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王叢桂、羅國英(2011)。工作目的價值觀的變與不變:十年之後。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1,101-126。
連結:
-
李宏才、常雅珍、林冠良(2012)。北區技職院校幼保系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就業意願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16,93-124。
連結:
-
林惠彥、陸洛、佘思科(2011)。工作價值落差與工作態度之關聯。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9,13-30。
連結:
-
周鳳美、宋佩芬(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1-26。
連結:
-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
連結:
-
陸洛、楊國樞(2005)。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3-69。
連結:
-
張春興、黃淑芬(1982)。大學教育環境與青年期自我統整形成關係的初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31-46。
連結:
-
張紹勳(1998)。技職院校資管科學生生涯發展、自我統整、工作價值觀、升學就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0,1-16。
連結:
-
張慧慈(2008)。技職校院幼保系學生職業選擇因素模式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2(2),29-51。
連結:
-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3,276-338。
連結:
-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連結:
-
楊智馨、林世華(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0(2),1-16。
連結:
-
Markus, H.,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
連結:
-
中文部分
-
104人力銀行(2011年6月23日)。上班族對工作的期待與滿意度落差大 1/3指標不及格 最不滿意升遷速度【104職場觀點】。取自http://www.104hunter.com.tw/TC/information/wpt_content.jsp?tc_id=66
-
1111人力銀行(2011年9月22日)。菜鳥快飛?!新鮮人就業現況調查。取自http://temp.1111.com.tw/News.aspx?aNo=2328
-
大專校院校外實習媒合資訊平台(2010年10月28日)。計畫簡介。取自http://eai.nkfust.edu.tw/Job104/CP.aspx?n=59&s=13
-
內政部(2012)。內政統計年報-十五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
王秀槐(2002)。人我之際:台灣大學生的生涯建構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7,165-242。
-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心理學。臺北市,學富。
-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研究,2,206-250。
-
王叢桂(2009年6月)。華人工作價值之理論分析與量表建構:華人雙文化自我的觀點。郭建志(主持人),華人自我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研究:自我四元論的觀點。第一年研究成果討論會,中原大學。
-
王叢桂、羅國英(2009)。華人工作目的價值對個體面對生涯與家庭需求衝突時抉擇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2(1),81-109。
-
田弘華、田芳華(2008)。誰升學?誰就業?誰失業?大學畢業生出路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1(4),33-62。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100 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616303771.pdf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101 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211281423571.pdf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人力資源調查性別統計分析。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332514572571.pdf
-
危芷芬(譯)(2008)。心理學概論。(原作者Michael W. Eysenck)。臺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2002)
-
江南發(1991)。青少年期自我統合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朱惠玲(1996)。我國觀光系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其就業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
余文惠(2007)。從後現代思維談當代台灣大學生之工作價值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
呂麗卿(2004)。影響高職學生自重感與工作價值觀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
吳京玲、陳正專(2009,4月)。台灣大學生二十一世紀生活與職涯能力之現況與影響因素分析。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32。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tk_epaper_show.php?eid=56
-
吳佩熹(2012)。學生就業力、社團參與認同與工作價值觀對其個人與生涯發展傾向影響性之探討—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
吳淑禎(2012)。師資生的工作價值觀與生涯定向研究。中等教育,63(1),61-80。
-
吳翊雯(2007)。呼吸治療學系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死態度對工作意願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
吳靜吉(2007)。青年的四個大夢: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臺北市:遠流。
-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
邱秀燕(2000)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心理分離- 個體化、自我發展及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邱健誠(2003)。大學生兼職工作對其工作價值觀的影響-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
邱憶惠(2008)。幼教教師認同之建構:以一位幼保系與一位美術系的職前教師爲例。幼兒保育論壇,3,65-85。
-
邱憶惠、高忠增(2009)。成爲一位幼教教師:教師認同之敘說探究。臺南科大學報(人文管理),28,155-175。
-
李坤崇、歐慧敏(2011)。新訂青年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
李宛玲(2008)。自我認同、角色認同、組織認同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
李盈瑩(2010)。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認同 與青少年自我中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李華璋(1990)。大學生工作價值觀之評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
汪佳佩(2007)。台北縣市技專校院二技部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關係取向:為中國社心理方法論求答案。載於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49-66頁)。臺北市:桂冠。
-
何英奇(198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
林丹詠(2007)。餐旅科系學生工作價值觀對生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南部大專院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高雄市。
-
林玉如(2005)。科技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
