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陳壽《三國志.魏書》之《春秋》書法研究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Chun Qiu” written method of Chen Shou's “three kingdoms.Wei Shu”

作者

陳義彬

关键词

陳壽 ; 三國志 ; 魏書 ; 春秋書法 ; Chen Shou ; “three kingdoms” ; “Wei Shu” ; “Chun Qiu” written modus

期刊名称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3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張高評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題目為「陳壽《三國志.魏書》之《春秋》書法研究」,以《春秋》書法作為研究視角以探析陳壽編著的《魏書》。本文將《春秋》書法分為「如何書」與「何以書」兩方面作為研究主軸。「如何書」以錢鍾書所謂:「《春秋》之『書法』,實即文章之修詞」的文章修辭技法為研究觀點,探究陳壽「如何」撰寫制作《魏書》,以寓一代人物事件之褒貶進退。此別於傳統以書例、體例為《春秋》書法之內容。「何以書」則就前人對於陳壽諸傳之合傳意旨的疑難出發,藉傳中人物行事,思辨陳壽人物合傳之內在脈絡之精神,以此逆推陳壽之思想內容,而知陳壽「何以」褒貶進退一代人物事件,其價值標準為何,於此而明陳壽微言大義。此別於前人以陳壽傳末「評曰」作為論證其思想的材料。   研究發現陳壽在《魏書》中,有以「屬辭比事」、「于序事中寓論斷」以及「曲筆側書」此三種方式編著《魏書》,「屬辭比事」中分為「連類」、「反射」與「互見」三種表現手法。「于序事中寓論斷」依表現方式不同,分為「藉事論斷」、「藉言論斷」、「藉書疏論斷」三種。「曲筆側書」中,有「婉而成章」及「正言若反」二種表現方法。以上諸端手法,皆為陳壽在避免觸犯忌諱的情況下,藉由《春秋》書法的表達技巧,避禍遠害,保存事實真相,同時對於人物事件進退褒貶,表達微言大義。   對於陳壽「何以書」《三國志》的問題,則由陳壽於人物合傳命意入手,於前人質難陳壽合傳問題,詮釋理解陳壽的一貫脈絡精神,進而窺見其「何以書」的思想。研究發現陳壽有「仁義」、「尊王」、「志節」三端,以此作為評價標準,而褒貶進退人物事件。此三者可概括而為「充王佐之志,立仁義之節」一句,總歸於漢末的「事君」問題,「仁義」為事君之道德原則,「尊王」為事君之態度立場,「志節」為事君之政權認同。總此,陳壽之「何以書」之微言大義皎然而明。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named “the research of ‘Chun Qiu’ written modus of Chen Shou's ‘three kingdoms‧Wei Shu’”, using “Chun Qiu” written modus as research point to analyze “Three kingdoms‧Wei Shu” written by Chen Shou. We divided “Chun Qiu” written modus into two part: “how to write” and ”why to write”. “How to write” is the rhetoric of articles promoted by Chian Jung Shu saying : ”In fact, the written modus of ‘Chun Qiu’ is the rhetoric of articles.” We would use it to find out that how can Chen Shou’s metaphor about describing characters in “Wei Shu”. This method differs from tradition, which is focusing on example and type. “Why to write” is integrating the previous’ questions about merging biography by Chen Shou, and discriminating the internal spirit from merging biography, to discover Chen Shou’s ideology. Knowing that why Chen Shou appraises characters and its standard, we can understand Chen Shou’s simple words contain important meaning. This method differs from tradition, which always uses ”commentary” in the end of biography written by Chen Shou as an important materials to examine his ideology. We find out that Chen Shou used three methods “relate events to narrate”, ”comment in sequence”, and ”gentle words” to write “Wei Shu”. “Relate events to narrate” also can divide into three parts: “analogy”, ”contrast”, and ”complement”. ”Comment in sequence” also can divide into three parts: “by events”, ”by speeches”, and ”by remonstrances”. ”Gentle words” also can divide into two parts: “euphemism” and ”irony”. Chen Shou used those methods to express “Chun Qiu” written modus, convey the truth history and keep himself safe. The questions about why Chen Shou wrote “three kingdoms”, can be sloved by discussing merging biography. We can analyze the previous’ questions, understand Chen Shou’s spirit, and discover the ideology of “why to write”. Chen Shou has three main spirits: “ethics”, ”respect emperor”, and ”righteousness”, and he used those things as a comment standard to describe characters and events. We can generalize the three points as “assist emperor and do moral”.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the questions about “assist emperor” is the principle: “ethics”, the attitude: “respect emperor” and the identity: “righteousness”. Considering, we all know that why Chen Shou writ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参考文献
  1. 15.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連結:
  2. 3.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江蘇:譯林出版社,2004年11月)
    連結:
  3. 18.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12月)
    連結:
  4. 26.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連結:
  5. 28.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連結:
  6. 38.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連結:
  7. 3. 王基倫:「「《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國文學報》,第39期(2006年6月)
    連結:
  8. 13. 盧建榮:〈魏晉之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月刊》,第10卷第7期(1980年10月)
    連結:
  9. 2. 胡艷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高評指導,2004年)
    連結:
  10. 3. 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高評指導,2012年)
    連結:
  11. 一、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12. 1. [春秋]孔子撰,[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3. 2.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4. 3. [戰國]孟子撰,[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5. 4.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6. 5.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7. 6. [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
  18. 7.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9. 8.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唐]陸德明音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20. 9.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
  21. 10.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22. 11.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23. 12.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24. 13.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25. 14.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6. 16.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
