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對國中八年級體育班學生國文學習之行動研究

并列篇名

The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to Learning Chinese for the Junior 8th Grade Athletics Classes Students

作者

陳怡如

关键词

同儕師徒制 ; 國文學習成效 ; 學習適應 ;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 Chinese learning effects ; learning adaption

期刊名称

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6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鍾鳳嬌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對於國中八年級體育班學生國文學習之行動研究。探討「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之運作模式以及研究對象的國文學習成效與學習適應。本研究對象為國中八年級體育班學生,共24名,分成12組師徒。採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國文科的「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為期12週的兩階段師徒教導。透過觀察、訪談及回饋問卷以蒐集資料,解釋說明「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之運作模式;以國文段考成績及「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進行前後測,說明並分析24名參與者於學習成效的提昇及學習適應的改變。研究歷程中,不斷地檢討、修正和檢視,立即解決教學的問題。本研究重要結論有: 一、「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是一套具有價值性的運作模式。 二、「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能夠明顯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適應。 四、「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能夠提昇教師的專業成長。 根據上述之結論,研究者對教師實施「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與在未來研究上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to learning Chinese for the junior 8th graders in athletics classes.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effects and learning adjustments.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24 eighth graders in athletics classes; they were grouped into 12 pairs. A pair includes a master and an apprentice. By using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the two-stage teaching between master and apprentice lasted for 12 weeks. Through methods lik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er then explain the operating model of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students’ Chinese sectional test scores and the revised version of learning adjustment inventories then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n learning effects and learning adjustments of the 24 participants.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keep reviewing, examining and solving all kinds of teaching problem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1.The strategy of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is a valuable operational model for students. 2.The strategy of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can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evidently. 3.The strategy of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s. 4.The strategy of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can elevate teachers’ expertis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 rol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searcher makes suggestions on applying the peer mentoring teaching into practice for future study.