林君品(2006)。自我認同、性別角色、及個人特質與生涯發展的關係~四位心理學者的學者之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林育如(2008)。技術校院中等教育學程學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
林郁蕙(2010)。音樂系大學生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生涯導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林家五、熊欣華、黃國隆(2006)。認同對決策嵌陷行為的影響:個體與群體層次的分析。台灣管理學刊,6(1),157-180。
-
林倖妃(2012年11月)。能力扎根。天下雜誌,511,92-97。
-
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09)。中部地區五專學生社會支持、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55,41-66。
-
林博緯(2006)。教育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林惠彥、陸洛(2012)。工作價值之群體差異-全台代表性樣本分析。台灣管理學刊,12(1),99-116。
-
林惠玲、陳正倉(2011)。應用統計學。臺北市:雙葉。
-
林旖旎(2006)。高品質的大學生生活經驗質性研究:以一所小型郊區大學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4),365-393。
-
林靜宜(1998)。專科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周安國(2003)。軍校生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空軍航空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
周怜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原作者Erikson, E. H., Erikson, J. M.& Kivnick, H. Q.)。臺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7)
-
洪周位(2010)。大專校院室內設計系學生工作價值觀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洪瑞斌、劉兆明(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211-250。
-
洪蘭(2009年12月)。大學生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9696
-
洪蘭(2012年12月)。只有創業才能就業。天下雜誌,513。取自http://new.cwk.com.tw/login_guest-cw.htm
-
紀雅惠(2004)。女性自我認同形成歷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教育與助人專業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
孫瑞真(2012)。台灣高中職青少年認同發展與親子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
胡蘭沁(2006)。大學生兼職與其工作價值觀關聯性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35-76。
-
連炳均(2007)。四年制藥學系應屆畢業生特質與職業選擇及工作價值觀之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
袁志晃(1982)。國中學生工作價值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地區之比較。輔導學報,5,163-183。
-
夏林清、游慧卿(1984)。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60,1030-1036。
-
翁嘉偉(2008)。餐旅相關科系學生之職業熱忱傾向與應變傾向對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成熟度之模型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
高旻邦譯(2005)。SPSS在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
高瑞新(2011)。工作價值觀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警專學生為例探討心理契約與專業承諾之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
郭玟嬨(2003)。科技大學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工作價值觀與未來進路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洪葉。
-
陳必碩(2004)。工作價值觀、工作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
陳克娥(2010)。大學生工作價值觀與擇業傾向關係之研究。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7(2),65-68。
-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
陳坤虎(2007)。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介入方案之療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
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概念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個別介入方案之療效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4),549-582。
-
陳妮婉、張彩秀、葉明珍(2012)。護生工作價值感受與專業承諾之關係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8(1),15-25。
-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李坤崇(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台南師專學報,20,1-33。
-
陳信宏(2004)。餐飲科系大學生工作價值觀對就業意願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
陳美淑(2007)。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工作價值觀與生涯抉擇之調查研究:以基督教團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
陳姵君(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陳啟立(2006)。新世代土木人生涯發展與工作價值觀之探討─以中華大學土木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
陳清芬(2010)。科技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
陳碧珠(2012年12月19日)。張忠謀:年輕人少了理想…大危機。經濟日報。取自http://udn.com/
-
陳銘宗(1994)。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
陳鴻慶(2002)。科技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
涂金堂(2011)。SPSS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
-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
徐達光、許順旺、吳哲宏、謝恩(2004)。餐旅實習課程對實習生工作價值觀影響之社會化歷程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1(2),219-241。
-
教育部(2012a)。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1學年度)【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31&Page=5314&Index=4&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
教育部(2012b)。近年大專校院延修生人數(90~101 年度) 【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31&Page=5314&Index=4&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
許秩維(2013年2月26日)。領台大邁頂尖楊泮池不忘利他。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
許雅嵐(2008)。技職校院應外系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
