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King Zhuang, Ling and Ping of the Chu State in the Shanghai Museum Bamboo Manuscripts

作者

高佑仁

关键词

楚竹書 ; 古文字 ; 戰國文字 ; 考釋 ; 莊、靈、平三王 ; Bamboo-slip of Chu ; Ancient writing ; Warring States Writing ;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 ; King Zhuang, Ling and Ping of the Chu State

期刊名称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1年

学位类别

博士

导师

沈寶春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史料文獻類作品,內容森羅萬象、精彩紛呈,彌足珍貴。屬於戰國中晚期的上博簡,雖已是間接史料,但相較於傳世史籍而言,必然較少後人主觀的增刪或魯魚亥豕之筆誤,自有更高的學術價值。在進行歷史考證時,越接近事件發生點的史料,往往越能保存事件的真實樣貌,上博簡出自戰國時人之手,可與傳世文獻相互參證,或增補其不足,在在都顯示上博簡的史料文獻是值得學界深入鑽研的領域。 上博簡中與楚莊王、楚靈王、楚平王有關的內容分別是:〈莊王既成〉、〈鄭子家喪〉(甲、乙)、〈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等五篇簡文,它們分別收入第六、七冊,材料新穎,首尾完具,許多艱澀字形、疑難訓讀亟待解決。這批簡文是歷史考證的重要材料,但文字構形與文義訓讀的理解若不能通暢無礙,則歷史學界很難從中取資。因此本論聚焦在竹簡文本的考釋與訓讀,並旁及史事的考證,部分疑難字牽涉的材料較多,則獨立成小節系統性的討論。 前述五篇簡文是楚人寫楚事的第一手材料,只有〈平王與王子木〉在《說苑˙辨物》與阜陽漢簡中找得到相對應字句,其餘篇章漢以後皆已亡佚。筆者以此五篇的文本為範圍,釐訂文字、考證史實,俾使文通字順,使其價值得以彰顯。

英文摘要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bout “Shanghai Museum Bamboo Manuscripts” were diverse and highly valuable. The manuscripts were the productions of mid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lthough they were secondary sources, as compared with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there were less subjectiv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or slips of the pen from later scholars, and their academic value was undoubtedly higher. While conducting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closer the era of historical events, it is always also the more possible to preserve its true face. Although these bamboo manuscripts were the wor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y were mutual referred and proved by later literatures, their lacks were also supplemented.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demonstrated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se bamboo manuscripts, and their historical literatures were worth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se bamboo manuscripts, the contents related to King Zhuang, Ling and Ping of the Chu were “zhuang wang ji cheng”, “jeng tz jia sang”, “shen gong chen ling wang”, “ping wang wen zheng shou”, and “ping wang yu wang zi mu”. These five brief writings were included in the sixth and seventh volume of “Shanghai Museum Bamboo Manuscripts”. They were novel and complete, and many incomprehensible characters or explanatory notes required to be explored. These brief writings would be important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proof materials, however, historians could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m only after the characters or explanatory notes could be unraveled and the manuscripts become readable to them. Therefore,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textual explication and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bamboo manuscripts, and involves in historical proofs. Some difficult characters that involve lots of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individual sections. The above-mentioned brief writings were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of Chu written by Chu men. Among them, only the corresponding words of “ping wang yu wang zi mu” were found in “Bianwu, Shuouan” and “Fuyang Bamboo Slips”, the rest chapters of these writings were lost after Han Period. The author takes these five writings as object of study, tries to determine the writing, to researches historical facts, and expects to make the writings plain and to manifest their valu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参考文献
  1. 5.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連結:
  2. 9.何淑媛:《戰國楚簡中的楚國人名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連結:
  3. 10.何麗香:《戰國璽印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連結:
  4. 12.吳珮瑜:《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用曰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連結:
  5. 13.呂佩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連結:
  6. 23.林宛臻:《《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六)》疑難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連結:
  7. 25.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第20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連結:
  8. 26.金俊秀:《古文字特殊諧聲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
    連結:
  9. 29.倪薇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連結:
  10. 35.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六編》第28-29冊。
    連結:
  11. 37.張心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連結:
  12. 43.張榮焜:《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字形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連結:
  13. 44.張繼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昭王與龔柬大王泊旱》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連結:
  14. 46.莊惠茹:《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3月。收入《中國語言文字研究輯刊˙初編》第8-9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連結:
  15. 48.許慜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連結:
  16. 49.連德榮:《《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仲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連結:
  17. 55.陳美蘭:《兩周金文複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連結:
  18. 56.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連結:
  19. 57.陳雅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三德》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連結:
  20. 58.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連結:
  21. 61.陳霖慶:《郭店性自命出暨上博性情論綜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連結:
  22. 63.彭慧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疑難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1月。
    連結:
  23. 71.詹吉翔:《《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莊王既成〉、〈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1月。
    連結:
  24. 82.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九編》第2-5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連結:
  25. 83.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二編》第17-18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
    連結:
  26. 88.顏至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連結:
  27. 92.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連結:
  28. 93.蘇建洲:《戰國燕系文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連結:
  29. 200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平王問鄭壽》篇硏究〉,《中國語文論叢》第43輯,(韓國:中國語文研究會,2009年)。
    連結:
  30. 2011〈當領導的資格〉,見史傑鵬的BLOG,2011年4月21日,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9707f01017mhe.html。又以〈春秋時代的農夫敢教訓王子〉為名,發表於《山東商報》,2011年4月25日。
    連結:
  31. 2005〈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收入《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
    連結:
  32. 2010〈郭店竹簡中因疊壓而文字相互污染的情況〉,復旦網「學術討論區」,2010年8月18日,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3561
    連結:
  33. 2006〈出土文獻對《楚辭》校詁之貢獻〉,《中國學術年刊》第廿七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3月)。
    連結:
  34. 1.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架設「上古音查詢資料庫」,網址: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連結:
  35.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架設「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SDBronzeVessels/Default.aspx
    連結:
  36. 3.孔子2000/Confucius2000網站,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
    連結:
  37. 4.何建明、黃銘崇、林正偉、袁國華師:「國際電腦漢字異體字知識庫」,中央研究院,網址: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連結:
  38. 6.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香港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簡帛字形、辭例資料庫」,網址:http://www.bsm-whu.org/zxcl/login.php
    連結:
  39. 7.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bsm.org.cn/
    連結:
  40. 8.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網址:http://www.jianbo.org/
    連結:
  41. 9.許學仁師、季旭昇師、沈寶春師、林清源師、袁國華師、蘇建洲先生策畫、羅凡晸先生架設「戰國楚簡帛電子文字編」,網址:http://140.122.115.196/shnew-work/page11.php
    連結:
  42. 10.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
    連結:
  43. 11.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架設「常用漢字古音網上檢索」,網址:http://www.wenzi.cn/guyin/guyin.HTM
    連結:
  44. 12.黃沛榮、楊秀芳、何大安:「漢字古今音資料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連結:
  45. 參考書目
  46. (古籍依時代排列,其餘據姓名筆畫排列)
  47. 一、古籍
  48. 1.(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49. 2.(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0. 3.(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51. 4.(漢)左丘明撰、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春秋左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52. 5.(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53. 6.(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54. 7.(漢)袁康:《越絕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
  55. 8.(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3月)。
  56. 9.(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7. 10.(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
  58. 1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標注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經韵樓藏版)。
  59. 12.(漢)賈誼、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60. 13.(漢)趙曄撰、徐天祐音注:《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61. 14.(漢)劉向:《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62. 15.(漢)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3. 16.(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64. 17.(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5. 18.(漢)劉曄著、劉玉才譯注:《吳越春秋》,(臺北:錦鏽出版社,1992年)。
  66. 19.(漢)應劭撰、(清)嚴可均校輯佚文:《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67. 20.(漢)王充撰:《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8. 21.(漢)韓嬰著、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9. 22.(漢)韓嬰著、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
  70. 23.(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71. 24.(三國)韋昭注:《國語-附校刊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2. 25.(三國)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73. 26.(三國)王弼注:《老子》,(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74. 27.(吳)韋昭注:《天聖明道本國語》,(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75. 28.(吳)韋昭注:《國語》二十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76. 29.(晉)王隱撰:《王隱晉書》,光緒廣雅書局刊(原書未標書版年月)。
  77. 30.(晉)杜預、(宋)林堯叟合注:《春秋左傳杜林合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年)。
