,58(4),451-455。
-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
黃士魁、何信弘、李軾揚(2012)。個案研究-紐西蘭「運動與休閒委員會」的組織轉型與創新。運動知識學報,9,84-97。
-
黃志成、李翔群、王傑賢、黃中興(2011)。楊淑君事件新聞媒體敘事分析。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1(2),10-16。
-
黃炎東(2013)。公共關係與企業發展。華人前瞻研究,9(2),131-138。
-
黃國彥(2000)。文件分析法。檢自:國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典(網路版)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
新唐人亞太台(2017)。世大運遴選黑箱? 體育署:公告選拔辦法。檢自:http://www.ntdtv.com.tw/b5/20170718/video/201265.html?%E4%B8%96%E5%A4%A7%E9%81%8B%E9%81%B4%E9%81%B8%E9%BB%91%E7%AE%B1%EF%BC%9F%20%E9%AB%94%E8%82%B2%E7%BD%B2%EF%BC%9A%E5%85%AC%E5%91%8A%E9%81%B8%E6%8B%94%E8%BE%A6%E6%B3%95。
-
楊予江、司徒達賢、黃俊英(1988)。策略性組織關聯與事業風險及財務報酬關係之研究―企業董監事連結策略的應用。管理評論,7,131-151。
-
楊志顯(2005)全運性單項運動協會人力資源現況與管理運作之研究。大專體育季刊,7(4)35-48。
-
楊明方(2018)。排球協會將改選 體育署卻放行80%幽靈會員?今周刊。檢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3270030/排球協會將改選%20%20體育署卻放行80%幽靈會員?
-
楊家騄(2007)。組織政治行為的人本觀。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3),79-83。
-
楊萬明,李海明(2004)。交易成本範式:批評與發展。學術月刊,2004,50-56。
-
葉長齡(2013)。企業風險管理實務。臺北市:要有光。
-
葉建亨、黃文楨(2011)。整合社會資本與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虛擬社群知識分享意願資。訊管理學報, 18(3),75-99。
-
董啟崇、鄧瑞豔﹙2015)。交通資訊與路徑選擇:用路者之實驗賽局。運輸學刊,27(1),49-91。
-
鄒川雄(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 : 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
廖洲棚(2014)。論跨機關管制行政之政策協調:賽局理論的觀點。行政暨政策學報,59,89-126。
-
廖清海(2001)。臺灣報紙社論對體育運新聞報導分析─以民國78年至89年為例。體育學報,32,229-239。
-
廖清海、楊世達(2010)。運動表現與薪資之關聯性探討-以中華職棒大聯盟十九年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4(3),57-67。
-
廖見文(2012)。非營利組織志工的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6(2),1-21。
-
熊道天(2015)。臺灣非營利體育運動組織治理準則建構與驗證之研究。博士論文,未出版。
-
熊道天、鄭志富(2014a)。以社會資本觀點論非營利體育運動組織之價值。中華體育季刊,28(4),295-303。
-
熊道天、鄭志富(2014b)。體育運動組織治理互賴之探討:以體育署和中華奧會為例。體育學報,47(2),275-290。
-
熊道天、鄭志富(2014c)。運動組織治理準則要素之初探。運動管理,28,49-61。
-
監察院(2018)。監察院督促我國體育發展 改善體育政策制度。監察院電子報,108。
-
趙正敏、鄭博文(2012)。從交易成本與社會交換觀點探討醫療供應商夥伴間未來關係互動之影響因素。商管科技季刊,13(2),131-164。
-
齊若蘭(2002)。從A到A+。臺北市:遠流。
-
劉明華、周力(2008)。試論ERP實施與權力分配。情報探索,4,78-80。
-
劉峻誠(2017)。棒協萬年秘書長?林德福:屬於職員,沒有汰換機制。檢自:https://sports.ettoday.net/news/886910#ixzz5EzxzrHql。
-
劉偉、吳總建(2004)。制度型政府失靈及其治理對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35-37。
-
劉培峰(2005)。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幾個問題。學海,5,49-57。
-
劉照金、張俊一、邱金松(2014)。從歷史脈絡探討中華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與政策角色之變遷過程與模式(1911-2013),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7(2),1-48。
-
劉肇育(2017)。國體法修正案三讀 田協、籃協:照著規矩走。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005/2674783。
-
劉韻僖、林玟廷(2010)。CEO權力與薪酬關係之實證研究-代理和資源依賴觀點。中原企管評論, 8(1),35-59。
-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
蔡文輝(1989)。社會學理論。臺北市:三民。
-
蔡毓智(2008)。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6(1),1-33。
-
蔡震榮、黃清德(2015)。論司法院釋字第724 號解釋有關人民團體限期整理案。法令月刊,66(1),36-57。
-
穆志勇、王東雲、楊丕華、任普生(2009)。簡述熱力學中熵與熵增加原理的推廣應用。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5(8),22-23。
-
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2017)。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市:巨流。
-
賴名彥、畢璐鑾(2007)。非營利體育組織爭取社會資源之策略運用。大專體育,92,53-59。
-
賴若函(2017)。體育的轉型正義還要等多久?─臺灣體壇黑箱揭密。今周刊,1075,48-66。
-
薛真如(2018)。見鬼了?排協29人繳3504名會員費用 體育署稱無法介入。信傳媒,檢自: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9428
-
謝文雀、紀舒哲、胡同來、田方治(2010)。通路權力、通路氣候及通路策略對通路績效影響研究-以彩妝業實證。行銷評論,7(4),423-445。