曹忠毅(1997)。航運相關學系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職業選擇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臺北巿:東華。
-
張純綺(2009)。會計系學生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生涯導向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設計。臺中市:滄海。
-
張偉豪,鄭時宜(2012)。與結構方程模型共舞。新北市:前程。
-
張雅雯(2012)。工作特性、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影響-以大台中地區技職院校休閒觀光相關學系實習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
張嘉文(2009)。大學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就業市場認知對派遣工作就業意願之影響-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
張麗美(2005)。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組織認同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張瀧升(1992)。臺灣地區印刷科系所應屆畢業班學生工作價值觀與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彭可欣(2010)。工作價值觀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
曾幼涵(2011)。不同脈絡下,青少年的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曾怡雅(2010)。大學生分離個體化、父母依附、及生涯自我認同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曾惠珍(2012)。大學護理學生之護理能力、工作價值觀與未來護理工作意願的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
程鈺真(2012)。高職學生自我認同與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
黃仁祺(2002)。大學生工作價值觀類型與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黃光國(2001)。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1-34。
-
黃英忠、黃培文(2004)實習工作價值觀的建構及其與工作投入的關係―以大專觀光、休閒、餐旅相關科系學生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0(1),63 -78。
-
黃淑芬(1980)。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黃盟琇(2007)。高中生工讀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黃慧雯(2002)。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黃韞臻、林淑惠(2010)。中部大學生打工、實習經驗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探討。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2),36-57。
-
鄒靜珊(2012)。台灣海外實習學生之人格特質及工作價值觀之探討-以新加坡旅館實習為例。明新學報,38(2),215-226。
-
楊文豪(2012)。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礙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
楊國樞、鄭伯勳(1987)。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49。
-
楊智馨(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廖小雯(2009)。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廖增華(2007)。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認同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
榮泰生(2007)。SPSS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
鄭玉貴(2007)。青少年自我統合危機、自我調整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
鄭政宗、李世昌、呂麗卿(2008)。台中地區高職學生自我認同、休閒參與、自尊對工作價值觀影響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1),33-43。
-
鄭靖芬(2005)。師範學院生與一般大學校院教育學程生就讀歸因、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
歐陽碧芬(2010)。實習生工作價值觀、實習滿意度與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高雄市。
-
劉文英、沈琇靖(譯)(2007)。發展學理論與應用(原作者C. William)。臺北市。(原著出版年:2005)
-
劉堯倫(2007)。科技大學學生金錢觀與工作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縣。
-
劉承昕(2006)。醫管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與工作價值觀、就業選擇意向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
劉奕蘭(2009)。台灣大學生的認知發展、人格特質、生活經驗及自我發展的關係:華盛頓大學造句測驗的應用。中華心理學刊,51(1),57-80。
-
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蔡文川(2009)。身分認同與生活環境的關係。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2,63-81。
-
蔡榮傑(2011)。大學生性別特質與工作價值觀對從軍意願之影響-以南台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
賴明伸(1990)。高職學生前程抉擇、學校適應與自我統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賴建宇(2009年11月)。天下調查-二○○九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調查」人生迷航 近半大學生不知要做啥。天下雜誌,435期,286-289。
-
蕭立婕(2012)。成年初顯期的個體,完美主義、內外控人格特質和猶豫型未定向與錯誤觀念的關係: 認同探索的中介效果。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1-40。
-
鍾宜玲(200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
謝宜成(2005)。工作價值觀與招募資訊評估之關聯性研究 —以應屆大學畢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
謝承軒(2012)。理想與現實之間-七年級生的工作價值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
謝盛發(1998)。印刷相關系組應屆畢業學生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環境需求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
戴仲宜(2010)。護理科系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臨床就業意願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
戴薏珊(2003)。大學生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同儕依附與自我認同風格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
藍天虹(2007)。高職工讀學生之工作價值觀研究-以台東市為例(未出版碩士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簡晉龍、李美枝、黃囇莉(2009)。幸福之路:雙重自我建構的分流與匯合。中華心理學刊,51(4),453-470。
-
羅玉容(2005)。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
饒紋慈(2010)。教育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嚴澤鈞(1999)。台灣地區師院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
英文部分
-
Archer, S. L. (1989). Gender differences in identity development: issues of process,domain and tim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2, 117-138.