  78. 31.(晉)杜預集解、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79. 32.(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80. 33.(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唐)陸德明音義:《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1. 34.(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1年)。
  82. 35.(晉)袁宏:《後漢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83. 36.(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直隸書局,1923年據清盧氏刊本影印)。
  84. 37.(南朝)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85. 38.(南朝)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86. 39.(後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87. 40.(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88. 41.(劉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89. 42.(北齊)魏收奉敕撰:《魏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0. 43.(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91. 44.(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92. 45.(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93. 46.(梁)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94. 47.(梁)宗懍、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5. 48.(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96. 49.(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97. 50.(唐)徐鍇:《說文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8. 51.(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99. 52.(唐)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書局,1985年)。
  100. 53.(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01. 54.(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02. 55.(宋)丁度:《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103. 56.(宋)朱熹:《詩集傳》,(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
  104. 57.(宋)呂祖謙:《左氏傳說》卷第十四,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七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5. 58.(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106. 59.(宋)洪适撰:《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07. 60.(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8. 61.(宋)洪邁撰:《容齋隨筆》,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九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9年)。
  109. 62.(宋)陳元靚主編:《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10. 63.(宋)葉夢得:《葉氏春秋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1. 64.(宋)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12. 65.(宋)確庵、耐庵:《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13. 66.(宋)鄭樵:《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114. 67.(宋)薛尚功著:《歷代鐘鼎彝器款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115. 68.(元)吳師道撰:《吳禮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6. 69.(宋)夏竦編:《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117. 70.(元)脫脫等同修:《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18. 71.(明)秦景明:《症因脈治》,收入《中國醫學大成》第二十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119. 72.(明)張自烈:《正字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0. 73.(明)章黼:《重訂直音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1. 74.(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122. 75.(清)方成珪:《集韻考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3. 76.(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4. 77.(清)王引之:《經傳釋詞》,(長沙:嶽麓書社,1985年4月第1版)。
  125. 78.(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6. 79.(清)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127. 80.(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28. 81.(清)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29. 82.(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130. 8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古籍書店,1983年)。
  131. 84.(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32. 85.(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補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3. 86.(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2月)。
  134. 87.(清)俞正燮撰:《新校癸已存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135. 88.(清)范士齡:《左傳釋地》,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2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6. 89.(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37. 90.(清)孫詒讓:《契文舉例》,收入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硏究資料彙編》第1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138. 91.(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39. 92.(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140. 93.(清)高宗敕撰:《續通志》六百四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41. 94.(清)張澍:〈書《楚寶》後〉,譚其驤主編:《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2. 95.(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43. 96.(清)陳煒:《經傳釋義》五十卷,1933年,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版。
  144. 97.(清)鄧廷楨:《說文解字雙聲疊韻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45. 98.(清)嚴可均、姚文田同撰:《說文校議》,(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146. 99.(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147. 100.(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
  148. 101.(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49. 102.(清)張玉書:《康熙字典》,(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55年)。
  150. 10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151. 104.(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152. 105.(清)王筠:《說文句讀》,(北京:中國書局,1983年)。
  153. 106.(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54. 107.(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55. 108.(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56. 109.(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57. 110.(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58. 111.(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59. 112.(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0. 113.(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1. 114.(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2. 115.(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3. 116.(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4. 117.(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5. 118.(民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166. 二、學位論文
  167. 1.于智博:《《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168. 2.文炳淳:《先秦楚璽文字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169. 3.王力波:《郭店楚簡〈緇衣〉校釋》,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170. 4.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171. 6.史德新:《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的文獻學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72. 7.田河:《信陽長臺關楚簡遣策集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173. 8.曲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佚書詞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174. 11.余風:《《說文解字》邑部及其地理文化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175. 14.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後已正式出版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176. 15.李佳興:《《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六)》校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5月27日。
  177. 16.李姎顄:《〈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9月。
  178. 17.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179. 18.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跡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180. 19.沈寶春師:《王筠之金文學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第14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181. 20.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182. 21.季旭昇師:《甲骨文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後已正式出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183. 22.房占紅:《七穆與鄭國的政治》,吉林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5月。
  184. 24.林清源師:《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185. 27.施謝捷:《古璽彙考》,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186. 28.柯佩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中國語言文字研究輯刊˙初編》第十一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187. 30.孫剛:《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188. 31.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羨符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6月。
  189. 32.徐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研究概況與文字整理》,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190. 33.祝升業:《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等五篇竹書集釋》,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191. 34.翁敏修:《清代說文校勘學研究》,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192. 36.高榮鴻:《上博楚簡齊國史料研究》,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93. 38.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194. 39.張崇禮:《楚簡釋讀》,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
  195. 40.張淑卿:《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吳命》,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196. 41.張勝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97. 42.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198. 45.梁靜:《上博(四)《采風曲目》等六篇集釋》,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99. 47.許全勝:《包山楚簡姓氏譜》,北京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5月。
  200. 50.郭欣怡:《出土文獻中的晏子文本研究──以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為主要研究文本》,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201. 51.郭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四)文字整理和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02. 52.郭碧娟:《郭店楚簡文字研究-以偏旁構形為主》,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203. 53.郭蕾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204. 54.陳冠勳:《殷卜辭中牢字及其相關研究》,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05. 59.陳鳳怡:《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楚國霸業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7月。
  206. 60.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版)。
  207. 62.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208. 64.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209. 65.黃:《《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七)》文字集釋評述》,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210. 66.楊嵬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異文的整理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211. 67.葉秀娥:《〈柬大王泊旱〉彙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212. 68.董妍希:《金文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