-
謝杏慧(2013)。第三部門的概念化與界定之探究。聯合勸募論壇,3,1-22。
-
簡育柔(2017)。《國體法》新法上路,體育改革聯會舉辦說明會,讓各界一次聽懂如何改選、加入協會!排球筆記,檢自:http://volleyball.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1102。
-
魏妤珊、邱敬貿(2016)。The Impact of Corporate Entity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財務金融學刊,24(4),85-133 。
-
魏香明(2008a)。臺灣競技運動發展歷程之研究(1949─2008)。大專體育學術專刊,7-16。
-
魏香明(2008b)。臺灣競技運動選、訓、賽 策略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4),1-15。
-
羅文蔚、王豐家(2015)。我國體育運動組織治理之探討。運動管理,28,62-72。
-
羅德興、王明雯(2012)。從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看質性研究的效度。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3,105-122。
-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7(45),113-137。
-
關鍵評論(2017)。謝淑薇決定退出奧運雙打,讓莊佳容失去參賽資格、盧彥勳失去主教練證。檢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650。
-
蘇瑞陽(1993)。運動團體內之人際關係。臺大體育,22,51-62。
-
蘇瑞陽、葉正、亓湘(2006)。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之改造-理論與方案。臺大體育學報,8,197-220。
-
Runyan, W. M. (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Life histories and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原作1982年出版)。
-
二、英文部分
-
Aheer, A., B. McEvily, & V. Perron,(1998). Does Trust Matt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Science, 9(2), 141-159.
-
Aligica. P. D. & Tarko. V. (2013),Co-Production, Polycentricity, and Value Heterogeneity: The Ostroms' Public ChoiceInstitutionalism Revisite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4), 726-741.
-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2012). Sports Governance Principles.
-
Bacharach. S. B. & Lawler. E. J. (1981).Power and Tactics in Bargaining. ILR Review, 34(2), 219-233.
-
Benson. J. K.(1975).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s a Political Econom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2),229-249.
-
Bienenstock . E. J.& Bianchi. A. J. (2004). Activating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and Status Differences through Gift Exchange:Experimental Result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7(3), 310-318.
-
Bonacich. P. (1989), Review- Social Exchange Theory by Karen S. Cook,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5), 1251-1254.
-
Cabinet Office(2015). Sporting Future: A New Strategy for an Active Nation. from: 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486622/Sporting_Future_ACCESSIBLE.pdf
-
Casciaro. T. & Piskorski. M. J. (2005). Power Imbalance, Mutual Dependence, and Constraint Absorption: A Closer Look at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0(2), 167-199.
-
Cate. R. M., Lloyd. S. A. & Long. E. (1988). The Role of Rewards and Fairness in Developing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0(2), 443-452.
-
Chiles, T.H., McMackin, J.F. (1996). Integrating Variable Risk Preferences, Trust, and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73-99.
-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ew Series, 4(16), 386-405.
-
Cohan. J. A. (2003). Is the Convergence Advocacy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ight Model forGlobalization?. Business & Professional Ethics Journal, 22(2), 9-20.
-
Dyer. J. H. (1997).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8(7), 535-556.
-
Ebrahim. A. (2010). Nonprofit Agency Challenge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29(3), 628-632.
