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3.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連結:
-
10. 葉高樹:〈習染既深,風俗難移:清初旗人「漸染漢習」之風〉,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輯:《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2007年。
連結:
-
3. Crossley﹐Pamela K.﹐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連結:
-
7. Elliott﹐Mark C.﹐ "The Limits of Tartary:Manchuria in Imperial and National Geographies." The Journal of Studies, Vol. 59, No. 3 (Aug, 2000)
連結:
-
4. Crossley﹐Pamela K.﹐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連結:
-
14.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7,第58本,第1分。
連結:
-
7. 何啓龍:〈蒙元和滿清的「傳國玉璽」神話-兼論佛教「二教之門」的虛構歷史〉,《新史學》2008,第19卷,第1期。
連結:
-
5. 蕭敏如:〈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連結:
-
14. Millward﹐James A.﹐“Qing Ethnic Policy and Chinese Merchants﹐”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ed. James A. Millward﹐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連結:
-
7. 《永興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連結:
-
11. Geertz﹐Clifford﹐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in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Asia and Africa﹐ed. Clifford Geertz﹐New York:Free Press﹐1963.
連結:
-
4. (美)孔復禮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連結:
-
5. Crossley﹐Pamela K., "Thinking about Ethnicity in Early Modern ."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1, No. 2 (June, 1990).
連結:
-
12. Huang Pei.﹐Autocracy at Work :A Study of the Yung-cheng Period﹐1723~1735﹐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Center, 1974.
連結:
-
15. Rawski, Evelyn S. ,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5, No. 4 (Nov., 1996).
連結:
-
9. Elliott﹐Mark C.﹐ 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連結:
-
16. Smith﹐Anthony D.﹐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 ,Oxford : Blackwell﹐1986.
連結:
-
11.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連結:
-
1. Banton﹐Michael﹐Ethnic and Raci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 Longman﹐1997.
連結:
-
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
2. 《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
3.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
4.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
5.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
24. 宋靖德編,朱熹著:《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
29. 崑岡等修,劉啟瑞纂:《續修四庫全書.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36. 齊周華著:《名山藏副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2. (德)魏復古:〈中國遼代社會史(九O七~一一二五年)總述〉,載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
2. Barth﹐Fredrik﹐“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ed. Fredrik Barth﹐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69.
-
7. 孫文良主編:《滿族大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
2. 杜遠:〈合法性與政治傳播-以雍正年間曾靜案為個案〉,廈門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5. 何炳棣著,張勉勵譯:〈捍衛漢化:駁伊芙琳(上)〉,《清史研究》2000,2000年第1期。
-
11.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12.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1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高宗純皇帝御製文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20. 托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
2. (法)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
7. (美)麥克.霍華德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弘智文化,1997年。
-
8. (英)馮客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
13. 邱天助著:《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圖書,1998年。
-
17. 趙令揚著:《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年。
-
一、 檔案與史料
-
26. 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31. 清世宗編:《悅心集》,臺北:老古文化事業,1998年。
-
35. 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
5. 甘德星:〈「正統」之源:滿洲入關前後王權思想之發展與蒙藏轉輪王觀念之關係考辨〉,載汪榮祖、林冠群等主編,《民族認同與文化融合》,嘉義民雄: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
-
18. 劉小萌著:《清代八旗子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
5. 房兆楹編:《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北京:中華書店,1987年。
-
6. 胡增益等編:《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
21.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歷科進士題名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
6. 《大義覺迷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
32. 陳俊民校編,朱熹著:《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
30.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1988~1997年。
-
3.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年來學術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載汪榮祖等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民雄: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
-
10. 林開強:〈「華夷」之別思想的辯駁與消弭-以清雍正年間思想整合運動為中心〉,《中華文化論壇》2009,2009年第3期。