  27. 17.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28. 18.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8月)
  29. 19.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0. 20.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31. 21.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5月)
  32. 22. [清]牛運震:《讀史糾謬》(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6月)
  33. 23.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34. 24.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35. 25.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36. 26. [清]吳闓生:《左傳微》(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37. 27. [清]姜炳璋:《讀左補義》(臺北:文海出版社,影乾隆33年同文堂藏版,1968年)
  38. 28. [清]清高宗敕撰:《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10月)
  39. 29. [清]章學誠撰:《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
  40. 30.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4月)
  41. 31. [清]劉咸炘,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42. 32. [清]劉統勳編:《評鑒闡要》,收錄於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史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2月)
  43. 33. [清]潘眉,《三國志考證》,收錄於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44. 34.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
  45. 二、近代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序)
  46. 1. [希臘]柏拉圖(Plato,428-348B.C)撰,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3月)
  47. 2.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48. 4. [英]柯靈烏(R.G. Collingwood)原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
  49. 5.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0年8月)
  50. 6.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盧建榮導讀:《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51. 7. 可永雪:《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呼和皓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52. 8.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4月)
  53. 9.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4. 10.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55. 11. 余英時:《史學、史家與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56. 12.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0月)
  57. 13. 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
  58. 14.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作者自印本,2008年10月)
  59. 15. 邢義田:《治國安邦》(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60. 16.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61. 17. 易中天:《品三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6月)
  62. 19.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63. 20.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4月)
  64. 21.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65. 22.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4月)
  66. 23. 章炳麟:《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11月)
  67. 24.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
  68. 25.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69. 27. 彭剛:《敘事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70. 29.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71. 30. 楊燕起等:《史記集評》(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72. 31. 葉政欣:《春秋左氏傳杜注釋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61種,1966年5月)
  73. 32.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74. 33. 蔣慶:《公羊學引論》(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6月)
  75. 34.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4月)
  76. 35.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
  77. 36.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
  78. 37. 龐天佑:《中國史學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11月)
  79. 三、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80. 1. 王宏志:〈論合傳與類傳〉,《國史館刊》復刊第2期(1987年6月)
  81. 2. 王春淑:〈論孔子《春秋》筆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
  82. 4. 周斌,李莉:〈陳壽的軍事思想〉,《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2年7月)
  83. 5. 林榕杰:〈袁紹與兖州之戰〉,《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
  84. 6. 俞樟華:〈胸中意匠巧經營──漫談《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9年)
  85. 7. 夏祖恩:〈陳壽史觀評說〉,《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0年)
  86. 8. 孫紹華:〈《三國志》和陳壽的史識〉,《史學史研究),第2期(1997年)
  87. 9. 曹順慶:〈「《春秋》筆法」與「微言大義」——儒家經典的解讀模式及話語言說方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2月)
  88. 10. 過常寶:〈「春秋筆法」與古代史官的話語權力〉,《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
  89. 11. 劉偉航,李莉:〈從《三國志》史評看陳壽的政治思想〉,《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1年9月)
  90. 12. 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匯刊》,第9期(1978年10月)
  91. 14. 蕭鋒:〈百年「春秋筆法」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6年2月)
  92. 15. 蕭鋒:〈試論「春秋筆法」的研究範圍〉,《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1月)
  93. 16. 蕭鋒〈從「春秋書法」到「春秋筆法」名稱之考察〉,《北方論叢》(2009年2月)
  94. 17. 韓毓璿、林雅婷、蕭道中、郭晏銓、卓旻怡、陳俊吉:〈近三十年來《三國志》研究概況〉,《史苑》,第53期(1993年5月)
  95.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96. 1. 胡安武:《《史記》列傳合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劉興林指導,2009年)
  97. 4. 郭慧如:《《史記》、《漢書》合傳比較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蔡信發指導,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