  213. 69.董曉君:《淺論春秋時期的刑法》,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14. 70.董灝智:《楚國郢都興衰史考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215. 72.雷金方:《《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文字編》,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216. 73.趙曉斌:《春秋官制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217. 74.趙攀:《楚帛書丙篇及殘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218. 75.劉建民:《上博竹書〈景公瘧〉註釋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219. 76.劉洪濤:《上博竹書《民之父母》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220. 77.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後已正式出版,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1. 78.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修訂本)》,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3月。
  222. 79.劉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的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6月。
  223. 80.蔡鈺娟:《春秋楚國霸業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224. 81.鄭玉姍:《上博(一)‧孔子詩論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六編》第30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225. 84.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5月。
  226. 85.賴怡璇:《《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校訂》,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27. 86.鍾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228. 87.顏世鉉:《包山楚簡地名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229. 89.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230. 90.羅凡晸:《古文字資料庫建再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後已正式出版,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一編》第19-20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231. 91.譚黎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232. 三、今人著作
  233. ▇一劃:一
  234. 一蟲
  235. 2009〈由《鄭子家喪》看《左傳》的一處注文〉,復旦網,2009年1月3日。
  236. ▇二劃:丁
  237. 丁福保
  238. 1988《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39. ▇三劃:上、于、凡、大、小
  240.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241. 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242. 于省吾
  243. 1962〈詩「駿惠我文王」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年第3期,又見《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44. 1963〈「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年第8期。
  245. 1976《雙劍誃古器物圖錄》,(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
  246. 1979〈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47. 197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48.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
  249. 1996《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50. 凡國棟
  251. 2007〈《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武漢網,2007年7月9日。
  252. 2007〈讀《上博楚竹書六》記〉,武漢網,2007年7月9日。
  253. 2007〈上博六《景公瘧》札記〉,武漢網,2007年7月17日。
  254. 2008〈《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則〉,武漢網,2008年12月31日。
  255. 2008〈釋《鄭子家喪》的「滅覆」〉,武漢網,2008年12月31日。
  256. 大丙
  257. 2009〈《吳命》篇「暑日」補說〉,復旦網,2009年1月5日。
  258. 2009〈印臺漢簡日書釋字補說(兩條)〉,復旦網,2009年12月23日。
  259. 大西克也
  260. 2009〈上博六《平王》兩篇故事中的幾個問題〉,2009華語文與華文化教育國際研討會,玄奘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11日,又見復旦網,2010年4月21日。
  261. 小寺敦
  262. 2010〈上海博楚簡「鄭子家喪」譯注―附・史料的性格に關する小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57號,2010年3月26日。
  263. ▇四劃:中、介、文、方、日、王
  26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265. 1984-1994《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266. 1986《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267. 2001《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268. 2007《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69.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
  270. 1983《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271. 介子平
  272. 2005〈晉版曾輝煌〉,《山西檔案》2005年第5期。
  273. 文炳淳
  274. 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魯邦大旱〉篇譯釋〉,《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14輯,(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學會2005年1月)。
  275. 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與龔之脽〉篇譯釋〉,《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15輯,(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學會2005年7月)。
  276. 2007〈上博楚竹書(五)鬼神之明篇譯釋〉,《中國言語研究》第24輯,(韓國:韓國中國言語學會,2007年6月。)
  277. 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莊王旣成》篇譯釋〉,《中國文化硏究》第12輯,(韓國:韓國中國言語學會,2008年6月)。
  278. 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平王與王子木〉篇譯釋〉,《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3輯,(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學會,2008年7月)。
  279. 方勇
  280. 2009〈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小札(二)〉,復旦網,2009年10月15日。
  281. 日月
  282. 2009〈楚大師登編鐘淺說〉,復旦網,2009年2月27日。
  283. 王人聰
  284. 1996〈戰國璽印考釋(七篇)〉,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1996年)。
  285. 2002〈鄭大子之孫與兵壺考釋〉,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286. 王力
  287. 1999《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88. 王守功、許淑珍
  289. 2002〈臨淄后李齊國陶文〉,收入《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90. 王守謙等譯
  291. 1992《戰國策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2. 王利器
  293. 1981《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294. 1986《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95. 1992《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296. 2000《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97. 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298. 王志平
  299. 2008〈「戴」字釋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00. 2009〈《窮達以時》箋釋〉,收入《簡帛拾零-簡帛文獻語言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301. 王叔岷
  302. 1964《諸子斠證》,(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303. 1983《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3年)。
  304. 1995《斠讎學(補訂本)》,(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5年)。
  305. 2004《左傳考校》,(臺北:中央硏究院文哲硏究所籌備處,2004年)。
  306. 王明
  307. 1979《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
  308. 王玨
  309. 2004〈吳師入郢之戰初期戰局新探〉,見《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4年12月,同文又作〈重析吳師入郢之戰的初期戰局〉,《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總第117期)。
  310. 王恩田編著
  311. 2006《陶文圖錄》,(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312. 王偉
  313. 2011〈由清華簡《楚居》「秦溪之上」說起〉,復旦網,2011年7月8日。
  314. 王國維
  315. 1983《魏石經殘石考》,收入《王國維遺書》第九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又見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第六十冊。
  316. 王瑜禎
  317. 2007〈《上博(六)‧慎子曰恭儉》「」字探析〉,2007年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生秋季論文發表會,2007年11月29日。
  318. 2010〈《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新收入字根四則〉,2010年經典教學與簡帛學術研討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10年5月7日。
  319. 王聘珍
  320. 1983《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21. 王寧
  322. 2009〈上博六《莊王既成》中「酖」字詳解〉,武漢網,2009年10月30日。
  323. 王輝
  324. 2008〈上博楚竹書(六)讀記〉,收入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325. 王襄
  326. 2000《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327. ▇五劃:代、古、史、田、白
  328. 代生
  329. 2010〈《窮達以時》第14、9簡補說——兼釋《天問》「何聖人之一德」〉,復旦網,2010年10月4日。
  330.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
  331. 2000-2004《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04年)。
  332. 史杰鵬
  333. 2002〈談上海博物館楚簡的「」字〉,新學院網站「國故新知」論壇,2002年7月3日。
  334. 2005〈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古文字論集(三)》,《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
  335. 2008〈從楚簡看矛盾的楚平王〉,《中華文化畫報》,(2008年第2期)。
  336. 史樹青
  337. 1955《長沙仰天湖出土楚簡研究》,(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6月)。
  338. 左松超
  339. 2001《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340. 田成方
  341. 2008〈從新出文字材料論楚沈尹氏之族屬源流〉,武漢網,2008年8月19日,又見《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總第107期)。
  342. 田煒
  343. 2006〈古璽字詞叢考(十篇)〉,《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44. 白玉崢
  345. 1972〈契文舉例校讀(八)〉,《中國文字》第四十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古文字學硏究室,1972年3月)。
  346. 白於藍
  347. 1997〈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殷都學刊》1997年第3期。
  348. 2004《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9. 2008《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0. 2010〈釋「」〉,復旦網,2010年7月9日。
  351. ▇六劃:任、朱、江’西
  352. 任義玲
  353. 2008〈南陽春秋墓出土佩玉選粹〉,《收藏家》,2008年11期。
  354. 任攀、程少軒整理
  355. 2011〈網摘•《清華一》專輯〉,復旦網,2011年2月2日。
  356. 朱世英、季家宏
  357. 1990《中國酒文化辭典》,(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358. 朱謙之
  359. 1984《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60. 江建俊校注
  361. 2001《新編劉子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362. 西山尚志
  363. 2009〈上海博楚簡《鬼神之明》譯注〉,《出土文獻と秦楚文化》第四號,上海博楚簡研究會編,日本: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2009年3月。
  364. 2011〈上海楚簡「鄭子家喪」に見える歴史改編〉,中國出土資料學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5號,2011年03月。
  365. ▇七劃:伯、何、余、吳、呂、宋、巫、李、杜、沈、肖、邨
  366. 伯倫漢撰、陳韜譯
  367. 1975《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368. 何有祖
  369. 2006〈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武漢網,2006年2月19日。
  370. 2007〈《慎子曰恭儉》札記〉,武漢網,2007年7月5日。
  371. 2007〈讀《上博六》札記〉,武漢網,2007年7月9日。
  372. 2007〈讀《上博六》札記(二)〉,武漢網,2007年7月9日。
  373. 2007〈上博六《景公瘧》初探〉,武漢網,2007年7月11日。
  374. 2007〈〈平王問鄭壽〉末簡歸屬問題探討〉,武漢網,2007年7月12日。
  375. 2007〈上博六所見四篇楚王故事叢考〉,發表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顧立雅古文字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之「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年11月10-11日。
  376. 2008〈上博七《鄭子家喪》劄記〉,武漢網,2008年12月31日。
  377. 何志華、朱國藩
  378. 2005《唐宋類書徵引《淮南子》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出版社,2005年)。
  379. 何家興
  380. 2010〈璽陶文字叢釋〉,復旦網,2010年9月16日
  381. 何琳儀
  382. 1984〈中山王器考釋拾遺〉,《史學集刊》,1984年第3期。
  383. 1993〈句吳王劍補釋——兼釋冢、主、幵、丂〉,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384. 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385. 2002〈陽壺考〉,《文史》2002年第4輯。
  386. 2002〈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7日,又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387. 2003《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388. 2004〈新蔡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又收入《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
  389. 2007〈楚竹書《周易》校記(上)〉,《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390. 何琳儀、徐在國
  391. 2001〈釋「」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第2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392. 何琳儀、程燕、房振三
  393. 2006〈滬簡《周易》選釋(修訂)〉,《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394. 何琳儀、程燕
  395. 2004〈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6日。
  396. 何琳儀、黃德寬
  397. 1998〈說蔡〉,《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398. 何寧
  399. 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00. 余廼永
  401. 2000《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402. 吳良寶