-
Edwards. M., Halligan. J. Horrigan. B. & Nicoll. G. (2012). Public Sector Governance in Australia. ANU Press.
-
Emerson, R. M. (1962),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7(1),31-41.
-
Emerson. R. M. (1976),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 335-362.
-
Foucault, 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Critical Inquiry, 8(4), 777-795.
-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MA:Pitman.
-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1380.
-
Homans. G.C. (1961). Social behavior. NY: Harcourt Brace.
-
Homans.G. C. (1964). Bringing Men Back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9(6), 809-818.
-
Homans.G. C. (1983). Steps to a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Theory and Society, 12(1), 1-45.
-
Independent sector(2017). Ethics and Accountability for Nonprofits. National Council of Nonprofits, https://independentsector.org/resource/ethics-and-accountability-for-nonprofits/.
-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NOC Relations Department(2016). Consolidated Minimum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Good Governance For NOCS.
-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18).Universal Principles For Integrity. From: https://www.olympic.org/INTEGRITY/UNIVERSAL-PRINCIPLES-FOR-INTEGRITY
-
Jones. J. C. H. & Walsh. W. D. (1988), Salary Determination in the National Hockey League: The Effects of Skills, Franchis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rimination. ILR Review, 41(4), 592-604.
-
Kay. J & Silberston. A. (1995). Corporate Governance.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153(1), 84-107.
-
Lawler. E. J., Thye. S. R. & Yoon. J. (2008). Social Exchange and Micro Social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3(4), 519-542.
-
Lumineau. F. & Malhotra. D. (2011). Shadow of the contract: how contract structure shaoes interfirm disuteresolu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2(5), 532-555.
-
Molm. L. D. (1985). between PowerImbalance and Power Use. Social Forces, 63(3), 810-837.
-
Molm. L. D. (1991). Affect and Social Exchange: Satisfaction in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4), 475-493.
-
Mulkay. M.(1975). Review- Social Exchange Theory by Peter Ekeh.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6(1), 112-113.
-
Pestoff, V. A. 1998. Beyond the market and state: Social enterprises and civil democracy in a welfare society. Surrey, UK: Ashgate Publishing.
-
Pfeffer, J.,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
-
Phillpots. L., Grix. J. & Quarmby.T. (2010). Centralized grassroots sport policy and ‘new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County Sports Partnerships in the UK – unpacking the paradox.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6(3), 265–281.
-
Potoski. M. & Prakash. A. (2004). The Regulation Dilemma: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2), 152-163.
-
Purdy. J. M. and Jones. R. M. (2012).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Power i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ocesses [withCommenta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2(3), 409-418.
-
Redmond, M. V.(2015). Social Exchange Theory(2015). English Technical Reports and White Papers. 5.
-
Rosentraub. M. & Swindell. D. (2009), Of devils and details: bargi]aining for successful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between cities and sports tea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3(1), 118-148.
-
Ross. S. F. (2003). Antitrust, Professional Sports,and the Public Interest, 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4(4), 318-331.
-
Salamon, Lester M.(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Scott. W. G.(1961). Organization Theory: An Overview and an Appraisal. Th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4(1), 7-26.
-
Sending. O. J & Neumann. I. B. (2006). Governance to Governmentality: Analyzing NGOs, States,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50(3), 651-672.
-
Shelanski. H. A., Klein, P. G. (1995).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1(2), 335-361.
-
Smith, A. (200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athways to sustainability, STEPS Working Paper 2, Brighton: STEPS Centre.
-
Sport England & UK Sport(2016). A Code For Sports Governance. LON: UK Sport.
-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Ulrich. D.& Barney. J. B. (1984). 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s: Resource Dependence, Efficiency, and Popul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9(3). 471-481.
-
Webster. M, Jr. & Hysom. S. J.(1998). Creating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3(3), 351-378.
-
Whitener. E. M., Brodt. S . E., Korsgaard. M. A, & Werner. J. M., (1998). Managers as Initiators of Trust: An Exchange Relationship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Managerial Trustworthy Behavio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3), 513-530.
-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ctroc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
Williamson, O. E.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69-296.
-
Witesman. E. M. & Wis. C. R. (2012). The Reformer's Spirit: How Public Administrators Fuel Training in the Skills of Good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2(5), 710-720.
-
Yang. T .H. (2007). Social Factors,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22(4), 435–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