-
Arnett, J. J. (2004).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o the twentie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ennion, L. D., & Adams, G. R. (1986). A revision of the extended version of the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An identity instrument for use with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 1, 183-198.
-
Berzonsky, M. D. (1992). Identity style and cop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771-788.
-
Berzonsky, M. D. (2005). Ego identity: A personal standpoint in a postmodern world.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5, 125-136.
-
Berzonsky, M. D. (2008). Identity formation: The role of identity processing styl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645-655.
-
Bosma, H. A. (1985).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commitm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
Brindley, T. A.(1989). Socio-psychological valu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Ⅰ).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ⅩⅣ (41-42), 98-115.
-
Burwell,D. W.(2003). Dialogical voic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role narrative, voice,and metaph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identity among student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daho, Moscow, Idaho.
-
Cable D. M., & Judge T. A. (1996). Person-organization fit, job choice deci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ent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7(3), 294-311.
-
Cheek, J. M. (1989). Identity Orientations and Self-Interpretation. In D. M. Buss & N. Canter (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NY: Springer-Verlag.
-
Chu,K. H. (2008). A factorial validation of work value structure: Second-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9, 320-330.
-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
Crocetti, E., Jahromi, P., Meeus, W. (2012). Identity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5, 521-532.
-
Crocetti, E., Klimstra, T., Ahmad, I., Cieciuch, J., Gao, C. H., Matos, P. M., Negru, O., Sugimura, K., Zimmermann, G., Meeus, W. (2012, August). Studying identity cross-culturally: A nine-nation study with adolescents and emerging adults from European and Asian countries. In E. Crocetti, T. Klimstra (Chairs), Individual, relation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identity paths in adolescenc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13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EARA), Spetses, Greece.
-
Crocetti, E., Rubini, M., & Meeus, W. (2008). Capturing the dynam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various ethnic group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 207-222.
-
Crocetti, E., Rubini, M., Luyckx, K., & Meeus, W. (2008). Identity Formation in Early and Middle Adolescents From Various Ethnic Group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o Five Statuses. Youth Adolescence, 37, 983-996.
-
Crocetti, E., Schwartz, S. J., Fermani, A., & Meeus, W. (2010). The Utrecht-Management of Identity Commitments Scale (U-MICS): Italian validation and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6, 172-186.
-
Crocetti, E., Scrignaro, M., Sica, L. S., & Magrin, M. E. (2012). Correlates of identity configurations: Three studies with adolescent and emerging adult cohor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1, 732-748.
-
Crocetti, E., Sica, L. S., Schwartz, S. J., Serafini, T., & Meeus, W. (2013). Identity styles, processes, statuses, and functions: Making connections among identity dimensions. European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 1-13.
-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Dose, J. J.(1997). Work val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0, 219-240.
-
Duffy, R. D., & Sedlacek, W. E.(2007). The Work Values of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Exploring Group Differenc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5(4), 359-364.
-
Dusek, J. B., & Danko, M. (1987). Adolescent cop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hild rear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 12-426.
-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
Gooderham,P., Nordhaug, O., Ringdal, K., & Birkelund, G. E.(2004). Job values among future business leaders: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social backgroun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3), 277-295.
-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Y: Wiley.
-
Hunt, S., & Rentz, A. L. (1994). Greek-letter social group members’ 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4), 289-296.
-
Kalleberg, A. L. (1977). 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1), 124-143.
-
Klimstra, T. A., Hale, W. W., III, Raaijmakers, Q. W., Branje, S.T., & Meeus, W. H. J. (2010). Identity Formation in Adolescence: Change or Stability? J Youth Adolesc, 39(2): 150–162
-
Klimstra, T. A., Luyckx, K., Hale, W. W., III, Frijns, T., van Lier, P. A. C., & Meeus, W. H. J. (2010).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identity: Introducing a micro-level approach to identity 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191–202.
-
Kroger, J. (1997). Gender and identity: The intersection of structure, content, and context. Sex Roles, 36, 747-770.
-
Kroger, J. (2007a).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Identity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 (pp. 3-30). CA: Sage.
-
Kroger, J. (2007b). Why is identity achievement so elusive?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7, 331–348.