  403. 2010《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404. 吳則虞
  405. 1982《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406. 吳振武
  407. 1983〈《古璽彙編》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3年)。
  408. 1991〈說梁重釿布〉,《中國錢幣》1991年第2期。
  409. 1993〈鄂君啓節「」字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
  410. 1994〈古璽和秦簡中的「穆」字〉,中華書局:《文史》第3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411. 1998〈古璽姓氏考(複姓十五篇)〉,《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12. 1998〈釋三方收藏在日本的中國古代官印〉,《中國文字》新24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413. 2008〈談珍秦齋藏越國長銘青銅戈〉,《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414. 吳毓江
  415. 1993《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16. 吳樹平
  417. 1987《東觀漢記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418. 吳靜安
  419. 2005《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20. 吳鎮烽
  421. 1987《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422. 呂佩珊
  423. 2009〈戰國文字「土旁與立旁形近互作」說檢討〉,收入《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系,2009年5月。
  424. 呂靜
  425. 2007《春秋時期盟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426. 宋華強
  427. 2009〈《鄭子家喪》「以及於今而後」小議〉,武漢網,2009年6月9日。
  428. 2009〈《鄭子家喪》「滅光」試解〉,武漢網,2009年6月12日。
  429. 2009〈《武王踐阼》「祈」及從「祈」之字試解〉,武漢網,2009年6月27日。
  430. 2009〈《鄭子家喪》《平王問鄭壽》「就」字試解〉,武漢網,2009年7月21日。
  431. 2010《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432. 巫雪如
  433. 2009〈楚簡考釋中的相關語法問題試探〉,武漢網,2009年6月18日。
  434. 李天虹
  435. 2003〈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436. 2006〈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武漢網,2006年2月19日。
  437. 2009〈《鄭子家喪》補釋〉,武漢網,2009年1月12日,又見《江漢考古》2009年第三期,總112期。
  438. 李文仲
  439. 1985《字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40. 李玉潔
  441. 2005〈鄭國的都城與疆域〉,《中州學刊》第6期(總第150期),2005年11月。
  442. 李先登
  443. 1982〈河南登封陽城遺址出土陶文簡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444.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
  445. 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446. 李守奎
  447. 2003《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448. 2006〈《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2006年06月)。
  449. 2008〈楚文字考釋獻疑〉,收入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450. 2011〈論清華簡中的昭王居秦溪之上于昭王歸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
  451. 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編著
  452. 1977《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
  453. 李孝定
  454. 1970《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455. 1982《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2年)。
  456. 李佳興
  457. 2008〈上博六〈莊王既成〉的「尹子桱」〉,簡帛研究網,2008年8月20日。
  458. 李宗侗
  459. 199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460. 李明君
  461. 2001《歷代文物裝飾文字圖鑒》,(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462. 李松儒
  463. 2009〈上博七《武王踐阼》的抄寫特徵及文本構成〉,復旦網,2009年5月18日。
  464. 2009〈《鄭子家喪》甲乙本字跡研究〉,武漢網,2009年6月2日。
  465. 李家浩、俞偉超
  466. 1985〈論「兵避太歲」戈〉,《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467. 李家浩
  468. 1980〈戰國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69. 1994〈包山二六六號簡所記木器〉,《國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470. 1996〈信陽楚簡中的柿枳〉,《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471. 1998〈傳賃龍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考古學報》1998年第1期。
  472. 1999〈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473. 2000〈五六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74. 200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75. 2010〈談包山楚簡263號所記的席〉,《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476. 李家瑞
  477. 2009《宋元以來俗字譜》,收入許錟輝師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第53冊,(臺中:文聽閣圖書公司,2009年)。
  478. 李書萍
  479. 1975《杜甫年譜新編》,(臺北:西南書局印行,1975年)。
  480. 李詠健
  481. 2011〈《上博七•鄭子家喪》「毋敢排門而出」考〉,武漢網,2011年4月15日。
  482. 2011〈《上博七•鄭子家喪》「苴索」補釋〉,武漢網,2011年06月19日。
  483. 李義平
  484. 2008〈讀璽劄記三則〉,復旦網,2008年8月12日。
  485. 李零
  486. 1985《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87. 1988〈楚燕客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
  488. 1996〈楚景平王與古多字諡——重讀「秦王卑命」鐘銘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6期。
  489. 1998〈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490. 1999〈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8月)。
  491. 2000〈「三閭大夫」考——兼論楚國公族的興衰〉,簡帛研究網,2000年8月3日,又見《文史》2001年第一輯(總54輯),又收入龐樸主編:《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492. 2000〈參加「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幾點感想〉,簡帛研究網,2000年11月16日。
  493. 2002〈上海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4日。
  494. 2002《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95. 2004〈長臺關楚簡《申徒狄》研究〉,見《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496. 2004《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
  497. 2007《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年)。
  498. 李銳
  499. 2002〈讀上博楚簡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500. 2006〈《讀上博五札記》〉,簡帛研究網,2006年2月20日。
  501. 2008〈《武王踐祚》研讀劄記〉,清華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
  502. 2009〈上博簡《慎子曰恭儉》疏解〉,復旦網,2009年8月11日。
  503. 李學勤
  504. 1978〈論史墻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
  505. 1996《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506. 2001〈長臺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見《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507. 2001〈春秋鄭器與兵方壺論釋〉,《松遼學刊》2001年第5期。
  508. 2001〈秦封泥與齊陶文中的「巷」字〉,《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輯,(陝西:三秦出版社,2001年),後載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509. 2006〈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
  510. 2007〈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10月。
  511. 2007〈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孔子2000網,2007年7月16日。
  512. 2011〈清華簡〈繫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
  513. 杜從古
  514. 1980《集篆古文韻海》,《宛委別藏》第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515. 杜維運
  516. 1986《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517. 沈玉成
  518. 1982《左傳譯文》,(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519. 沈剛
  520. 2008《居延漢簡語詞彙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521. 沈培
  522. 2002〈上博簡〈緇衣〉篇「」字解〉,收入《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1日-4月2日。
  523. 2006〈說古文字裏的「祝」及相關之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年)論文,武漢網,2006年11月8-10日,又見《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24. 2007〈〈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武漢網,2007年7月12日。
  525. 2007〈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武漢網,2007年7月15日。
  526. 2007〈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武漢網,2007年7月17日,後收入《「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
  527. 2007〈《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武漢網,2007年7月20日。
  528. 2007〈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復旦網,2007年12月16日。
  529. 2009〈《上博(七)》字詞補說二則〉,復旦網,2009年1月3日。
  530. 2011〈關於古文字材料中所見古人祭祀用尸的考察〉,「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3月25日-27日。
  531. 2011〈《上博(六)》和《上博(八)》竹簡相互編聯之一例〉,復旦網,2011年7月17日。
  532. 沈寶春師
  533. 2009《首陽吉金選釋—附2009年金文學年鑑》,(臺北:麗文出版社,2009年12月11日)。
  534. 2010〈試論上博七《吳命》簡的抄手與底本的時代地域特徵〉,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研究会編:《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5號,2010年3月。
  535. 2010《2010年金文學年鑑》,(臺南,成功大學圖書館,2010年11月)。
  536. 肖毅
  537. 2010《楚簡文字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538. 邨笛
  539. 1981〈卜辭考釋數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540. ▇八劃:卓、肖、邨、邴、侯、長、卓、周、孟、季、宗、尚、屈、東、林、河、邴、金、長
  541. 卓盈君
  542. 2010〈從《古文字譜系疏證》看文字譜系問題—以聲首「之部」字為例〉,《第十二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靜宜大學中文系,2010年6月5日。
  543. 周生春
  544. 1997《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545. 周谷城
  546. 1987《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47. 周法高
  548. 1958《周秦名字解詁匯釋補編》,(臺北:臺灣中華,1958年)。
  549. 1975《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5年)。
  550. 周波
  551. 2003〈楚文字字詞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0月9日。
  552. 2008〈「侮」字歸部及其相關問題考論〉,復旦網,2008年12月23日。
  553. 周國正
  554. 1983〈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83年9月)。
  555. 周勛初
  556. 2000《周勛初文集(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557. 周進集藏、周紹良整理、李零分類考釋
  558. 1998《新編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559. 周鳳五
  560. 1999〈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561. 2002〈〈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6日。
  562. 2005《上博四〈昭王與龔之隼〉新探(初稿)》,「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論文,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2005年5月28-30日。
  563. 2006〈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564. 2006〈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
  565. 2007〈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訂釋文註解語釋〉,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年11月11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又見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編:《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66. 周聰俊
  567. 2001春秋之取象於蝗蟲說質疑〉,《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三十卷一、二期合刊本,2001年12月。
  568. 孟蓬生
  569. 2002〈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570. 2005〈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571. 2007〈「瞻」字異構補釋〉,武漢網,2007年8月6日。
  572. 2008〈越王差徐戈銘文「就」字補釋〉,復旦網,2008年12月9日。
  573. 2009〈「辸」讀為「應」補證〉,復旦網,2009年1月6日。
  574. 2010〈「出言又(有)丨,利(黎)民所丨(从言)」音釋——談魚通轉例說之四〉,簡帛網,2010年09月10日。
  575. 季旭昇師
  576. 1999〈從戰國文字中的「」字談詩經中「之」字誤為「止」字的現象〉,「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山東大學,1999年8月4-9日,又見復旦網,2009年3月21日。
  577. 2001〈讀郭店、上博簡五題:舜、河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2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578. 2002〈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又發表於復旦網,2009年3月23日。
  579. 2002《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580. 2002〈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肙的字〉,《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
  581. 2003〈讀《上博(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2日。
  582. 2003〈《上博二》小議(二):《民之父母》「五至」解〉,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19日。
  583. 2003《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584. 2004《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585. 2004〈《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2004年6月16日,簡帛研究網,又見《中國文字》新三十期,2005年12月。
  586. 2005〈上博四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年02月15日。