-
8. Elliott﹐Mark C.﹐ “Ethnicity in the Qing Eight Banners” ,in Empire at the Margins:Culture,Ethnicity,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ed. Pamela K. Crossley,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
六、 工具書
-
2. 人名權威電子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8. 莊吉發:《雍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
10. Fisher﹐Thomas Stephen﹐ “Lu Liu-liang (1626~83) and the Tseng Ching Case (1728~33)﹒”Ph.D﹒thesis﹐Princetion University﹐1974﹒
-
11. 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1999年。
-
15. 馮爾康著:《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11.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1999,1999年第17卷,第2期。
-
37. 歐陽脩著:《歐陽文忠公集》,上海:商務書局,1936年。
-
38. 魏禧著:《續修四庫全書.魏叔子文集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39. 龔煒著:《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
3. (美)丹尼爾.沙克特著,李明譯:《記憶七罪》,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6年。
-
5. (美)巴特萊特著,李維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
28. 胡安國著:《春秋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
33. 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
22. 呂留良著:《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真臘凝寒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
18. 方孝孺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遜志齋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19. 王夫之著:《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
-
10.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
參考資料
-
9. 《春秋公羊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0年。
-
6. 何炳棣著,張勉勵譯:〈捍衛漢化:駁伊芙琳(下)〉,《清史研究》2000,2000年第3期。
-
2. 王汎森:〈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1992,第85卷,第4期。
-
6. 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收入閻崇年編,《滿學研究》,第六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
8. 陳捷先:〈略論清世宗之性格〉,收入氏著《清史雜筆》第三輯,臺北:學海出版,1978年。
-
4. 史曜菖:〈儒者的理想:呂留良的「封建」詮釋〉,收入李瑞騰主編:《繼承與超越—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第一屆人文中央論壇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9年。
-
14. 孫靜著:《「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
1. (日) 羽田亨:《滿和辭典》,臺北:學海,1974年。
-
3.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
9. 陳國強編:《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2002年。
-
7.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收入氏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書局,1983年。
-
3.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第5期。
-
9.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
10. 何冠彪著:《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
1. (日)山田琢著:《春秋の學研究》,東京都:明德出版社,1987年。
-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
23. 呂留良著:《續修四庫全書.悵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10. 馮爾康:《清代史料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93年。
-
4. 任萬平主編:《清史圖典》第1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
4. 蔡名哲:〈本計是圖,審所先務–《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
13. Hummel﹐Arthur W.﹐Eminent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Taipei : SMC﹐2002.
-
13. 高嵐:〈王朝效忠與民族認同—從《桃花扇》與《大義覺迷錄》論明清之際的「國家」與「民族」〉,《民族文學研究》2007,2007年第1期。
-
8. 吳洪琳:〈試論雍正帝的民族思想-《大義覺迷錄》新解讀〉,《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2004,第4卷,第6期。
-
4. 王俊義:〈雍正對曾靜、呂留良案的「出奇料理」與呂留良研究-兼論文字獄對清代思想文化發展之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2001年,第2期。
-
9. 馮爾康:〈清世宗的《悅心集》與曹雪芹的〈好了歌〉〉,收入氏著《清代人物三十題》,湖南:岳麓書社,2012年。
-
8.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
二、 專書論著
-
16. 楊念群著:《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0年。
-
19. 劉禾著:《帝國的話語政治:從近代中西衝突看現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9年。
-
三、 專書論文
-
1. (日)田村實造:〈中國征服王朝-總括〉,載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
四、 期刊論文
-
1. (美)歐立德著,華立譯:〈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清史研究》2002,2002年第4期。
-
9. 李暢然:〈雍正帝的「夫子好辯」-曾靜呂留良案考論〉,《泰山學院學報》2007,第29卷,第1期。
-
12. 邸永君:〈從《大義覺迷錄》看清世宗之文化本位觀-兼論有清一代之歷史地位及士人之境遇〉,《滿族研究》2005,2005年第2期。
-
五、 學位論文
-
1. 史曜菖:〈棺蓋,論未定:清代呂留良(1629-1683)思想、形象的抗拒與接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
七、 英文論著
-
6. Elliott﹐Mark C.﹐ "Manchu-archives and the New Qing history.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Quarterly,(December 2006).
-
12. 周新富著:《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
6. (美)史景遷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文化,2002年。
-
27. 故宮博物院編,劉統勳等纂:《欽定大清律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
34. 湯斌著,范志亭、范哲輯校:《湯斌集》,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
14.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編:《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
25. 汪景祺著:《筆記小說大觀十二編.讀書堂西征隨筆》,臺北:新興,198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