-
Kroger, J., & Marcia, J. E. (2011). The identity statuses: Origins,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S. J. Schwartz, K. Luyckx, & V. L. Vignoles (Eds.),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1–53). NY: Springer.
-
Kroger,J., Martinussen, M., & Marcia, J. E.(2010).Identity status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3(5), 683-698.
-
Liu, Y., & Lei,Y.(2012). The Connotation of Work Values: A Preliminary Review. Asian Social Science, 8(1), 47-54.
-
Loevinger, J. (1976). Ego development. CA: Jossey-Bass.
-
Luyckx, K., Goossens, L., & Soenens, B. (2006). A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 Change dynamics in commitment formation and commitment evalu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366-380.
-
Luyckx, K., Goossens, L., Soenens, B., Beyers, W., & Vansteenkiste, M. (2005). Identity statuses based upon four rather than two identity dimensions: Extending and refining Marcia’s paradig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 605-618.
-
Marcia, J.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51-558.
-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159-187). NY: John Wiley.
-
Marcia, J. E. (1993). The status of the statuses: Research review. In J. E. Marcia, A. S. Waterman, D. R. Matteson, S. L. Archer, & J. L. Orlofsky (Eds.), Identity: A handbook for psychosocial research (pp. 22-41). NY: Springer-Verlag.
-
Meeus, W. (1996). Studi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some new data.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 569-598.
-
Meeus,W.(2011).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2000–2010: A Review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1(1), 75-94.
-
Meeus, W., Dekovió, M., Iedema, J.(1997)Unemployment and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A Social Comparison Perspectiv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uarterly, 45, 369-380.
-
Meeus, W., Iedema, J., Maassen, G., & Engels, R. (2005).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revisited: on the interplay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 identity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8(1), 89-106.
-
Meeus, W., van de Schoot, R., Keijsers, L., Schwartz, S. J., & Branje, S. (2010). On the progression and stability of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A fiv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in early-to-middle and middle-to-late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81, 1565-1581
-
Miller, C. H. (1974).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in perspective. MA: Mifflin Co.
-
Montgomery, M. J., & Côté, J. E. (2003). College as a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In G. R. Adams, & M. D. Berzonsky (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adolescence (pp. 149-172). MA: Blackwell.
-
Mottaz, C. (1986).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 satisfaction, work-related rewards and value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work satisfaction. Human Relations, 39(4), 359-377.
-
Nord, W. R., Brief, A. P., Atieh, J. M., & Doherty, E. M. (1990). Studying meanings of work: The case of work values Meanings of occupational work: A collection of essays. (pp.21-64): Lexington, MA, England: Lexington Books/D. C. Heath and Com.
-
Palmonari, A., Pombeni, M. L., & Kirchler, E. (1992). Evolution of the self-concept in adolescence 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3, 285-308.
-
Pryor, R. (1979). In search of a concept: Work values.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7, 250-256.
-
Pryor, R. (1983). Sex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generality of values/preferences related to work.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3, 233-241.
-
Ravlin, E. C., & Meglino, B. M. (1989). The transitivity of work values: Hierarchical preference ordering of socially desirable stimuli.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4(3), 494-508.
-
Rokeach, M.(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Y: Free Press.
-
Rounds, J. B.(1990). The comparative and combined utility of work value and interest data in career counseling with adul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7(1),32-45.
-
Schwartz, S. H. (1999). 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l Review, 48(1): 23-47.
-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IL: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
Twenge, M. J., Campbell, S. M., Hoffman, B. J., & Lance, C. E.(2010). 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s: Leisure and extrinsic values increasing, social and intrinsic values decreas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36, 1117-1142.
-
Waterman, A. S. (1982). Identity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An extension of theory and a review of researc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241-385.
-
Werner, H. (1957).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from a comparative and organismic point of view. In D. B. Harris (Ed.),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 issue in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pp. 125-148).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Yang, K. S. (2003). Beyond Maslow's culture-bound linear theor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f the double-Y model of basic human needs. In V. Murphy-Berman & J. Berman (Eds.),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49: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pp. 175-255).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Zytowski, E. G. (1970). The concept of work values.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8(3), 176-186.
|