  587. 2005〈從《新蔡葛陵》簡談戰簡「娩」字──兼談《周易》「女子貞不字」〉,發表於「文字學學術研討會」,2004年3月13日,後收入《2004年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里仁書局,2005年)。
  588. 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10月)。
  589. 2005〈說緟紳〉,東海大學「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29-30日。
  590. 2005〈〈孔子詩論〉新詮〉,《經學研究論叢》13輯,(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12月)。
  591. 2006〈上博五芻議(上)〉,武漢網,2006年2月18日。
  592. 2006〈上博五芻議(下)〉,武漢網,2006年2月18日。
  593. 2006〈《上博三˙周易˙訟卦》二題:懥、其邑人三四戶〉,《中國文字》新三十一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11月)。
  594. 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3月)。
  595. 200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596. 2010《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597.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
  598. 2003《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599. 尚景熙
  600. 1984《河南地名漫錄》,(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601. 屈萬里
  602. 1969〈河字意義的演變〉,《書傭論學集》,(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603. 東延
  604. 1981〈昭明鏡銘文中的「忽穆」〉,《文史》,1981年第12輯。
  605. 林文彥
  606. 2005〈古璽中的「數字印」〉,《臺南女院學報》第二十四期,2005年10月。
  607. 2006〈古璽掇遺〉,《書畫藝術學刊》,第一期,2006年12月。
  608. 林文華
  609. 2009〈《平王問鄭壽》「禍敗圅童於楚邦」新解〉,武漢網,2009年7月21日。
  610. 2011〈上博楚簡考釋五則〉中,《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三十六期,2011年3月。
  611. 林志鵬
  612. 2007《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武漢網,2007年4月4日。
  613. 2007〈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網,2007年7月13日。
  614. 2007〈戰國楚竹書〈彭祖〉考論——兼論《漢志》「小說家」之成立(一)〉,武漢網,2007年08月18日。
  615. 林素娟
  616. 林清源師
  617. 2002〈欒書缶的年代、國別與器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3月)。
  618. 2002〈釋「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619. 2004《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620. 2011〈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3月25日-27日。
  621. 林義光
  622. 2004《文源》卷十,收入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17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623. 林澐
  624. 1992〈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
  625. 1998〈說戚、我〉原載《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又收入《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626. 2001〈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627. 2008《林澐學術論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62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編著
  629. 1999《三門峽虢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63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631. 2003《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632. 2004《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633. 河南省文物硏究所等編
  634. 1991《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635. 邴尚白
  636. 2002〈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譯注(一~三十五簡)〉,《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以古文字與古文獻為議題》,2002年1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
  637. 金克兀
  638. 2008〈關於《上博六•申公臣靈王》「不以斧質」的猜想〉,復旦網,2008年1月14日。
  639. 長葛縣志編纂委員會
  640. 1992《長葛縣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641. ▇九劃:侯、姚、姜、故、施、胡、范、茅
  642. 侯乃峰
  643. 2005〈《昭王與龔之》第九簡補說〉,簡帛研究網,2005年03月20日。
  644. 2006〈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6月。
  645. 2009〈《上博(七)•鄭子家喪》「天後(厚)楚邦」小考〉,復旦網,2009年1月6日。
  646. 2009〈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復旦網,2009年1月16日。
  647. 侯才
  648. 1999《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校讀》,(大連:大連出版社,1999年)。
  649. 姚孝遂
  650. 1988《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651. 1998〈論形符與聲符的相對性〉,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紀念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學術研討會合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652. 2003《黃河水利史研究》,(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
  653. 姚瀛艇、張向陽
  654. 2007〈張良故里城父考〉,《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22卷第3期,2007年6月。
  655. 姜炳璋
  656. 1995《讀左補議》,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2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57.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
  658. 1981《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659. 施謝捷
  660. 1993〈釋甲骨文字「寣」、「」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1期。
  661. 胡厚宣
  662. 1957〈說貴田〉,《歷史研究》第7期,1957年。
  663. 1998《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664. 胡雅麗
  665. 2008〈、笲、名物辨〉,2008年國際簡帛論壇論文,TheUniversityofChicagoInternationalHouse,2008年11月1日,《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666. 胡瓊
  667. 2007〈釋《慎子曰恭儉》中的「陟」〉,武漢網,2007年8月8日。
  668. 2008〈《上博六》零札〉,武漢網,2008年7月1日。
  669. 范耕研
  670. 1990《呂氏春秋補注》,(臺北:文景出版社,1990年)。
  671. 范常喜
  672. 2005〈讀《上博四》劄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03月31日。
  673. 2007〈讀《上博六》札記六則〉,武漢網,2007年7月25日。
  674. 2007〈馬王堆簡帛古文遺跡述議(一)〉,武漢網,2007年9月22日。
  675. 茅盾
  676. 1962〈關於歷史和歷史劇:从《臥薪嘗膽》的許多不同剧本说起〉,(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
  677. 1978《茅盾評論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678. ▇十劃:唐、夏、孫、容、徐、晏、涂、秦、荊、袁、郝、馬、高
  679. 唐友波
  680. 2000〈「大市」量淺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681. 唐文治
  682. 1980《十三經讀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683. 唐作藩
  684. 1982《上古音手冊》,(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685. 唐嘉弘:
  686. 1988〈略論春秋時代的變法改制和霸業〉,收入《先秦史新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687. 唐蘭
  688. 1978〈略論西周微氏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墻盤銘文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
  689. 1981《古文字學導論》,(上海:齊魯書社,1981年1月)。
  690. 1981《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691. 夏淥
  692. 1985〈釋甲骨文春夏秋冬-商代必知四季說〉,《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五冊。
  693. 孫人和
  694. 1963〈左宧漫錄˙兩棠考〉,收入新建設編輯部編:《文史》第二輯,1963年4月,又見中央文史硏究館編:《崇文集:中央文史硏究館館員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695. 孫星衍
  696. 1988《周易集解》,(四川: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
  697. 孫剛
  698. 2010《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699. 孫海波
  700. 1965《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701. 1975《魏三字石經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702. 孫偉龍、李守奎
  703. 2008〈上博簡標識符號五題〉,武漢網,2008年10月14日。
  704. 孫常敘
  705. 1981〈楚神話中的九歌性質作用和楚辭九歌〉,《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
  706.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
  707. 2004《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08. 徐中舒
  709. 1979〈西周墻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
  710. 1988《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711. 1998《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712. 徐中舒、伍仕謙
  713. 1979〈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堂圖說明〉,《中國史研究》1979年4期。
  714. 徐元誥
  715. 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716. 徐少華
  717. 1994《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718. 1996〈包山楚簡釋地八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4期。
  719. 2008〈上博簡《申公臣靈王》及《平王與王子木》兩篇疏正〉,《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720. 徐在國
  721. 2002《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722. 2006《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723. 2009〈談上博七《凡物流形》中的「詧」字〉,復旦網,2009年1月6日。
  724. 2009〈《讀古陶文記》箋證〉,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6月13日-14日。復旦網,2009年8月5日。
  725. 徐谷甫、王延林
  726. 1994《古陶字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727. 徐寶貴
  728. 2002〈郭店楚簡研究三則〉,《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3月31日至4月2日)。
  729. 晏昌貴
  730. 2005〈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修訂稿)〉,武漢網,2005年11月2日。
  731. 2006《楚卜筮簡所見神靈襍考(五則)》,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732. 涂宗流
  733. 2001《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734. 秦樺林
  735. 2005〈「」字所從聲旁「」試說〉,孔子2000網,2005年9月2日。
  736. 2009〈楚簡《凡物流形》中的「危」字〉,武漢網,2009年1月4日。
  737. 荊州博物館編
  738. 2009《荊州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739. 荊門市博物館
  740. 1995《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5月)。
  741. 袁國華師
  742. 1993〈戰國楚簡文字零釋〉,《中國文字》新18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743. 1998《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十一則》,《中國文字》新24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744. 2004《望山楚簡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2月)。
  745. 郝士宏
  746. 2007〈初讀《上博簡(六)》〉,武漢網,2007年7月21日。
  747. 2007〈上博簡(六)補說二則〉,武漢網,2007年7月23日。
  748. 2009〈讀《鄭子家喪》小記〉,復旦網,2009年1月3日。
  749. 郝懿行
  750. 1983《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751. 馬承源
  752. 1986《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753. 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754. 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755. 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756. 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757. 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758. 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759. 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760. 201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761. 馬敘倫
  762. 1985《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4月)。
  763. 高田忠周纂述
  764. 1982《古籀篇》,(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
  765. 高亨
  766. 1989《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
  767. 高佑仁
  768. 2004〈《曹沫之陣》校讀九則〉,淡江大學研究生研討會,2004年。
  769. 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校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第十一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5年3月19日,後收入《思辨集》第八集2006年。
  770. 2006〈《曹沫之陣》「早」字考釋——從楚系「來」形的一種特殊寫法談起〉,《簡帛》第一輯,2006年10月。
  771. 2006〈《曹沫之陣》簡「沒身就世」釋讀〉,《文字的俗寫現象及多元性-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聖環圖書公司,2006年)。收入中國文字學會主編:《文字論叢》第三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772. 2008〈荊門左冢楚墓漆棋局文字補釋〉,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研討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08年5月24-25日。汪中文主編:《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773. 2008〈利用古文字的認識避免錯別字舉隅〉,漢字運用與國(華)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1、2日。
  774. 2008〈王子午鼎與王孫誥鐘「不畏不差」釋讀〉,國立政治大學,2008道南論衡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8年11月15日。
  775. 2009〈釋《鄭子家喪》的「滅嚴」〉,復旦網,2009年1月14日。
  776. 2009〈單叔盨補釋四則〉,《明道中文學報》第一期,2009年3月。
  777. 2009〈郭店〈成之聞之〉簡補釋四則〉,《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2009年5月1日、2日。
  778. 2009〈釋古文字的「爭」及其演變脈絡〉,「楚系簡帛文字字典基礎工程」論文發表會,2009年6月27日。其後發表於《中國文字》新三十五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6月)。
