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輔助起身與坐下的穩定性座椅設計

并列篇名

Improving-Stability Design of Seat with Dual Function of Seating and Standing

DOI

10.6828/KSU.2011.00020

作者

翁毓琪

关键词

脊椎衝擊力 ; 生物力學理論 ; 安全座椅設計 ; spinal impact force ; Biomechanical theory ; safe seat design

期刊名称

崑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1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徐孟輝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台灣行動不便老年人口來越來越多,他們因行動不便常會使用椅子或輪椅等輔具。當他們使用椅子等輔具時常因下肢無力,跌落坐下,瞬間全身重量產生衝擊力直接作用於脊椎上造成傷害。所以本研究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進行穩定性輔助起身與坐下的座椅設計以增加使用的安全性。本研究方法是首先利用皮托科技公司的Phase Space動態擷取系統設備,以高速攝影機拍下人體的運動情形,再由動態訊號擷取器來抓取人體坐下時,身體各個部位的座標;接著將人體肢段分成十六個區段,藉由擷取的座標進行人體重心位置變化的分析;再來依照生物力學理論建立一套人們各坐姿的脊椎受力的數學模式,進而計算脊椎所承受的衝擊力;最後再利用座椅緩衝機構減緩坐姿時,脊椎的衝擊力在可承受範圍內,增加使用的安全性。本研究成果是計算人體坐姿與力姿最大衝擊力的位置,利用座椅緩衝機構於此位置產生足夠緩衝力以輔助坐下也可以起身的穩定性。本研究設計的座椅可以降低脊椎衝擊力。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Taiwan. This elderly need to sit on a seat or wheelchair for taking a rest. When they sit down, their weak lower limbs can’t support strong forces to protect the safety during the sitting process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a stable and safe seat with dual function of seating and standing. First, the study used phase space motion capture system equipment provide by PITOTECH CO., LTD to catch seating and standing human body locations by using high speed camera. Secondly, based on the mass centers of sixteen segments of human body and seating human body locations, the research calculated the locations of the mass center of different body actions. Then, by applying the Biomechanical theory, this work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spinal impact forces for different body actions. By using the model, the work calculated the location of human body with maximum impact force. Finally, this work designed a safe seat with an absorber for providing an acting force to absorb the maximum impact force.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spinal impact forces and designed a stable and safe seat with dual function of seating and standing.

主题分类 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研究所
工程學 > 機械工程
参考文献
  1. [1] 皮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pitotech.com.tw/
    連結:
  2. [27] 楊嘉豪,林寶城,邱亦睿,高敏淇,“人體不同高度著地時肢段之震動響應分析”,北體學報,第15期,2007年,第105-106頁。
    連結:
  3. [28] 徐敏,“護理人員在床邊平移病人之腰薦椎關節三維生物力學分析探討”,碩士論文,成功大學,2008年01月。
    連結:
  4. [29] 林樹基,“台北市交通事故和跌落導致急性脊椎傷害病人的特質比較”,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第20卷,第四期,2009年12月,第183-194頁。
    連結:
  5. [31] Chaffin, D.B. ,“A Computerized Biomechanical Model”,「 Development and Use in Studying Gross Body Actions」 ,J. Biomechanics,2:429-441, 1969.
    連結:
  6. [32] 應宜雄、盧士一、陳志勇、李正隆,“生物力學法人工抬舉姿勢評估圖之製作”,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7卷,第4期,1999年12月,第443-459頁。
    連結:
  7. [38] Chaffin, D.B. , and Andersson,G.B.J. , “Occupational Biomechanics” 2nd Ed.,
    連結:
  8. John Wiley & Sons, 215-239,1911.
    連結:
  9. Orientation under Varied Static Loads"Spine, 11: 456-462,1986.
    連結:
  10. [2] 劉春生,杜心如,趙玲秀,海涌,“腰骶移行椎類型與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及滑脫節段關係的臨床研究”,「中國骨腫瘤骨病」 ,第8卷,第1期,第6-10頁,2009年2月。
  11. [3] 黃啓梧、高立杰,“具有輔助起身及坐下的椅子”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72119,2010年01月。
  12. [4] 林芳鉎,“輔助椅”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98832,2011年03月。
  13. [5] 林芳鉎,“載具”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98881,2011年03月。
  14. [6] 高慧玲,“座椅之俯仰角度調整結構”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85287,2010年03月。
  15. [7] 王俊傑,“搖擺式座椅”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90094,2010年03月。
  16. [8] 黃冠綸、黃冠寧,“防止傾倒裝置”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98835,2010年07月。
  17. [9] 陳琰亮,“多功能椅子結構”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99656,2011年03月。
  18. [10] 鍾禧鳳,“子母椅結構”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85282,2009年12月。
  19. [11] 林水銀,“可調整坐墊單元的長度的椅子”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83967,2009年12月。
  20. [12] 許碧菁,“散熱椅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32431,2007年10月。
  21. [13] 何啟文,“通風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33116,2008年06月。
  22. [14] 許剛強,“彈性透氣環保座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52938,2008年10月。
  23. [15] 蔡慶龍,“透氣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57911,2008年06月。
  24. [16] 劉耀庭,“免痣送風坐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66945,2009年06月。
  25. [17] 邱晴棋,“座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D123184,2007年07月。
  26. [18] 陳景富,“椅墊改良結構”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77911,2010年04月。
  27. [19] 林俊岳、林勝方,“多功能彈性墊”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52452,2009年03月。
  28. [20] 劉葳騰,“以柱型泡棉支援彈性的墊體”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71477,2010年01月。
  29. [21] 王贊景,“具有網布之器具”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68363,2009年11月。
  30. [22] 陳兆勛,“遠紅外線保健設備”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60704,2009年07月。
  31. [23] 陳家陽,“多用途之能量墊組成結構改良”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66940,2009年10月。
  32. [24] 吳佩玲、江金山、方亮彬、張寬裕、陳麗文,“充氣式具按摩功能之椅墊套”中華民國專利編號M378735,2010年04月。
  33. [25] 巫智弘,“人工搬運作業之生物力學模式建立與評估”,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2005年。
  34. [26] 徐振凱,“以人體運動分析對橢圓滑步機坐功能性評估”,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2006年。
  35. [30] Zatsiorsky, V., Seluyanov, V., Chugunova, L.,“ IN VIVO BODY SEGMENT INERTIAL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USING A GAMMA-SCANNER METHOD”,「Body Segment Inertial Parameters」, Applications in rehabilitation, sports and ergonomics ,p. 187-202.,1990.
  36. [33] http://www.bbc.co.uk/scotland/learning/bitesize/standard/pe/skills/mechanical_principles_rev2.shtml
  37. [34] 李玉龍著,「人體工學概論」,台中市,滄海出版社,1990年。
  38. [35] Nucleus Medical Media Inc. http://catalog.nucleusinc.com/generateexhibit.php?ID=38540
  39. [36] 李再長、李永輝、黃雪玲、王明揚著,「人因工程」,台北市:華泰文化,2011年01月二版。
  40. [37] 阿爾文.R.蒂利,亨利.德賴弗斯事務所著,朱濤譯,「人体工程學圖解」,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1998年
  41. [39] Chaffin, D.B. ,and Baker, W.H.,“A Biomechanical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42. Symmetric Sagittal Plane Lifting”, AIIE Transactions,2: 16-27,1970.
  43. [40] Anderson, C.K., Chaffin, D.B., and Herrin, G.D.,"A Study of Lumbosac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