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訓練成效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原住民為例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areer Self-Efficacy, Career Barrier Factors,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Examples of Aborigines in Kaohsiung Pingtung Areas

作者

潘沛慈

关键词

生涯自我效能 ; 生涯阻礙因素 ; 訓練成效 ; 生涯發展 ; Career self-efficacy ; Career barrier factors ; training effect ; Career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6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廖婉均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開辦各種職訓課程,希望透過多元的人力資源訓練管道,提升國人就業力,本研究欲針對高屏地區之原住民職訓學員進行研究,試圖探討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訓練成效之關聯。本研究以高屏地區原住民之職訓學員為主要問卷施測對象,涵蓋 「飾品創作班」、「服裝修改創意班」、「咖啡調製班」等等。 有效樣本共125份,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生涯自我效能之「自我了解 」構面與「訓練成效」呈顯著正向關係。 二、生涯自我效能之「目標選擇」構面對「訓練成效」呈顯著正向關係。 三、 生涯自我效能之「總體構面」與「訓練成效」呈顯著正向關係。 四、生涯阻礙因素與「訓練成效」無顯著關係。

英文摘要

Taiwan government annually invests a lot of resources to offer the people various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hoping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through diverse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programs. Based on 125 valid samples of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of Kaohsiung-Pingtung area, the results found: 1. Career self-efficacy of the “self-understanding” facets and training effect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2. Career self-efficacy of the “target selection” facets and “training effect”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3.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4. Career barrier factor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show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主题分类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技職教育研究所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尤哈尼.伊斯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自治。台北:前衛。
    連結:
  2. 田秀蘭(1988)。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11),81-103。
    連結:
  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區職業訓練中心(20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區職業訓練中心辦理九十四年度原住民專班開班訊息,南區職業訓練中心。
    連結:
  4. 何利安(2009)。數位內容數學設計師專業職能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2,295-320。
    連結:
  5. 李誠(2012)。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天下文化。
    連結:
  6. 洪木生(2010)。職業訓練成效與就業績效關係之研究-大台南地區原住民失業者之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連結:
  7. 孫仲山、李德純(2007)。職業訓練學員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學員屬性的周密化分析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2007,23,29-50。
    連結:
  8.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連結:
  9. 許惠評(2006)。高中職餐飲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連結:
  10. 黃坤祥、遊皓瑋(2006)。高屏澎東地區原住民參與職業訓練就業輔導行為意向之探討,公共行政學報,21,1-37。
    連結:
  11. 黃怡儒(2006)。資訊教育學習滿意度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連結:
  12. 楊淑美(2012)。商業類群職業訓練成效之研究—以會計職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連結:
  13. 劉雅惠(1997)。國小教師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應與生涯發展狀況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北市。
    連結:
  14. 鄭錫鍇(2008)。職業訓練教育評估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
    連結:
  15. 簡君倫、連廷嘉(2009)。華人十六種性格測驗本土化之建構─榮格學派心理治療之應用。諮商與輔導,16(3),82頁。
    連結:
  16.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連結:
  17. Betz, N. E. (1994). Self-Concept theory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uarterly, 43, 32-41.
    連結:
  18. Betz, N. E. &Hackett, G. (1986).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unaerstanding Career Choice behavior.
    連結:
  19. Betz, N. E., & Voyten, K. K. (1997).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flluencc career exploration and decidednes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6, 179-189.
    連結:
  20. Borgen, F. H. (1984). Counseling Psycholog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5, 579-604.
    連結:
  21.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Training & Development, 42(3), 41-43.
    連結:
  22. Crites, J. O. (1978). Careet maturity inventory. CTB/MC Craw-Hill.
    連結:
  23. Ford, J. K. (1988).Trana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1(1),63-105.
    連結:
  24. Garavan,T. N. (1991).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ournal ofEuropeam Industrial Training, 15(1), 21-34.
    連結:
  25. Goldstein, L. L (1993).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連結:
  26.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連結:
  27. Hall, D. T. (1996). Protean Caree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Academy of Managent Executive, 10, 8-16.
    連結:
  28. Highlen, P. S., Sudarsky-Gleiser, C. (1994). Co-Essence Model of Vocational Assessment for Racial/Ethnic Minorities (CEMVA-REM): An existential Appyoac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3), 304-329.
    連結:
  29. Jedrziewki, D. R. (1995). Putting methods to the madness of evaluat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34(1), 23-31.
    連結:
  30. Lawrence, K. (2006). Aboriginal Women Working i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 Story from Central Australia,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8(4), 423-440.
    連結:
  31. Lent, R. W., Brown, S. D., & Larkin, K. C. (1984).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 to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auseling Psychology, 31 (3), 356-362.
    連結:
  32. McWhirter, E. H., Torres,D. & Rasheed ,S. (1998). Assessing barriers to Women’s Career adjustment.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6(4), 449-479.
    連結:
  33. Peterson, S. L. (1993).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Integration of underpared College students: Variations based on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Jourmal Education Research, 18, 77-115.
    連結:
  34. Rosenbloom, D. H. A. K., Robert S. (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In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連結:
  35. Sabatier, P. A. D. M. (1979).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alysis, 5, 481-504.
    連結:
  36. Selnes, F. (1993).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Oviduct Oeformance on Brand Reputation Satisfaction and Loyaty. Journa Europea of Marketing, 27, 19-35.
    連結:
  37. Stufflebeam, D.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Madeus,M. Schriven, & D. Stufflebeam (Eds.).
    連結:
  38.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連結:
  39. Tesoro, F. M. (1991). The Use of the Measurement of Contionuous Improvement Model for Training Evaluation.P.D. Purdue University, 29(9), 242-260.
    連結:
  40. Warshauer, S. (1988). Inside Trainung and Development: Creating Effective Programs, San Diego CA:John Wiley & Sons.
    連結:
  41. 王志賢(2009)。以SWOT分析和藍海策略促進科學應用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研究所,花蓮市。
  42. 王典謨(1987)。勞工定義闡釋,勞工研究季刊,65,1-7。
  43. 王培勳(1999)。當前原住民就業促進機制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44. 王瑞宏(2004)。職業訓練機構辦理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訓練方案規劃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45. 白貽修(2008)。臺北市公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46. 任惠玲(2005)。研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對未來職業適配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47. 余煥模(1986)。職業訓練在未來經社發展中的角色,職業與訓練雙月刊,4(2),13-26。
  48.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49. 吳濟輝(2004)。企業員工在線上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50. 李庚霈(1997)。原住民失業問題與因應對策之探討及評析。就業與訓練,24-31。
  51. 李庚霈(2006)。促進原住民就業相關措施之檢視與芻議,就業安全,5(2),26-33。
  52. 李庚霈(2004)。就業安全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53. 李淑娟(1992)。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54.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55. 李隆盛(2000)。克伯屈評鑑模式。人力培訓專刊,2,7-8。
  56. 李漢雄(1997)。從人力資源發展政策談勞動市場調適之因應策略,就業與訓練,人力發展期刊,126(15),57-60。
  57. 沈怡慧(2006)。外籍及大陸配偶職業訓練成效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58. 辛政臻(2008)。國中生之科技接受度對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以線上遊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59. 辛炳隆(2003)。就業政策與就業安全。台北:空中大學出版。
  60. 周佳慧(2003)。訓練成效評估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61. 林士民(1996)。訓練移轉配合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對組織效影響之實證研究—通過ISO900O系列品保認證的製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62. 林小娟、高薰芳(2006)。壽險業教育訓練成效評鑑之研究。黃埔學報,50,89-106。
  63. 林若慧(1999)。職業訓練師之教學效能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以職業訓練機構為例。第十四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64. 林淑梨(1994)。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65. 林麗惠(1997)。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66. 邱宏益(1996)。員工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67.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68. 美和科技大學推廣中心( 2014)。推廣教育中心http://eec.meiho.edu.tw/bin/home.php
  69. 屏東科技大學推廣中心 (2012)。推廣教育中心http://2674418.r.msn.com/
  70. 范佳惠(2000)。台灣原住民職業訓練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71. 高屏澎東老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2014)。http://www.nknu.edu.tw/~psl/new.file/103/03/1030310wda.pdf