  779. 2009〈《莊王既成》二題〉,復旦網,2009年12月12日。
  780. 2009〈談《首陽吉金》曶簋的「黃」字〉,參沈寶春主編、高佑仁副主編:《首陽吉金選釋—附2009年金文學年鑑》,(高雄:麗文出版社,2009年12月11日)。
  781. 2009〈關於「」字的幾點看法〉,參沈寶春主編、高佑仁副主編:《首陽吉金選釋—附2009年金文學年鑑》,(高雄:麗文出版社,2009年12月11日)。
  782. 2010〈〈鄭子家喪〉「以歿入地」考釋及其相關問題〉,復旦網,2010年4月21日。
  783. 2010〈〈鄭子家喪〉新編釋文及相關問題研究〉,收入《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文系,2010年4月30日。
  784. 2010〈《鄭子家喪》、《競公瘧》諸「病」字的構形考察〉,2010年經典教學與簡帛學術研討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10年5月7日,收入《2010經典教學與簡帛學術研討會論叢》。
  785. 2010〈〈姑成家父〉補釋七則〉,國立成功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論文發表會,2010年6月21日,收入成功大學中文系:《雲漢學刊》第二十一期,2010年6月。
  786. 2010〈讀金文札記四則(逆作父丁、舌、孝子、甬)〉,《彰化師大國文學誌》,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10年12月。
  787. 2011〈《莊王既成》「航」字構形考察-兼談戰國文字「蔡」、「尨」、「亢」的字形差異〉,《簡帛》第六輯,審稿通過,待刊。
  788. 2011〈談戰國文字「穆」與「秋」的構形差異〉,《中國文字》新三十七期,論文通過(2011年8月8日),待刊。
  789. 2011〈談甲骨文「沈」字的一種疑難構形〉,《中國文字》新三十七期,論文通過(2011年8月8日),待刊。
  790. 2011〈古文字雜考十則〉,中興大學中文系主辦:簡帛字典編纂學術研討會,2011年12月17-18日。
  791. 2011〈《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釋文補正〉,《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審稿通過(2011年11月11日),預計刊登於第九期(2012年3月號)。
  792. 高明、葛英會
  793. 1991《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794. 1985〈楚繒書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
  795. 高明
  796. 1990《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797. 2001《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798. 高榮鴻
  799. 2010〈由《上博六‧莊王既成》看兩個偏旁同形現象〉,武漢網,2010年7月19日。
  800. ▇十一劃:偃、商、崔、常、張、強、曹、梁、淺、清、章、符、莊、許、郭、野、陳
  801. 偃桐
  802. 2008〈試說楚文字中恭字的異體(修訂稿)〉,復旦網,2008年5月27日。
  803. 商承祚、王貴忱、譚棣華
  804. 1983《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805. 商承祚
  806. 1964〈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
  807. 1976《十二家吉金圖錄》,(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
  808. 1979《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809. 1982〈中山王鼎、壺銘文芻議〉,《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810. 1995〈信陽常臺關一號楚墓竹簡第二組遣策考釋〉,《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811. 1995《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11月第1版)。
  812. 崔仁義
  813. 1993《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814. 常宗豪等編輯
  815. 1993《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
  816. 張正明
  817. 1995《楚文化史》,(武漢:湖北敎育出版社,1995年)。
  818. 張立文
  819. 1998〈論郭店竹簡的篇題和天人有分思想〉,《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6期。
  820.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主編
  821. 1997《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822.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師合著
  823. 1992《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11月)。
  824. 張守中
  825. 1996《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826. 張亞初
  827. 1981〈周厲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論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828. 2001《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829. 張忠烈
  830. 1999《杜詩全集》第四卷,(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年)。
  831. 張政烺
  832. 1979〈中山王鼎、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833. 2004〈說庚壺的「大」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834. 張桂光
  835. 1999〈古文字考釋十四則〉,收入《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亦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836. 2002〈〈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文字考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837. 張崇禮
  838. 2007〈讀《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劄記〉,簡帛研究網,2007年8月7日。
  839. 2007〈讀《平王與王子木》劄記〉,簡帛研究網,2007年8月9日。
  840. 2008〈釋「」〉,復旦網,2008年1月17日。
  841. 張富海
  842. 2006〈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網,2006年5月9日,又見《北方論叢》,2006年第4期。
  843. 2007《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844. 張富祥
  845. 2004《韓非子解讀》,(濟南:泰山出版社,2004年)。
  846. 張新俊、張勝波
  847. 2008《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848. 張新俊
  849. 2004〈說饎〉,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9日。
  850. 2009〈《鄭子家喪》「」字試解〉,復旦網,2009年1月3日。
  851. 張蔭麟
  852. 1999《中國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53. 張儒、劉毓慶
  854. 2002《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855. 張覺
  856. 1992《韓非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857. 強運開
  858. 1986《說文古籀三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859. 曹方向
  860. 2011〈上博八《蘭賦》「芳馨馝馞」試解〉,武漢網,2011年07月26日。
  861. 曹定云
  862. 1995〈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見証〉,《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863. 曹海東
  864. 2003《新譯曹子建集》,(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10月)。
  865. 曹錦炎
  866. 1989〈編鐘銘文釋義〉,《文物》1989年。
  867. 1999《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868. 2005〈鬼神之明考釋〉,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869. 2006《甲骨文校釋總集》卷七,(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
  870. 2008〈工尹坡鈭銘文小考〉,《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871. 梁静
  872. 2008〈《孔子見季桓子》校讀〉,武漢網,2008年3月4日。
  873. 淺野裕一
  874. 2009〈〈凡物流形〉的結構新解〉,武漢網,2009年2月2日。
  875. 2009〈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全體構成〉,《中國研究集刊》第48號,大阪大學中國學會發行,2009年6月。
  876. 2009〈新出土文獻與思想史的改寫──兼論日本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文史哲》,2009年第1期(總第310期)。
  877.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878. 20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6月。
  879.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
  880. 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881. 章太炎
  882. 1958《章氏叢書正續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883. 1982《左傳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884. 2009《新出三體石經考》第一百條考釋意見,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第六十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885. 符智建
  886. 2004〈珍貴樹種-花梨木〉,《農村新技術》,2004年第8期。
  887. 莊新興
  888. 2001《戰國璽印分域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889. 許文獻
  890. 2009〈簡牘校勘校讀疑義舉隅──以信陽簡為例〉,《楚系簡帛文字字典編纂計畫基礎工程論文集》,玄奘大學中文系,2009年6月27日。
  891. 2010〈古文字之字形依位規律與釋讀相關疑義-以凵形為例〉,中國文字會主編:《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2010年5月)。
  892. 2010〈楚地文獻所見「是」字之賓語前置功能淺析──以SOV句型為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10年經典與簡帛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7日。
  893. 許全勝
  894. 2002〈孔子詩論零拾〉,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895. 2008〈楚王、秦戎和洛之戎——新見先秦西戎史料初論〉,見〈文匯報〉,2008年3月9日。
  896. 許雄志
  897. 2001《秦印文字彙編》,(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898. 許維遹
  899. 1980《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900. 許慜慧
  901. 2009〈《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集釋〉(未刊稿),此為復旦大學博士生許慜慧修習呂靜先生「出土簡帛文獻研究」的課堂報告,時間2009年2月。
  902. 許學仁師
  903. 1983〈楚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新七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904. 2004〈信陽長臺關《竹書》的性質定位與內涵開展〉,收入《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9月初版)。
  905. 郭永秉
  906. 2007〈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武漢網,2007年8月30日。
  907. 2009〈《競公瘧》篇「病」字小考〉,復旦網,2009年1月23日。
  908. 2009〈商周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復旦網,2009年4月2日。
  909. 2009〈釋上博藏西周寓鼎銘文中的「羹」字—兼為春秋金文、戰國楚簡中的「羹」字祛疑〉,發表於「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6月13日-14日,又發表於復旦網,2009年10月3日。
  910. 郭沂
  911. 2002《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
  912. 郭沫若
  913. 1954《金文叢考》,(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914. 1971《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915. 2001《殷契粹編考釋》,收入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916. 2002《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收入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917. 郭慶藩
  918. 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19. 郭錫良
  920. 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921. 郭寶鈞
  922. 1959《山彪鎮與琉璃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923. 野原將揮
  924. 2009〈上海博楚簡「競公瘧」譯注〉,《出土資料と秦楚文化》,第四號,2009年3月。
  925. 陳世輝
  926. 1980〈墻盤銘文解說〉,《考古》1980年第5期。
  927. 陳立
  928. 2009〈讀上博簡(六)札記十則〉,《國文學報》高雄師範大學,第九期,2009年1月。
  929. 陳戍國
  930. 2005《春秋左傳校注》,(長沙:嶽麓書院,2005年)。
  931. 陳志鵬
  932. 2008〈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武漢網,2008年5月6日。
  933. 陳初生、劉翔
  934. 1989:《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935. 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校
  936. 2004《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937. 陳奇猷
  938. 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39. 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40. 陳松長
  941. 2001《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942. 陳直
  943. 1957〈楚簡解要〉,《西北大學學報》第4期,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1957年。
  944. 陳秉新
  945. 1988〈長沙楚帛書文字考釋之辨正〉,《文物研究》第四輯,1988年,嶽麓書社。
  946. 陳建偉
  947. 2002〈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3月31日至4月2日)。
  948. 陳建樑
  949. 1995〈馬山墓所出「衣」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4期,1995年6月。
  950. 陳致
  951. 2009〈《詩經》與金文中所見成語(一)〉,復旦網,2009年3月9日,又見《學燈》2009年第2期。
  952. 陳英傑
  953. 2008〈讀金瑣記(一)〉,復旦網,2008年6月10日。
  954. 陳茂仁
  955. 2007《《新序》校證》,(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956. 陳偉
  957. 1986〈《鄂君啟節》之「鄂」地探討〉,《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
  958. 1992《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959. 1996《包山楚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960. 2002《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961. 2003〈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962. 2006〈《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武漢網,2006年2月22日。
  963. 2007〈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武漢網,2007年7月5日。
  964. 2007〈讀《上博六》條記〉,武漢網,2007年7月9日。
  965. 2007〈《平王問鄭壽》校讀〉,武漢網,2007年7月16日。
  966. 2007〈《慎子曰恭儉》校讀〉,武漢網,2007年7月19日。
  967. 2007〈《王子木蹠城父》校讀〉,武漢網,2007年7月20日。
  968. 2008〈上博楚竹書《莊王既成》初讀〉,《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969. 2008〈《鄭子家喪》初讀〉,武漢網,2008年12月31日。
  970. 2009〈《君人者何必安哉》再讀〉,武漢網,2009年2月6日。
  971. 2009〈《鄂君啓節》——延綿30年的研讀〉,武漢網,2009年8月25日。
  972. 2009〈《鄭子家喪》通釋〉,武漢網,2009年1月1日。
  973. 2009〈讀上博楚竹書《吳命》劄記〉,復旦網,2009年7月12日。
  974. 2009《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975. 2010《新出楚簡研讀》,(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976. 2011〈上博八《命》篇賸義〉,武漢網,2011年07月19日。
  977. 陳斯鵬
  978. 2003〈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收入《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10月)。
  979. 2006〈楚帛書甲篇的神話構成、性質及其神話學意義〉,《文史哲》2006年第6期(總297期)。