主题分类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技職教育研究所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6(2),1-9。
    連結:
  2.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62。
    連結:
  3. 王琬淳(2013)。運用同儕師徒制促進國中學生國文學習成就與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所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連結:
  4. 机秀玲(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2),141-155。
    連結:
  5. 江杰翰(2011)。數位遊戲中鷹架輔助對玩家概念構圖及設計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連結:
  6. 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蕭仁釗(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之編製和心理計量特性研究。測驗學刊,55(3),535-557。
    連結:
  7. 林士殷、李映萱(2010)。同儕教導在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日常生活技能之設計應用。雲嘉特教,12,33-42。
    連結:
  8. 林怡君、沈慶盈(2013)。人際發展介入團體對弱勢兒童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課後照顧服務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2,1-35。
    連結:
  9. 林欣蔓(2007)。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新台灣之子閱讀能力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10. 林進材(200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連結:
  11. 林艷君(2008)。混齡幼童參與同儕師徒制閱讀活動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連結:
  12. 張玉芳(2009)。“常態編班”政策實施的探討:以國中英語科為例。中等教育,60(3),110-127。
    連結:
  13. 張家蓁(2010)。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同儕教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14. 張滋培(2014)。同儕教導對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低成就學同學習成效與態度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15. 張楓明(2007)。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生初次暴力行為發生之影響。中等教育,58(5),77-78。
    連結:
  16. 許舒雅(2008)。桃園區高中生獨生子女的親子三角關係、同儕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連結:
  17. 陳曼玲(2007)。建立「學生教學生」的同儕學習模式—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學生學習中心。評鑑雙月刊,6,12-14。
    連結:
  18. 陳惠琦(2013)。同儕師徒制激盪學習火花。師友月刊,557,91-92。
    連結:
  19. 陳嘉彌(2011)。青少年師徒制豐富學生學習及表現之新思維。中等教育季刊,62(3),132-144。
    連結:
  20.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連結:
  21. 程炳林、林清山(1999)。國中生學習行動控制模式之驗證及行動控制變項與學習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1(1),1-35。
    連結:
  22. 葉兆祺、張麗雲(2006)。國中生物科同儕學習輔導成效─一個行動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5,205-224。
    連結:
  23.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1),49-76。
    連結:
  24. 劉淑芬(2003)。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25. 樊祖燁(2015)。技職院校推動同儕師徒制之探析。致理學報,35,259-290 。
    連結:
  26. 蔡佩君(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連結:
  27. 鄭津妃(2011)。通班中障礙學生的同儕關係:融合與隔離的差異觀。特殊教育季刊,120,19-26。
    連結:
  28. 鄭媛文(2013)。同儕教導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情意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127-242。
    連結:
  29. 戴曉霞(1998)。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美國經驗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3-142。
    連結:
  30.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2-16。
    連結:
  31. Allen, T. D., & Eby, L. T. (2008). Mentor commitment in formal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2(3), 309-316.
    連結:
  32. Berndt T. J. (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連結:
  33. Buhrmester D. (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s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 1101-1111.
    連結:
  34. Edlind, E. P., & Haensly, P. A.(1985). Gifts of entorship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9 (2),55-60.
    連結:
  35. Fantuzzo, J.W., King, J.A., & Heller, L.R. (1992). Effects of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 on mathematics and school adjustment: A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331-339.
    連結:
  36. Hunter, I. E., & Hunter, R. F. (1984).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edictors of job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6, 72-98
    連結:
  37.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連結:
  38. Kram. (1985). Mentoring at Work: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n Organizational 96 Life. Scott, Foresman.
    連結:
  39. Mullen, E. J. (1994). Framing the mentoring relationship as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4(3): 257-281.
    連結:
  40. Noe, R. A. (198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assigned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Personnel Psychology, 41, 457-479.
    連結:
  41. Wood, P. , Bruner, J., & Ross, 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連結:
  42. 一、中文部份
  43. 王李容甄(2015)。同儕師徒制對八年級學生尺規作圖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44. 朱敬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45.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2013)。電子師徒制學習方案師徒指導手冊。
  46.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47. 吳清山、黃建翔(2013)。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策略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32,5-17。
  48. 吳稚文(2009)。探索企業導師經驗之研究—以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企業導師制度為例。發表於第15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桃園縣。
  49. 呂貞嬅(2006)。參加課後托育對國小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17。
  50. 李欣穎(2015)。合作學習模式下同儕師徒制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51. 周健華(2009)。淺析師徒制中國畫教育。焦作大學學報,2,95。
  52. 林怡秀(2007)。同儕個別教學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45。
  53. 林俊宏(2008)。教導與師徒制在公部門的運用。T&D飛訊,66,1-2。
  54. 林進材、林香河(2015)。圖解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55. 邱雅琳(2008)。實施同儕交互指導策略對九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56. 凃博崧(2010)。師徒制度功能對徒弟職涯成效影響之整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57.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6。
  58. 徐椿梁(2001)。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59. 高維序(2006)。同年級跨班級同儕師徒輔助教學策略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60. 張景媛、陳學志、黃譯瑩(2006)。融入式幽默訓練課程對中小學生創造思考與同儕關係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67-108。
  61.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雙月刊,40,43-52。
  62. 張德聰(2001)。由青少年需求、問題暨同儕現象探討青少年輔導策 略。第二屆「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研討會〜變奏的生命樂章。台北。
  63. 許旭、許程鈞(2011)。師徒制教學模式的思考。貨章,12,178-178。
  64. 陳之華(2010)。常態分班,怎樣做最好。親子天下雜誌,18,32-35。
  65. 陳育琳(2007)。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66. 陳秉沛(2009)。企業導師制度評量構面之建立-以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企業導師制度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67. 陳建志(2011)。同儕師徒制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68. 陳淑敏(1996)。同儕互動與認知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69. 陳嘉彌 (2014)。本位師徒制輔助公部門提昇人力學習之應用。研習論壇,163,11-24。
  70. 陳嘉彌(2003)。同儕師徒制對兒童學習之探析。「教與學的改革和創新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澳門:澳門大學。
  71. 陳嘉彌(2003)。師徒式教育實習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
  72. 陳嘉彌(2004)。青少年學習應用同儕師徒制可行性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3),3-22。
  73. 傅三芳(2015)。兒童心理學。台北:谷月社。
  74. 單文經(1997)。同儕個別學習輔導的要領。學生輔導雙月刊,52,25-34。
  75. 黃玉惠(2010)。國小樂團運用同儕師徒制配對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
  76. 黃政傑主編(1997)。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77. 黃茂樹、吳煥烘(2000)。台灣高等教育行政與運作之危機探討。文教新潮,5(2),1-3。
  78. 黃善美(2004)。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79. 楊巧玲(2006)。不一樣的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80. 鄒欣純(2009)。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81. 廖樞陽(2012)。皮亞傑與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於兒童舞蹈教學之應用。 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0(2),139-197。
  82. 趙月君(2004)。國中教師運用同儕交互指導降低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83. 劉向紅、羅曉語(2008)。同學施教模式個案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7(5),103-105。
  84. 劉冠伶(2013)。同儕師徒制對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及同儕小老師生物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85. 劉瑜茜(2011)。應用同儕教導策略於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86. 蔡啟達(2015)。圖解教育學。台北:五南。
  87. 蔡淳如(2009)。師徒制與師徒功能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88. 鄭玉真(2013)。實施同儕交互指導策略對八年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北。
  89. 蕭賢良(2006)。跨年級同儕師徒中徒弟生轉換成師傅生之個案研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東。
  90. 戴國良(2014)。圖解領導學。台北:五南。
  91. 二、英文部份
  92. Angelique, H., Kyle, K, & Taylor, E.(2002). Mentors and Muses: New Strategies for Academic Success.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6,195-209.
  93. Annis, L. F. (1982). 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peer tutoring. Paper presented at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94. Brodkin, A. M., & Coleman, M. (1996). He’s trouble with a capital T. Instructor, 105(7), 18-21.
  95. Coker, D. R. & White, J. (1993), Selecting and applying learning theory to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Education, 114(1), 77-80.
  96. De Rosenroll, D. M. (2003), Peer mentoring: A bridging model, Retrieved March 5, 2004, from www.educ.uvic.caldepts/pfed/peer.htm..
  97. Fantuzzo, J. W., & Rohrbeck, C. A. (1992). Self-managed groups: Fitting self-management approaches into classroom system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1(2), 255-263.
  98. Gartner, A. & Riessman, F. (1993). Peer-Tutoring: Toward a New Model.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99. Goodlad, S., & Hirst, B. (1989). Peer tutoring:A guide to learning by teaching. 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ED 311 006
  100. Tenenbaum, S. (1969). Review of freedom to learn. Education Leadership, 27(1), 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