  72. 馬賴、古麥(2004)。原住民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表之論文,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73. 康自立(1987)。企業內之職業訓練,就業與訓練,5(1),5-11。
  74. 張佳晏(2004)。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75. 張潤書(1990)。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市:五南。
  76. 莊財安(1991)。企業人力發展實務,台北:管刮文化。
  77. 莊淑芬(2008)。高屏地區中高齡者參與職業訓練與職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78.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79. 陳必旺(2004)。壽險業務員之適性條件、教育訓練與績效評估關係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80. 陳佩雯(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其生涯發展狀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81. 陳武雄、黃敏雄(2005)。技職教育與職訓整合發展趨勢,2006-2010年國家職訓中程策略規劃專案-職訓發展分區座談會,19-31。
  82. 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83. 陳素貞(1999)。企業訓練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84. 陳麗如(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85. 黃良志(2005)。政府與企業在職訓的角色與分工議題背景資料說明。2006-2010年國家職訓程策略規劃專案-職訓發展分區座談會,7-10。
  86. 黃晶瑩(1995)。影響訓練成效的因素探討。農林學報,63-72。
  87. 廖家增(2012)。職場實習滿意度、工作價值觀與未來從事餐旅業意願關係之探討-以高雄市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88. 慈惠醫護專科管理學校 https://www.facebook.com/pttzuhui/posts/
  89. 楊錦登(2007)。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104-113。
  90. 楊燕冰(2013)。來台外籍女大學生生涯阻礙之探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91. 溫玲玉、魏士琤(2008)。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取自商業與管理群科群中心學校http://ba.tchcvs.tc.edu.tw/epapers/epaper_970625.asp,專題研究第18期。
  92. 詹火生、彭台臨、陳聰憲、郭振昌(1998)。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93. 遊皓瑋(2006)。原住民參與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94. 廖秋雲(2007)。台德菁英計畫中觀光旅館業參與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95. 趙志雄(2008)。中部地區高職工業類科學生生涯阻礙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96. 趙惠文(2002)。團隊建立訓練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97. 蔡杰穎(2013)。大學生選系雙元自主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98. 蔡河山(2004)。原住民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合作模式之研究-以財團法人東區職業訓練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99. 蔡維奇(2002)。訓練是為增進員工的知識與技能作績效之影響,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台北:天下文化。
  100. 黎麗貞(1997)。男女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101. 盧昆宏、洪純福(2005)。國內人力培訓之現況與發展策略之探討,2006-2010年國家職訓中程策略規劃專案-職訓發展分區座談會,69-88。
  102. 戴幼農(1994)。對訓練評估時機與評估方法區分為訓練期間、訓練期滿結訓後某一關聯性研究-以公民營加油站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103. 戴淑媛(2001)。中高齡者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104. 謝銘欽(2009)。原住民職業訓練效益與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105. 羅逸群、吳毓瑩(2007)。高職學生性別角色特質與生涯發展阻礙的關係。國民教育,48(1),56-62。
  106. 顧嘉琪(2014)。員工背景特性與職業訓練成效之探討-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107. 貳、英文部分
  108.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109. Clegg, W. H. (1987). Tranafer of Training Evaluation: An Updat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65-71.
  110. Gaizo, E. D. (1984). Proof that Supervisory ttining Works.Trai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8(3), 30-31.
  111. Hall, H. (1997). Overcoming Career barriers: A model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for realistic appraisal and Constructive Coping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4 (1), 25-37.
  112. Kirpatrick, D. L. (1959).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he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Training Development), 13(11), 3 -9.
  113. Kirpatrick, D. L. (1975). Technugues for Evalu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14(1), 13-18.
  114. McDermott, A. G. (1987). A model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dividualand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raining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115. Noe, R. A. (2000).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Bost: Irwin/McGraw-Hill.
  116. Phillps, J. J. (1991). Handbook of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Instructors manual (2nd ED).Gulf Publishing Compny.
  117. Super, D. E. (1990). A Life 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Brooks, L., Associates (Eds).Career Choice & development. (2nd.ed.) (pp.197-261).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18. Swanson, J. L. & Woitke, M. B. (1997). Theoey in to Practice in Career Assessment: Assessing Women`s Career barriers. Joural of Career Assessment, 5(4), 44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