  980. 2006〈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網,2006年4月1日。
  981. 陳隆文
  982. 2008〈負夏方足布地望考辨〉,《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983. 陳新雄師
  984. 1990《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年)。
  985. 陳筱芳
  986. 1995〈論春秋霸主與諸侯的關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987. 陳劍
  988. 2002〈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見《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五期,2002年6月。
  989. 2003〈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5期。
  990. 2003〈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12月19日)。
  991. 2005〈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992. 2006〈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武漢網,2006年2月19日。
  993. 2007《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994. 2007〈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二分,2007年6月,又見復旦網,2009年9月11日。
  995. 2007〈讀《上博(六)》短札五則〉,武漢網,2007年7月20日。
  996. 2007〈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11月10-11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又見復旦網,2008年1月6日。
  997. 2008〈郭店簡〈六德〉用爲「柔」之字考釋〉,復旦網,2008年1月24日。
  998. 2008〈《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網,2008年3月22日,又收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999. 2009〈楚簡「」字試解〉,《簡帛》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1000. 2010〈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1001. 2011〈《上博(八)•王居》復原〉,復旦網,2011年7月20日。
  1002. ▇十二劃:單、復、揚、智、曾、湖、湯、程、童、馮、黃
  1003. 單育辰
  1004. 2007〈佔畢隨錄〉,武漢網,2007年7月27日,又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二題〉,《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總32期)。
  1005. 2008〈佔畢隨錄之五〉,復旦網,2008年1月17日。
  1006. 2009〈佔畢隨錄之九〉,武漢網,2009年1月12日。
  1007. 2009《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吉林大學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2009年2月20日。
  1008. 2009〈上博七《凡物流形》、《吳命》札記(修訂)〉,武漢網,2009年6月5日。
  1009. 2009〈佔畢隨錄之十一〉,復旦網,2009年8月3日。
  1010. 復旦吉大聯合讀書會
  1011. 2011〈上博八《王居》、《志書乃言》校讀〉,復旦網,2011年7月17日。
  1012. 2011〈上博八《命》校讀〉,復旦網,2011年7月17日。
  1013. 2011〈上博八《蘭賦》校讀〉,復旦網,2011年7月17日。
  1014. 2011〈上博八《有皇將起》校讀〉,復旦網,2011年7月17日。
  1015. 2011〈上博八《李頌》校讀〉,復旦網,2011年7月17日。
  1016. 復旦讀書會
  1017. 2008〈攻研雜志(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劄記〉,復旦網,2008年2月1日。
  1018. 2008〈《上博七.凡物流形》釋文重編〉,復旦網,2008年12月31日。
  1019. 2008〈《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網,2008年12月31日。
  1020. 2011〈清華簡《楚居》研讀札記〉,復旦網,2011年1月5日。
  1021. 汪榮寶
  1022. 198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023. 智龕
  1024. 1964〈蔡公子果戈〉,《文物》,1964年第7期。
  1025. 曾憲通
  1026. 1980〈楚月名初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後改以〈楚月名初探兼談昭固墓竹簡的年代問題〉發表於《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又見曾憲通:《曾憲通學術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27. 1983〈說繇〉,《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1028. 1993〈包山卜筮簡考釋(七篇)〉,收入《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
  1029. 2002《曾憲通學術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3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031. 1995《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032. 2006《荊門左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1033. 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
  1034. 2000《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035.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
  1036. 1991《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037. 湖南省博物館等編著
  1038. 2000《長沙楚墓》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039. 湯淺邦弘
  1040. 2007〈上博楚簡「莊王既成」の預言〉,《戰國楚簡研究》第45號,2007年,大阪大學中國學會。
  1041. 2007〈太子の「知」―上博楚簡「平王與王子木」〉,《戰國楚簡研究》第45號,2007年,大阪大學中國學會。
  1042. 湯餘惠
  1043. 1986〈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1044. 1993〈包山楚簡讀後記〉,《考古與文物》,1993年2月。
  1045. 2001《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46. 程發軔
  1047. 1967《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1048. 程燕
  1049. 2007〈讀上博六札記〉,武漢網,2007年7月24日。
  1050. 2008〈上博七讀後記〉,復旦網,2008年12月31日。
  1051. 童治安、鄭杰文
  1052. 1997《齊文化叢書:荀子匯校匯注》,(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1053. 童書業
  1054. 2003《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55. 2007《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56. 馮時
  1057. 1998〈略論晉侯邦父及其名、字問題〉,《文物》1998年第5期。
  1058. 2007《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1059. 2009〈〈鄭子家喪〉釋文導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9年12月12日。
  1060. 馮勝君
  1061. 2002〈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1日,又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1062. 2007《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1063. 2008〈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佈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2008年國際簡帛論壇,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2008年10月31日。
  1064. 馮登府
  1065. 1988《三家詩異文疏證》,《皇清經解》卷1407,(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1066. 黃人二、林志鵬
  1067. 2004〈上博藏簡第三冊彭祖試探〉,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9日。
  1068. 黃人二
  1069. 2007〈上博藏簡第五冊鬼神之明試釋〉,武漢網,2007年2月17日。
  1070. 2007〈上博藏簡第六冊慎子曰恭儉試釋〉,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臺北,臺灣大學,2007年11月10日—11日。
  1071. 黃天樹
  1072. 2008〈商代文字的構造與「二書」說(中)〉,復旦網,2008年5月12日。
  1073. 黃光武
  1074. 2002〈釋穆——兼談昭穆的禮樂含義〉,《古文字硏究》第2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075. 黃杰
  1076. 2011〈上博簡《有皇將起》編連一則〉,武漢網,2011年07月19日。
  1077. 黃現璠
  1078. 1941〈我國坐俗古今之變〉,《掃蕩報》,1941年。
  1079.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
  1080. 2007《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1081. 黃德寬、徐在國
  1082. 1998〈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1083. 黃德寬
  1084. 2007《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1085. 黃錫全、劉森淼
  1086. 1999〈「救秦戎」鐘銘文新解〉,《江漢考古》1992年1期,又見《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1087. 黃錫全
  1088. 1986〈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收入《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1089. 1991〈「戚郢」辨析〉,《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亦見《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0月)。
  1090. 1999〈「淊前」玉圭跋〉,《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1091. 2004《汗簡注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92. 黃懷信
  1093. 1996《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94. 2004《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
  1095. 2007《《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096. 黃麗娟
  1097. 2010〈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釋〉,《2010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成果發表暨簡帛資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年12月4日。
  1098. 2010〈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中的「不,不盍」及其相關的文字問題〉,臺灣大學「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習營,2010年12月26日。
  1099. ▇十三劃:楊、葉、葛、董、虞、裘、詹
  1100. 楊伯峻
  1101. 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1102. 1985《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03. 楊晨昊
  1104. 2009〈古今珍品黃梨木〉,《走向世界》,2009年第10期。
  1105. 楊樹達
  1106. 1963《積微居讀書記‧讀〈尚書〉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107. 1983《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108. 1986《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09. 2006《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10. 楊澤生
  1111. 2002〈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文字說叢〉,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3日。
  1112. 2003〈〈太一生水〉「成歲而止」和楚帛書「止以爲歲」〉,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1113. 2004〈竹書《周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
  1114. 2007〈讀《上博六》小劄〉,武漢網,2007年7月21日。
  1115. 2007〈讀《上博六》劄記(三則)〉,武漢網,2007年7月24日。
  1116. 2009〈《上博七》補說〉,復旦網,2009年1月14日。
  1117. 2009〈上博簡《鄭子家喪》之「利木」試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49卷(總222期)。
  1118. 楊豫、胡成
  1119. 1999《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20. 葉玉英
  1121. 2008〈談談音與飾筆〉,收入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1122. 2010〈「戴」字古音考〉,《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1123. 葉玉森
  1124. 2008《殷墟書契前編集釋》,收入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硏究資料彙編》第1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1125. 葉德輝
  1126. 1989《說文讀若考》,《叢書集成續編》第七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1127. 葛亮
  1128. 2009〈《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復旦網,2009年1月5日。
  1129. 200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莊王既成」篇校讀〉,工藤元男編:《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十三號,(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2009年3月)。
  1130. 葛英會
  1131. 1991〈釋「戴丘涖盟」璽——兼談其國別及製作年代〉,《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又收入〈古璽印文字考釋(兩篇)〉中的第二條,刊於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考古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1132. 1992〈古陶文研習札記〉,收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編:《考古學硏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133. 董珊
  1134. 2004〈楚簡《恆先》初探〉,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2日。
  1135. 2005〈「弌日」解〉,原刊於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內部刊物:《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第25期,2005年6月,又刊於《文物》2007年第3期。
  1136. 2007〈讀《上博六》雜記〉,武漢網,2007年7月10日。
  1137. 2007〈讀《上博六》雜記(續四)〉,武漢網,2007年7月21日。
  1138. 2008〈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爲族」的楚王族〉,復旦網,2008年2月17日。
  1139. 2010〈釋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書•皇門》的「沈人」〉,復旦網,2010年6月7日。
  1140. 董蓮池
  1141. 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解詁(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1142. 虞萬里
  1143. 2009〈郭店簡《緇衣》「人苟言之」之「人」旁點號解說——兼論古代塗抹符號之演變〉,復旦網,2009年12月5日。
  1144. 裘錫圭
  1145. 1978〈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又見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146. 1980〈甲骨文字考釋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對「坎」字的考釋後來又獨立成〈釋「坎」〉一文,收入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147. 1981〈談談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漢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收入《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81年6期。
  1148. 1992〈釋建〉,《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149. 1998《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1150. 2000〈推動古文字學發展的當務之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12月,又見復旦網,2007年12月16日。
  1151. 2002〈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1日-4月2日。
  1152. 2004〈讀郭店楚墓竹簡劄記三則〉,《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1153. 2008〈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3年),又發表於復旦網,2008年1月4日。
  1154. 2008〈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又見復旦網,2008年12月15日。
  1155. 詹鄞鑫
  1156. 1985〈讀《小屯南地甲骨》札記〉,收入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編輯:《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6期。
  1157. ▇十四劃:廖、漢、熊、睡、福、臧、趙
  1158. 廖名春
  1159. 2001《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60. 2002〈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又見簡帛研究網,2002年7月3日。
  1161. 2006〈讀《上博五‧融師有成氏》篇札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6年2月14日。
  116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1163. 1986《漢語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
  1164. 熊立章
  1165. 2009〈以《上博七》假借用字考釋金文地名一例————兼論《令簋》所載「伐楚」的歷史背景〉,武漢網,2009年1月12日。
  116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
  1167. 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68. 福田哲之
  1169. 2008〈別筆和篇題——《上博(六)》所收楚王故事四章的編成〉,《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文化的發生、變遷、交流―預稿集》臺灣・致遠管理學院,2008年10月25日,亦見武漢網,2008年11月15日。
  1170. 臧勵禾
  1171. 1931《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1172. 趙平安
  1173. 2002〈〈窮達以時〉第九號簡考論——兼及先秦兩漢文獻中比干故事的衍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1174. 2002〈釋「」及相關諸字——論兩周時代的職官「醓」〉,《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1175. 2003〈戰國文字中的鹽及相關資料研究——以齊「(徙)鹽之璽」爲中心〉,《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1176. 2007〈上博藏楚竹書《競建內之》第9至10號簡考辨〉,《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77. 2007〈近芋明(從人)子以馳于倪廷解〉,武漢網,2007年3月31日。
  1178. 200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1179. 趙光賢
  1180. 1988《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
  1181. 趙彤
  1182. 2006〈中古舌根聲母字和雙唇聲母字在戰國楚系文獻中的交替現象及其解釋〉,《中國語文》2006年第3期。
  1183. 趙建偉
  1184. 1999〈郭店楚簡《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釋〉,《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
  1185. 趙秋成
  1186. 2004〈上博楚簡《訟》卦輯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7月25日。
  1187. 趙家棟、付義琴
  1188. 2009〈《敦煌變文校注》識讀語詞散記〉,復旦網,2009年11月14日。
  1189. 趙誠
  1190. 1979〈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1191. 趙鵬
  1192. 2009〈《乙編》3471中兩條卜辭釋文〉,復旦網,2009年12月12日。
  1193. ▇十五劃:劉、墨、滕、蔣、蝸、諸、鄭、黎
  1194. 劉玉堂
  1195. 1996《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196. 劉伯驥
  1197. 1977《春秋會盟政治》,(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
  1198. 劉和惠
  1199. 1982〈鄂君啓節新探〉,《考古與文物》,1982年。
  1200. 劉雨、汪濤撰
  1201. 2007《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AselectionofearlyChinesebronzeswithinscriptionsfromsotheby'sandchristie'ssales》,(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1202. 劉信芳
  1203. 1997〈楚簡器物釋名〉下篇,《中國文字》新廿三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204. 2002《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1205. 2003《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1206. 2007〈說穿封戌之「心」〉,武漢網,2007年8月21日。
  1207. 2007〈《上博藏六》試解之三〉,武漢網,2007年8月29日。
  1208. 2009〈竹書《君人者何必安哉》試說(之一)〉,復旦網,2009年1月5日。
  1209. 2009〈《上博藏(七)》試說(之三)〉,復旦網,2009年1月18日。
  1210. 劉洪濤、劉建民
  1211. 2008〈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12. 劉洪濤
  1213. 2007〈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武漢網,2007年7月6日(7月11日於文末增加「補記」),後來正式發表於《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1214. 2007〈釋上博竹書《莊王既成》的「航」字〉,武漢網,2007年7月20日。
  1215. 2007〈《說文》「陟」字古文考》,武漢網,2007年9月22日。
  1216. 2009〈《民之父母》、《武王踐阼》合編一卷說〉,復旦網,2009年1月5日。
  1217. 2011〈清華簡補釋四則〉,復旦網,2011年4月27日。
  1218. 劉風華
  1219. 2010〈《小屯南地甲骨》2667版新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大學,2010年8月)。
  1220. 2010〈《小屯南地甲骨》2667版與歷草類〉,收入《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221.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
  1222. 2009《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1223. 劉釗
  1224. 1992〈談包山楚簡中「煮鹽於海」的重要史料〉,《中國文物報》1992年11月8日第3版。
  1225. 1998〈包山楚簡文字考釋〉,《東方文化》1998年1、2期合刊。
  1226. 1999〈釋楚簡中的(繆)字〉,《江漢考古》1999年第一期。
  1227. 2000〈讀郭店楚簡字詞劄記(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
  1228. 2003〈睡虎地秦簡「詰」篇「詰咎」一詞別解〉,簡帛研究網,2003年7月27日,又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1229. 2003《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230. 2004〈包山楚簡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
  1231. 2004《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232. 2005《古文字考釋叢稿》,(湖南:嶽麓書社,2005年)。
  1233. 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34. 2007〈《上博五•君子爲禮》釋字一則〉,武漢網,2007年7月23日。
  1235. 劉國勝
  1236. 2001〈信陽常臺關楚簡〈遣策〉編聯二題〉,《江漢考古》2001年第3期(總第80期)。
  1237. 2010〈信陽遣冊「柅」蠡測〉,復旦網,2010年10月22日。
  1238. 劉彬徽、劉長武編
  1239. 2009《楚系金文彙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1240. 劉雲
  1241. 2009〈上博七詞義五札〉,武漢網,2009年3月17日。
  1242. 2010〈釋「鷧」及相關諸字〉,復旦網,2010年5月12日。
  1243. 劉道勝
  1244. 2009〈讀《望山楚簡文字編》札記〉,《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3月。
  1245.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
  1246. 2004《金文文獻集成》,(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247. 劉樂賢
  1248. 2005〈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249. 2005〈從出土文獻看楚、秦選擇術的異同及影響──兼釋楚系選擇術中的「危」〉,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論文,2005年5月28—30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後又以〈楚秦選擇術的異同及影響──以出土文獻為中心〉之名收入《歷史研究》2006年第6期。
  1250. 劉澤華
  1251. 1991《近九十年史學理論要籍提要》,(北京:書目文獻社,1991年)。
  1252. 墨子涵
  1253. 2007〈《天子建州》中所見反印文、未釋字及幾點臆斷〉,武漢網,2007年12月25日。
  1254. 滕壬生
  1255. 1995《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1256. 2008《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57. 潘民中
  1258. 1998〈《父城非城父考辨》駁議〉,《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13卷第3期,1998年6月。
  1259. 蔣文
  1260. 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文字編〉,復旦網,2008年8月2日。
  1261. 2010〈由《鄭子家喪》看《左傳》的一處注文〉,《學語文》2010年第1期。
  1262. 蔣禮鴻
  1263. 1981《義府續貂》,(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264. 蝸牛(網名)
  1265. 諸祖耿
  1266. 1985《戰國策集注彙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67. 鄭昌琳
  1268. 1999《楚史編年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69. 鄭剛
  1270. 2004《楚簡孔子論說辯證》,(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1271. 黎翔鳳
  1272. 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273. ▇十六劃:盧、禤、蕭、錢、駢
  1274. 盧元駿
  1275. 1975《新序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1276. 禤健聰
  1277. 2005〈上博楚簡釋字三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
  1278. 2006〈上博楚簡(五)零札(二)〉,武漢網,2006年2月26日。
  1279. 2008〈楚簡釋讀瑣記(五則)〉,《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1280. 蕭聖中
  1281. 2005〈楚國車馬制度考述〉,《江漢論壇》,2005年第6期。
  1282. 蕭毅
  1283. 2007〈竹簡文字中的借邊〉,武漢網,2007年12月20日。
  1284. 錢繹
  1285. 1984《方言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86. 駢宇騫
  1287. 2005《簡帛文獻槪述》,(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1288. 2006《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289. ▇十七劃:濮、薛、謝、鍾、韓
  1290. 濮茅左
  1291. 2006《楚竹書《周易》硏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292. 2007〈上博楚簡的基本情況〉,簡帛研究網,2007年12月18日。
  1293. 薛金玲
  1294. 2003〈《逸周書•諡法》時代辨析〉,《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8月第12卷第3期,2003年8月。
  1295.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
  1296. 198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297. 鍾柏生等編
  1298. 2006《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曁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1299. 韓自強
  1300. 2004〈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二號木牘〈春秋事語〉章題及相關竹簡〉,《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1301. 韓席籌
  1302. 1966《左傳分國集註》,(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
  1303. ▇十八劃:魏
  1304. 魏宜輝
  1305. 2002〈讀上博簡文字劄記〉,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1306. 2009〈利用戰國竹簡文字釋春秋金文一例〉,收入《史林》,2009年第4期。
  1307. 魏昌
  1308. 2002《楚國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1309. 魏啟鵬
  1310. 1999〈楚簡《老子》柬釋〉,《道家》第十七輯,1999年8月。
  1311. 魏嵩山
  1312. 1995《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13. ▇十九劃:羅、譚、鵬
  1314. 羅小華
  1315. 2008〈《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選釋三則〉,武漢網,2008年12月31日。
  1316. 羅振玉
  1317. 2009《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卷中,收入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第一冊,(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年)。
  1318. 譚其驤
  1319. 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1320. 鵬宇、汪冰冰
  1321. 2008〈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武漢網,2008年6月3日。
  1322. ▇二十劃以上:嚴、竇、蘇、饒、夔、顧
  1323. 嚴一萍
  1324. 1967〈楚繒書新考〉(上),《中國文字》第26冊,1967年。
  1325. 1968〈楚繒書新考〉(中),《中國文字》第27冊,1968年。
  1326. 嚴可均輯
  1327. 1999《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328. 竇學田
  1329. 1997《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30. 蘇州博物館
  1331. 2010《蘇州博物館藏璽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1332. 蘇建洲
  1333. 2003〈上博楚竹書〈容成氏〉、〈昔者君老〉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5日。
  1334. 2003〈楚簡從「」之字考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7月2日。
  1335. 2005〈楚文字雜識〉,簡帛研究網,2005年10月。
  1336. 2006〈《上博(五)楚竹書》補說〉,武漢簡帛網,2006年2月23日。
  1337. 2006《〈上博(五)競建內之〉「亥弋」字小考》,武漢網,2006年7月23。
  1338. 2007〈對於《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一文的補充〉,武漢網,2007年7月18日。
  1339. 2007〈初讀《上博(六)》〉,武漢網,2007年7月19日。
  1340. 2007〈對「訊」字的一點補充〉,武漢網,2007年8月30日。
  1341. 2008《《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年)。
  1342. 2008〈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復旦網,2008年1月1日。
  1343. 2008〈《苦成家父》簡9「帶」字考釋〉,復旦網,2008年5月31日。
  1344. 2009〈璽印文字「病」字小考〉,復旦網,2009年3月10日。
  1345. 2010〈《新蔡簡》「函」字考釋〉,復旦網,2010年1月26日。
  1346. 2010〈《鄭子家喪》甲1「就」字釋讀再議〉,復旦網,2010年5月1日。
  1347. 2010〈《上博五‧弟子問》「延陵季子章」新釋〉,「2010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成果發表暨全國簡帛資料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2010年12月)。
  1348. 2011〈《清華簡》考釋四則〉,復旦網,2011年1月9日。
  1349. 蘇輿
  1350. 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1351. 饒宗頤、曾憲通
  1352. 1985《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
  1353. 饒宗頤
  1354. 1985《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
  1355. 1993〈楚帛書新證〉,《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356. 夔一
  1357. 2009〈「先子」小議〉,復旦網,2009年2月24日。
  1358. 2007〈「陟」疑〉,武漢網,2007年10月23日。
  1359. 顧史考
  1360. 2009〈上博七〈凡物流形〉下半篇試解〉,復旦網,2009年8月24日。
  1361. 顧德融、朱順龍
  1362. 2001《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63. 四、網路資料:
  1364. 5.李鍌等編: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路版,2004年年1月正式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